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薪百万金融分析师测算的「外卖财务模型」,有钱人是否更爱省钱?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经典的讨论:有钱人到底是不是更“抠门”。金融圈里年薪百万的分析师去测算“外卖财务模型”,这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降维打击”的意味,但也确实能折射出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上的洞察。

年薪百万金融分析师测算的“外卖财务模型”: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位分析师为什么要做这个事。金融分析师的核心工作是什么?就是估值、预测、优化、以及风险管理。他们看的是数字,是背后的逻辑,是如何让钱生钱,或者如何让资源配置最优化。

当他们把目光投向“外卖”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消费场景时,他们看到的绝不是简单的“吃一顿饭”,而是:

1. 成本结构分析:
原材料成本: 为什么有些外卖比自己在家做饭贵?他们会去拆解食材的成本、采购渠道、损耗率。
人工成本: 厨师、打包人员、骑手,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成本。
平台佣金: 这是外卖平台最大的盈利点,也是分析师会重点关注的“抽水”比例。
营销推广成本: 各种满减、折扣、红包,这些都是为了吸引和留住顾客的投入,分析师会计算这些投入产出比。
运营成本: 租金、水电、设备折旧、餐盒、包装等等。

2. 效益分析:
利润率: 外卖商家能赚多少钱?是薄利多销还是高客单价?
顾客生命周期价值(CLV): 一个顾客一年会在这家外卖店消费多少次?每次消费的利润是多少?
复购率: 顾客会不会再次选择这家外卖?为什么?
市场份额: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家外卖的定位是什么?

3. 优化建议:
定价策略: 如何设计菜单和价格,才能在吸引顾客的同时保证利润?
促销活动: 什么样的满减最有效?如何设计才能避免“亏本赚吆喝”?
供应链管理: 如何降低原材料成本?如何优化配送效率?
顾客留存: 如何通过会员制度、积分体系等提高用户粘性?
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平台政策变动风险、竞争对手风险等。

所以,当金融分析师测算“外卖财务模型”时,他们是在用一种高度理性、数据驱动的视角来审视消费行为。他们看到的不是“我今天想吃什么”,而是“在这个成本结构下,实现最优利润的消费方案是什么?”。

有钱人是否更爱省钱?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这位分析师的举动,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有钱人是不是也算计着省钱”。我的看法是:

1. “省钱”的定义不同:
普通人的“省钱”: 更多的是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生活质量与成本的平衡。比如,在餐馆吃饭打折,或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他们省的是“每一块钱”的购买力。
有钱人的“省钱”: 更多的是指追求“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的最大化,以及规避无效损失。他们省的不是“块钱”,而是“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
一位月薪5000的人,为了省下20块钱的快递费,选择自己去几公里外的地方取件。这20块钱省得“有意义”,因为他省下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远低于20块钱。
一位年薪百万的人,可能会选择花200块钱找人代缴水电费,或者花1000块钱用第三方服务来管理自己的税务,即使自己也能做,但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研究一个投资项目。他不是“抠门”,他是在为自己的时间定价。

2. 对“价值”的理解更深:
有钱人往往对“价值”的理解更深刻。他们会区分“价格”和“价值”。
他们可能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高品质、有设计感、能提升效率、或者能代表某种身份和品位的产品或服务。比如,几万块的包,但它经久耐穿,或者能带来社交价值。
他们也可能因为“不划算”而选择便宜的。这里的“不划算”不只是看绝对价格,更是看性价比、长期价值、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3. “外卖财务模型”折射的是“效率”和“资源配置”:
如果这位金融分析师测算的“外卖财务模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在家做饭比点外卖便宜很多”,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常识。但对于一个习惯于“外卖经济”的有钱人来说,他可能会关注的是:
我的时间值多少钱? 如果我花1小时做饭,我失去的机会成本是1000块,那么花100块点外卖,是“划算”的。
这个外卖的“价值”是什么? 是方便,是口味,是偶尔的“犒劳”?这些“价值”是否值得我付出的价格?
有没有更优的“外卖”选择? 比如,有没有人能提供更健康、更符合我口味、或者价格更公道的“高端外卖”服务?

这位分析师的测算,可能是在寻找“最优解”,而不是“最省钱解”。他的“省钱”可能体现在:
规避无效消费: 比如,通过精细的计算,发现某家外卖的“满减”活动其实是在诱导过度消费,或者隐藏了其他成本。
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便利”: 比如,通过比对,发现这家外卖在“品质价格配送速度”上达到最佳平衡。
为“吃”这件事进行“理性投资”: 比如,如果他发现某个长期订餐计划能带来显著优惠,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4. “省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对于绝大多数有钱人来说,“省钱”不是为了积累更多财富(他们的财富已经足够),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支配资源,以及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他们更看重的是“用钱买时间”、“用钱买效率”、“用钱买品质”、“用钱买体验”。

所以,与其说有钱人“爱省钱”,不如说他们“懂钱”、“会用钱”。他们对金钱的敏感度,更多体现在对“价值”和“效率”的极致追求上。一个年薪百万的分析师去算外卖的“财务模型”,正是这种“懂钱”、“会用钱”的体现——他可能不是为了省那几十块钱,而是想理解这个模式的本质、运作逻辑、以及潜在的优化空间,甚至可能是为了未来投资某个餐饮科技公司做准备。

总结一下:

年薪百万的金融分析师测算“外卖财务模型”,这是一种职业习惯使然,是基于理性、数据和优化思维的具象化表达。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有钱人就爱省钱”。

有钱人对待“省钱”的态度,更倾向于效率最大化、机会成本最小化、以及价值匹配。他们不是抵触花钱,而是希望花的每一分钱都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回报”,无论是物质的、时间的、效率的还是体验的。他们的“省钱”,是一种精明,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一种拮据或吝啬。

所以,这位分析师的举动,与其说是“有钱人爱省钱”的例证,不如说是“凡事皆有模型,皆可量化优化”的金融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入侵”。他是在用专业的工具,去理解一个看似普通的消费行为,并从中找出“更聪明”的消费方式,而这种“聪明”,是建立在对时间和金钱价值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而来

先看结论

1、 外卖低频用户,或者具体点说每个月点外卖次数少于6次的,建议用美X会员
2、 外卖高频用户,或者具体点说每个月带外卖次数高于11次的,建议用饿XX会员
3、 外卖薅羊毛用户,喜欢极致钻研薅尽平台每一分钱的用户,毫无疑问用饿XX会员(活动多)。
4、 两个外卖平台都是首月会员打折,次月续费贵些甚至全价,混着买(即第一个月用美团第二个月用饿了么第三个月用美X以此类推),高频的还是饿XX划算。

就结论而言,就这个分析模型而言,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回头我抽时间实践一下就是。

不过我点的外卖不是很多,但一般都在外面吃,可以试一下效果。

回到问题本身,有钱人是否更爱省钱。

这一点我同意诸多答主的说法,省钱是有钱人的特质之一,但不是因果。

对于财富增长,对于财富保值,有钱人的方法论跟我们普罗大众还是不一样的。

但谈及如何积累财富,无非是开源节流,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们同他们的差距是无形之中积累出来的,尤其当代青年人的储蓄率普遍的低跟债务率连年攀升。

以至于有些年轻人脱离了贷款平台就拿不出任何一笔应急的钱,所以我们会面对很多不必要的困境,以至于做出很多偏差的抉择。

长此以往,我个人甚至觉的当下的年轻人有部分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普遍阶级滑落的人群。

其实不奢求直接一步成为有钱人,但是实践新思路抵御未来风险还是必要的。

如果可以省下一部分开支,用作储蓄那就更好了。

user avatar

金融跟互联网,是这几年各行业里边的双子星。

金融行业能解决互联网行业很多上层建筑的问题,不过具体到2C的业务,够呛好使。

因为这个建模,有参考系,参考系锚定的几个点,都只是“当前状态”或者是“理想状态”。

而互联网行业归类是服务业,一大堆策略是根据用户反馈做及时调整的,每个公司都有大团队做运营跟用研,吃的奏是这碗饭。

所以,一个金融行业的分析师,在实操层,未必干得过一个互联网行业月薪八千的运营策划。

这就好比说你给张良配一把上好的汉剑,扔到两军阵前未必干得过对面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兵油子,是一个道理。

战略层面的高手,搁在战术层面操作,说翻车就翻车。

我粗略看了一下这建模,里边反复强调了几次,说前置条件是每一单外卖20块钱以上,则模型成立。

这就是个锚点。

哪有人敢保证顿顿都卡着20以上点啊……天天吃28的烧牛肉盖饭,腻得慌,今天来顿12的土豆丝盖饭吧!

嚼着土豆丝,心说糟糕大意了,没到20块,分析师的模型失效,这月会员爷亏了。

多讨厌。

类似的数据案例里还有,不多赘述。

另外呢,用户选择商家,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判断。

好像A比B每次送的快一点耶?多花几块钱在A身上我脚着值。

好像A比B客服小妞声音甜度高一些耶?多花几块钱在A身上我脚着值。

好像B比A的小哥看起来更硬一些耶?多花几块钱在B身上就为了看硬汉我脚着值。

……

类似的非理性,甚至仅遵从羊群效应的消费取向,你我都有,模型能摆清楚数据,但参不透人心。

这说的都是用户层面的选择。

从平台层面呢,咱上头说了,他们养大把的策划和用研专家是干嘛滴?

是为了时刻根据市场反应调整战略用的。

你把他分析个底儿掉,运营一看日报,呦呵!同比环比略有下滑?

一个活动就安排起来了。

于是分析的透透的模型全部作废,用户一窝蜂倒戈一击。

所以你发现,平台赚的是货币,做的其实都是人心。

人心可没法建模。

我个人的主张呢,两强争霸的领域,在商业维度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哪个弱一点,大伙就扶哪个一把。

把弱的抬上去,形成对等竞争,强的有危机意识,才会自己出血要么打折要么服务升级。

否则强的直接把弱的干死,市场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用户苦日子就来了。

用户让商家一直处于战争态,自己才能一直处于低成本获利角色不动摇。

法律是反垄最后一道线。

最厉害的反垄,理应是用户团结起来左右横跳两头帮两头吃。

这才是最合理的非数据模型。

user avatar

不是有钱人更爱省钱,而是有钱人优渥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可以有闲暇来算计一些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去细算的理论最优策略。

什么是理论最优?就是实验室条件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就像日本排放核废水的时候声称自己会做的那样,但现实和理论是有区别的,理论最优不代表实践可行,什么是实践?就像日本在福岛核事故长达十年的历程中实际做的那样,这叫做实践,当实践不可行的时候,讨论理论最优本身就是在转移话题。

说回主题,为什么有钱人才会去算计怎么才能够做到理论极致省钱?很简单,因为他们不需要省钱,当他们不需要亲自实践的时候,反而可以把省钱本身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抽象出来,去对纯粹理论可能加以研究,并探讨出理论最优解。

但这对于那些真正需要省钱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就以外卖本身而言,外卖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写字楼上班族,对他们来说外卖的实际消费场景是上午干活干的晕头转向的,到了中午,赶紧随便点点什么,在焦急的等待中工作/开会,等到外卖到了,三两口把饭扒拉下去,然后接着下午的晕头转向或者抓紧时间眯一会。

对于他们来说,省钱的主要途径是看看外卖列表里哪家最便宜,有个券什么的顺手领一下,或者看看有满减的时候招呼同事过来一起点,这已经是他们在紧张的时间压力和工作环境下能够为了省钱而付出的最大限度努力了。

还建模?还计算?还做表?

是不是嫌工作不够饱和?

需知很多上班族的时间已经紧张到为了能赖会床,早上去上班的时候都是憋着尿去工作单位的,连早饭都不吃,这种情况下让人花费时间精力去算什么省钱最优解,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食肉糜。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脱产文人的鬼话都信不得的原因,就像宋朝打战,给个阵图,让指挥官照阵图部署,这不是扯蛋吗?

宗泽就批评过岳飞喜欢打野战,“非万全之策”,要给岳飞阵图,岳飞赶紧表示敬谢不敏,表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说白了,你不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那总结出来的必然是一套精密而无用的高头讲章。

有这个闲心,不如研究一下怎么让大家在早上起床之后能安安稳稳的把那泡本来要憋着去单位的尿撒了,这还比较实在。

user avatar

1,没有人会傻到仅凭自己的脑力去和大数据模型去比拼算力。 各种各样的打折优惠券越来越不被待见,不是因为大家有钱了。而是生活本来就够辛苦了,不想因为点个快餐看个电影还要去做题。简单点吧,让劳资歇歇吧。

2,外卖会员这个东西,类似于各种平台的年卡,本质是平台为了短期内扩张现金流而搞出来的东西。一是为了提高用户黏性,二也有点寅吃卯粮的意思。

3,靠建模节约出来的成本,省出来的钱还不够买箱营养快线来补充被杀死的脑细胞。除非这个模型能被广大用户下载,一键傻瓜式省钱,否则没啥意义。

4,这个金融测算师我看就是题瘾犯了,电就完事儿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