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二战三德子和本子最大的两次失误(一次斯大林格勒一次中途岛),都是犯了很大的战略错误。
1.分兵
2.没有一鼓作气
与日本的注定失败不同,德军打苏联其实有巨大的取胜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在国际形势方面苏共被一干主要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土耳其敌视;二是在苏联国内,无论白军和旧贵族的残余势力,还是乌克兰等地大饥荒后的农奴,以及大清洗后根基不稳的统治集团,一根根裂痕错综而生。甚至占领国的波兰,恨俄罗斯也胜过恨德国。
只要纳粹改变一部分民族政策,把东北欧地区的民族纳入进来,把矛盾分析清楚,把主要矛盾变成美好的资本主义与大清洗白色恐怖的共产主义的矛盾,即可占据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慢慢地蚕食苏联,也让美国无法名正言顺地对苏援助。
除了政治意义外,列宁格勒的军事意义同样非常的重要,说不重要的百分百不懂军事。
我们先看下朱可夫的回忆录里怎么描述列宁格勒的意义:
我来翻译一下:
第一点,如果丢失列宁格勒,里布的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41、56摩托化军)就能南下攻打莫斯科;
第二点,此时苏联必须在莫斯科北方建立新的防线;
第三点,波罗的海舰队会覆灭,摩尔曼斯克港口保不住,盟军的租借法案物质没法走海路(特别是PQ舰队)。
先看第一点
列宁格勒方面的苏联力量有:
施吕瑟尔堡-姆加地区,库利克元帅(9月29日为霍津中将)的第54集团军;
乌里茨克附近和普尔科沃高地,费久宁斯基少将的第42集团军,在9月10日已经用完全部的预备队;
列宁格勒东南接近地,拉托列夫将军指挥的编成很小的第55集团军;
卡累利阿地峡的第23集团军;
奥拉宁包姆的第8集团军。
9月13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也投入了战斗;
9月15日,苏联已经不得不动用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部队步兵第21师、民兵第2、3、6师这些战斗力一般的部队和临时组织的民兵部队顶上去。
9月20日,最高统帅部以严厉的措辞,警告库利克的第54集团军必须马上进攻德军,为列宁格勒解围,否则就“永远不能同列宁格勒人会合了”:
10月初,苏军侦察兵观察到德军开始准备过冬,这才确认列宁格勒基本稳住。
等到1943年年初列宁格勒的解围“火花战役”的时候,朱可夫忍不住感慨,当年只有一个师在进攻,现在有一个集团军在主动进攻德军:
再看第二点:
同一时间,莫斯科方向苏军组织了12个民兵师;
当时的苏德力量比是,12月1日,110万苏军面对着的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1,708,000人,苏军在装备上也处于劣势,比如苏军有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而德军有13,500门火炮和1,170辆坦克。
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苏军的力量反而比德军弱小很多,也就是说,苏军防守莫斯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再举3个例子:
11月15日,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冲击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是,德军300 vs 苏军56;
别洛夫的近卫骑兵第1军组成的时候,是从预备队里抽取的,分别为,112坦克师的一半,2个独立坦克营(第35和第127)、莫斯科的一些高射炮兵、一个战斗工兵团、一个新式“喀秋莎”齐射火箭炮部队。这已经是朱可夫给别洛夫找的最强兵力了;
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的正面上,德军集中了第3、4装甲集团军(编有7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和4个步兵师),并有将近2,000门火炮。
显然,配合第一点和第二点,得出很简单的结论:苏军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已经守的很艰难了,如果列宁格勒失守,苏军没有兵力去防御北线的德军。
再看第三点:
摩尔曼斯克是盟军援助苏联的重要港口,是名副其实的血管,列宁格勒丢了,摩尔曼斯克一定守不住。
另外,列宁格勒同样也是莫斯科的“血管”,即使在列宁格勒围城期间 ,列宁格勒伟大的工人们,也生产了大量的武器,甚至拿去援助莫斯科:
最后,我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列宁格勒的评价,作为收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