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比较《流浪地球》和《2012》?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流浪地球》和《2012》这两部电影,别担心,我会尽量用咱们自己的话来聊,就像朋友之间唠嗑一样,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首先,咱们得先说说这两部电影的核心概念。

《流浪地球》呢,它的“天崩地裂”有点儿独特。不是那种“世界末日来了,咱们得躲起来”的套路,而是“世界末日马上就要来了,咱们得带着地球一起跑路!”。这个想法就够炸裂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飞船,带着几十亿人,要一路跑到几十光年之外的恒星系去。这个设定就非常中国特色,充满了“家园情结”,家不仅仅是个地方,更是我们整个文明的根。

《2012》就比较直接了,也是大家更熟悉的“末日电影”模式。地球因为地壳剧变,到处都在塌陷、洪水、火山爆发,一切都在毁灭。它的核心就是“活下去”,怎么在眼前的灾难里找到一条生路,保住一部分人类的火种。它的重点更多是在于展现灾难的宏大和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求生欲望,以及人性中的善与恶。

接下来,咱们再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1. 故事的核心驱动力:

《流浪地球》: 驱动力是“希望”和“责任”。带着地球走,是为了给人类寻找新的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电影里,人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不惜牺牲,甚至不惜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比如熄灭木星的火焰)。这种宏大的使命感,是贯穿始终的。
《2012》: 驱动力是“求生”和“逃亡”。面对瞬间爆发的灭顶之灾,人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逃命。电影里,主角一家人为了活下去,不断躲避灾难,寻找安全的避难所。它更强调个人的求生本能和亲情的力量。

2. 危机制造者:

《流浪地球》: 危机是“太阳氦闪”,这是一个科学设定的、缓慢但致命的威胁。因为太阳老化,即将吞噬地球。所以,人类必须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挨打。
《2012》: 危机是“地质活动”,地球内部的剧烈变化导致地壳崩塌、板块漂移。这个危机是突发的、毁灭性的,几乎是“瞬间”发生的。

3. 电影的“燃点”和情感:

《流浪地球》: 它的“燃点”在于那种“逆天而行”的决心和集体主义的牺牲精神。当所有的希望都渺茫的时候,中国人(电影里主要是中国人承担了主要任务)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并为之奋斗。影片中“我们一起,努力活下去”这种口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集体主义时代的人。它有一种悲壮的美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2012》: 它的“燃点”主要体现在惊险刺激的灾难场面和个人英雄主义。虽然也有家庭的羁绊,但更多的是通过主角的个人能力和运气来克服困难。电影的节奏更快,让你时刻担心主角会不会下一秒就挂了。它提供的是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观影体验。

4. 视觉效果和想象力:

《流浪地球》: 它的视觉效果很棒,特别是那些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冰封的城市、以及最后的“点燃木星”的壮观场面。它的想象力在于把地球变成一个移动的载体,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有创意。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在科学上存在争议,但它的视觉呈现是很有冲击力的。
《2012》: 它的视觉效果也是顶级的,各种崩塌、淹没、火山爆发的场面做得极其逼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它对末日景象的描绘非常细致,也很有想象力,比如黄石公园的爆发、金字塔的倾倒等,都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5. 人性刻画:

《流浪地球》: 电影里的人性刻画更多体现在集体中的个体选择。面对绝境,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坚守。刘启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年轻人,是影片重要的人物弧光。而吴京饰演的刘培强,为了执行任务,与家人诀别,这种牺牲精神是很感人的。
《2012》: 电影里的人性刻画更加直接和多元。有为了自保不择手段的“富人”,有在灾难面前帮助他人的普通人,有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英雄。影片也试图探讨在极端情况下,法律和道德是否还有意义。

6.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流浪地球》: 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家国情怀、故土难离、集体主义、牺牲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电影里虽然有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人参与,但主导者和精神核心是中国。
《2012》: 更偏向于好莱坞式的大片模式,虽然也涉及一些全球性的合作,但故事的重点还是放在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和家庭价值观上。它更普世化的灾难叙事,更容易被全球观众接受。

7. 叙事节奏和电影“体量”:

《流浪地球》: 叙事节奏相对来说更慢一些,它需要铺垫,需要时间让你去理解“带着地球流浪”这个概念,并且逐步展现它的宏伟。电影的“体量”很大,因为它承载的是一个文明的希望。
《2012》: 叙事节奏非常快,从灾难开始就一刻不停地推进,让你在紧张刺激中度过两个小时。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灾难游乐项目,让你体验末日的惊心动魄。

简单总结一下:

你可以把《流浪地球》想象成一个关于“家”的史诗,关于我们如何带着我们的根,在宇宙中艰难跋涉。它带给你的,是那种“我们中国人,可以做到!”的骄傲和希望。

而《2012》,就像是一场让你目瞪口呆的末日大秀,它让你直面地球的毁灭,让你感受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的渺小和顽强。它带给你的,是那种“活下去”的原始冲动和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所以,这两部电影虽然都是讲“天塌下来”了,但它们切入的角度、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有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更注重“我们去哪儿”,一个更关注“我们怎么活”。

你觉得呢?是不是聊得还挺明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另一个是少数“精英”才有资格生存。一个是世界人民大团结,共同对抗世界末日。另一个是“我精英,我先跑为敬”。“诺亚方舟”就是西方伪善的具象化。那些所谓的西方精英们以为自己才是社会的管理者,所以高人一等。而共产主义会告诉他,人民才是地球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所以,你知道那些西方的土鳖“精英”们,为什么反对共产主义了吧?触及他们核心利益了呗。资本家们就是靠着剥削剩余劳动价值,才活着的,和寄生虫一般。很巧,《生化危机》系列,也有“诺亚方舟”这个概念出现。还是少数资本家把自己关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待地球被“T病毒”重置,然后再建立起一个精英阶层的“世外桃源”。这病毒可是他们自己放的。。。《王牌特工—特工学院》里的瓦伦丁,换了个方式,将所有精英阶层都植入芯片,不服控制的直接抹杀。至于其他人,通过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让其发狂,自相残杀。等待地球被“净化”。。。《极乐空间》里做得更高明,也更体现资本主义“吃人”的本质——精英阶层们全部住在一个叫“极乐空间”的巨大空间站中,其余的人呢?留在被污染的地球上,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由机器人管理着。科技发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实现永生,治疗舱瞬间治愈一切疾病。当然地球上的人没这个权利享受。要不是主角这个二五仔,恐怕。。。当然,毫无疑问这些电影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不过却很能说明“抛弃大部分,让少数精英存活。”这一思想在西方根生蒂固。毕竟“上帝也是这么做的”。反观我们中国,“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体现的是什么?“不抛弃,不放弃”!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西方思维是“OMG,地球要完了,赶紧想办法殖民外星球啊”。格调上《2012》就差得远了。

user avatar

很早以前就觉得《2012》别扭,这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美国大片里面唯一一部我只看了一遍没再看的,当时就是也说不上哪里不好,就是不爱。肥田有本小说叫《2013》,我反而很喜欢,甚至想过如果能影视化就好了。不过后来看了《流浪地球》,我倒是感觉出来了。

因为《2012》完全在挑战我的三观,它在逻辑上确实可以自洽,末日来临时候,少数精英获得生存的权利,大部分人都只能被放弃。甚至你可以理解里面的精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大家都是利己而盲从的,如果提早知道末日的消息,很可能会引起暴乱。

但是从小到大被教育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者的我,真的没办法接受这种做法。末日来临在我看来,更应该是像流浪地球那样,整合全人类来想办法,让人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造个诺亚方舟,让少数精英活下去……

呵呵,在中国秘密造了三艘船还因为主角的原因差点翻了一艘,然后还集体投票救助主角,看起来很美好?但是想想那些在最后一天突然知道自己要死了的人呢?那些人的生命就不是命了吗?我真的觉得《2012》这部电影真的是完完整整展现了西方的伪善,死在我面前的我掉几滴眼泪,没死在我面前的就当没看到。倘若集合全人类的力量,真的就只能造出三艘诺亚方舟吗?还有既然船那么大,为什么不试着设计一些类似热气球那样的东西挂在船上让人在里面,虽然这样也不一定能活下来?但是没准有幸运儿呢?

看《2012》我就觉得各种不解以及特别压抑,美国总统最后陪人民一起死了,就洗白了吗?而其他国家的管理者的设定更加不堪,面对大灾害的时候,不是集合全人类想办法,反而是各种隐瞒,有那么大的能耐隐瞒住末日的消息,为什么觉得没有力量去整治末日信息发布后的动乱呢?反正我觉得《2012》又虚伪又自私,充斥着精英致上,普通人都是傻瓜的想法,里面的精英们令人感到恶心,这不是他们在最后选择救助主角就能洗白的。就像是那里面的那个有钱人最后选择牺牲自己救自己的孩子,我依然觉得他是个自私冷酷虚伪的人。也可能是因为我只是个普通人,我难以想象在这部电影里面,在管理国家的所谓精英的人的眼中,平民的命还不如女王的那条狗贵。

可能也因为我年龄大了,小时候看到反派死前的人性闪光点,就觉得反派做的坏事都情有可原。可现在我更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想事情了。我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活在《2012》那样的世界我就来气,就觉得自己要是有能力我恨不得掀了他的三艘破船。但是反观活在《流浪地球》的世界,心中却只有悲壮,哪怕想到我可能是没抽到进入地下城的必死之人,心中难过,可能也只会尽力在地表努力活下去,等着灾难来临的那天。因为我知道那些站在顶点的高层尽力了,而且已经用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让人类延续,让文明流传。甚至如果小孩子都能进入地下城的话,我没准还会尽力的多生几个孩子……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个俗人,想想没准在2500年以后他们到达了新的星系,如果还有我的传人能睁开眼睛看到阳光再次照耀大地,还蛮浪漫的。

《流浪地球》虽然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让我必须说我看的时候感到震撼和浪漫,还有无时无刻不知道谁突然就没了的悲壮;但是看《2012》。我只觉得难受以及别扭,还有莫名其妙的反胃。《流浪地球》让我看到了精英阶层的担当,普通人为了救地球的努力,而《2012》,呵呵。

想想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吧,也许在地球真的到达新星系后,我们还会制作一座丰碑,上面就写: 两千五百年以来,为流浪地球计划奋斗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格局比《2012》可大太多了呀!

user avatar

最近重看了一次2012,发现了很多小时候没有注意的东西

2012中国军人只说西藏话和英语

2012的中国军人对大雪山是的主角见死不救

2012的中国工人被国家抛弃,是外国领导人决定拯救的

救世主主角是黑人科学家,美国总统是黑人

冷血的资本家和政府高官是白人


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一样抛弃了绝大部分人民,十几亿的同胞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来看2012,才发现这些潜移默化的政治正确,文化入侵,对中国悄悄的抹黑


另外与流浪地球对比一下,可以羡慕的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精英政治的区别

美国就像诺亚一样造了区区几艘方舟,才能就多少人?格局真的不知道多小,换成中国,看看流浪地球,要是真的2012,想学大禹治水很难,但是我们估计能把整个西藏给开发出来吧,或者打造一个巨型海上大城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