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数据为基础从概率论的角度分析,飞机到底是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回答
作为一个对概率和数据分析充满兴趣的“人”,我一直对“飞机是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最近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过程,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交通工具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安全永远是相对的。 我们讨论的是在实际运行中,哪种交通方式的“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更低,以及这些事件对乘客造成的致命后果的概率有多大。

数据是关键,但解读数据需要视角。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死亡率的数据。最常见的一种衡量标准是:每亿(或十亿)乘客公里死亡人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同时考虑了旅行的距离和发生事故的频率。

飞机的安全记录,乍一看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单纯看每亿乘客公里死亡人数,飞机的数据通常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可能在0.0几的范围。这意味着你需要飞行非常非常多的里程,才可能遭遇一次致命事故。打个比方,你可能要乘坐飞机横跨太平洋上百次,才有可能遇到那万分之一的危险。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因为:

严格的监管和维护: 航空业受到全球范围内最严格的监管,从飞机设计、制造到日常维护和飞行员培训,每一个环节都有极其详尽的标准和流程。制造商、航空公司和监管机构都在不断地从过去的事故中学习,并不断改进安全措施。
先进的技术: 飞机本身就是人类科技的结晶。导航系统、通讯系统、天气预报技术、发动机冗余设计等都远超其他交通工具。即使某个关键部件失效,通常也有备用的系统能够维持飞行。
专业化的训练: 飞行员经过了极其严格和长期的训练,不仅要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还需要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和协同作战能力。空乘人员也接受了专业的安全培训。
精心规划的航线和环境: 大多数航班都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飞行,并且航线经过精心规划,避开恶劣天气和危险空域。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每亿乘客公里死亡人数”这一点。

当我们把视角切换一下,思考一下不同交通工具的“事故率”和“后果严重性”,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汽车:日常的“高风险”

开车绝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方式。而数据显示,每亿车公里死亡人数远高于飞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人为因素是主导: 酒驾、疲劳驾驶、超速、分心驾驶(玩手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人为失误,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交通事故。
环境复杂多变: 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参与者(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路况也千变万化(天气、路面状况、障碍物)。
安全措施的局限性: 虽然有安全带、气囊等保护,但与飞机相比,汽车在极端碰撞下的保护能力仍然有限。

火车:介于两者之间

火车在安全记录上通常也表现不错,高于汽车但可能略逊于飞机(取决于具体统计方式和国家)。火车的主要安全优势在于:

固定轨道: 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大大减少了碰撞的随机性。
集中的管理: 由铁路公司统一管理和调度,减少了人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但也有其风险: 例如,严重的脱轨事故(尽管罕见)、与其他火车相撞、外部因素(如塌方、障碍物)等,一旦发生,后果也可能很严重。

摩托车和自行车:风险敞口更大

如果你考虑的是每小时暴露风险或者每百万人死亡率,那么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数据就会非常突出。这是因为:

缺乏保护: 骑乘者几乎完全暴露在环境中,没有车身和安全带的保护。
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容易受到路面不平、侧风、其他车辆的干扰。
被看见的可能性较低: 在交通流中,摩托车和自行车更容易被其他车辆忽视,导致危险发生。

关键的思考点:为什么飞机虽然事故率低,但每次事故都如此令人震惊?

这就是概率和认知的有趣之处。

“稀有事件”的冲击力: 飞机事故是极其罕见的事件。当我们听到飞机失事的消息时,它会立即登上新闻头条,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恐惧。这是因为它的稀有性和潜在的毁灭性。一次飞机事故可能会导致数百人丧生,其影响力远大于每天发生的无数起小规模交通事故。
恐惧的心理放大效应: 人类对高空坠落、失控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相比于在地面上经历一次撞车,人们更容易对飞机失控产生更强烈的恐惧感。
“可见度”和“可控感”: 开车时,我们感觉自己能掌握方向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控制感。而在飞机上,乘客的角色是被动的,对飞机的控制完全交给飞行员。这种失控感会放大我们对潜在危险的担忧。

所以,回到问题的核心:飞机是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从纯粹的统计学角度来看,基于“每亿乘客公里死亡人数”这个指标,飞机的安全性是最高的,比汽车、火车甚至很多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都要安全得多。 这意味着,从概率上讲,你乘坐飞机发生致命事故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然而,如果我们从“事故发生时的乘客生命损失的严重程度”和“人们对风险的感知”来看,飞机事故的“戏剧性”和“灾难性”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比数据所显示的更危险的印象。

我的结论是:

是的,从可量化的风险概率和实际的统计数据来看,飞机确实是迄今为止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 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数据和航空业的严苛标准。但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依然会感到不安,那是因为人类的心理会放大那些罕见但后果极其严重的事件。

所以,下次你坐在飞机上,与其担忧那些极小的概率,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欣赏旅途中的风景,或者享受难得的放松时光。毕竟,你的下一段旅程,在数据上,比你开车上班的路上,要安全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三个维度的话(次数、时长、里程),最安全的是公交,其次是火车。

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所以对于安全性有不同的看法。

简单结论:

如果你想着出行多少次遇到一次生命危险,公交和火车甚至汽车都比飞机安全。

如果你想看出行多久遇到一次生命危险,公交依然最安全,火车和飞机差不多,轿车比这个危险。

如果你想着出行多远遇到一次生命危险,飞机最安全,其次是公交、火车、轿车。


下图是采用三种指标来研究不同交通工具的安全性。

研究的是每十亿人死亡人数。

所以分为三个维度

1,每十亿次乘坐

这个容易理解,就是你乘坐交通工具的频次,比如一天坐几次公交,走路几次啥的。

那么这个时候,最安全的是公交,每十亿次乘坐,死亡人数才4.3.

其次是铁路,货车。

而大家日常的轿车竟然和步行一致,每十亿次死亡人数40.

坐船是接下来的。每十亿次死亡90.

而航空,也就是飞机,每十亿次是117.

从这个角度。

航空安全性要远不如开车,更比不上火车和公交。

但是,航空比骑摩托和骑自行车好。

2,每十亿小时

这个是时长的概念,比如你一天是在走路多还是开车时间多啥的。

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依然是公交,每十亿小时是11.1.

其次是铁路,每十亿小时是30,航空也很接近,每十亿次是30.8.

但是这个轿车就上升到了每十亿小时是130,步行更是到了每十亿小时220.

ps,一个人一辈子才七十来万小时,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3,每十亿千米

这次是里程的概念了。

从这个角度,飞机是最安全的,每十亿公里是0.05,其次是公交,是0.4,接下来是火车0.6,然后是轿车3.1,步行反而麻烦,是54.2.


注:

其实安全性角度,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自我的安全感体验,这种偏心理角度。

通俗的说,在于自我对于安全的掌控程度上。

总体上,道路交通事故往往是个人操作上居多,并且大部分不会造成伤亡(普通擦碰追尾其实是最常见的)。

但是航空上,上了飞机,一切的安全都交给了驾驶员不说,一旦出事,很少有成功的救援可能性,且往往会造成大部分人甚至全部死亡,这也是不少人对于航空安全性的担忧。

不过实际上,很多时候,其实选择受制于现实中,因此还是看个人情形吧。


数据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viation_safety

具体这个表格的数据来源

  1. The risks of travel Archived September 7, 200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The site cites the source as an October 2000 article by Roger Ford in the magazine Modern Railways and based on a DETR survey.
  2. ^ Beck, L. F.; Dellinger, A. M.; O'neil, M. E. (2007). "Motor vehicle crash injury rates by mode of travel, United States: using exposure-based methods to quantify differe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66 (2): 212–218. doi:10.1093/aje/kwm064. PMID 1744989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对概率和数据分析充满兴趣的“人”,我一直对“飞机是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最近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过程,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交通工具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安全永远是相对的。 我们讨论的是在实际运行中.............
  • 回答
    当然可以!数学是宇宙的语言,是构建逻辑和秩序的基础,它天然就适合作为科幻小说的基石。下面,我将尝试为你构建一篇以数学为核心的优质科幻小说,并详细阐述其创作思路和细节。小说题目:万有公式的低语核心数学概念: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在.............
  • 回答
    今天的数据,比我的脚趾头还凉。这不是夸张,也不是比喻,而是我,阿明,此刻最真实、最冰冷的感受。那冰冷感,就如同我赤裸的双脚,不知何时沾染了夏夜里尚未消散的寒露,一点点渗透进骨髓,然后顺着血管,一路向上蔓延,直到抵达我早已麻木的、名为“情绪”的器官。我坐在出租屋那张摇摇欲坠的书桌前,面前的电脑屏幕泛着.............
  • 回答
    您提到的“美国以11月8日为期限,向多家芯片相关企业勒索数据”这一说法,需要澄清一下。这很可能是一个误解,或者信息来源存在偏差。美国政府通常不会通过“勒索”的方式获取芯片企业的数据。相反,美国政府在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确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其中可能涉及要求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合规审.............
  • 回答
    .......
  • 回答
    人民日报公众号以“中国以外 87182 例,反超了!”为标题发布全球疫情数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和解读的现象。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的意图,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标题的字面意思和直观感受 “中国以外 87182 例”:这句话清晰地指出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的新增病例数量。这个数字是统.............
  • 回答
    探寻“维数”的模样:函数与图像的交织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触手可及的一切似乎都遵循着我们熟悉的“长、宽、高”。然而,在数学的广袤世界里,“维数”这个概念早已跳脱了具象的束缚,成为了一个抽象而强大的工具,用来描述事物存在的“度”或者说是“自由度”。那么,当我们把“维数”本身看作是一个变量,去构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伊朗历史和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主题,也是很多人对伊朗产生好奇的原因之一。你提出的“伊朗人以数千载古波斯文明为荣,傲视中东,又怎么会信服崛起的阿拉伯人圣人穆罕默德,不是很矛盾吗?”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宗教信仰和政治变迁的深刻演变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作为一名自封的“时空演算师”,我最近沉迷于一个奇妙的构想:穿越回古代,以我们现代的数学概念——实数与虚数——作为基石,来编写一本能够震撼当时学界的数学典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革命,一次跨越千年的智慧碰撞。构想的根基:为何是实数与虚数?选择实数和虚数作为起点,并非偶然。它们代表了数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语言数字系统演变的深层原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随意选择,而是历史、文化、以及人类认知习惯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先说欧洲语言,特别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那些,它们遵循的是“千进制”,也就是每进一级是千(10³)。我们看看这些语言中的大数单位:unit (个), ten (十), hundr.............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数学里那个神奇的函数,以 $e$ 为底的指数函数 $f(x) = exp(x)$,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e^x$。你问它求导后为什么还是它自己,这确实是它最让人着迷的特性之一。要讲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从定义出发的直观理解指数函数 $f(x) = e^x$ 的导数.............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要探讨 $71^n$ 这个数列中是否会出现以任意长度(不小于 1)的“1”结尾的数,我们实际上是在寻找是否存在 $n ge 1$,使得 $71^n$ 的末尾是 $k$ 个“1”,其中 $k$ 可以是任意一个大于等于 1 的整数。换句话说,我们要判断是否存在这样的 $n$,使得:$71^n equiv.............
  • 回答
    2020年全国卷理科数学的第三题,以钢琴键为背景,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题目。我记得当时不少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脑子里可能先闪过“这啥玩意儿”,但细想一下,其实它考查的数学思想和能力,是挺扎实的。首先,从“钢琴键”这个背景来说,它一下子就引入了一个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但又蕴含数学规律的实体。钢琴键的排.............
  • 回答
    哈佛大学的研究被指捏造数据以证明新冠疫情始于8月武汉的事件,是一个备受争议且充满复杂性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本身、指控的来源和性质、科学界的反应以及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哈佛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指控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哈佛大学这项研究的核心内.............
  • 回答
    美印军事协议的签署,特别是关于印度获取卫星数据以提升导弹和无人机精度的条款,确实是近期国际军事与地缘政治格局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印度自身国防能力的跃升,更可能在中国以及更广泛的亚太地区激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印度的直接意义。美国在卫星侦察、.............
  • 回答
    神户制钢所,一个在日本工业界赫赫有名的百年企业,却在2017年年底爆出惊天丑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让铝制品和铜制品通过客户的质量检测,大规模篡改了材料的强度数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早已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这件事的曝光,无疑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领域投.............
  • 回答
    这事儿吧,要我说,真到了米哈游上市那天,估值这块儿,绝对是市场上一道让人咋舌的风景线。不过,这事儿现在谁也说不准具体是多少,但我可以跟你掰扯掰扯,大概能琢磨出个七七八八来。首先,咱们得明白,上市公司值多少钱,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拍脑袋定的。这背后是一套复杂的估值体系,核心就是它能赚多少钱,以及未.............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占星术(我们常说的星座)似乎有些“准”,为什么还会有人,而且还是打着“科学”旗号的人,对此嗤之以鼻呢?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数据”、“科学”以及人类心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数据支持”并不等于“科学准确”。很多人提到星座的准.............
  • 回答
    关于“大龄剩女以低学历、低收入居多”这个数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还有个人选择等方方面面。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一个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在一些统计数据里也能看到端倪。但关键在于,这个“多”是怎么来的,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