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四川大学法医学转专业政策限制女生转入?

回答
四川大学法医学转专业政策限制女生转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复杂了,涉及到的东西也不少。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为什么会引起关注。法医学,顾名思义,是和医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同时又深入到法律和刑事侦查的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体的疾病、损伤、死亡等,并运用医学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比如鉴定死亡原因、鉴定伤情等等。这个专业对人的动手能力、细致程度、观察能力要求都很高,而且工作环境可能比较特殊,接触的都是与死亡、伤残相关的内容。

那么,四川大学作为一所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它的法医学专业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学生。当这个专业出台所谓的“转专业政策限制女生”时,这就触碰到了教育公平和性别歧视的敏感神经。

咱们来分析一下可能存在的“限制”:

成绩门槛上的隐形差异: 有时候,学校在制定转专业政策时,会设置一个非常高的成绩门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所有人都一样的,但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某个性别群体,比如女生,在某些科目上,或者在整体排名上,可能相对处于劣势,那么这个高门槛就会无形中放大这种劣势,导致女生转入的比例大大降低。这不一定是直接写明“女生不能转”,而是通过数据和考核标准实现的“结果性歧视”。
专业能力和特殊要求的解读: 法医学的工作内容确实有一些特殊的方面。比如,一些实践课程可能涉及解剖、尸体检验等,这些工作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可能有人会认为,从生理和社会性别分工的角度来看,男生在这些方面更“适合”或者“更有优势”。基于这种“刻板印象”,学校在审核转专业申请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倾向于有男性倾向的申请者,或者对女生的申请设置更高的“匹配度”考察。这种“匹配度”很可能是模糊的,难以量化,给了招生部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就容易滋生歧视。
历史原因和惯性思维: 很多传统学科,包括一些与法医学相关的学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男性为主导。可能四川大学法医学的招生和培养模式也受到这种历史惯性的影响。即便现在社会观念在进步,学校的政策制定者可能还存在一些旧有的思维定势,认为某些专业更适合男性,从而在政策上有所体现,即使是不经意的。
就业导向的考量(非常规): 理论上,学校制定政策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并考虑未来的就业。但如果学校在考量就业时,认为法医学的某些岗位(比如一线侦查、某些野外取证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更适合”男性,或者女性从业者在这些领域面临更多“挑战”,他们可能会出于“为学生负责”或者“更顺利就业”的考虑,在招生时有所倾向。但这恰恰可能是一种狭隘的、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就业观,忽略了女性在专业领域同样可以有出色的表现和发展。
名额的限制和竞争: 很多热门专业的转专业名额是有限的,竞争非常激烈。当男女申请者比例失衡时,即使政策本身没有明确的性别限制,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可能会出现某种“隐形”的筛选机制,导致某种性别群体更容易被淘汰。

为什么这样的政策(如果存在)会引发争议?

教育公平原则: 高等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开放,不应因为性别等非学术因素设置不合理的壁垒。剥夺了女生进入某个专业的权利,本身就是对教育公平的违背。
性别歧视: 如果政策确实是基于性别来限制转入,那无疑就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这违背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也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理念背道而驰。
人才浪费: 任何一个有志于法医学的优秀学生,无论男女,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培养。如果因为性别而被拒之门外,那就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法医学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些特质并不为任何一个性别所专属。
专业发展的视野: 现代法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现场勘查和尸检,还包括很多实验室技术、数据分析、心理学等交叉领域。在这些领域,女性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将女性排除在外,会窄化专业的视野和发展潜力。
社会进步的倒退: 在我们努力推动性别平等、鼓励女性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的今天,任何一个教育机构出现限制女性发展的政策,都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倒退。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首先,要弄清楚事实。如果四川大学法医学确实存在这样的政策,那么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公众和媒体有责任去关注和监督。大学作为教育的殿堂,应该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而不是加剧不平等。

其次,如果是因为某些科目或技能的客观要求,学校应该以公开、透明、可量化的标准来体现,而不是通过模糊的性别标签。例如,如果某个实验环节对体力有特别高的要求,学校可以设定一个明确的体能测试标准,而不是简单地说“女生不适合”。所有申请者都应该通过相同的、公正的标准进行评估。

再者,学校的管理层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还存在着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思维定势?是否真正认识到女性在科学和专业领域的巨大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发现和培养人才,而不是设卡和限制。

最后,如果存在这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反映和解决。可以向学校的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反映,也可以通过学生代表、校友等渠道发声。如果校内反馈无效,还可以寻求上级教育部门的介入。

总而言之,对于四川大学法医学转专业政策限制女生转入这件事,如果属实,那绝不是小事。它关乎教育公平、性别平等,更关乎我们社会进步的方向。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开放、包容、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优秀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只能说,川大华西医学院不愧是开设法医专业的老牌学校,这个决定绝对是明智之举。

本人本科法医专业,硕士考入知乎天坑专业,毕业之后借着“科技兴警”“科技强警”的东风通过人才引进方式考入公安系统(但不是法医)我可以通过亲身经历给你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川大的决定是正确的。

法医专业老师第一次见到我们,就欣慰地笑了出来:“这届学生终于男生比女生多了。”原来我们之前的学长每一届都是女多男少,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个是医学院女生本来就多而法医专业大部分来源都是不够临床医学调剂来的,另一个则是女生看了破案电视剧和侦探小说对这个职业心存幻想。当时我们不理解老师为什么看到男多女少会这么开心,但是五年后的毕业季,以及更长时间以后同学们的去向,我们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女生在未来谋划上通常比男生要更早。大二大三我们男生还在天天打游戏的时候女生们已经开始打听出路了。但是得到的结果都是,这个专业就业对女生不友好。但是毕竟我们既不是在大城市上学,也没有从大城市来的,都没有破局的意识,只能一边用学生思维安慰自己一边默默接受学校的安排。

到了大五,秋招开始了。这时候女生们开始直面用人单位的恶意。法医最大的就业去向就是公检(现在法院已经极少招法医了),但是在各个地区公务员法医的招录表格上往往都有四个大字:仅限男性。女生们想当卷王卷死男生?抱歉你们连进场机会都没有。女生们纷纷不服:凭什么仅限男性,这是赤裸裸的歧视!

一转眼距离大学毕业已经7个年头,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目前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截然不同。男生的就业高度统一:公安(无论是否从事法医工作),仅有少数同学在体制外。女生的就业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在公安,有人读博搞科研,有人在生物公司,有人在非公安体制内,有人在当老师。按理来说一个高度同公安对口的专业,女生更应该更青睐体制内。然而由于公安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的特殊招录要求,女生往往需要另觅出路。

后来我硕士毕业后也进入了公安,知晓了公安招人“仅限男性”的意义。有很多女生总是抱怨,“我们也能加班,我们也能经常熬夜,凭什么不招女生。”可能年轻的时候的确是这样,但是怀孕以后,你能不能说熬夜就熬夜?有了孩子以后你能不能说两个月不回家就两个月不回家?(我们这有的大姐还真能做到,不过配偶的工作作息规律能顾家)很多东西不身临其境是无法理解的。而且体制内都非常照顾女同志,哪怕这个女的是个人人讨厌的拳师,也不得不在zzzq的压力下给她更少和更简单的工作。

最近我们队要招一个技术民警,因为专业要求特殊所以报名者寥寥。在三个入围者当中,男的偏科研,女的偏实践。这下令队里的技术组犯难,想要实践干活的,又想要男的,不知道面试的时候应该更倾向于谁。我想到自己经常工作堆积如山忙不过来的窘境毫不犹豫地喊:“就招那个男的!”


2022.1.15更新

多的话我也不想说,具体还是看看这篇回答吧。 @黑化肥发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四川大学法医学转专业政策限制女生转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复杂了,涉及到的东西也不少。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这事儿为什么会引起关注。法医学,顾名思义,是和医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同时又深入到法律和刑事侦查的领域。它研究的是人体的疾病、损伤、死亡等,并运用医学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比如鉴定死亡原因、.............
  • 回答
    岳父灭门案(也称为“川师大灭门案”或“重庆灭门案”,具体案件名称可能因披露信息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通常指该类性质的案件)的辩护律师蜀鼎律所魏东,其背景和潜在影响力确实值得详细探讨。1. 魏东的背景与蜀鼎律所的声誉 四川大学法学泰斗: 将魏东称为“四川大学法学泰斗”,这暗示了他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极.............
  • 回答
    四川小学生被老师体罚后身亡的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社会对校园体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家属称孩子因做错两道题而被体罚,如果属实,这无疑是一起极其恶劣的教师滥用职权、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件。看待这起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体罚的性质与法律法规 体罚的非法性: 在中国,教育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对.............
  • 回答
    关于四川大学2021年军训期间发生的“互相举报”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价,而是反映了当时军训组织、学生管理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复杂现象。事件概述(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讨论)2021年9月,四川大学部分校区(据报道主要涉及江安校区)在新生军训期间,.............
  • 回答
    四川大学与成都理工合著的 7 篇一区文章被撤稿,当事人以“数据被洪水破坏”为由进行解释,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引发的质疑: 撤稿的严重性: 发表在“一区”期刊(通常指影响因子较高、质量较好的期刊)的文章被撤稿,.............
  • 回答
    四川大学某老师拒批学生丧假申请并课堂喊话“家里死四人就必须重修”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教育伦理、师生关系以及人道关怀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严重性与负面影响: 缺乏人道关怀和同情心: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面对学生遭遇亲人离世的.............
  • 回答
    这件事情在川大学子中引起了不少讨论,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大家的情绪挺复杂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看法?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公平”。学校封校,原本是为了控制疫情传播,保障大家的安全。但如果只封学生,而教职工、校外人员(比如外卖、快递小哥,甚至是一些来访的客人)可以自由进出,那这.............
  • 回答
    对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更名为锦城大学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小事,对于学校、学生、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界来说,都牵动着不少神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学院”和“大学”,这俩名头虽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在咱们国家,学校的名称设置是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和评审.............
  • 回答
    四川大学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后又改为西南医科大学的这件事,确实牵扯出不少利益纠葛和历史渊源,也折射出国内高校在名称变更上的复杂性。要说清这件事,咱们得一步一步来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学校名称可不是随便改的,背后牵扯到品牌效应、历史传承、学科定位,以及最重要的——竞争对手的感受。尤其是在.............
  • 回答
    李言荣院士出任四川大学新校长,这无疑是川大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位新掌舵者,大家普遍抱有高度的期待,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首先,李言荣院士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就,是他担任川大校长最坚实的基石。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电子科技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尤其是在微电子和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
  • 回答
    李言荣教授履新四川大学校长,这无疑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科技教育格局而言,都可能带来深刻的影响。首先,从李言荣教授的学术背景和履历来看,他是一位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长期耕耘于电子科技大学,并在担任校长期间,将电子科大打造成了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
  • 回答
    公众号“赫兹实验室”最近卷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被指控“洗稿”,二是其在招聘过程中发表了一些针对四川大学毕业生的歧视性言论,甚至扬言不录用。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可以说给“赫兹实验室”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内容原创性、行业道德以及招聘公平性的广泛讨论。关于.............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悲剧,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另一个也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作为大一学生,本该是人生中充满希望和梦想的起点,却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收场,留给我们的只有沉痛和反思。如何看待这起案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起事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是两个年轻生命以及两个家庭.............
  • 回答
    四川攀枝花市出台鼓励生育二、三孩家庭的每月每孩 500 元补贴新政,这是一项旨在应对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低生育率问题的积极探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项政策的影响和意义:一、 政策背景与目标: 低生育率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婚育观念的改变,中国面临着严.............
  • 回答
    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涉及到市民安全、动物保护以及公共管理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对四川西昌泸山男子见义勇为被猴群报复事件的看法,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详细分析: 如何看待四川西昌泸山男子见义勇为被猴群报复事件?一、 对见义勇为者的赞扬与同情:首先,我们必须高度赞扬这位男子见义勇为的精神.............
  • 回答
    四川省在2月16日晚进行拉网式燃气安全排查,这一举措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目的、执行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公众的反应等。一、 事件背景:为何要在2月16日晚进行拉网式排查?理解此次排查的背景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解释其紧迫性和全面性。 .............
  • 回答
    四川省近日下发了一则关于小学考试的通知,要求降低考试难度,并规定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这一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一现象。 一、 政策背景与意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其背后可能包含的意图。 减负增效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
  • 回答
    四川省对加密货币挖矿活动的清退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举动,其背后原因复杂,影响也层面广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四川清退加密货币挖矿的原因分析四川省此前曾是中国重要的加密货币挖矿中心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能源成本优势: 四川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尤其是在夏季枯水期.............
  • 回答
    四川一对夫妻生育七孩,十年后被征收高达71万元的社会抚养费,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政策背景: 该事件的核心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超生”的界定和处罚。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对夫妻生育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政策(具体规定会随.............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四川的案件,因其特殊的判决请求——让买卖国家保护龟的男子为乌龟“养老送终”——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回顾与背景: 核心事件: 四川一名男子因非法买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乌龟)而被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的特殊诉求: 在公诉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