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养老的尽头只能靠个人了。
其实关于养老的探究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当下社会则更是如此,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同时也有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一般,在结合了时代发展客观状况之后,未来版本的养老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基本养老兜底,其余全靠个人。
我们先来看看一海之隔的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早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它的退休金制度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以至于我们经常能在新闻里看到一些日本老年人面临生计压力。
而在我国的香港也是如此,很多到过日本和香港的朋友都会发现当地出租车司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虽然会有人认为这是社会活力的一种表现,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即—部分老年人需要靠打工来维持生计。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留意,现在养老金倒挂的状况就已经相当明显了。刚退休的长辈和那些已经退休多年的老人,退休金差了好多个量级。
比如说同样的工作,差不多的工时(其实当年也不太看这个),某些老人的退休金可能是6k多,而新退休的长辈可能就只有两千多,里外里就差了小几千块。
这些差距背后意味着“优待退休”时代的消散,即未来时代的老人再也没有过往那种享受高昂退休金的机会了。
因为养老模式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
我国最早的养老模式是在零基础上开展的,由于没有前期积累,便采取了“即收即付”的政策,于是那个时期的退休老人成了时代的受益者,在没有前期缴纳的状况下就享受到了丰厚的养老金,而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入养老金账户的钱越来越多,因此养老待遇的增长状况也很可观,而且最重要一点是那个时候养老金的覆盖范围还很小,所以整体负担不大。
在赚钱相对容易的时候,即收即付的养老金看不出多大问题,但在我们后续发展的状况上看,原有的逻辑已经不再适用了。
一个是因为人口结构,在当下人口增速放缓已成现实的状况,过去那种“大批年轻人供养小部分老人”的养老模式已经走不通了。
另一个是养老金适用范围,以往养老金覆盖范围较小,只有少数老年人才能享受,但随着后续社保缴纳的普及,养老金覆盖的基数在变大。以上两种因素叠加就注定了未来国家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大。
基于这样的现实逻辑,人社部也给出了态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拟采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并通过逐步调整缴费上限的办法来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以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养老金不足的状况。今年6月,银保监会和6家保险公司开始在浙江、重庆试点“专属商业养老险”。
而这款推出的商业养老保险,就是这个养老第三支柱的一次实际探索 。
在不了解政策出台背景的时候,或许很多人只是把它当做过往那种理财性质的保险来看待,但如果我们从养老大局考虑的话,这其实是一次不能失败的尝试。
作为政策指导型保险,它的养老属性更强,收益稳健、交费灵活,还将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不过,该商业养老险此前只能在试点地区线下购买。而就在今天,2家保险公司也在支付宝开通了线上渠道。它适用于已交社保人群从而实现品质养老的目的,也适用于灵活就业人群未来的所需。
简单来讲,基础的养老保险更像是一种底线思维,它能保障人们未来老年的基础生活,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则像是一种补充,是为了部分有余力的人为品质养老而做出的努力。
而就目前的政策来看,虽然现在这款商业养老保险只是试点,但未来这种商业养老保险系统肯定是会更完善的,而且结合着前段时间政策相关的消息来看,商业养老保险应该是更具优势的。
就像我们过往所看到的养老宣传口号一般,养老的尽头是什么呢?
只能是个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