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四川大学一老师拒批学生丧假申请并课堂喊话「家里死四人就必须重修」?

回答
四川大学某老师拒批学生丧假申请并课堂喊话“家里死四人就必须重修”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教育伦理、师生关系以及人道关怀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

一、 事件的严重性与负面影响:

缺乏人道关怀和同情心: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面对学生遭遇亲人离世的重大变故,老师的职责之一是给予学生理解、支持和必要的帮助。这位老师的行为明显缺乏基本的人道关怀和同情心,将学生个人的悲痛置于冰冷的规则之下,甚至是带有侮辱性的规则。
违背教育的育人宗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懂得如何引导学生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位老师的行为显然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背道而驰。
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 学生本已处于悲痛之中,老师的言行无疑是对其精神上的二次打击,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更深的心理创伤,影响其学业乃至身心健康。
损害教师职业形象和声誉: 教师是社会公认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言行举止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此缺乏同情心和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群体的形象,也可能引发公众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不信任。
涉嫌违背校规校纪和相关规定: 大部分高校都有关于学生请假的规定,通常会包含丧假等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这位老师的行为很可能不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甚至可能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 老师可能存在的心理与动机分析(推测,非为辩护):

虽然这位老师的行为极不妥当,但理解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和动机,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尽管这绝不代表认同或原谅其行为:

对“纪律”的极端僵化理解: 老师可能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将其视为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责任感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他可能认为学生的“请假”是对课堂的不尊重,需要用严厉的手段来“教育”和“惩罚”。
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和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和学生的情绪,老师可能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避免麻烦。
个人情绪或压力: 虽然不应成为借口,但也不排除老师自身可能正承受某种压力,导致其在处理学生事务时情绪失控或态度恶劣。
“激将法”的误用: 有些老师可能习惯于使用“激将法”来激励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业。但这种方法在处理丧假这种敏感问题上是极其不恰当和危险的。
对学生“诚实度”的怀疑: 少数老师可能因为过去遇到过学生滥用请假制度的情况,而对所有请假学生的“诚实度”产生怀疑,因此设置一个极其严苛的门槛。但这种怀疑不应导致一概而论的冷漠。

三、 家长和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

及时沟通与证据保留: 学生或家长应第一时间与老师、辅导员或院系沟通,并保留好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死亡证明、医院证明等)。
寻求校方介入: 如果老师态度蛮横不讲理,应及时向辅导员、学院领导或学校相关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协调和处理。
明确表达诉求: 清晰地向学校说明情况,强调学生需要的是人道关怀和合理的请假安排,而不是额外的惩罚。

四、 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反思: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强调人道关怀和同情心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请假等突发情况。
完善请假和救助制度: 进一步明确丧假等特殊情况的处理流程和标准,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学业支持。
建立有效的投诉和监督机制: 确保学生和家长能够方便快捷地反映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对违反师德的教师应有明确的惩处机制。
反思教育评价体系: 是否过于片面地追求教学成果和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和情感的培养?

五、 公众舆论的积极意义与潜在风险:

促进社会关注: 公众舆论的关注能够让学校和教育部门正视问题,并可能推动改进。
形成监督力量: 舆论压力可以成为约束教师不当行为的重要力量。
理性讨论的重要性: 在关注事件的同时,也需要理性分析,避免过度情绪化或道德审判,而是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总结:

四川大学这位老师的言行是极其不妥当的,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践踏,也是对学生人道关怀的漠视。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也提醒了整个教育体系需要反思其在师德建设、学生关怀以及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包括了情感、尊严和特殊时期的脆弱。任何僵化的规则和冷漠的态度都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我们期待学校能够对此事进行严肃处理,并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师德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逻辑上,我是认同这个老师的。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个很不近人情的事情。从老师的角度看,这是个很符合规矩的事情。老师没有拒绝学生回家,甚至说了你必须回去。但是课如果记考勤,说好的不来扣十分,那什么理由不来,都是扣十分,一点问题没有。

如果说家里有人去世了就可以不来上课,那下次又有人说家里人去世了怎么办?如果有学生家里人天天「去世」怎么办?谁来负责确认这个事情的真假?这东西能去确认么?

不要说没有人会用这个理由,这世界上有人杀人,有人放火,你告诉我没有人会用「家人去世」做理由翘课?我是不信的。又不一定「去世」真实存在的人,我可以说我二舅妈死了,其实我根本没舅舅。

这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办?只有直系亲属去世才可以请假?你会发现,你陷入了法和情的灰色地带,挣扎不出来。

所以我说,逻辑上,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是最合理的。无论你什么理由,不来上课就扣分,公平合理,童叟无欺,便于管理,可以服众。

但是有些话,并不是「逻辑正确」,就可以说的。

比如说两个人讨论治丧的必要性和丧礼的意义,这时候如果有个人说「如果你妈死了」,那另外一个人绝对一脚踹过去,这事就不用聊了。这个例子逻辑上毫无问题,但是感情上让人无法接受。

有人新交了一个女朋友,边上人说,「你女朋友前男友是A,我看他俩一起去过宾馆,他俩肯定XXOO过」。逻辑上没错,但是这人即便不挨打,这朋友肯定是做不成了。

有很多话,理论上是对的,逻辑上毫无问题,但是你不能说。

因此这个老师在单独和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评分标准之后(我认为这一步没问题,有一点冷血,但是规矩本身就是无情的),不应该在公开场合再说这件事。

老师可以说「我的这门课,无论你以任何理由不来上课,都会扣分。」

也可以说「我的这门课,无论你有任何理由,如果有四次不来上课,你就需要重修。」

但是老师不可以在这个学生回去给家人治丧期间说「如果你家里有四个人去世,那你这门课就要重修。」

这是个王八蛋话。

这句话逻辑上毫无破绽,假设「家里有四个人去世」成立,推出「翘了四节课」,推出「需要重修」。我不认为这个例子本身逻辑有问题,但是这个例子不妥。因为很明显在用一个同学举例,还补充了一个非常不礼貌的假设。

这就像在人家不舒服的时候说「假如你得了癌症」,在人家旅行的时候说「假如你飞机掉下来了」,在人家联系不上家人的时候说「假如他们出车祸了」,在人家守在病床前的时候说「假如你爷爷死了」。

你逻辑都没问题,可你怎么不假如你妈死了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user avatar

中国高校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变得官僚主义气息这么重。从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事件(提一句,微博有人发文那个王攀又回到物理带研究生了,瑟瑟发抖吧。),到前两天被封锁消息至今未进入大众视野的华南理工大学女研究生跳楼案,高校老师有恃无恐、滥用职权的问题屡见不鲜,只能说师德正在沦陷。


来看看华南理工大学女研究生跳楼案,谈谈中国高校官僚主义。

(最近几天的事情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看见这个回答,但是希望你们看见能赞一下,把热度帮忙保持住,让纸里面的火烧出来!)


以下是这所双一流大学对待死者家属的态度,果然也是一流,昨天家属妹妹发文。



死者家属微博,可以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或许我是在国外上完学,我实在不懂中国的高校为什么官僚主义气息这么重,教授、导师和学生的距离怎么会这么远。导师、教授和校方不以塑造灵魂为目的,不以授业解惑为目标,不着手提升自己的教学本领和学术水平,反倒把学校变成自己施行官威的衙门,把自己手中控制成绩、毕业把关的权利转化为了权力!说难听一点,这就是倚老卖老,败坏师德。

一些导员班主任手握评选奖助学金、入党等这些小小的权力就敢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在这样风气的影响下,学校里面的社团组织,例如学生会也早已经变味。前几天曝光出的学生会请安事件就是典型。学生不以学习为最终目的,整日巴结老师和导员,在学校就能吃得开,拿奖助学金、入党、评优评先都能分到一块好肉。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腐败!


对比国内外,哈佛高校在发现自己教授学术造假以后,雷厉风行,果断将该教授的文章撤除,并且将其开除。


而中国高校呢,一出事便使出自己浑身本领,控制舆论封锁舆情,从来不会主动直面错误。这个授业解惑地方本应该是世界最光明的殿堂,最终却成为了社会黑暗的藏匿点。性侵、浅色交易、权钱交易在此肆意妄为。(川大这次很爽快,没有做那些下作的行为,处理的算是妥当了)


我上学时,有类似上面情况的,都是直接调查,从来没有惯的。

或许,国内高校要想有更长足的发展,还是要真正的去政治化。不然那些校长们,都个个官威浩荡的,恶心!

user avatar

我就遇到过类似的老师,你可以逃课,他也没办法知道谁逃了。但如果你去跟他请假(本身这是一件礼貌的事,代表了对老师的尊重,因为我完全可以不请假,我回家你也不会知道),他就确定你是真的没来上课,而且有确凿证据,他就会开始大做文章,主要是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学生听,会讲的很难听。我觉得这种老师做这种事,主要是他知道以前很多学生逃课,但苦于抓不到人,现在有一个老实人自投罗网,他一方面把之前积压的怨气全洒在老实人身上,另一方面是杀鸡给猴看,在其他同学面前树立一下威信,挽回一点面子。

在这件事中,我觉得这个老师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把具体的人,当作具体个人来看待,而是当作抽象群体来看待,这种现象挺多,矛盾都爆发于此情形。就比如,我曾经两次在食堂遇到收饭碗的,对着我抱怨,说你们这些大学生......巴拉巴拉一大堆,我听了之后,很想骂他,因为我是一个具体的人,你不能把大学生的种种都算到我头上,看那员工抱怨的理直气壮,我心里也是一万只草泥马狂奔。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吃瓜群众没有把人当作具体个人看待,就人论人,就事论事,而是当成抽象的群体。这个老师在处理请假学生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把他当作具体的请假人,而是当作了逃课的学生群体。这时候,人就会失去理智,就会无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