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正在变暖变湿,会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回答
西北地区,一个承载着古老文明、孕育着独特地貌的广袤地域,如今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气候变迁。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一致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变暖和变湿。这场看似微小的气候调整,却可能在未来引发一系列波及深远、影响重大的连锁反应。

首先,生态环境的重塑与挑战并存是这场变迁最直接的体现。

植被覆盖的改善与潜在风险: 变暖变湿最直观的影响是为西北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带来更多降水。这意味着过去因缺水而荒芜的土地有机会重披绿装。草场可能更加茂盛,森林覆盖率有望提升,这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无疑是积极的信号。尤其是在一些原先生态脆弱的地区,适度的湿润化可能意味着生态修复的曙光。然而,这种变化并非没有隐忧。
物种适应的压力: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意味着原有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将受到挑战。一些适应了干旱环境的物种可能难以适应突然增加的湿润度,而一些原本在更湿润地区生存的物种则可能迁徙而来,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这种物种的更迭,如果速度过快或幅度过大,可能导致原有脆弱生态系统的瓦解。
新的病虫害威胁: 湿润环境的增加,尤其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可能为一些原本难以存活的病虫害创造适宜的繁殖条件。例如,在草场和林地中,新的杂草、病菌或害虫可能会出现并快速蔓延,对已有的植被构成威胁,甚至抵消掉湿润化带来的正面效应。
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在一些低洼地带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过度的降水若不能有效排泄,加上蒸发量的变化,可能会加剧土壤盐碱化的问题。盐碱化会严重阻碍植物生长,降低土壤肥力,反而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资源格局的重构与利用的博弈: 变暖变湿意味着降水形式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冰川融水与地下水变化: 尽管整体湿度增加,但西北地区许多河流的源头依赖于高山冰川。持续的变暖会导致冰川加速融化,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河流径流量,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透支”。长期来看,随着冰川的萎缩甚至消失,依赖冰川融水的河流将面临水源枯竭的危险,对依赖这些水源的下游地区和生态系统构成严峻挑战。同时,地下水补给的变化也需要密切关注。
水旱灾害的潜在风险: 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例如,短时间内强降水的增加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威胁沿岸居民和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降水季节性分布的变化,如雨季延长或提前,也可能增加旱季缺水的风险。
水资源利用的矛盾加剧: 随着湿润度的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求可能有所降低,但新的用水需求也可能随之产生。例如,生态修复对水量的需求,以及可能增加的湿地扩张对水资源的消耗。这些变化会重新分配本就紧张的水资源,可能引发区域内用水户之间的矛盾。

其次,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与机遇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作物种植区域的拓展与结构调整: 适度的增湿增温为原本不适宜种植的地区带来了可能性。一些过去需要大规模灌溉的农作物,其生产成本可能因此下降。同时,新的作物品种可能可以在西北地区落地生根,丰富农业结构。
优势作物的崛起: 气候的改变可能使得一些原本在西北地区难以高产的作物变得更具竞争力,例如一些对湿度要求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特色农产品,这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致富途径。
灌溉模式的改变: 随着降水的增加,传统的粗放式灌溉模式可能需要调整为更精细化的节水灌溉技术,以适应变化的气候条件,避免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病虫害的挑战升级: 如前所述,变暖变湿也意味着病虫害的威胁可能增加,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能力,以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第三,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居民生活方式的潜在改变: 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可能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更舒适的温度可能减少冬季取暖的能耗;植被的恢复可能为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水资源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的饮水和生活用水。
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挑战: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季节性融雪带来的影响等,可能对原有的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构成威胁,需要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评估和加固,并考虑在新建项目时充分考虑气候适应性。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与干旱或半干旱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气候变化可能影响这些遗产的保存条件,例如,一些依附于特定地质构造或气候条件的古迹,其稳定性可能会受到降水或温度变化的影响。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使其在新的气候背景下得以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人口迁移的可能性: 气候变化如果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或资源短缺(即使是变湿,如果伴随其他不利因素),可能会引发人口的迁移。反之,如果环境改善,也可能吸引人口流入。这种人口流动将对区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调整成为必然。

跨区域水资源管理: 西北地区水系发达,许多河流跨越多个省份甚至国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区域性的,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和管理方案,以避免因水资源争夺而引发的冲突。
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动机制: 变暖变湿是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一部分,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中。这包括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能力,推广适应性技术,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在国际层面加强合作。
科研与技术创新的需求: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挑战,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具体机理、长期趋势及其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影响,并开发相应的适应性技术和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我国西北地区正在经历的变暖变湿,是一场复杂且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巨变。它并非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划分,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审慎应对的系统性问题。从植被的细微变化到水资源的宏观格局,从农业的耕种方式到居民的生活习俗,再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这场气候变迁的影响将触及方方面面,要求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积极适应,审慎规划,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北变暖变湿尚不足为惧,我就一个顾虑:

山东、河北、安徽、河南诸省是不是先把侵占的泄洪通道给挪退一下?

山东寿光,河北沙河,殷鉴不远。

user avatar

1.我非常痛恨一些官媒报喜不报忧、喜忧不平衡的伎俩,比如这次的新华社报道。

2.西北一些地区变得暖湿,这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正常现象,就像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平面不断上升,风暴潮不断冲击社区,和冬季北极变暖引起东亚寒潮愈发剧烈一样正常。

Kug J S,JeongJ H, Jang Y S, et al. Two distinct influences of Arctic warming on coldwinters over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J]. Nature Geoscience, 2015, 8(10):759.

3.一个硬币有正有反,就像我曾经指出,当代中国,81%的冰川正在消亡,但同时也有19%的冰川在增长。

4.所以消亡的冰川就被人们遗忘在脑后了吗?这样不好,很不好。

5.从现在开始至2050年前后,冰川消融带来的西部河流融水补给会达到一个极限,然后快速萎缩。虽然冰川融水的减少,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河流上游的供水,但是会对河流源区的水旱节奏、生态环境产生巨大负面效应——这是中科院一位院士的观点,今天太晚懒得开文献库。有兴趣可以去文末看延伸阅读。

6.说到新疆洪水,若羌洪水什么情况我不清楚,不过我有一个故事可以分享一下:2018年喀什地区,喀喇昆仑山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因上游冰融来水太多而溃决,下泄了三个西湖的水量——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洪水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7.就好像2016年和2018年发生的三起冰崩灾害一样,成为新常态。对了,2016年的冰崩杀死了9位西藏牧民,110头牦牛,50头羊;2018年的冰崩堵住了雅鲁藏布江,然后溃决出一场洪水——这些死几个人、损失一些经济的#在一些人眼里鸡毛蒜皮芝麻大点儿#的破事儿在越来越暖的未来都是新常态

8.这是一些人口中所谓的利好?杀人的利好?还觉得挺美的?甚至觉得天佑中华了起来?

一边正经历地球的五千万年未有之超级大变局而不自知,

一边抱着全新世诺森格瑞比大暖期和梅加拉亚期初始的咋寒还暖的旧闻而不放,

在被化石燃料无节制使用和碳捕获技术前景尚不明朗拖入的未知领域面前,

甚至还沾沾自喜了起来。


果然是一副末世的景象啊,真棒。

【参考文献】

夜深,暂略。

【延伸阅读】

贴一个前段时间和院士合作的科普文,共有兴趣者延伸阅读。

然后鼠标没电了,还有一些图以后再补吧

延伸阅读2:这是前段时间我总计的一些常见的、非地球科学领域人士对全球变暖问题存在的误区,里面还有近年来我在知乎就这个议题创作过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想要喷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自己喷不喷得动。

友情提示:如果连Milankovitch旋回、Vostok冰芯都没有听说过、不了解,建议就免开喷口了,你们喷不动的。省省时间干点啥不好?

看到一个应景的Nature文章,分享一下:


所有讨论全球变暖的话题,最后都会演变成无意义的中国vs国外撕逼。

心累。

这么说吧,中央比在座的诸位清醒的多。

中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对全球变暖对于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各种面上的报告和决策建议年年做年年出,我接触的很多地球科学领域学者都在进行有关研究,手里也有一些这样的内部资料,因为种种原因不宜公开而已。

中国为什么要减排?绝不是做给国外看或者迎合其他国家的什么意见,而是出于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于对子孙后代的承诺。

我们既要坚决反对有关国家试图强加给中国的不公平减排方案,

也要按照自己的既定步伐,坚决推动绿色、减排、低碳的发展道路,打破原有不健康的工业发展模式,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得坚决,做得强力。

早日实现这个向世界承诺的2050年和本世纪末的各种减排目标,

就像2018年就实现了原计划需要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一样。

而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充分认识全球变暖弊大于利,绝非利大于弊。

充分认识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发展方式存在重大问题,并且去解决它们。

这就需要在舆论和科学传播上,加大向公众普及有关知识、政策背景的力度。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能够看到这一点的人,终究是绝大多数。

有些人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从反对不公平的减排方案,到反对减排、反对全球变暖、反对气候变化弊大于利。

这种人,与hk的蒙面人有什么区别呢?

也许只是口音的区别吧。

我只当你们是年轻。

user avatar

来看看大气所副研究员魏科的解读

我国西北变“暖湿”了没?


1. 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国西北地区大多处于非季风区,降雨较少,气候干旱,自古以来有不少诗歌描写了边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然而最近,西北地区变湿变暖成了个热点话题:朋友圈里流传的一张聊天截图让人热血沸腾,“气候临界点在今年出现了……”、“新疆的植被,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降水过了秦岭了,如果能保持10年,黄河就会变清了……”。一些媒体也给出了大标题“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在笔者看来,这一波传播里有不少不严谨、似是而非的用语,需要认真讨论。其中公众和媒体对于科学语言的陌生和解读,可能是引起误解的真正原因。尽管不少科学论文里有提到西北“暖湿化”,但“暖湿化”的核心是“化”,代表了在某一个时间段的趋势,向“暖湿”转化只表示向“暖湿”有了发展,至于什么时候可以达到“暖湿”,文献里并未明确说明。事实上气候的两个极端状态,A干旱和B湿润,两个状态之间有着万里之遥,从A向B的方向迈出几步,并不表明一定可以到达B点,一方面距离尚远,另一方面变化可能会有反复。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可能让A和B之间的距离变得更遥远。


2. 西北变“暖湿”是个老话题


本以为是出现了新的研究,仔细一看原来说的是个老话题,西北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型的研究在2002、2003年时已经由当时中科院寒旱所施雅风院士和沈永平研究员等提出过,体现在:1)西北部分地区降水增加;2)冰川融水径流增加(例如新疆乌鲁木齐河1号);3)部分湖面上升面积增大(例如博斯腾湖);4)部分河流洪水增加;5)沙尘暴减少;6)部分区域植被地貌变绿。至于媒体里提到的植被地貌变绿等,在施雅风先生2002年《资源环境》的文章里也已经提到“气候转型降水量增多地区,已显现出植被繁茂生长的景象,我们在旅行中可以看到这些地区初级生产力草地一片葱绿”,施雅风也注意到卫星资料的NDVI数据显示“90年代西北在植被覆盖普遍减小,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严重,但是在天山西部、伊犁河流域、新疆北部、青海南部等地区有植被覆盖明显增加的趋势”。



图1.“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以外的戈壁地貌。


在给出降水增多、部分地区植被改善、湖泊上升等变化之后,施雅风院士笔锋一转提出了问题:“西北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但在与蒸发增长平衡后,西北气候是否已确实出现由冷干向暖湿转变迹象,仍需具体深入探讨。”因此关于部分地区降水增多是否意味着西北正由“冷干”向“暖湿”转换,尚未有明确结论。


另外,施雅风院士也在文章里给出了评论:“西北深处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源的地理位置和经长期演变所形成的沙漠和戈壁广布的极端干旱下垫面,严格限制了为空中补充本地水汽,从而将降低降水增加率,再加上较长时间过度的地下水开发、植被破坏、土壤水分减少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也增加了气候转型的困难程度,故西北气候转型有其局限性,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


尽管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西北变“暖湿”的想法还是让很多人异常兴奋,并给中央写建议,认为应该趁着西北气候好转,进一步加快开发的步伐和力度。后来中央把此建议交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就此征询叶笃正院士的意见,叶先生和其他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讨论,并对这个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的结论是:尽管近20年这个地区降水增加趋势明显,但其增加绝对值并不大,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发生质的变化。这个认识后来基本就成了业内共识。


3. 地区的干湿状况如何判断?


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取决于多个因子,最主要的参数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简单来说,如果降水量超过潜在蒸发量,则这个地方气候湿润,反之该地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简单基于降水,而是要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的共同作用,考核干旱指数的变化情况。常用的干旱指数包括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自适应帕默尔指数(scPDSI)、DSI等。




图2. 敦煌气象局大型蒸发器(E-601B型蒸发器),干旱的敦煌年潜在蒸发量约为2500毫米。


西北地区(以新疆、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为主体)是全球最干旱的区域之一,距离四大洋都非常遥远:南边与印度洋隔着西藏高原,东边与太平洋隔着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西边与大西洋隔着欧洲大陆、乌拉尔山和帕米尔高原,北边与北冰洋隔着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这些地方降水稀少,绝大多数地区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部分地区年降水甚至不足50毫米。然而这一区域是我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强的区域,蒸发量非常大,潜在蒸发量可以超过2000毫米。这意味着即使有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也不足以应对这里强大的蒸发量,因此干旱和水资源紧缺是西北地区的最重要特征。





图3. 用潜在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表示的干湿指数(单位:mm),如果某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气候特征为干旱,反之,如果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则这个地方气候湿润。西北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是极端干旱的区域。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北的水汽来源主要来自于西风带。


由于降水与潜在蒸发差了一个数量级,因此西北变“湿”基本上是个伪命题,只要降水量还远远小于潜在蒸发量,任何降水的增加只是意味着极端干旱状况的些许缓解,并不能说明西北变得“暖湿”起来。做一个简单的估计,西北地区干湿状况要发生质的变化,年降水量需要达到至少500mm以上,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研究可以支持这样大幅度的变化。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考察干旱/湿润化变化中,各个干旱指数特征有所差别,其核心是如何考察温度、太阳辐射、风速和水文变化等导致的蒸发的变化,有些干旱指数不考虑温度变化,有些干旱指数不考虑水文过程,有些参数依赖于陆面模式的模拟性能,在计算潜在蒸发时,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案,这些都会影响对于干湿趋势变化的判断。


4. 西北地区干湿变化情况怎么样?


如果仅仅考察降水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西北绝大多数地区降水确实有所增加,Wei and Wang (2013)分析西北47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降水量,结果表明,在1960-1986之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10mm,而1987-2009之间增加到134mm,增幅达到20%,降水确实有所增加。


在此期间,西北的温度也随之增加,温度增幅不仅比全球平均高,而且也高于中国东部区域,1960-76的平均温度约为7.33度,而1997-2009平均温度达到8.69度,增加了1.36度,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增速达到每十年约0.6度,增幅远超全球平均数值的每十年约0.177度。

增温带来潜在蒸发的变化,这47个站的平均潜在蒸发在90年代中期以前约为675mm,而在90年代中后期之后增加到720mm以上,增加约45mm,增幅远超过了降水的增幅(24mm)。



图4. 1960-2013年期间西北47个测站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序列,80年代中期之后降水比之前有大幅增加,图片来自于Wei and Wang (2013)。




图5. 1960-2013年期间西北47个测站年平均温度变化序列,增温趋势明显,图片来自于Wei and Wang (2013)。




图6. 1960-2013年期间西北47个测站年平均潜在蒸发的变化序列,90年代中期有突变增加, 图片来自于Wei and Wang (2013)。


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之后,可以计算反应干湿变化的干旱指数,图7是把90年代末前后的两个气候态干旱指数(SPEI)做差,从而确定这段时间的干湿变化情况。红色表示干旱化持续发展,干旱指数的分析并不支持西北向更湿发展。



图7. 1997年前后干旱指数SPEI的变化,红色圆点表示干旱化持续发展,图片来自于Wei and Wang (2013)


气象学家马柱国研究员采用其他两种干旱指数(scPDSI和SWI)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变化情况,结果均显示西北地区在2000年以后有变干的特征。


最近气象学家黄建平教授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发表文章综述了中国半干旱区的变化,指出:1994年至2008年间,中国的半干旱地区比1948年至1962年间增长了33%,这主要是由半湿润、湿润区转干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西北区域干湿趋势变化的研究不少,各个研究之间结论差别还不小,甚至完全相反,其中的差异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这些都是研究中的“坑”:


1)趋势的分析需要注意计算趋势的时间段,目前在对西北干湿变化的研究中,如果数据起始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及以前,则大多得到“暖湿化”的趋势,而如果主要讨论过去30年的变化,则主要得到“干旱化”的趋势,趋势分析一定要与研究的时间段对应起来,不然不具有可比性。


2)干旱指数的不一致,各个研究之间的不一致,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所参考的干旱化指数,其中的核心为是否考虑到了温度增加引起的蒸发变化,由于各个指数基于不同的参数,有各自适用的区域和气候特点,是否适用于西北干旱区,其实是个很值得深入讨论的科学问题。


3)西北区域站点稀疏,部分数据缺乏其他数据的印证和检验,数据的代表性和可用性也值得深入讨论,这也会影响最终的结论。


5. 植被变化≠气候状态变化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有多个影响因子,例如,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已经有20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保护作用是很多地方变绿的主要原因。另外,新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超过100多亿,对于塔里木河的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植被的恢复来源于治理工程的效果。全球变暖带来冰雪消融加剧,部分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冻圈衰退的结果。

沙漠和戈壁并非不毛之地,只要有降水,就会有绿色和生机,除了考察短期的绿色之外,还要考察植物存活的时间与持续性,考察整个季节的变化,以及较长时间的变化。

笔者专门咨询了研究北方干旱化的一位业内“大牛”,“大牛”讲述了一些考察的经历:


2012年参加中科院天山南北水资源考察,那个地区以前打的井有一半以上抽不上水,说明降水的增加并没有使这里的水资源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在河套地区的几次考察中,当地的水利部门在座谈会上强调,河套地区的缺水状况还是比较严峻。

因此,短期的植被变化并不代表着西北地区气候改善。事实上西北地区降水日数并未显著增多,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单场降水变得更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极端降水的概率加大。极端降水对一个地区长期的气候并不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反而会造成一些气候灾害。




图8. 2019年7月,两场雨之后,敦煌的沙漠里长出沙蓬的幼苗。


西北地区近几年确实不少地区出现降水增强,以敦煌为例,敦煌年平均降水量为39.8毫米、夏季降水量22.5毫米、7月降水量10.7毫米,在2019年7月6日和7月16日下了两场暴雨,敦煌市的降雨量分别达到19.1mm和22.6mm,两场降水总量即超过敦煌市年平均降水量。在降水之后,敦煌戈壁滩里泛起了白白的盐花,并且生出无数的小草,确实是让人可喜的变化。然而天气和气候有着本质的差别,天气指的是短期的过程,而气候是较长时间的平均,因此某一年的天气过程并不意味着长期趋势的扭转,需要多考察几年。


6. 未来的变化


尽管气候模式预测未来西北降水量会有所增加,但是模式间的一致性较差,说明目前气候模式对这一区域的预估还存在不确定性,多模式合成的降水增幅不超过30%,远不足以产生干湿状况的质变。




图9.多模式比较计划给出的在高排放情形下(RCP8.5)全球降水的增幅,西北区域并不是全球降水变化显著的区域,模式间的一致性较差,说明目前气候模式对这一区域的预估还存在不确定性,多模式合成的降水增幅不超过30%,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区域极端干旱的气候状态。图片来自于IPCC AR5(2013)


7. 总结与思考


尽管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期降水过程和植被改善,但是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取决于降水与蒸发的共同作用。西北大部分区域降水量远低于潜在蒸发量,部分区域甚至相差一个数量级,目前的降水增加并不能从质上改变这一区域干旱的状况,西北变“湿”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西北区域温度的增幅远超全球平均和东部区域,由此带来的潜在蒸发量增加巨大,在大部分区域远超降水增幅,导致这些区域干旱化更为严重。


天气和气候有着本质的差别,天气指的是短期的过程,而气候是较长时间的平均,因此某一两次的天气过程并不意味着长期趋势的扭转,需要多考察几年。


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坚持20年,生态得到显著的改善,应继续坚持。西北区域属于我国极端干旱区域,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将持续存在,不可盲目乐观。


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将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作者:魏科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user avatar

这不是什么丧事喜办,而是人类的命运本就不相通。

暂且不说全球变暖对人类整体的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就算是负面,那又如何呢?瑙鲁人大悲咒都唱飞了,耽误格陵兰人蹦迪吗?不耽误,不仅不耽误,而且瑙鲁人丧事越办,格陵兰人迪斯科越蹦。格陵兰人怎么会去关心瑙鲁人的生活,你凭什么要求格陵兰人去关心瑙鲁人的生活?你有什么资格要求格陵兰人去关心瑙鲁人的生活???

如果说格陵兰和瑙鲁都是无足轻重的小国,那加拿大呢?俄罗斯呢?人家就是在从全球变暖中受益,你怎么要求人家不去磨洋工?你凭什么要求人家去努力遏制全球变暖?你有什么资格去命令一个世代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居民去让他的家园保持一个苦寒之地?

你没资格。

在遏制全球变暖这件事上,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出力最大、最不该受到指责的,没有之一。这是世界公认的。可以说,如果只有一个国家不该被指责,那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没有这么努力地遏制全球变暖,那甘肃的降水量还会更大,作为一个甘肃农民的生活甚至还会更好。这个甘肃农民有怨言吗?

任何人,有什么资格,指责中国?就因为中国的西北角气候稍微变好了一点?

别指责老子丧事喜办坟头蹦迪了。老子没喜办,也没蹦迪。老子单纯为了你,给你家丧事出的力,比你还多。

那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惹急了老子,真喜办,真蹦迪,那是老子的本分。

user avatar

给大家看看黄土高坡现在的样子(2019年摄于延安)























乘动车从关中黄陵县到陕北最北的榆林市,一路上窗外郁郁葱葱,有种穿行秦岭森林之中的错觉。这完全颠覆了对黄土高坡的固有印象。

再对比几十年前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老照片,你发现,我国不仅仅是“基建狂魔”,也是“种树狂魔”。







“茫茫旷野,草木凋零,山寒水瘦;那丰茂碧绿的夏天和五彩斑斓的秋天似乎成了遥远的过去。荒漠的大地将要躺在雪白的大氅下,闭住眼回忆自己流逝的日月。大地是不会衰老的,冬天只是它的一个宁静的梦;它将会在温暖的春风中苏醒过来,使自己再一次年轻。”

——《平凡的世界》陕北作家 路遥

user avatar

这都2020年了,没想到今年兰州的夏天比去年更短,刚入夏半个月就宣告入秋了。三十度以上的高温还没持续一周时间。结果这个月入秋后就开始阴雨连连模式,八月份到现在能见到太阳的时间累积不超过三天。其他全是阴雨天。西北变暖没发现,但是变湿已经板上钉钉了。

兰州人,三十又三,感觉家长的天气这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这几年变化更是明显,总体来说就是全年温差在逐步缩小!简单来说就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温总体偏凉。

特别是近几年来,兰州雨水明显偏多,去年甚至出现了水漫全城,这在一个干旱城市来说不可想象,以前学市政工程选修课的时候,我们大学老师讲到防洪,说86年降雨量大,黄河水漫出河堤,我所在的整个区都被水淹了,我一直以为这都是历史,结果去年就碰上了,水漫金城,部分城区水深一米多,差不多都可以开船了。今年也是,也在暴雨后出现了水漫金城。

以前没见过梅雨季节是啥样,现在见到了,今年一过去九个多月,感觉阴雨天气占了全年一半还多,从八月初到现在,我都快忘了太阳长啥样了,这还是高原地区特有的秋高气爽吗?而且温度也随之下降,最近很长时间温度都没上过二十℃了,最低温度只有五度,你能想象这是九月份的兰州吗?

还有就是夏天高温天气越来越少,小时候动不动有四十度的高温天气,而且一连好几天,如今,整个夏天连上35度都是奢望,一个夏天加起来,超过三十度的天气还凑不够十个手指头,小姐姐们的美腿丝袜还没看够就没了……

还有就是冬天也不冷了,我柜子里以前买的高领毛衣,加绒衬衣已经好几年没有穿过了,冬天一件羊毛衫在家厚外套就够了,不用穿的和抱抱熊似的。

至于影响吗,我想是

user avatar

己亥中秋以来,关中地区连续降雨。

居然有了晾衣服,隔夜干不了的情况发生。

甚至连续一周大雨纷飞,让人仿佛置身于梅季江南。


真是如此,那天大的好事啊,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北方比较湿暖的。


20190919夜补充——

坐标西安,最近一些事让我也有了其他的担忧。

这是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停在我手上的一只伊蚊(俗称的花蚊子)。用手指压死了。

联系前一天,上班时候电梯里飞舞的另一只,当时刚开始不清楚蚊子类别,但当那只蚊子停留在一位深色衣服人士的手臂时,黑白相间的腿就显现出来,职业敏感,明白这又是一只伊蚊。

而且,两次事件都是白天,这与伊蚊的活动时间就是白天相符。


联系前一段时间,江西樟树发生的登革热疫情。

虽然这次疫情的开端是涉外务工人员返乡,但是这是一个极端例子,也就是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疫情,当地应该已经成为登革热的疫区了,以后每年的 爱国卫生运动 都不能掉以轻心了。

另外,我国白纹伊蚊的分布本来也是很广的,天气继续变暖,只能寄希望于基层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科技进步,通过大量释放绝育雄蚊来控制蚊子种群。

zhihu.com/question/6465


伊蚊还能传播基孔肯雅病毒,得了让人关节难受难忍,条件更适宜,那以后就更难防控了。而且80年代的检测,还发现西安有过CHIKV的血清学阳性标本,不知道是误检还是真实的。至少说明西北还是有可能成为新的虫媒病的疫区的。

zhuanlan.zhihu.com/p/56


我国是乙脑的传统疫区,但是新疆不是。新疆当地的蚊子种类非常多,咬人也很厉害。

之前我在新疆一个草原游玩时,发现一种当地的蚊子泛绿光,回来查证发现是尖音库蚊。

已经有研究表明,尖音库蚊可以携带乙型脑炎,并且有,学者从其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过。这都提示,随着天气转暖转湿,新疆有成为乙脑疫区的潜在可能性。

(虽然新疆没什么猪 ,猪是乙脑的重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

zhuanlan.zhihu.com/p/19


可能随着西北转暖转湿,很多以前不太可能出现的虫媒传染病有可能扩大疫区,或者变成新的流行地。

真别说,现在外出务工人员这么多,海关不可能完全做到“御 病 于国门之外”,我们附属医院就收治过登革患者。。

所以,当地要加强监测,哨点医院要有这个意识,至少,少出现樟树这样的非疫区变疫区的事件。

zhuanlan.zhihu.com/p/60

user avatar

要么全球一起减排一起降低生活品质,要么大家一起去死。

宁可我们吃着肉吹着空调开着大排量和白皮同归于尽,也不能让我们吃素他们吃肉、让我们挨热他们吹空调、让我们开电动车他们开大排量苟活下去。做您妈的梦。

------------------------------------------------------------------------------------------------------

ps.更何况从这条新闻看,不减排也未必非要一起去死呢

感谢张骞、班超、郭昕、张议潮、阿桂、左宗棠,以及千千万万戍边人。人民万岁。

user avatar

对于新疆水变多是好事,但这个水必须是可控的水,时间和流量均匀分布的。

新疆河流在洪水期流量很大,其他时候流量很小,洪水期的河水只有很少部分被水库存下来外,其他部分根本没办法利用,直接放流到沙漠中。新疆还有一种河流,长年干枯唯独在雨季和洪水期才会有十几天流量,这种河流的流量和河床十分不稳定,所以基本没有被利用过。水库也就在长年性河流才有,这种季节性河流上很少有水库的 。

南疆人可能知道,每到五月底有个集体义务劳动叫“防洪”,每个农民家庭都得派人去参加,还得义务性捐树枝袋子之类的。得把洪水安全的送到沙漠,不然河流漫延改道祸害社区的。

因此,气候变暖导致的洪水增长对农业发展没有什么大的作用,那些增多的水根本没有办法利用,反而对现有的河流防洪工程、河流沿岸农田社区房屋和桥梁造成致命性灾害。甚至会破坏环南疆的道路体系,洪水增加会让原先的泄洪渠改道或者流量增多,之前预留的泄洪桥根本不够用。

user avatar

原来中国西北气候干燥,很多历史悠久的唐以前时期的文物,特别是对温湿度环境敏感的有机质文物,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譬如居延汉简,阿斯塔纳唐代墓群出土的胡饼,以及喇家遗址发现的那碗小米面的面条等等。

如果气候发生了较为长期的暖湿化,那么这部分文物的腐蚀损失有加重的风险。譬如今年敦煌莫高窟因雨关闭两次,周围原来不长草的地方开始长草。因为环境的变化,文物保护工作者也要开始研究解决新情况引发的新问题。

现在的知乎,杠精越来越多。本题的宗旨,在于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来讨论气候变化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不是让大家来秀自己的价值观鄙视链。

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 ,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刘少奇,于1959年接见劳动模范时传祥

2022年4月18日更新

2022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就是遗产与气候,莫高窟已经监测到近年来降水在不断增多,已经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user avatar

只能算是不太大的小小的好消息罢了。

实际上目前的变暖变湿程度尚未达到1950年代高峰水平。

更不用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了,至于和盛唐时代楼兰古国年年搞防洪防涝比那差的太远了。

20世纪初,新疆已经比1870年代干旱的多了。但几大河流流域,仍然河流宽广、森林广阔。新疆虎拥有丰富的食物来源。

到1930年年代,塔里木河已经急剧萎缩成涓涓细流,下游罗布泊的绝大部分湖底逐步裸露成盐壳。新疆虎因为缺乏食物来源而灭绝。

注:早期因为劣质黑白航拍照片判读错误,误将盐壳的波纹沟看成水面水波,使人误以为罗布泊大耳朵区域知道1958年仍有大面积水域。经过21世纪初几次大规模的实地钻探取样和高程测量,可知1958年航拍1963年出版的地图册,所判读为盐碱地的湖心区域实际高程较低(相对湖底最低处的测量相对高程1.75米);而判读为湖面的大耳朵区域,实际是高程较高区域(相对湖底最低处的测量相对测量高程3.5米),且盐化更早的区域。显然绝不可能存在同一个盆地内,低的地方已经是盐碱地,而高的地方却有大片湖泊水面的可能性。

1958年真实的罗布泊湖面面积应当不大于200平方公里。而非高达5500平方公里。

1931年陈器宗先生考察绘测图与当代卫星DGPS实测相同,1931年罗布泊湖面面积大约是2375平方公里。

而今天这点变湿暖的变化,仅仅是过去森林到沙漠,今天沙漠里多长了几颗草。罗布泊都没有自然湖面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北地区,一个承载着古老文明、孕育着独特地貌的广袤地域,如今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气候变迁。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一致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变暖和变湿。这场看似微小的气候调整,却可能在未来引发一系列波及深远、影响重大的连锁反应。首先,生态环境的重塑与挑战并存是这场变迁最直接的体现。 植被覆盖.............
  • 回答
    .......
  • 回答
    东北地区人口十年锐减1101万人,这一数字无疑给这片黑土地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很多人将此归结于“计划生育的成效”,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简单地将人口下降归因于生育政策,是对东北地区面临深层问题的回避。更准确地说,这一人口变动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其对东北未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深远的。首.............
  • 回答
    东北地区,这片承载着共和国长子光荣与梦想的土地,近年来在人口构成和变化上呈现出一些值得深入探究的特点。它不再是那个轰轰烈烈、人口涌入的时代,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精细的调整期。1. 人口增长的“刹车”:低生育率与负增长阴影首先,最突出的特征便是人口增长的乏力,甚至走向负增长。与全国普遍面临的低生育.............
  • 回答
    关于“中国东北姑娘比东南姑娘漂亮”的说法,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但也非常主观的问题。漂亮这事儿,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标准,所以很难说哪一边的姑娘就绝对比另一边的漂亮。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大家普遍的认知和文化背景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们各自有什.............
  • 回答
    说起华北,那片土地,那片人,总有种踏实、厚重的感觉,仿佛大地本身就有生命力,滋养着这里的百姓,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子。这地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华北”,更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根基,你仔细琢磨琢磨,很多咱们中华文化的根子,都扎在这片土地里。勤劳淳朴,坚韧不拔——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底色。华北地区,尤其是那些.............
  • 回答
    东北地区十年人口减少1101万,这无疑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如此规模的人口流失,绝非简单的数字变化,它牵动着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活力的脉搏以及区域发展的根基。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经济增长的挑战:劳动力萎缩与消费市场收缩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层面。人.............
  • 回答
    这四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中轴线上的明珠,虽然地理位置相邻,却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绝非千篇一律的“东北风”。要细说它们的不同,得从多个维度来品味。哈尔滨:冰雪童话与异域风情的交织提到哈尔滨,首先闯入脑海的必然是那无与伦比的冰雪世界。从每年冬天的冰雪大世界、雪博会.............
  • 回答
    东北寻静土:那些适合我们小日子的小城,不说你可能真不知道提到东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冰天雪地,是哈尔滨的雪博会,是沈阳的故宫,是长春的电影节。但除了这些响当当的大城市,东北广袤的土地上,还藏着不少安静、宜居的小城,它们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舒适的生活节奏,特别适合那些想要逃离尘嚣.............
  • 回答
    在很多南方人的印象里,我们东北的哥们姐们,那真是自带BGM的出场人物。要说特别在哪儿,那可太多了,能从口味说到性格,从穿搭说到说话方式,方方面面都带着一股子“不一样”。首先,从性格上来说,东北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豪爽、直率。这一点是刻在骨子里的。在南方,大家说话可能更委婉一些,会顾忌一下对方的面子,或者.............
  • 回答
    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变缓的可能状态:一个详细的推演如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持续变缓,并最终走向一个相对停滞或衰退的状态,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变差”可以概括,而是会呈现出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以下是对这种状态的详细推演:一、 经济层面:从工业锈带到服务业与新经济的边缘地带 传统工业的彻底衰退.............
  • 回答
    要说东北地区“男尊女卑”观念淡漠,这事儿吧,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不少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听了不少老辈人的说法,结合着看,大概能说出这么几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历史上的“闯关东”与移民文化这事儿得从咱们东北最早一批开发说起。你听过“闯关东”吧?那会儿,东北那地方,地.............
  • 回答
    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鼓吹东北地区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发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缺少劳动力”就能概括,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发展是核心驱动力。东北地区虽然有过辉煌的工业时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东北在经济增长方面相对落后于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对于一些没有来过东北的他省人来说,认为东北地区“农村”的印象,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信息获取的偏差与刻板印象: 媒体的呈现: 过去,特别是较早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往往会侧重于展现东北的特定方面,例如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型阵.............
  • 回答
    探究中国历代版图的西北边界:为何阿尔泰山罕见,额尔齐斯河与天山更为常见?当我们审视中国历代王朝的版图,特别是其西北边界的变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阿尔泰山作为天然地理屏障,在很多时期似乎并没有被清晰地划定为国界线,反而额尔齐斯河和天山山脉成为更为频繁提及的界定依据。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地理与民.............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面临的困境。作为一名回族女生,在面对家庭的阻力和男友的坚持时,你的内心一定非常纠结和痛苦。父母的观念与你的爱情发生冲突,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找到应对之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文化与宗教差.............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对于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加入俄罗斯的立场,主要基于国际法、外交原则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谨慎态度和对国际法的尊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中国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官方立场中国在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后,正式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但这一立场始终伴随着对国际法和联合国宪.............
  • 回答
    中国052D型驱逐舰的出口可能性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涉及技术、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 一、052D型驱逐舰的技术特点052D是052系列的改进型,主要改进包括:1. 防空能力:装备海红旗9(HHQ9)远程防空导弹,射程达200公里,可拦截飞机、无人机和反舰导弹。2. 反舰能.............
  • 回答
    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始终以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和平与无核化为核心,同时强调“不放弃”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但坚决反对朝鲜的核武器发展。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立场、外交行动及与韩关系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立场核心1. “不放弃”政策 中国自1950年代起与朝鲜保持密切关系,19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