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英国及时获得了日本“长门”级战列舰航速的准确情报,会对“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设计产生多大影响?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假设英国在设计“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早期阶段,就获得了日本“长门”级战列舰(特别是其改进型)相当准确的航速情报。这股“情报之风”很可能会在英国海军造船界引起一连串的涟漪,从而对“纳尔逊”级的设计产生显著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明确“长门”级战列舰的航速优势。长门级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其26节(约48公里/小时)的航速是其设计的一大亮点。相比之下,同期英国主力战列舰(如“复仇”级)的航速普遍在23节(约43公里/小时)左右。这种速度差异在海战中意味着巨大的战术灵活性,能够让“长门”级在交战中选择有利的阵位,甚至能有效规避对手的攻击,或者追击逃跑的敌人。

如果英国掌握了这一点,那么“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设计思路将会更加明确地朝向“速度至上”倾斜。请注意,“纳尔逊”级本身就不是以高航速为主要卖点的,其设计更多地是为了弥补舰炮布置的创新(前置三联装炮塔)以及强大的装甲防护。它的标准航速是23节,与“复仇”级相当。

那么,准确的情报会如何改变这一切呢?

一、 对动力系统设计的直接影响:

动力输出的提升: 为了与“长门”级在航速上抗衡,英国的设计师们很可能会被赋予一个更高的速度目标。这意味着需要为“纳尔逊”级安装更强大、效率更高的动力装置。这可能意味着更重型的锅炉、更大功率的涡轮机,或者在布局上需要进行更精细的设计以容纳这些设备。工程上的挑战会随之增加,成本也可能上升。
结构强度的调整: 提升航速往往伴随着更大的主机功率,这会给船体结构带来额外的压力,尤其是在高速航行时。设计人员需要仔细评估并加强船体的龙骨、船肋以及其他关键结构,以确保在高航速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可能导致船体尺寸的微调,或者采用更先进的钢材。
燃料消耗的考量: 更强大的动力系统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燃料消耗。英国海军在设计舰船时,非常重视续航能力。如果目标是达到25节甚至26节的高航速,那么就需要为“纳尔逊”级设计更大的燃料舱容,或者在动力效率上寻求突破,以避免航程的显著缩短。这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舰载设备或者其他区域的空间。

二、 对舰体线型的影响:

更流线型的船体: 为了实现更高的航速,船体线型的优化至关重要。设计人员可能会对舰首和舰尾的形状进行更激进的改进,追求更低的阻力。这可能意味着舰首设计得更尖锐,水线部分更细长,或者船体尾部更收窄,以减少水的附着力和湍流。
舰体尺寸的潜在调整: 达到更高航速可能需要更长的水线长度来提高效率。这意味着“纳尔逊”级的设计可能会比原先的设想更长,或者在宽度上进行调整以优化排水量和稳定性。这会进一步影响船体的整体布局和重量分布。
装甲与速度的权衡: “纳尔逊”级本身就以其厚重的装甲而闻名,尤其是在炮塔和甲板上。如果速度成为首要目标,那么在装甲厚度上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权衡。设计师们需要在速度、防护以及火力之间找到一个更精妙的平衡点。或许会选择在非关键区域稍微减少装甲,以腾出空间和减轻重量,用于提升动力系统。

三、 对整体战略定位的影响:

应对“长门”级的战术考量: 如果英国明确知道对手拥有比自己主力舰更快的战列舰,那么在设计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弥补这一劣势。这不仅仅是为了在正面战场上不落下风,更是为了在未来的海战中掌握主动权。这意味着“纳尔逊”级将不仅仅是一艘强大的战列舰,更是一艘能够在舰队决战中扮演更灵活角色的战舰。
对舰队编队的影响: 如果新一代战列舰的速度能与“长门”级匹敌,那么英国海军的舰队编队策略也会随之调整。他们可以更自信地部署这些战舰,将其作为快速突击力量或者快速防御力量使用,而不必担心被对手的速度优势牵制。

具体到“纳尔逊”级的设计元素,可能会出现的改变包括:

动力系统升级: 如果目标是25节,那么可能需要比原先设计功率更大的动力装置,这会影响到舰体内部空间分配。
船体线型调整: 船体可能设计得更长一些,或者水线部分更精细,以减少水动力阻力。
装甲与配重调整: 为了实现更高的速度,可能需要在装甲的厚度或分布上进行微调,或者通过更高效的材料来减轻重量,从而为提升动力或速度留出空间。

然而,也需要考虑到一些制约因素:

技术可行性: 即使有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也取决于当时英国海军造船技术的能力。可能现有的技术无法完全满足更高的速度要求,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技术代价。
预算和资源: 更强大的动力系统、更精密的船体设计以及更先进的材料都会增加建造的成本和难度,英国海军需要评估其财政和工业能力是否能够支撑这样的改变。
其他设计优先级: 即使速度很重要,它也必须与其他核心需求(如火力、防护、续航能力、适航性)相结合。设计师不可能单纯为了速度而牺牲其他关键性能。

总结来说, 如果英国能够准确获得日本“长门”级战列舰的航速情报,这无疑会给“纳尔逊”级的设计注入一股强烈的“速度因子”。它不会导致“纳尔逊”级变成一艘完全不同类型的舰艇,但很可能会促使设计人员在动力系统、船体线型以及配重方面做出更积极的调整,以期在未来的海战中拥有与“长门”级匹敌甚至超越的航速。这是一种在技术发展和战略对抗相互作用下,必然产生的演进。设计师们的思考将从“建造一艘强大的战列舰”转变为“建造一艘能与最强对手在速度上相抗衡的战列舰”,而这种思维的转变,正是海权时代海军设计不断进步的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得看海军部获取情报的时间节点。

如果在条约敲定后的时间节点,RN基本上会毫不犹豫的去选择15寸炮战巡方案来应对(也即为牺牲火炮口径,保证其他性能)。这点 @半檐花落 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如果在条约敲定前的时间节点,RN获取了长门号的航速情报,则历史上巴尔福在没有与伦敦方面紧密配合的前提下便,怎么说呢,“草率”?的敲定了条约框架,也即35000吨/16寸炮,这一规格的情况,可能会不复存在。

历史的看,实际上当时美方和日方都无阻止英方获取较历史上的35000吨/16寸炮规格更大的主力舰的明确意图(消息显示,可能是4.5-4.8万吨主力舰两艘)。日方倾向于支持英方要求,美方则更追求总吨位对等,对英方的可能新式大型主力舰到底多大则不关心。

因而如果能在20-21年初获取长门级技术规格,英方完全可以以多放弃1-2艘13.5寸炮主力舰为代价(也就是说,放弃1-2艘铁公爵级)直接开工两艘G3(当然,工程阶段肯定会采取其他的优化设计方式,可能也不会再叫G3而是更进一步的方案名称)作为对长门级的回应,无需在吨位上做什么手脚,至于纳尔逊级的源头O3,那更是根本就没必要展开哪怕是方案阶段的工作。

user avatar

会选F2/F3这样的15吋炮高速设计,毫无疑问。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搞清楚决策与设计顺序:是海军部先决定了华盛顿条约内的2艘3.5万吨主力舰将会是战列舰而非战列巡洋舰,然后才有了O3系列设计,也即纳尔逊级的基础,16吋炮则是贝蒂专门要求的;而不是在战列舰方案与战列巡洋舰方案之间选择了战列舰方案(口径较大的那个)。

不妨说得更清楚一点:认为对高速舰没有需求在先,增大口径在后。从这个决策顺序上就可以排除中速16吋舰的可能性。以下稍微做一些展开说明。

可以这么说,QE级灾难性的超重与随之而来的不达标的航速断绝了中速设计的任何可能性。1915年底,海军部获得了财政部的批准,可以建造一艘试验型战列舰,其部分设计方案拥有25~26.5节的设计航速。而杰里科与贝蒂反馈的意见都是并不需要这种中速设计。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当时他们正在担心德国人的新战巡,情报中声称其航速30节,配备385mm主炮。若以此为目标,则RN当时手头不具备能与之对抗的主力舰。这一位置本应由挤占了战巡位置的QE级承担:按英国战巡的正常发展路线,虎号之后的战巡将拥有15吋主炮,至少30节航速和强于虎号的防护(即所谓的super tiger),足以对抗情报中的德国战巡。由此引申出一个事实:挤占战巡资源的中速主力舰是对战巡部队的削弱而非加强。

这种看法延伸到战后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1920年3月提交的该报告里认为未来理想的战列舰将拥有10~12门主炮,航速23节,战巡则是8门主炮,33节。它影响了1920/21系列设计,当航速达25~26节的L系列方案被认为舰型过大时,新的M系列方案毫不犹豫地将航速削减到23节。

讲到这里似乎还与如何对抗长门级的航速没多少关系,但带入到RN的远东防御战略,也即新加坡战略(由贝蒂主持制订)之中就非常清楚了:

新加坡战略的核心是,让优势的战巡部队驻守新加坡,发挥高速舰队的牵制与威慑作用,直到战列舰队抵达远东,取得对IJN的决定性兵力优势。两艘26.5节、航速与长门对等的16吋舰能带来什么呢?这需要对双方目的与策略稍作分析。

英方核心目的:在保存自己战巡兵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针对日本战巡进行打击,以防止其对己方交通线展开破交战;

日方核心目的:为了在未来的舰队决战中取得优势,要尽可能地削弱英国战巡部队。

英方的大前提是保存己方战巡兵力,这就迫使其在交战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发挥航速优势;而日方战巡本身就不具备航速优势,如果想有效打击英国战巡,就必须实施诱敌与伏击战术——与日德兰战前德方构想很相似。

这就造成一个不对等的结果。日方能在前卫战中对长门级加以应用,而英方的中速16吋舰则基本不具备应用条件:

若中速16吋舰与其他英国战巡集中使用来对抗日本前卫舰队,则限制了英国战巡的航速(此时英国战巡队中最慢的虎号也有30节航速),尽管对日本战巡构成兵力与火力上的优势,但若需追击金刚级就要甩开这两艘16吋舰,等于它们发挥不出作用。

而日方将利用战巡部队来诱使英国战巡深入,为己方优势的主力舰兵力创造交战条件,航速介于金刚级与扶桑/伊势级之间的长门级将发挥关键性作用——若日方想发挥兵力优势,则战巡队不能过分前出,否则前者会在战列舰队能投入交战之前就遭到沉重打击;但发挥兵力优势的大前提是情报优势,又需要战巡队尽可能前出,长门级的航速与战斗力能有效地平衡这种互相矛盾的需求,充当二者之间的连接器。

当然,日本人的实际构想未必如此,但英国人需要防备日本人这么做——他们已经见过德国人这么做了。

写到这里,还有人觉得中速16吋舰有用么?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航速带来交战主动权。对于新加坡战略之下处于兵力劣势的英国高速主力舰队来说,主动权更是极端重要,绝非那点火炮口径差别带来的微小战术优势可以弥补的。

——————————

评论区的问题

1.为什么不能是6门16吋?

很简单,同样是上面提到过的战后问题委员会报告里的结论:

Minimum Number for Efficient Fire Control not the Deciding Factor. – For efficient fire control the least number of guns which should fire in each salvo is four; this necessitates a ship carrying eight guns.

为了有效火控,单次齐射需要4炮,也就意味着单舰至少8炮。也正因此,6门18吋的H3系列设计会被放弃,变成9门16吋的G3。F2案则需要单独说明一下:它的前身是所谓的1号战巡设计,是海军条约谈判期间审计长提出的一个思路:如果把G3的武备削减到6门15吋,能否在防护水平大致相当的前提下把吨位压缩进3.5万吨以内。也就是说它更接近于一个可行性论证。9炮的F3案则是更进一步的设计。

2.“比长门至少快2节”

长门设计航速26.5节;F3重载航速28.5节,轻载航速29节。

3.“2座四联16吋”

①英国当时,即便在纸面上,也没有正式考虑过四联装炮塔;不要替别人发明人家没有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此类讨论的基本原则(所以若是法国或者日本,还可以讨论一下)

②从1920/21系列设计到纳尔逊级,有一个750lb的防雷指标,意味着需要保证基本的TDS纵深;在维持瘦长的高速线形的前提下,四联16吋炮塔的大直径座圈意味着需要将炮塔尽可能后移才能确保这个纵深;另外,为了保证舰体的总纵强度,又需要让炮座这两处巨大的开口尽可能拉开距离。其结果就是挤占本就捉襟见肘的动力舱空间,而F3的动力舱已经很拥挤了(为了尽可能利用空间甚至采用了双轴设计)

③我不认为两座四联16吋炮在重量上能与三座三联15吋对等,当然这没有什么二十年代的数据支撑;英国人在41年4月做过一个估算认为四联16吋的重量将是4联14吋的1.5倍,换句话说2座四联16吋重量将与3座四联14吋对等,而四联14吋与三联15吋哪个更重显而易见

4.“6炮的声望如何校射”

3-3半齐射或者6炮全齐射,特定情况下只用前主炮群4炮齐射(比如追击沙恩霍斯特与格奈森瑙的那次)。不是说6炮设计3炮一组就无法校射,但这样是不可靠的:随着交战距离不断加大,需要单次齐射有更多的落弹才能确保更有效的校射与更快的命中。远程校射法刚出现的1900年代,单炮或2炮校射还算是比较常见,1910年代就没什么人会认为一轮2炮能实现有效的校射,至少要3炮才行,那么1920年代从3炮上升到4炮也是同理。

另外战后问题委员会报告是1920年提交的,不要用它来指责声望这样的旧设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