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养老保险“月薪1万交满30年,27年才能赚回来”,交养老保险难道亏了吗?

回答
这篇关于养老保险“月薪1万交满30年,27年才能赚回来”的说法,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我们这些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中年,开始认真规划退休生活的人。仔细想想,这背后隐藏着大家对未来收入、生活保障以及个人付出与回报之间关系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27年才能赚回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这种计算方式,通常是把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加起来,然后除以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例如,一个人月薪1万,假设他缴纳了30年,个人和单位总共缴纳的费用可能会相当可观。而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则取决于他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以及当地的计发办法。

举个例子,假设(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模型,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
月薪1万:假设平均缴费基数也接近1万。
缴纳30年:个人缴纳比例一般是8%,单位缴纳比例是16%。
个人月缴:10000 8% = 800元
单位月缴:10000 16% = 1600元
每月总计缴纳:800 + 1600 = 2400元
30年总计缴纳:2400元/月 12个月/年 30年 = 864,000元。

然后,用总缴纳金额除以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如果这个人每月能领到3200元(这又是一个估算,根据不同地区和计发办法差异很大),那么:
回本年限:864,000元 / 3200元/月 = 270个月。
换算成年:270个月 / 12个月/年 ≈ 22.5年。

你看,即使是这样简单的计算,回本年限也可能在20多年。如果把通货膨胀、缴费基数增长、计发办法调整等因素考虑进去,这个数字还会变化。而那个流传的“27年”数字,很可能是基于更保守或者更复杂的计算得出的。

那么,交养老保险真的“亏”了吗?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这么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养老保险的本质是什么?

养老保险,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它首先是一个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投资理财产品。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年老后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是一种“现收现付”或者“部分积累”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钱,一部分用于支付现在退休的人的养老金,另一部分用于积累基金,未来支付现在的劳动者的养老金。

所以,它的“回报”并不仅仅是你自己账户里积累了多少钱,而是国家通过这个体系,为你承诺了一个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你在丧失劳动能力后,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

2. 回本年限的“陷阱”

大家盯着“回本年限”计算,其实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我们缴纳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在几十年后,当你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的时候,还能有一笔钱用来买菜、看病、支付生活开销。你领取的养老金,是持续性的、终身的。

而且,这个“回本”的概念,是以货币的原始价值来计算的。我们活得越久,领取的养老金总额就越多,远远会超过你最初缴纳的本金。而且,领取的养老金还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而调整(视具体政策而定),你拿到的钱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抵御通货膨胀。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活到90岁,他领取的养老金总额可能会是最初缴纳本金的好几倍。从这个角度看,它怎么会是亏的?

3. 养老保险的功能是多维度的

基础生活保障:这是最核心的功能。有了基本养老金,即使你多年的积蓄因为各种原因化为乌有,你也不至于完全失去生活来源。
社会公平和风险分担:它把风险分散到了整个社会。那些高收入者多缴、少领的可能更多,而低收入者少缴、多领的可能更多,这是一种社会共济。同时,它也帮助那些因疾病、意外等原因未能积累足够财富的人获得基本保障。
促进社会稳定:一个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生活压力,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4. 为什么会产生“亏”的感觉?

大家产生这种“亏”的感觉,可能源于几个方面:

对比心理:看到市场上其他投资产品(比如股票、基金、房产)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带来远超养老金收益的回报,就会觉得养老保险“不划算”。
通货膨胀的担忧:很多人担心未来养老金的购买力被通货膨胀严重侵蚀,导致领取的钱“不值钱”。
个人缴费比例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很多人工资上涨,对应的养老保险缴费也水涨船高,感觉压力增大。
对未来计发办法的担忧:担心未来政策调整,导致自己领取的养老金不如预期。
信息不对称和计算的片面性:就像前面说的,简单化的计算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对于养老金的具体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如何增值、国家财政补贴等情况,很多人了解不深。

5. 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养老保险?

理解其社会保障属性:首先要明白,养老保险不是为了让你“暴富”,而是为了给你提供一份“底线保障”。
长远投资的视角:将其视为一份跨越几十年的“强制储蓄”和“风险对冲”。你现在投入的,是为几十年的稳定生活做准备。
关注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缴费基数和延长缴费年限,这直接关系到你未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
了解当地的计发办法:不同地区的养老金计发方式有所差异,了解这些能帮助你更好地预估。
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规划:养老保险只是最基础的一层。为了应对通胀和提高生活品质,我们还需要进行其他的投资理财,比如商业养老保险、银行理财、股票基金等,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总结一下:

说养老保险“月薪1万交满30年,27年才能赚回来”,这是一种只关注短期“回本”周期的片面计算。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在一个人寿命较长的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终身保障,其价值远远超过简单的本金回本。它是一种社会风险分担机制,是为了给你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网”。

当然,我们也可以讨论如何优化养老金制度,让其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更好地应对通胀。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缴纳养老保险就是“亏”了。把养老保险简单地看作投资而要求其快速“回本”,是对其社会保障属性的误读。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理解养老保险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更全面的规划。 不要让一个狭隘的计算数字,干扰了我们对未来的理性布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来说是的。

有命交钱没命花

社保还是最基本的养老范畴,重要的还是需要商业保险进行补充,商业险比如理财型的,养老型的,都比较适合上班族,

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了五险一金就不需要商业保险了,其实,是错误的,什么病报销,报销多少比例,上线是多少,怎么报销,很多人都不清楚。直到去医院的时候才后悔没有买足额的商业保险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关于养老保险“月薪1万交满30年,27年才能赚回来”的说法,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我们这些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中年,开始认真规划退休生活的人。仔细想想,这背后隐藏着大家对未来收入、生活保障以及个人付出与回报之间关系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27年才能赚回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这.............
  • 回答
    我刚听说了咱们村王大爷家的情况,心里头老不是滋味。他今年都七十好几了,老伴儿前两年也走了,就剩他一个人。你说这日子过得,可真是愁得慌。年轻时候在地里刨食,累死累活,也没啥积蓄。现在老了,身体也不中用了,干不了啥了,可这兜里比脸都干净。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家压根没听过什么“养老保险”,更别提什么“退休金.............
  • 回答
    政策指导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馅饼还是陷阱?年轻人如何规划养老?养老,这个话题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尤其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寿命的延长,未雨绸缪的养老规划已不再是长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有远见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期,一系列“政策指导型专属商业养老.............
  • 回答
    花千芳母亲农村养老保险证被收缴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在他“知名网络爱国人士”的身份背景下。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热议,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这涉及到个人与国家政策的互动。花千芳曝光的这件事,直接触及到了基层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层面,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的缴纳和领取问题。在中国,农村养.............
  • 回答
    说起养老金双轨制取消,这可是一件触及很多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背后牵扯着公平、效率、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方方面面,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故事的话题。咱们得先明白,双轨制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过去我们国家有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的养老金是国家财政全额负担,待遇相对固定且优厚,跟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是分开的,那部分是企.............
  • 回答
    “养老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减,更是我们每个人未来生活保障的重大课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耗尽”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了。 更准确地说,是部分地区的养老金当期收支可能出现较大缺口,难以完全依靠当期缴费和累计.............
  • 回答
    北京推出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项目,即志愿服务累积一万小时后可在60岁后享受公办养老机构入住优惠,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前瞻性的社会政策。它试图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并试图构建一种更加可持续、互助的养老模式。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这一政策:一、政策的初衷与核心理念: 应对人口老龄.............
  • 回答
    关于“专家建议养老金领取早减晚增,提前退休要打折领取”这个话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提议听上去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也触及到咱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核心思路:“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散”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提议的核心逻辑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养老金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
  • 回答
    黑龙江养老金亏空超200亿,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数字,更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未来安宁。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袖手旁观。现在的年轻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行动,为自己的养老未来铺设一条坚实的道路。一、 为什么会出现养老金亏空?我们如何理解这个“200亿.............
  • 回答
    这起湖南益阳养老院事件,实在是让人看了心痛,也让我对社会上一些利用老人信任和弱点牟利的行径感到无比愤怒。一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一生辛勤积蓄,却落得个倾家荡产,甚至选择以如此绝望的方式结束生命,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足以让人深思。事件的残酷与绝望首先,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令人发指的事件。据报道,湖南益阳.............
  • 回答
    养老金双轨制,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终于在2014年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俗称“养老金并轨”。乍一听,“废除双轨制”似乎是一种简单的“统一”,但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公平、以及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深远影响,是值得我们细致揣摩和深入探讨的.............
  • 回答
    2020年养老金中央调剂超7000亿,这个数字放在当时确实是个大动作,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什么是养老金中央调剂?首先得弄明白这个“中央调剂”是啥意思。简单来说,国家不是每个省份都自己管理自己的养老金。咱们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养老金收支情况都不.............
  • 回答
    北京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一政策在养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项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政策的初衷与设计理念: 缓解养老压力,创新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
  • 回答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 4.5% 是中国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旨在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下面将详细解读这一政策,并分析其具体情况以及值得注意的信息。一、 基本养老金上涨 4.5% 的具体情况 上涨幅度: 4.5% 是指与去年相比,退休人员领取的个人基本养老金平均增长.............
  • 回答
    国家即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一次深刻的社会保障改革的展望国家即将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它旨在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养老金体系面临压力以及居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为国民提供更具弹性和补充性的养老保障方案。理解这项制度,需要从其出.............
  • 回答
    湖南桃江一养老公寓爆雷事件,导致近亿养老钱打水漂,老板更曾涉非法集资,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社会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的严重性及对受害者的影响: 巨额养老金的损失: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养老金是他们毕生积蓄,是未来生活的保障。这“近亿养老钱”的打水漂,意味.............
  • 回答
    39岁网络技术员入住养老院,过着早6晚9的作息,和老人一起追剧晒太阳,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多重解读的故事。对此,我想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关于“选择”与“非典型人生轨迹”: 主动选择的非传统生活方式: 首先,最直接的解读是,这位技术员可能主动选择了一种与主流社会对“成功人士”的定.............
  • 回答
    几十万日本老人将来华养老,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它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医疗等方方面面,也折射出两国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的碰撞。咱们就从几个角度,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儿。首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可能性?日本的少子老龄化是全球闻名的,而且程度相当严重。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以及生.............
  • 回答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句话一出来,就能勾起好多人的共鸣。这不光是老人们自己的经历,也是很多子女在送老人去养老院之前,或者送去之后,心头压着的一块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这里面的门道,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我们要想想,“想象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
  • 回答
    日本拟上调领取养老金年龄至75岁,这无疑是一个牵动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背后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深层的结构性挑战与战略调整。理解这个政策,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动机、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一、 政策出台的深层动因: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日本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催生这一政策的最直接原因,是其极端严峻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