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固体物理中,紧束缚近似与近自由近似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在固体物理学中,理解材料的电子性质至关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在晶体中的行为。描述电子行为的两种重要近似方法是“紧束缚近似”和“近自由近似”。这两种方法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分别从两个极端出发,为我们理解电子在不同晶体环境下的运动提供了框架。

核心思想的差异:电子与原子核的“亲密度”

这两种近似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电子在晶体中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亲密度”的假设。

紧束缚近似 (TightBinding Approximation):
核心假设: 电子在晶体中主要“束缚”在各自独立的原子核周围,就像在孤立的原子中一样。电子主要受到其所属原子核的强烈吸引,而对其他原子核的吸引则相对较弱。
出发点: 从孤立原子的能级和波函数出发。
想象一下: 就像一群人在各自的家里,彼此之间的交流(电子在原子间的移动)是存在的,但他们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家里。

近自由近似 (Nearly Free Electron Approximation):
核心假设: 电子在晶体中几乎是自由运动的,它们能够相对容易地在整个晶体中“漂移”。原子核的周期性势场对电子的影响被视为一种“微小”的扰动。
出发点: 从自由电子模型出发,即电子在均匀势场中运动。
想象一下: 就像一群人在一个非常大的空旷场地里自由活动,只有一些分散的、不强的障碍物(原子核)偶尔会稍微影响他们的方向。

如何从数学和物理上理解这种差异?

1. 晶格势场 (Lattice Potential):
紧束缚: 认为晶格势场 (V(mathbf{r})) 可以近似为局域势场,即 (V(mathbf{r}) approx sum_i V_a(mathbf{r} mathbf{R}_i)),其中 (V_a) 是单个原子势场,(mathbf{R}_i) 是原子核位置。在紧束缚近似中,电子的波函数主要由单原子波函数 (phi_n(mathbf{r})) 构成,而它们在不同原子之间的“跃迁”(通过原子间的势场)则会导致能级的劈裂,形成能带。
近自由: 认为晶格势场 (V(mathbf{r})) 是周期性的,即 (V(mathbf{r} + mathbf{R}_i) = V(mathbf{r}))。这是布洛赫定理 (Bloch's Theorem) 的基础,它表明电子波函数可以写成 ( psi_{nmathbf{k}}(mathbf{r}) = u_{nmathbf{k}}(mathbf{r}) e^{imathbf{k} cdot mathbf{r}} ),其中 (u_{nmathbf{k}}(mathbf{r})) 是具有晶格周期性的函数,(mathbf{k}) 是波矢。近自由近似进一步假设这个周期性势场 (V(mathbf{r})) 是微小的,它主要影响的是自由电子的色散关系(能量动量关系),导致了能带的形成以及布里渊区边界处的能量反射和劈裂。

2. 能带结构 (Band Structure):
紧束缚: 形成的能带比较“窄”,能量的色散(随 (k) 变化)相对较小。这是因为电子更倾向于停留在原子核附近,原子间的耦合较弱。能带的形状更接近于单原子的能级,但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会分裂成能量略有差异的能带。带宽 (W propto t),其中 (t) 是原子间的跃迁积分,通常较小。
近自由: 形成的能带比较“宽”,能量的色散较大。电子在整个晶体中自由度很高,能量随 (k) 的变化更接近于自由电子 (E = hbar^2 k^2 / 2m)。但是,当 (k) 接近布里渊区边界时,周期性势场会引起布拉格反射,导致能带发生劈裂,形成能隙 (energy gap)。

3. 电子行为和性质 (Electron Behavior and Properties):
紧束缚: 更适合描述那些电子与原子核结合非常紧密的材料,例如过渡金属的 d 电子,或者离子晶体中的电子。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的移动性可能不高,材料的导电性可能不强。电子的局域性更明显。
近自由: 更适合描述那些电子与原子核结合相对较弱的材料,例如碱金属(锂、钠、钾等)的 s 电子,或许多共价键材料中的价电子。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导电性,电子可以相对自由地在晶体中传播。

4. 适用范围 (Applicability):
紧束缚: 适用于原子半径较大,原子间距离相对较近,原子间的重叠较明显,但电子与各自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也适用于描述杂质原子或表面上的电子行为。
近自由: 适用于原子半径较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不是特别强,电子在晶体中可以被看作是“自由”的,但受到周期性势场微小扰动的情况。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有一群人(电子)和许多分散的家(原子核)。

紧束缚: 每个人都很恋家,喜欢待在自己的家里。虽然他们之间可以偶尔串门(电子跃迁),但他们主要还是在家附近活动。结果就是,每个人活动的范围(能带宽度)不大,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串门”的频率(跃迁积分)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更适合描述那些彼此之间联系不那么紧密,但又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家的人。

近自由: 每个人都喜欢到处跑,不太在乎自己的家在哪里。他们的移动非常自由。但是,街上会散布着一些不怎么显眼的标志物(原子核的周期性势场)。这些标志物不会完全阻止他们前进,但会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布里渊区边界)让他们稍微改变方向,甚至被“反射”回来,从而在这些地方形成一些“规则”(能隙)。这种情况下,更适合描述那些喜欢自由流动,容易受外界“微小”影响的人。

总结一下它们的主要区别:

| 特征 | 紧束缚近似 (TightBinding) | 近自由近似 (Nearly Free Electron) |
| : | : | : |
| 核心假设 | 电子主要束缚在各自原子核周围 | 电子近乎自由,原子核势场是微小扰动 |
| 出发点 | 孤立原子的能级和波函数 | 自由电子模型 |
| 晶格势场 | 局域势场,强调原子间耦合 | 周期性势场,强调其作为扰动 |
| 能带特征 | 较窄,色散小,形状更接近原子能级 | 较宽,色散大,接近自由电子,布里渊区边界处有劈裂和能隙 |
| 适用材料 | 电子束缚较紧密,如过渡金属,离子晶体 | 电子束缚较弱,如碱金属,共价键材料 |
| 电子行为 | 较强的局域性,移动性可能较低 | 较强的离域性,移动性较高 |
| 描述重点 | 原子间跃迁,能级劈裂形成能带 | 周期性势场对自由电子的调制,布拉格反射,能隙形成 |

在实际应用中,这两种近似并不是互斥的,有时甚至会结合使用,或者用更复杂的理论(如密度泛函理论)来更精确地描述电子行为。但理解这两种基本近似,是深入理解固体材料电子结构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近自由电子近似和紧束缚近似是固体物理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如果从得到最终能带的结果来论,它们应该是等价的。这种等价性也是确实的,因为它们可以通过Fourier变换的方式,把Bloch基矢构成的格波表象转换成Wannier基矢构成的格点表象。

如果把电子所处的周期性势场的环境拿掉,那么物理图像会更清楚。即,这时候电子是用平面波图像来刻画更好呢?还是用点粒子图像来刻画更好呢?

我们知道,如图一所示,在量子力学中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但是回到具体的物理系统中,有时候电子表现地更像波,也有时候电子表现地更像粒子。基于这种宏观的判断,在固体材料中,也就是说,材料表现出强的导电性或者强的绝缘性,我们就“自然”有了“近自由电子”和“紧束缚”这两种近似图像处理能带的方法。

更加细微的区别,我可以简单指出一些。

比如对于从近自由电子近似方法得到的能带来说,我们认为电子是格波,天然可传导。但是能带却是不连续的,它出现了禁带(gap)。禁带中的电子却是被"局域"了!这个事儿就很不简单,值得写文章(想多了。。。)出现禁带,对于从自由电子近似的图像出发来说,它不是一个小事儿。

反之,如果从紧束缚近似方法得到的能带来说,我们认为电子是格点,呆着原子核身边,不传导,是天然的禁欲系啊。出现禁带,这一点儿也不稀奇。但是电子可以相互耦合,在格点之间欢快地跳跃(hopping)。跳跃能力越强,能带带宽就越大,相应地,禁带也就越小了。带宽(bandwidth)的出现,使得格点电子可以自由地穿梭在各个格点之间,“格局不就打开了嘛”。出现带宽,对于从紧束缚近似的图像出发来说,它也不是一个小事儿。

结合来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得到能带,能带都无小事儿。带宽很有趣,禁带也很有趣。

------枫林白印, 10/DEC/20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固体物理学中,理解材料的电子性质至关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在晶体中的行为。描述电子行为的两种重要近似方法是“紧束缚近似”和“近自由近似”。这两种方法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分别从两个极端出发,为我们理解电子在不同晶体环境下的运动提供了框架。核心思想的差异:电子与原子核的“亲密度”这两种近似方法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Drude 模型。这东西听起来可能有点古老,但它在理解固体物理中的许多基本现象,尤其是导电性,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想象一下金属,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电脑、电线都离不开它。金属为什么能导电?是因为里面有自由移动的电子。Drude 模型就是最早尝试用一种非常直观的物理图像来解释.............
  • 回答
    黄昆:塑造固体物理学版图的巨匠,以及他在固体理论中的璀璨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固体物理学的星空中,黄昆先生的名字无疑是熠熠生辉的。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固体物质内在的奥秘,并为后世科学家铺就了通往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道路。评价黄昆先生在固体理论中的成就,绝不能仅仅.............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固体熔化时棱角逐渐减小以及熔化速度变化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这背后其实涉及不少物理化学的道理,一点也不神秘。为什么固体熔化时棱角会逐渐减小?想象一下你面前一块冰糖或者一块冰。刚开始的时候,它们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棱角和平面。但当你把它放到温暖的环境里,开始融化,你会发现那些尖锐的棱角会.............
  • 回答
    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醋酸根与钠离子的浓度比值确实会增大,这背后涉及到的原理并不复杂,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醋酸钠(CH₃COONa)在水中是一个强电解质,它能够几乎完全地电离成钠离子(Na⁺)和醋酸根离子(CH₃COO⁻)。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CH₃COONa(s.............
  • 回答
    在我看来,向饱和的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固体,并不会直接生成碳酸钙沉淀。让我们来仔细捋一捋其中的化学原理,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 Ca(HCO₃)₂ 溶液意味着,在当前温度下,水中已经溶解了尽可能多的 Ca(HCO₃)₂,再加入 Ca(HCO₃)₂ 固体,它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固体物理研究所凝聚态计算方向考研的那些事儿,保证给你说透彻,不带一点AI味儿。首先,你对凝聚态计算方向感兴趣,这本身就是个好兆头。这个领域现在非常热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业应用,都需要大量懂计算的专家。但同时,这也是个对基础要求很高,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技术的方向,所以考研过来.............
  • 回答
    嗯,说实话,直接一头扎进固体物理,就像是想学做一道复杂的法国大餐,但之前你连怎么拿刀切菜都没掌握。理论上… 也许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如果你运气爆棚,又碰巧遇到一本特别、特别、特别“接地气”的固体物理入门书,它能把一些核心概念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讲明白,避开大部分数学和先验知识。但老实说,这种情况比你偶遇.............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固态和液态的区分似乎直观且简单。硬邦邦的是固体,能流淌的是液体。但如果深究下去,它们的具体界限究竟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问题,它涉及到物质微观世界的运作规律,以及一些我们可能不太常想到的细节。从宏观到微观:我们看到的是运动的差异最直接的区分,在于形状和体积。固.............
  • 回答
    “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熵变一定大于零”这个说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说它“一定”大于零,这就有些绝对了,也就变成了错误的。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溶解过程中的熵变,以及影响它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熵。熵,简单来说,是衡量一个系统“无序程度”或者“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一.............
  • 回答
    固体当然可以被压缩,只不过不像气体那样明显,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压缩性非常微乎其微,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这就像你拿一块海绵和一块石头,想要压缩它们一样,海绵很容易变形,而石头呢?你可能得费好大的劲,甚至用工具才能让它产生一点点微小的变化。要理解固体为什么会被压缩,我们得回到物质最基本的.............
  • 回答
    固体中的空位缺陷,这可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常被我们“人造”出来的概念。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它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粒子”,而“粒子”这个词,我们在此处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可以被计数,并且能够参与宏观性质改变的实体。空位缺陷如何被看作粒子?想象一下,一块完美的晶体,就像一个排列整齐的乐高积木阵列。.............
  • 回答
    当固体在液体中难以溶解时,我们可以用 溶解度低 这个专业术语来描述这种现象。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什么是溶解和溶解度? 溶解: 这是一个物质(溶质,这里指固体)分散并均匀混合到另一种物质(溶剂,这里指液体)中,形成均一溶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体粒子的分子或离子被.............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实在的。咱们平时接触的桌子、椅子、石头,甚至是咱们自己的骨头,它们看起来都挺“硬朗”,不像水那样可以随意流淌,也不像空气那样可以随便挤压。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涉及了物质最本质的结构。咱们先从最根本的说起,也就是“原子”这个玩意儿。你能想象一下,所有我们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
  • 回答
    “固体氧”这个说法,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听起来确实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东西,但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咱们得先搞清楚,人吃了固体氧会怎么样,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实验。固体氧,它到底是个啥?先别急着想“哇,固体氧可以嚼着吃”,咱们得先从科学上认识它。我们通常看到的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就像我们呼吸.............
  • 回答
    你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永远不会融化的固体”。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物质极限的探讨。简单来说,答案是:没有。任何固体物质,只要给予足够的热量,最终都会融化。融化是一个物理过程,当物质吸收足够的热能,使其构成粒子的动能(也就是它们的振动速度)达到足以克服粒子间结合力的程度时,它就会从固态转变为.............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道2022年1月浙江化学选考题所引发的关于物质溶于水后熵变化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熵,以及不同物质状态在溶液中的行为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熵”在化学中代表什么。简单来说,熵是一个衡量一个系统混乱程度或无序度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猫是固体。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固体和液体的基本定义:固体 (Solid): 形状固定: 固体有自己固定的形状,不会轻易改变。即使你把它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它的形状也不会跟着容器走。 体积固定: 固体也有固定的体积,不会随意收缩或膨胀。 粒子排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