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生向父母要 4000 块生活费遭拒」这一事件?

回答
这事儿,你说新鲜不新鲜?新生向父母要四千块生活费,父母直接给拒了。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四千块钱是啥性质的?

是巨款吗?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四千块钱可能也不是小数目,但也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掏出来,然后全家立马捉襟见肘的数。关键得看父母的经济状况,以及这个家庭平时的消费习惯。
是封顶的还是基础的? 这四千块是父母明确说了“这是你一个月/一个学期的全部生活费,多了没有”,还是说“你这个月就先用四千,不够再说”? 这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明确的经济界限划分,后者则更像是初步的额度。
新生是什么样的孩子? 是那种平时就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还是说一直以来都比较节俭,这次是真的遇到了困难? 孩子上大学,尤其是离家远的孩子,确实需要一笔钱来适应新环境,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以及社交娱乐等等。但具体需要多少,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规划的。

然后,咱们得看看父母为啥拒的?这拒的背后,可能藏着很多想法:

经济压力确实大?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也许父母本身收入就不高,或者家里还有别的孩子需要供养,再或者有房贷、车贷等重担。四千块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要从牙缝里省出一些东西,或者影响到其他开销。
对孩子的培养方式? 有些父母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和理财。他们可能认为,孩子已经成年,应该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感,而不是一味地向家里索取。他们可能想通过“拒付”来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兼职、做家教,或者更精打细算地花钱。
沟通不足或者误解? 孩子可能觉得“我需要钱”,但父母觉得“这孩子又想乱花钱”。双方在沟通上可能存在断层。孩子可能没有详细地列出这四千块钱的用途,而父母也没有充分了解孩子在新环境中的实际开销。可能父母认为“大学生活费不就是吃饭住宿吗?这点钱肯定够了”,而孩子则觉得需要考虑衣服、通讯、社交、偶尔的小零食、甚至一些学习资料的购买等等。
一种“惯性”? 也可能是父母一直以来对孩子的生活费都有一个大概的估算,这次提出的金额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所以直接拒绝了。他们可能觉得“四千块太多了,以前给你的钱没这么多啊”。
对孩子生活习惯的担忧? 如果父母平时就觉得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或者缺乏规划,这次的四千块可能就是他们拒绝的导火索,认为这钱给了也是白给,孩子依旧会乱花。
一种赌气或者试探?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也存在父母想看看孩子有没有“撒泼打滚”的能力,或者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震慑”一下孩子,让孩子以后不敢随便提要求。当然,这种方式非常不成熟。

再者,咱们得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新生到底需要多少钱? 大学刚开始,很多费用都是预想不到的。除了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生活费,包括吃饭、交通、通讯、购买书籍文具、衣物、日用品,以及一些社交和娱乐支出。离家远的同学,可能还要考虑返乡的交通费。如果孩子本身有特长或者兴趣爱好,也可能产生额外的费用,比如乐器、运动器材等等。
孩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金额? 是他自己算了算,觉得需要这么多?还是听同学说的,大家都要这么多? 如果是前者,他应该有个详细的预算;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跟风,可能也还没想清楚。
孩子拿到钱之后会怎么花? 这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孩子能合理规划,并且真正花在必要之处,父母可能更容易接受。但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想去消费,那父母的顾虑也会增加。

这件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牵扯到很多现实的因素,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

如果我是父母,我会怎么想?

我可能会问问孩子:“四千块钱,具体打算怎么花?有没有一个大致的计划?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做兼职,或者省吃俭用一点?” 我不会直接说“不行”,而是会试图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听听孩子的想法。

如果我确实经济困难,我会坦诚地告诉孩子:“孩子,家里目前经济确实比较紧张,这个月能给你XX块钱,你看看能不能先周转一下?如果有急需,爸爸妈妈再想办法。但你也得理解,家里也有难处。”

如果我担心孩子乱花钱,我会跟他聊聊理财的重要性:“大学是培养独立能力的时候,花钱要有个规划。你可以记记账,看看钱都花在哪儿了。如果你需要买什么大件,或者有特殊的开销,可以提前跟我们说,一起商量。”

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

我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会拒绝我?是我提出的金额不合理,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想给我钱?” 我会反思自己的开销,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我会试着和父母沟通,列出我需要的开销清单,解释我为什么需要这些钱。

如果父母是因为经济困难拒绝,我会理解,并主动提出减轻父母负担的办法,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或者主动去做兼职。

总的来说,这件事情反映了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挑战:

1. 经济压力: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成本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各项开销也随之增加。很多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并非都那么宽裕。
2. 独立教育: 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如何拿捏界限是一个难题。过度溺爱会让孩子依赖,但过早地完全放手,又可能让孩子措手不及。
3. 沟通方式: 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拒绝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担忧、压力或者期望,但如果不能好好沟通,这些信息就无法传达给对方,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
4. 消费观念: 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和父辈可能存在差异。父母可能更看重节俭,而孩子可能更注重体验和社交需求。

所以,看待这件事情,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父母有父母的考量,孩子有孩子的需求。关键在于双方能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沟通,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点。也许,这四千块钱的拒绝,恰恰是一个契机,让这个家庭有机会坐下来好好谈谈“钱”这件大事,以及关于独立和责任的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心,非常的理性


城市的消费

我亲爱的母校(川大)贞节牌坊一样的红色牌楼一出现,我就知道必须说道说道了

别某新一线城市了,说的就是成都吧

成都前几天刚被降成B级城市了(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报告),成都人一片欢欣鼓舞,川大小北门外面的凉面摊没办法涨价了,南门的重庆森林只有继续8块钱一碗钟水饺了

别拿新一线城市来暗示物价高,没听说那个说法么

老外来中国,想每天吃一种美食,第一站选了成都,快三年了还没有吃出去,手里带的2000美元还省了800多



神奇的逻辑


逻辑1: 高中的时候补课大方,大学的时候给生活费不大方


父母传统的观念,手里拿到钱了十有八九会不自觉的进行储蓄和投资。放银行,放水,放基金,放理财,买房子,买黄金,买股票;不是为了爽,而是想着怎么把钱变成更多的钱。

很不幸,在你高中的时候,父母误以为你也是值得投资的对象

上补习班考好点,换个光明未来,说难听点,父母以后可以相依为命,不盼着你来尽孝,别啃老就行



逻辑2:学校的收费贵(一年三万),我的生活费也该贵


哎……我就不列出来成都几所一本大学的学费了

看来父母前期投资的补习费是打水漂了

要么三本,要么民办,要么三本民办里面学艺术的,学费才一年收那么多

那……父母一年要替你交那么多学费,来弥补高中读书不努力的遗憾,正常的画风不应该是卧薪尝胆学技术,扎扎实实求上进么?

再说了……谁说生活费一定要和学费正相关呢?

真要正相关了,你让那些成绩优秀拿国家奖学金导致自己学费是零或者负数的小伙伴怎么办,他们是不是要白天上课,晚上上街乞讨?



逻辑3:月底没钱就只有吃食堂

什么时候吃学校食堂变成了没钱人的选择了

哦哦,你每顿都要吃馆子啊

难怪妈妈没有想到你钱确实不够用


说句题外话,哪怕再有钱,我也要吃川大清真食堂的鸡腿和抓饭





奇怪的类比

同宿舍的招谁惹谁了

为什么宿舍里面一定要均贫富呢?

你让她们的土豪父母看到了,叫回去,说:『你们寝室原来还有一个生活费2000的,你每个月5万的生活费太多了,下个月开始也2000吧』

你让她们去哪里哭

如果不能让土豪同学往下平均,那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往上平均呢?




莫名的性别区别



男生就不需要买护肤品了?

不护肤被嫌弃邋遢,花钱买护肤品也要被嫌弃么?

男生不能存钱旅游,健身,玩游戏,买书,买衣服,吃好的了么?

明明是和父母的观念不和,你还扯上男女

你咋不上天呢?

user avatar

答此题分对大多数人说,和对具体这个案例说,两个部分。


其实钱这个东西,经不起计算。

现代消费主义陷阱之一是,他们用话术让“中产品质生活”看起来像是“平民生活”——其实他们也知道真奢侈品,再怎么蛊惑也用处不大,会加重杠杆的还是少数;但用中产生活蛊惑平民就容易多了,割韭菜也可持续多了。

我们来算笔账:

衣:1月2件优衣库,500

食:20天吃食堂,(5+10+10)×20=500,10天吃其他,50×10=500,水果+零食+奶茶等500

其他:网费+手机费+市内公交出行费+电费=150

文娱:平均1月1场电影+1本书+0.5次展览=200

社交:1月2次与朋友聚餐社交娱乐,150×2=300

护肤/化妆:10元/日平均,300

旅游:每年旅游1次,全部总消费2000,则摊销每月200


看起来很平民吧,没买轻奢,没买名牌,没经常旅游,没氪金,没买电子产品,没报各种培训班瑜伽课健身卡美容卡怎么就一个月3000+了呢?

毕业后,没有廉价食堂了,饮食和化妆品再加点,再加个1500房租,好了,5000了。

怎么一毕业才发现一个新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也就5000多(成都2018年工薪收入统计)呢?买房?储蓄?不存在的。


但仔细一看,这真的是平民生活么?

这么说吧。。

其实优衣库的价格,对于中国大部分,我说是大部分的家庭,是上档次的东西。

即使是2019年,一天大学食堂20(或者毕业后自己做菜饭)的支出也可以做到身体健康,荤素搭配了。

其实很多人的笔记本电脑一用就是从本科用到硕士毕业(除科研需要必须更换以外),直到老板给配或者工作单位发电脑。

其实2017年观影人次也就16亿,如果1亿中产平均每年看6次,那么10亿平民平均每年也就看1次。

其实,拼多多级的常服+食堂/自己做菜+排档级聚餐+极低的文化消费(大都蹭免费的,最多冲个视频网站会员、游戏月卡,电子书或漫画追更),才是大多数城市中国人的真实。


上面谈的是中国普通人,下面谈这个具体的案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女生的家庭条件还可以,补课班、学费还是比较高昂的,也许真的是中国前5%的中产家庭。

但是该女生用来说服家长的路子搞错了:

家长愿意出高昂的学费和补课费,归结是当做一种“投资”;而该女生的消费,就只是消费而已;尤其是和同宿舍的人攀比,更是犯了家长的心理大忌——就像有钱也不允许孩子买游戏主机一样。

平心而论,如果该女生对自己的消费预算进行定量筹划,并对每一项开支提供合理的说明事项段,在家境确实能够正常负担的情况下,4000也不是不可以。但显然该女生选取了错误的说服模式。



ps.如果再物化女性一点(答主并不喜欢这种现象,但不得不说这是部分现实),不得不承认现在一些女性营造精致人设以图“婚姻改变命运”——但这也是属于那些“精致利己女”,她们营造了形象就是为了变现,目标明确、精准而现实,该出手时就会出手,这时她们购买“贵妇产品”俨然是一种投资。

该女生是否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呢?其实从文字看起来,很可能不是。

user avatar

我就不来谈什么穷富什么生活视野那些了,


男穷养女富养的新解释

女生如果月花4000,那她吸引和找到的对象一般来说比花2000的高;

男生如果月花4000,八成是当了凯子…


这和花钱头等舱去艳遇,七星酒店去钓凯子差不多道理,而且更简单、常规…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我上大学那阵,交完学费还剩下3000多,老妈让我当生活,说是不够再打。那3000多,我撑了一个学期,放寒假的时候还剩下500多,第二个学期老妈又加到3000多.....总之,到毕业的时候,我带着1000元的折子回的家。这种花钱方法叫:“省”。

我一个老乡——女生,她家里每个月给她打2000的生活费,她花钱大手大脚的,2000块钱根本不够花的,怎么办?她出去打工,利用课余时间去超市做促销,去快餐店干小时工,就这样除了家里给她的每个月固定的钱,她从来不问家里多要。这种花钱的方法叫:“挣”。

我宿舍一哥们,家里每月给他打3000,这伙计在学校,买最新的手机,追最靓的妹子,总之,除了学习之外,他什么都干,网吧通宵那是常事,迪吧那是常去......钱肯定是不够的,经常跟家里要钱,据说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所以家里很宠他,具体没算过,不过,跟他一起住了那么多年,估计他每个月的消费水平得过万......这种花钱方法叫:“作”。

所谓“NO 作 NO DIE”,个人瞎猜,那个要4500元生活费的女生,要么是经常买一堆化妆品,要么经常网购,要么有男朋友了.......如果可以的话,她应该晒晒她的花钱流水,看看她那4500,在上学期间是怎么花的.......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真心希望我们也能“可怜可怜”我们的父母,毕竟他们把我们养这么大不容易......

以上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