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有一套大陆官方承认的繁体字,有的话是否与香港、台湾繁体字相同?

回答
对于“大陆官方承认的繁体字”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这样才能更清晰地回答。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中国大陆,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说,并没有一套被明确冠以“官方承认的繁体字”名称的标准。

这是因为:

1. 新中国成立后以简化字为主要推行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普及识字率和提高文化水平,国家大力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简体字成为了官方在大陆地区主要使用和推行的文字系统。
2. 繁体字的应用场景: 尽管简体字是主流,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繁体字仍然有其存在和使用的空间。例如:
书法艺术: 在书法创作、篆刻等艺术领域,使用繁体字(或称“正体字”)是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籍整理与研究: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校勘和研究时,需要保留和使用原文的繁体字。
特定机构或地域: 某些历史悠久的机构、牌匾,或者在一些非官方的书籍、媒体中,为了保留历史风貌或特定风格,可能会使用繁体字。
个人选择: 在个人书写、交流中,有些人也可能出于习惯或个人偏好使用繁体字。

那么,如果我们在讨论“繁体字”这个概念时,常常会联想到港台地区。这引出了第二个核心问题:大陆官方承认的繁体字是否与香港、台湾繁体字相同?

答案是:原则上,中国大陆在讨论“繁体字”时,通常是指与简体字相对的、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仍在广泛使用的汉字系统。从大的框架上看,它们在字形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细节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让我们详细展开来说:

繁体字(正体字)的演变与现状

汉字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繁体字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调整和规范的结果。

“繁体字” vs “正体字”: 在台湾,官方和学界更倾向于使用“正体字”这个称谓,认为它更能体现汉字的规范性和源流。而在大陆,通常称其为“繁体字”,与“简化字”相对。
汉字规范的差异:
台湾(正体字): 台湾的汉字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遵循的是民国时期的《国语一字多用表》、《异体字表》等规范,以及后续由台湾“教育部”发布的《国语辞典》等作为参照。虽然在民间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或异体字的使用,但官方推行的正体字有着相对明确的标准。
香港: 香港的汉字使用相对更自由一些,字形主要受到早期印刷、教育和历史习惯的影响。香港虽然没有一套如同台湾那般严格的“官方”字形规范,但其使用的字形普遍被认为与台湾的正体字系统高度相近,很多时候是可以互通的。不过,在一些细节,比如“龍”字的写法(台湾常用“龍”,香港有时也用,但也有其他写法),或者一些部首的变形上,可能存在细微的不同。
中国大陆: 如前所述,大陆主要推行简化字。然而,在一些涉及港澳台交流、古籍、书法等领域,需要参照或使用繁体字时,一般会参考台湾或香港使用的字形作为标准,尤其是在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但要注意,大陆在推行简体字的过程中,也对一些旧的繁体字写法进行了“简化”,这些简化并非完全照搬港台的简化字,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例如将“憂”简化为“忧”,将“眾”简化为“众”等,而台湾仍使用“憂”、“眾”。

大陆“承认”的繁体字:一种事实上的参照

回到“大陆官方承认的繁体字”这个说法,其实更多是一种事实上的参照和在特定语境下的要求。

当大陆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游戏等需要使用繁体字(尤其是在表现港澳台背景或文化时)时,通常会遵循以下原则:

以港台通行字形为主要参照: 为了符合港澳台受众的习惯,会尽量采用与台湾、香港地区通行的繁体字形相近的写法。
避免大陆内部自行产生的“繁体化”写法: 有些人可能会将简化字反向推导成一个“非官方”的繁体字,这在正式场合是不被接受的。例如,简体字“爱”的繁体是“愛”,而不是随意组合“爪”和“冖”等。
尊重历史与艺术: 在艺术创作、文物复制等领域,会根据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来选择合适的字形,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某一种“标准”。

总结:

1. 大陆官方没有正式发布一套独立于港台的“官方繁体字标准”。
2. 在讨论繁体字时,大陆的语境通常会参照港台地区的繁体字(正体字)系统。
3. 台湾和香港的繁体字(正体字)系统在字形上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4. 大陆在需要使用繁体字时,通常会以台湾、香港通行的字形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以满足交流和传播的需求。

所以,如果你在大陆接触到使用繁体字的情况,它们大体上会与台湾、香港的繁体字字形相似,但如果你对汉字非常敏感,可能会在极少数地方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总的来说,它们代表的是同一套更早期的、未经大规模简化的汉字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是否有一套大陆官方承认的繁体字?

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所谓“简体字”是对部分传统汉字亦即“繁体字”的简化,因此确定所谓繁体字的概念和范围本身就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在《简化字总表》中,繁体字以括注的形式标注在简化字的后面;而在2013年颁布的新版《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则附带提供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作为附件,共列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3120个规范字及相应的繁体字、异体字。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些标准(规范)中所指的“繁体字”就是所谓“官方承认的繁体字”(下文称“内地繁”)。

二、繁体字有几套?

为了避免误解,姑且将这里的繁体字看做是传统汉字的代称。从保守的角度看,可将目前的繁体字形分为内地繁、台湾繁、日本繁(旧字体+部分在内地属于繁体字的新字体)、韩国繁(算不上标准,就是几乎没改动过的传统字形)这几种(其实香港繁也可以单独列出来)。

三、内地繁与其他繁的区别在哪里?

内地繁与其他繁体的区别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即用字和字形这两个方面。

注: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字体展示使用的字体均为思源宋体或思源黑体。

(一)、用字方面的案例

用字差异主要出现于内地繁与台湾繁之间。在内地,“线”、“众”、“里(~面)“分别对应的繁体字是“綫”“衆”“裏”,而台湾繁则使用“線”“眾”“裡”,后者均为《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所列出的“异体字”。此外,内地繁与台湾繁不同的还有“爲”(台湾用“為”)“尸”(台湾用“屍”)。

至于内地繁与日本繁之间在用字上的差别则有“綫”(日本用“線”)“緣”(日本用“縁”)等。韩国不太清楚。

(二)、字形方面的几个案例

1.“说”

就“说”这个字的繁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变体:

一是左上角为一横,右上为倒八字的日本“説”;

二是左上角为一点,右上角为倒八字的内地“説”;

三是左上角为一点,右上角为八字的台湾“說”(内地属异体字)。

(韩国依然不了解)

2.“远”

对于“远”这个字的繁体而言:

声旁“袁”的下部在内地、日本、韩国字形中均处理为一竖,台标除外(口区);

对于部首“辶”的左上角,日本、内地用一点,韩国用两点,台湾用一点但使用池沼不堪的楷化字形(绝望)。

此外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一是某些在现代日文中已经不常用的带走之底(辵部)的字,左上角依然是两点;

二是就走之底而言,内地字形带有难以察觉的局部楷化特征(很多大佬都说过)。

3.“误”

4.“维”

“維”(维)这个字可以很好地表现海外汉字与国内汉字(含港澳台)体系之间的差异。日韩一直使用以康熙字典体作标准的字形,绞丝旁用不带勾的“糸”表示;而不管是内地还是台湾,印刷字形均向手写体看齐,所以绞丝旁一般用“糹”来表示。

四、手写体与印刷体

在内地与港澳台,手写体一般与印刷体间没有太大差异,这是印刷字形向手写字形妥协的结果。至于效果嘛......

相比之下,日韩两国有手写体向印刷体靠拢的倾向:

韩国字形目前找不到案例,但曾经看到一种楷书风格的字体,走之底上面居然写两个点,想必是偷国人学艺不精的缘故罢(暴论)


(4月27日更新)

发生了什么......一下课发现多了五十多个赞......也罢,正好把这个回答再完善一下......

下面再举三个字形方面的例子:

1.避重捺的问题

“避重捺”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见还是在大概19年的时候,好像出现在一个有关书法的小视频当中......诚然在汉字的书写中文无二捺已经成了通识,但在印刷体中又如何,也可以来比较一下:

2.草字头的写法问题

直接上图:

3.“宽”与“龟”(仅限中文)

也是直接上图:


(5月13日更新)

居然破千赞力(狂喜)

补充一下“楷体”字形在中国(包括内地和台湾)和日本的不同表现形式罢;

大陆字形使用“楷体”;

台湾字形使用华康标楷体(DFKai-SB);

日本字形使用华康中楷书体(DFGKaiSho-Md);

(教科书体根本没法比,长得就不一样)

下面上图:

user avatar

真是超级难题。大陆在公布一简方案后,推广简体字。推广,你懂的,所以不存在“官方承认”。港、台少数字的写法不同。台湾受日语影响,香港又没有专攻小学的权威。倒是49年前,海外的中文教科书,基本是从上海出口的。记得有一本《中华民国最新字典》(声明:49年前出版)上海会文堂书局的。正文是用隶书还不知道楷书写的,能解决你的手写体问题。但是这东西都快成文物了,看看图书馆里能复印到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