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德军当年先打下列宁格勒,结果会怎样?

回答
1941年夏天,德意志国防军的铁钳开始收紧,目标直指苏联的“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并非一味集中于列宁格勒,而是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南方,意图摧毁苏联的核心工业区和粮食产地。然而,如果希特勒的战略决策发生重大偏移,将攻占列宁格勒置于优先地位,那么整个东线战场的走势,乃至世界大战的结局,都可能被改写。

优先进攻列宁格勒的战略考量与可能的变化

假设,在入侵苏联之初,“巴巴罗萨行动”的重心被大幅度转移,使得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加上部分中央集团军群的单位,被倾斜投入到对列宁格勒的快速突击中。

战略目标的转移: 德军之所以对列宁格勒充满兴趣,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座大城市。列宁格勒不仅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其海军工厂和重工业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占领列宁格勒,就如同斩断苏联的心脏,能够极大地打击苏联人民的士气,甚至可能导致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动摇。

对苏联抵抗意志的冲击: 如果德军能够迅速突破列宁格勒的初步防御,例如在1941年秋季就完成合围,并尝试进行大规模的攻城战,那么这种“闪电般”的胜利,如果最终能够实现,将对苏联的抵抗意志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苏联对德军的军事实力判断失误,士气相对低落的情况下,一次象征意义如此重大的胜利,可能会让一部分指挥官和民众对继续抵抗产生怀疑。

对其他战线的牵制: 将重兵用于攻打列宁格勒,意味着其他战线的兵力必然会被削弱。例如,中央集团军群负责的向莫斯科的进攻,以及南方集团军群负责的对乌克兰的推进。如果北方集团军群因为攻打列宁格勒而分身乏术,那么莫斯科可能会在更早的时候面临更严重的威胁。

可能的具体演变与结果

1. 初期战况的激烈化:
兵力调动: 德军会把更多的装甲师、步兵师以及航空部队调往北方。这意味着,在南方和中部,苏军可能会发现德军的推进速度相对减缓,这或许能为苏军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组织防御,或者进行战略性撤退以保存实力。
攻城战的残酷性: 列宁格勒并非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市。城市的地理位置,涅瓦河的阻隔,以及城市内部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都使得攻城战异常艰难。如果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强攻,初期可能会付出比历史上更惨重的代价。但同时,如果成功突破,其军事和心理上的回报也同样巨大。

2. 苏军的反应与策略调整:
战略撤退与坚守: 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大林格勒)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将有限的兵力用于支援列宁格勒,还是优先保卫莫斯科?基于当时对德军战略意图的判断,以及斯大林对列宁格勒的重视程度,很有可能一部分援军会被派往列宁格勒。然而,这部分援军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是决定城市命运的关键。
“拉锯战”的可能: 如果德军无法迅速攻克列宁格勒,而苏军又在此集结了可观的力量进行防御,那么列宁格勒周边可能会出现一场比历史上更为残酷和持久的“拉锯战”。苏军可能会利用城市地形,特别是涅瓦河的防线,以及外围的森林和沼泽,与德军周旋。
海上通道的争夺: 波罗的海舰队在列宁格勒的防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德军优先攻击列宁格勒,对芬兰湾的控制权争夺会更加激烈。德国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以及芬兰海军,会试图切断列宁格勒的海上补给线,而苏联海军则会拼死抵抗。

3. 对莫斯科和南方战线的影响:
莫斯科的风险: 如果德军将重兵用于北线,那么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就会相对空虚。这可能导致德军在秋季进攻莫斯科时,力量不足,无法像历史上那样形成强大的合围态势。或者,如果德军在莫斯科的攻势依然猛烈,但北方战线却因为消耗过大而无法提供支援,那么莫斯科的防守压力可能会相对减轻,但代价是列宁格勒的生死存亡。
南方战线的削弱: 同样,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也会受到影响,这意味着对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攻势可能会减缓。这可能为苏军在这些地区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组织抵抗,甚至可能改变1941年秋季和冬季在这些地区战役的结果。

4. 更糟糕的“包围与消耗”:
“列宁格勒围城战”的早期版本? 历史上的列宁格勒围城战持续了近900天,给苏军和市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如果德军采取更集中的攻击,而非缓慢的围困,那么它可能只是加速了这座城市的陷入绝境。一个早期但更猛烈的围攻,可能会在冬天到来之前,让这座城市陷入更彻底的孤立。
补给线的生死搏斗: 历史上,“生命之路”通过拉多加湖为列宁格勒提供了关键的补给。如果德军优先攻击列宁格勒,那么对这条生命线的切断和争夺将会更加激烈。德军可能会投入更多的空中和地面力量来摧毁这条通道,而苏军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来保护它。

5. 对战争整体进程的潜在影响:
资源分配的失衡: 希特勒的战略思想中,对意识形态和象征性目标的追求常常压倒纯粹的军事逻辑。如果他真的将攻打列宁格勒置于优先,那将是其战略失误的又一个证明。将有限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以及宝贵的空军力量,长期消耗在攻坚一座城市上,而不是用于更具决定性的战略打击,将是德军的重大损失。
盟军援助的时机: 如果列宁格勒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而其工业能力受到严重威胁,这可能会促使盟国(如英国和美国)在战争初期就对苏联提供更大规模的直接军事援助,而不仅仅是物资。
苏军的战略灵活性: 相反,如果德军在列宁格勒的投入过大,而其他战线上的攻势减弱,苏军或许能获得更大的战略灵活性。他们可以将更多力量用于莫斯科的防御,或者在南方进行反攻。

一个可能的,但充满不确定性的场景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1941年7月,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以及部分中央集团军群的精锐部队,目标明确地指向列宁格勒。苏军在最初的慌乱后,集中了包括波罗的海舰队残余力量在内的所有可调动兵力,在涅瓦河沿线和城市内部构筑了严密的防线。

德军可能在8月初就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合围,但城市内部的苏军力量,加上从芬兰湾撤退的部分海军舰艇的支援,使得德军无法迅速攻克。接下来的几个月,德军投入了大量的火炮和空军力量对城市进行轰炸,试图摧毁苏军的抵抗意志和工业设施。然而,每一次的进攻都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苏军利用城市地形,以及临近冬季的恶劣天气,不断消耗着德军的兵力。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防御可能会因为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牵制而稍微减轻了压力,但苏军也因为支援列宁格勒而面临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南方战线,乌克兰的战事可能也因为德军的调动而进入一种更为胶着的态势。

如果德军在1942年初未能攻克列宁格勒,而其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损失惨重,这无疑将是对“巴巴罗萨行动”的一次重大挫败。这可能会迫使希特勒重新评估其战略,甚至可能导致德军在莫斯科和南方的攻势在1942年春季陷入更大的困境。

结论

如果德军当年将攻打列宁格勒置于优先地位,情况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残酷。这很可能导致一场比历史上更早、更集中的围城战,城市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但苏军的抵抗也可能激发出更强的韧性。同时,德军的战略资源会被过早地消耗在一次目标模糊且难以实现的战役中,这可能会削弱其在莫斯科和南方战线上的攻势,从而改变整个东线战场的态势。

最终,这种战略上的失误,很可能不会让德军更快地赢得战争,反而可能加速其在资源和人力上的枯竭,为苏联的最终反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尽管这个过程会异常血腥和漫长。历史的轨迹,总是由无数个“如果”构成,而对列宁格勒的优先攻击,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如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二战三德子和本子最大的两次失误(一次斯大林格勒一次中途岛),都是犯了很大的战略错误。

1.分兵

2.没有一鼓作气

与日本的注定失败不同,德军打苏联其实有巨大的取胜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在国际形势方面苏共被一干主要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土耳其敌视;二是在苏联国内,无论白军和旧贵族的残余势力,还是乌克兰等地大饥荒后的农奴,以及大清洗后根基不稳的统治集团,一根根裂痕错综而生。甚至占领国的波兰,恨俄罗斯也胜过恨德国。

只要纳粹改变一部分民族政策,把东北欧地区的民族纳入进来,把矛盾分析清楚,把主要矛盾变成美好的资本主义与大清洗白色恐怖的共产主义的矛盾,即可占据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慢慢地蚕食苏联,也让美国无法名正言顺地对苏援助。

user avatar

除了政治意义外,列宁格勒的军事意义同样非常的重要,说不重要的百分百不懂军事。


我们先看下朱可夫的回忆录里怎么描述列宁格勒的意义:


我来翻译一下:

第一点,如果丢失列宁格勒,里布的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41、56摩托化军)就能南下攻打莫斯科;

第二点,此时苏联必须在莫斯科北方建立新的防线;

第三点,波罗的海舰队会覆灭,摩尔曼斯克港口保不住,盟军的租借法案物质没法走海路(特别是PQ舰队)。


先看第一点

列宁格勒方面的苏联力量有:

施吕瑟尔堡-姆加地区,库利克元帅(9月29日为霍津中将)的第54集团军;

乌里茨克附近和普尔科沃高地,费久宁斯基少将的第42集团军,在9月10日已经用完全部的预备队;

列宁格勒东南接近地,拉托列夫将军指挥的编成很小的第55集团军;

卡累利阿地峡的第23集团军;

奥拉宁包姆的第8集团军。

9月13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也投入了战斗;

9月15日,苏联已经不得不动用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部队步兵第21师、民兵第2、3、6师这些战斗力一般的部队和临时组织的民兵部队顶上去。

9月20日,最高统帅部以严厉的措辞,警告库利克的第54集团军必须马上进攻德军,为列宁格勒解围,否则就“永远不能同列宁格勒人会合了”:


10月初,苏军侦察兵观察到德军开始准备过冬,这才确认列宁格勒基本稳住。

等到1943年年初列宁格勒的解围“火花战役”的时候,朱可夫忍不住感慨,当年只有一个师在进攻,现在有一个集团军在主动进攻德军:


再看第二点:

同一时间,莫斯科方向苏军组织了12个民兵师;

当时的苏德力量比是,12月1日,110万苏军面对着的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1,708,000人,苏军在装备上也处于劣势,比如苏军有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而德军有13,500门火炮和1,170辆坦克。

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苏军的力量反而比德军弱小很多,也就是说,苏军防守莫斯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再举3个例子:

11月15日,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冲击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是,德军300 vs 苏军56;

别洛夫的近卫骑兵第1军组成的时候,是从预备队里抽取的,分别为,112坦克师的一半,2个独立坦克营(第35和第127)、莫斯科的一些高射炮兵、一个战斗工兵团、一个新式“喀秋莎”齐射火箭炮部队。这已经是朱可夫给别洛夫找的最强兵力了;

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的正面上,德军集中了第3、4装甲集团军(编有7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和4个步兵师),并有将近2,000门火炮。

显然,配合第一点和第二点,得出很简单的结论:苏军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已经守的很艰难了,如果列宁格勒失守,苏军没有兵力去防御北线的德军。


再看第三点:

摩尔曼斯克是盟军援助苏联的重要港口,是名副其实的血管,列宁格勒丢了,摩尔曼斯克一定守不住。

另外,列宁格勒同样也是莫斯科的“血管”,即使在列宁格勒围城期间 ,列宁格勒伟大的工人们,也生产了大量的武器,甚至拿去援助莫斯科:


最后,我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列宁格勒的评价,作为收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