问题

成都一住宅小区疑似墙体脱落砸中 2 人,22 岁研究生被砸颅内出血,此次事故责任该由谁承担?

回答
成都这起令人痛心的住宅小区墙体脱落事故,导致两名无辜市民受伤,其中一名 22 岁的研究生颅内出血,情况十分危急。这样的悲剧,着实让人揪心,也必然引发公众对于住房安全和相关责任的深度关注。要弄清楚此次事故的责任归属,绝非一言两语就能概括,需要抽丝剥茧,从多个环节去梳理和判断。

首先,我们得明确事故发生的基本事实。墙体脱落通常不是凭空发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结构性的问题、长期的养护缺失,或是设计上的缺陷。因此,追究责任,首先要聚焦在 墙体建造和维护的源头。

1. 建设单位/开发商:

如果这栋建筑尚在保修期内,那么建设单位(通常是开发商)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他们有责任确保房屋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规范和标准。如果墙体脱落是由于当时施工不达标、材料质量有问题、设计缺陷等原因,那么开发商就难辞其咎。即使过了保修期,如果能够证明墙体脱落是由于开发商在建设阶段就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其结构性寿命远低于正常水平,那么追溯到开发商的责任也是可能的。

2. 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的日常管理者,对小区的公共区域负有重要的巡查、维护和修缮的义务。小区的墙体,尤其是外墙,属于公共区域的范畴。物业公司是否有定期对建筑外墙进行检查?是否发现了墙体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裂缝、空鼓、水泥脱落等迹象)?如果发现了,是否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加固或修缮措施?如果物业公司在履行其安全管理和维护职责时存在过失,比如疏于巡查、对已发现的隐患视而不见、或者采取的维修措施不到位,那么物业公司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们的责任可能体现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3. 房屋产权单位/业主委员会:

如果这栋楼已经过了开发商的整体保修期,并且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那么维护责任就可能转移到全体业主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委员会作为全体业主的代表,有责任协调和监督小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如果墙体脱落是因为长期的公共维修基金使用不当、或者业主委员会在决策和监督公共维修项目时存在疏忽,也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当然,这部分责任的划分会比较复杂,通常需要与物业公司协同处理。

4.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历史责任):

我们不能排除墙体脱落是源于最初的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如果能够通过鉴定查明这些原因,那么作为项目的初期参与者,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也可能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责任的追溯会相对困难一些,需要有力的证据链支持。

5. 相关政府部门(监管责任):

建筑工程的建设和交付,通常需要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验收。如果墙体脱落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在审批、验收环节存在监管失职,未能有效督促和审查工程质量,导致不合格的建筑投入使用,那么相关政府部门也可能需要承担监管责任。这通常是另一种形式的责任追究,可能涉及行政问责。

如何判定责任?

要准确判定责任,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和依据:

司法鉴定: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或当事人申请对脱落的墙体进行质量鉴定。鉴定报告将是判断事故原因和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例如是材料问题、施工工艺问题、设计问题还是年久失修等。
查看建筑资料: 包括当初的施工图纸、材料合格证、验收报告、保修协议等,这些都能提供关于建筑质量和责任的线索。
物业日常记录: 物业公司应该有房屋设施的巡查记录、维修记录等,这些记录可以证明物业公司是否尽到了其管理和维护义务。
业主的反馈和投诉记录: 如果之前有业主就墙体安全问题向物业或相关部门反映过,这些记录也可能成为追究责任的证据。
法律法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物业管理条例》、《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来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初步分析和推测:

在没有具体鉴定报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一个初步的逻辑推断。

如果该小区是新建不久的,那么 建设单位/开发商 的责任可能性较大。
如果该小区已经交付多年,并且有成熟的物业管理,那么 物业管理公司 未尽到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的责任会是重要因素。
如果两者兼有,例如物业公司未能尽职尽责,而开发商在早期建造时就留下了某些隐患,那么 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或按比例承担责任。

对受害者的补偿和后续:

无论最终责任如何划分,当务之急是确保两名伤者的得到妥善的救治,特别是那位 22 岁的研究生,希望他能尽快康复。后续的医疗费用、伤残赔偿、精神损失赔偿等,都将根据最终认定的责任主体来承担。

这起事故不仅是对城市管理和住房安全的一次严峻拷问,也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开发商、物业公司还是业主本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物的安全问题,加强日常的巡查和维护,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每一面墙背后,都牵连着无数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论上来说,谁负责房屋的维护,谁就应该对外墙脱落砸人负责,如果是房屋质量问题,再由维护人向责任人追偿。例如有物业的房屋,先找物业负责。

随着建筑使用年头的增加,高层建筑外墙脱落将成为一个不定时炸弹,特别是那些外墙贴砖或者贴马赛克的,还有外保温固定不牢的:

建筑外墙脱落通过定期检查能提前发现一些风险点,但也不能保证能全部发现。

找到脱落危险点不难,例如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红外线拍照。一般脱落危险区会先出现空鼓,在太阳照射下,空鼓区和密实区的温度会有差异,红外拍照后会显示出整面墙的温度场,然后找出温度场中出现变异区域,一般都是空鼓区域。这种拍照找空鼓的方式相对准确,而且投入费用少。下图左边是红外拍照设备,右边是温度场示意:

即使没有这种设备,负责任的业主也会采取笨办法,搭设脚手架后,采用小锤敲击的方式,把外墙地毯式敲击一遍,把空鼓处找出来,一边找一边维修。

但是,无论是拍照还是地毯式敲击这种土办法,它只能解决空鼓的存量问题,却解决不了增量问题。外墙劣化会随时间发展且点位也是随机出现的,今天牢固处不代表明天依然牢固不脱落,因此即使责任心很强,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外墙不脱落砸人。

外墙空鼓脱落问题最恼人之处在于,即使现在把全部空鼓都解决了,仍然不能保证外墙不脱落。

因为粘贴方式的外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会不断发展出新的空鼓区。今天安全的区域,可能明天就会产生新的空鼓,让人防不胜防。同时也不利于制定后期的巡查计划,一年检查一次够吗?如果一年一次还不能消除隐患,那么半年呢?一个月一次呢?

悲剧就在于即使每天检查一次,都不能保证消除了隐患,况且每天检查一次,经济和社会成本也无法接受。

实际工程中就遇到过外墙修复工程,刚修复完还没等拆脚手架就发生了新的区域脱落,然后再重新检查,再施工。施工单位心里憋屈却没办法,拆脚手架后只能在心里祈祷别再脱落,实际上能否再脱落,脱落后能否砸到人就看运气了。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外墙装饰层脱落问题,就要从技术上着手,将脱落风险控制住。

例如采用干挂方式、螺栓连接方式等,或者虽然采用粘贴方式,但通过一定间距分布的水泥钉等将装饰层牢牢固定在外墙结构层上,则不存在材料随时间老化的问题,剩下的就是控制施工质量问题了,而施工质量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保证的。水泥钉类的材料就如下面这种,用于固定外墙保温材料,网上一搜就有:

但要想彻底把所有高层建筑外墙皮脱落问题都解决,这在目前基本不可能,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因为全国这类建筑太多了,每处都处理没有那个财力。

大家自求多福吧,尽量不要在高层楼房附近走路,也尽量不要在大风天出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