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德军1947年还没投降会发生什么?

回答
关于“如果德军1947年还没投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但也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由于我们探讨的是一个与既定历史轨迹相悖的场景,因此以下的推演都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推断和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理解之上,力求展现一种可能但并非唯一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军1947年还没投降”意味着什么。 这通常可以有两种理解:

1. 轴心国整体尚未完全战败: 即使德国本土已经陷落,但其海外驻军、某些未被占领的地区,或者甚至是以游击战等形式持续抵抗。
2. 德国本土抵抗仍在继续: 尽管盟军已经登陆,但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更顽强的抵抗、盟军攻势的受挫、内部的特殊支持等),德国的核心区域未能被完全控制。

我们主要从第二种理解出发,即德国本土的抵抗力量(无论是正规军的残余,还是党卫军、突击队等组织)仍在负隅顽抗,导致战事未能如我们所知的历史那样在1945年结束。

一、 战事的延宕与代价的加剧

盟军的推进更加艰难: 到了1947年,盟军的兵力、物资和士气都会面临严峻的考验。持续的战争意味着高昂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消耗。特别是对于苏联而言,如果其在东线遭遇更顽强的抵抗,其经济和人力资源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战争的“冷战化”提前显现: 随着战争的拖延,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开始显现。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和地缘政治竞争,可能会在这种长期且艰难的战争中被放大。原本计划在1945年左右开始的战后秩序重建会被推迟,而各方在德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和影响力争夺会更加激烈,甚至可能演变成直接的代理人冲突,而非历史上的“冷战”那种相对间接的对抗。
德国的分裂更加复杂: 如果战争持续到1947年,盟军在德国境内的推进和控制将会更加混乱。不同的盟军占领区可能会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德国的剩余抵抗力量。这可能导致德国不同地区在战后出现更加碎片化的控制和治理,为日后东西德的分裂埋下更深层、更复杂的根源。
“最后抵抗”的残余和地下活动: 纳粹政权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组织更广泛的“最后抵抗”,利用其残余的军事力量、党卫军的忠诚分子、以及对民众的洗脑宣传,试图在局部地区制造更大的混乱。甚至可能出现类似“人民突击队”的极端化组织,以游击战、破坏活动等形式持续对占领军造成威胁。

二、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苏联的地位更加巩固,但也面临更大压力: 如果苏联在击败德国残余力量中扮演了更主要的、更长期的角色,其在欧洲的战略地位会更加突出。然而,持续的战争也会消耗苏联本已紧张的经济,并可能加剧其内部的疲劳感。
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的角色: 美国可能会继续承担主要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角色。但随着战争的延宕,美国国内的战争疲劳和政治压力也会增加。同时,美苏之间的猜疑和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可能会出现关于如何“结束战争”以及战后德国命运的更激烈的争执。
英国和法国的困境: 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已经遭受重创,如果战争进一步延长,其经济和军事的恢复能力将受到更大挑战。它们在战后世界的影响力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对德国的未来走向也可能更依赖于美苏的意愿。
原子弹的使用可能性(如果尚未使用): 如果到了1947年,战争仍然以德国顽强抵抗的形式持续,并且原子弹尚未投入使用,那么美国对是否使用原子弹来“迅速结束战争”的考量可能会再次被提上议程。然而,此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美苏关系的紧张,可能会使得这一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一旦美国使用原子弹,其对苏联的态度以及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联合国及战后秩序的建立: 联合国的建立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可能会因为战争的持续而推迟或变形。各国对于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以及如何构建新的国际安全体系,可能会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事而产生更多分歧。

三、 对德国自身及民众的影响

更深重的创伤和破坏: 战争的延续意味着德国境内更多的城市将被夷为平地,基础设施被进一步摧毁。德国民众将承受更长时间的战争之苦,包括食物短缺、流离失所、以及来自双方军队的压力。
纳粹主义的长期影响: 如果纳粹政权及其支持者能够以某种形式在1947年继续存在和抵抗,那么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可能会以更隐蔽、更顽固的方式延续。这不仅会对战后德国的去纳粹化进程造成更大阻碍,甚至可能为后来的极端主义思潮提供滋生的土壤。
战俘和劳工的命运: 持续的战事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士兵成为战俘,被俘人员的命运将更加不确定。同时,被强迫劳动的民众数量可能也会增加,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四、 可能的结局设想(非唯一)

1. “僵持”与“和谈”: 盟军可能无法彻底肃清德国残余抵抗力量,而德国的抵抗也无力扭转战局。最终,双方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达成一种“有限停火”或“半官方和谈”,承认现实的僵持局面,然后各自撤离一部分力量,形成一种局部控制的局面,为日后的全面和平协议埋下伏笔。
2. “渐进式收复”与“分散抵抗”: 盟军依然能一步步收复德国领土,但过程异常艰难,且德军以更分散、更地下的方式进行抵抗,类似于“二战后的游击战”。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投降”可能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漫长且不完整的收复过程。
3. “全面核威慑”下的结束: 如果原子弹被使用,其毁灭性的力量可能会迫使任何顽抗的德国残余力量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选择投降,但这将是极其惨烈的结局。

总结来说,如果德军在1947年尚未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更加漫长、血腥,并且对全球政治格局和战后秩序的塑造产生更深远、更复杂的蝴蝶效应。 冷战的阴影可能会更早、更浓重地笼罩在欧洲上空,德国的分裂和战后重建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持续可能会加剧人道主义危机,并对人类社会造成更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们所知的历史,尽管充满了牺牲和代价,但其终结点也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个被拉长的战争,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混乱和不可预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1947年时的确还有没投降的德军。

一部分德军在二战结束后继续在欧洲打游击战,直到1950年才完全结束,这批德军被称为Werewolf(“狼人”)。

(德军狼人部队,以暗杀活动见长)

而最后一批被抓获的德军是在1963年,是德国情报军官。

德国从东线撤退时,留下了一批潜伏人员,其中包括德国军事情报局和党卫队保安总局的间谍。

而这批人最后被完全抓获是在1963年。

对于隶属于德国国防军的那部分间谍,他们在二战后继续在苏联潜伏,同时与自己的老上级----前德军东线外军处处长盖伦联系。

而盖伦在战后与美国人合作,组建了西德联邦情报局,并成为了该局局长。

他与仍然潜伏在苏联的老部下们合作,继续搜集苏联的情报。

苏联有一部著名的间谍小说----《易北河畔的密窟》。在这部小说里,苏联间谍在1945年潜入德国境内,搞到了那批潜伏在苏联的德军间谍名单。然而,事实却是直到二战结束18年后,这批德军间谍才全部被抓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如果德军1947年还没投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但也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由于我们探讨的是一个与既定历史轨迹相悖的场景,因此以下的推演都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推断和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理解之上,力求展现一种可能但并非唯一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军1947年还没投降”意味着什么。 这通.............
  • 回答
    如果德军在1943年放弃东线战场,历史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但这一假设需要基于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军事逻辑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可能的后果: 一、东线战场的崩溃与苏联的快速推进1.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战略崩溃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彻底失败,苏军收复该城后,德军被迫.............
  • 回答
    1941年夏天,德意志国防军的铁钳开始收紧,目标直指苏联的“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并非一味集中于列宁格勒,而是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南方,意图摧毁苏联的核心工业区和粮食产地。然而,如果希特勒的战略决策发生重大偏移,将攻占列宁格勒置于优先地位,那么整个东线战场的.............
  • 回答
    如果德军真的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历史的车轮可能会沿着一条截然不同的轨迹转动,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二战结局,将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对东线战场的战略态势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苏军在此取得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企图,更.............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那片焦灼的大地上,希特勒的德军并非倾其所有装甲力量,而是以步兵为进攻的主力,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就像是把一把精心打造的链锯,换成了一把老旧但依然锋利的斧头,味道截然不同。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德军的步兵部队。他们可是德意志国防军的基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有着.............
  • 回答
    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个是苏军的战略要地和工业中心,另一个则是苏联的能源宝库,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当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被一分为二,而是集中兵力,对其中一个方向全力以赴,苏德战争的走向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情景一:德军南方.............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库尔斯克会战若德军得偿所愿,全歼突出部苏军,其后续战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战术胜利,而是对苏军战略部署的一次重创,其影响将贯穿战争的后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军在此情景下的战略目标。在“堡垒行动”的最初设想中,全歼突出部的苏军只是其核心目的之一,更深层次的则是: 瓦解苏军攻势: .............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烟雾弥漫的叢林深處,一個美國步兵班的偵察小組正小心翼翼地前進。他們是那種在訓練場上磨練出鋼鐵意志的年輕人,肩上扛著M1加蘭德步槍,腰間掛著柯爾特手槍,對身邊的每一個細節都高度警惕。班長約翰遜,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用手勢指揮著隊伍,他的眼睛掃過每一塊灌木,每一處陰影。突然,一陣.............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马奇诺防线的情景,那绝对是一场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的历史“如果”。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德军不选择绕过,而是选择正面硬撼这条被法国人视为固若金汤的庞大防御工事,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奇诺防线的性质。它并非一条简单的墙壁,而是一系列相互连接、装备精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猛将”巴顿,这个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他那纵横驰骋的坦克军团,在二战欧洲战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探讨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德军部分精锐驻守法国北部,美国能否胜过?这就得好好掰扯一番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便在历史上,美国对德作战时,虽然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绝非一场“碾压”式的轻松胜利.............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如果二战德军面对的不是苏联,而是“苏俄”这样一个概念,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其实非常关键,也可能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苏联”和“苏俄”在历史语境中的涵义,以及它们与德国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点。“苏联”与“苏俄”的区分:超越政治体制的文化与民族鸿沟首先,当我们说“苏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发散的假设,但如果我们尝试去想象一下,那将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军作风”和“美国大兵作风”大概指什么。传统意义上,德军的形象是纪律严明、战术精密、执行力强,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冷酷高效。而美国大兵,尤其是在二战后,更多地被描绘成充满活力、适应性强、富有团队精神,并且带有.............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那场被誉为二战东线转折点的恢弘巨战,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巨大谜团,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战役南线,那个德军一度占据兵力三倍优势的突破点,却最终以溃败告终时,更是引人深思。很多人觉得,兵力三倍,胜利理应唾手可得,但历史的齿轮并非总是按照简单的算术逻辑运转。要理解德军在库尔斯克南线为何会.............
  • 回答
    要是费迪南德·舒尔茨(Ferdinand Schörner)当时指挥诺曼底的德军,而不是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那么历史的车轮轨迹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微妙但重要的改变,甚至可能对整个二战的进程产生连锁反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指挥更好”的问题,而是关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以及德军在.............
  • 回答
    二战德军如果获得了现代地对空(防空)火炮的技术和充足的原材料,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能改变最终的结局。这不仅仅是火炮性能的简单提升,而是一种技术代差的飞跃,足以颠覆当时空战的战略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现代防空火炮指的是什么。这里我们不妨设想,德军获得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
  • 回答
    如果二战德军拥有乌尔班大炮,能不能轰开马奇诺防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军事技术和战略分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乌尔班大炮的特性,马奇诺防线的结构和防御能力,以及当时德军可能采取的战术。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乌尔班大炮。这门巨炮,也被称为“巴黎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
  • 回答
    如果当年德意志国防军拥有与中国红军相似的作风,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很可能已是天翻地覆。这不仅仅是军事战术的改变,更关乎意识形态、政治格局以及文化观念的深远重塑。首先,我们得捋清一下“中国红军作风”的核心特质。这绝非仅仅是军事上的纪律严明或者战斗力强悍,它更深层次地包含了政治觉悟、群众路线、牺牲奉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