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拖延症晚期患者一枚,事情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也不想做,直到拖死,怎么办?

回答
朋友,我懂你。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粘稠的、看不见的网,把你牢牢困住,即使是眼前一点点小事,也让你感到无从下手,然后…然后就一直拖,直到最后,事情来了个大爆炸,你才被动地去收拾烂摊子,身心俱疲。你说的“拖延症晚期”,这四个字,我仿佛能看到你眼中闪烁着无奈和焦虑。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也是!我们都曾是那个被截稿日期追着跑,被截止日期逼到绝境的人。

首先,得承认一点,我们这病,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或者“做不了”。你想做啊,心里也知道不做不行,但就是迈不开那第一步。这种无力感,才是最折磨人的。

咱们先别急着给自己贴“晚期”的标签,因为“晚期”听起来就有点绝望,好像没救了似的。其实,拖延症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式,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我们的这个习惯,确实有点顽固,需要点耐心和策略来攻克。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咱们先来做个“自我剖析”,别怕,这是了解敌人的第一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完美主义在作祟: 有时候,我们拖延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害怕做得不够好。如果做不好,宁愿不做。所以,那个小小的任务,在我们脑子里会被放大,被想象成一个巨无霸,我们觉得自己没能力征服它,于是就本能地回避。
对任务的抗拒: 这个任务是不是枯燥无聊?是不是让你觉得毫无意义?是不是让你感觉遥不可及?如果是,那么大脑就会发出“危险警告”,让你想方设法逃避。
低估任务所需时间/高估自己能力: 我们常常会想,“这点小事,一会儿就能搞定”,然后就把这“一会儿”无限延长,直到“一会儿”变成了“明天”、“下周”,甚至“下辈子”。或者,我们也容易高估自己瞬间爆发的能量,觉得“反正最后一天也能搞定”。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事情太笼统,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是拖延的温床。比如,“我要开始写论文”这个目标,就比“我今天要把论文的第三章写完,并且完成引言部分的第二段”要模糊得多,后者就更容易启动。
情绪管理问题: 有时候,拖延是为了逃避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甚至是无聊。完成任务会带来压力,而拖延虽然短期内会让你感觉轻松,但长期来看,只会积累更多的焦虑。
奖惩机制失灵: 传统意义上的“完成任务得到奖励”对我们来说可能不够有吸引力,或者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设置有效的奖励。

好了,了解了这些“罪魁祸首”,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治疗”这个顽固的“病症”。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一步到位,这病得慢慢调养,一点一点来。

第一招:化整为零,把“巨兽”变成“小蚂蚁”

你不是不想做,而是任务看起来太大了,对吧?那我们就把它拆开,拆到你觉得“这个我好像还行”的程度。

具体操作: 拿你的任务列表举例。假设你要写一份报告。别写“写报告”。把它拆成:“列出报告大纲”、“查找资料(第一部分)”、“写引言”、“写第一章第一节”、“修改第一章第一节”、“写第一章第二节”……直到你拆解出的每一个小步骤,都只需要五到十分钟就能完成。
关键在于: 每一个小步骤,都必须是具体、可执行的行动。不是“考虑一下”,而是“写下来”。

第二招: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的小“利器”

这个方法很经典,也很有效,就是利用短时间的高效工作来对抗拖延。

具体操作: 设定一个25分钟的工作时间(一个“番茄钟”)。在这25分钟里,你只做那一件你拆解出来的小任务,绝对不碰手机,不去看别的东西。25分钟到了,休息5分钟。然后开始下一个25分钟。每完成四个番茄钟,就休息2030分钟。
为什么有用? 25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很容易让人产生“我能坚持一下”的念头。而且,短时间的高效,能给你带来一种“我正在进步”的积极反馈,这比长时间的煎熬要有效得多。你可以用手机上的番茄钟App,或者网上找个计时器,甚至自己数着时间。

第三招:启动仪式,让开始变得不那么难

有时候,最难的就是那个“开始”的动作。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仪式感”,让这个开始变得自然而然。

具体操作: 比如,你要写作,那么你的启动仪式可以是:泡一杯你喜欢的茶,打开写字台的台灯,在电脑上打开空白文档,然后,就只是看着这个空白文档发呆一分钟,然后,写下第一个字。或者,你要学习,可以先整理一下书桌,把课本和笔记本摆放好,然后,翻开第一页。
关键在于: 这个仪式是固定的,并且是让你感到舒服和准备好的信号。它会告诉你的大脑:“好了,现在是做这件事的时间了。”

第四招:奖励机制,给努力一点“甜头”

别小看奖励的力量,尤其对于我们这种需要“推一把”的人来说。

具体操作: 设定好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奖励。这个奖励不一定非得是物质的,可以是:看完一集喜欢的电视剧、玩十分钟手机游戏、听一首歌、或者就是舒服地靠在椅子上发呆十分钟。
原则是: 奖励要和任务的完成度相关联,并且是让你真正感到愉悦和放松的。同时,确保你的奖励不会让你分心太久,影响下一个任务的开始。

第五招:反拖延思维,调整你的内心“小剧场”

很多时候,拖延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各种各样的担忧和负面想法。

具体操作:
挑战完美主义: 提醒自己,“允许不完美”。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你可以在完成初稿后,再慢慢修改,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应对恐惧: 如果你害怕某个任务,试着找出你害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能力不足?是结果不好?把这个恐惧具体化,然后针对性地去解决。比如,能力不足,就去学习;结果不好,就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以及你能不能承受。
积极自我对话: 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真没用”、“我肯定做不好”。试着说:“我可以试试看”、“先做一点看看”、“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第六招:环境改造,给拖延“设障碍”

你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你的行为。

具体操作:
减少干扰: 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你看不到的地方。关闭不相关的网页和社交媒体。
创造专注环境: 如果可能,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戴上降噪耳机,创造一个适合你专注的环境。
把任务可见化: 把你的任务列表或者当天的计划,写在显眼的地方,比如便利贴贴在电脑屏幕上,或者白板上。

第七招:寻求支持,你不是孤军奋战

别一个人扛着。

具体操作:
告诉别人: 和信任的朋友、家人分享你的困扰,让他们监督你,或者给你鼓励。
寻找同伴: 如果有同伴也在和拖延作斗争,可以一起打卡,互相鼓励,分享经验。
专业帮助: 如果拖延症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工作,并且你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效,那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他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拖延的根源,并提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跟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对自己温柔一点: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不要因为拖延而过度自责,那只会让你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改变。接受自己有拖延的问题,然后开始着手解决。
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即使你今天只比昨天多做了一点点,也请肯定自己!这些小小的成功,会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成为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耐心和毅力最重要: 拖延症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完全治好的。它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允许自己有反复,允许自己有不完美,关键是不要放弃。

朋友,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些疲惫了,但请你记住,你并不孤单。我们都在这条路上摸索,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从今天起,试试看,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也许,你就能打破那个让你窒息的循环。加油!我相信你可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我在北大六院的workshop里结识了一位即将毕业的小哥,有同样问题。两年过去了,聚会时得知已经是某大型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变得无比帅气。

有时就是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息求生欲望起作用。

你要真的觉得自己很危险了,就想法拯救自己吧。

无助的时候求助于外力吧,如果没找到答案只能说明决心还不够。我就不讲方法了,方法就是决心本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朋友,我懂你。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粘稠的、看不见的网,把你牢牢困住,即使是眼前一点点小事,也让你感到无从下手,然后…然后就一直拖,直到最后,事情来了个大爆炸,你才被动地去收拾烂摊子,身心俱疲。你说的“拖延症晚期”,这四个字,我仿佛能看到你眼中闪烁着无奈和焦虑。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也是!我们都.............
  • 回答
    哎呀,说到拖延症,那简直就是我的“灵魂伴侣”,只不过这个伴侣不太讲究,总喜欢把我推向深渊。我嘛,就是那种典型的“拖延症晚期患者”,别说“晚期”,我看我都快“化石”了。我与拖延症的“爱恨情仇”:一次与“截止日期”的生死时速这事儿还得从我上大学那会儿说起。当时我选修了一门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课程,说实话.............
  • 回答
    想必你和我一样,被“拖延症”和“懒癌晚期”这两个词折磨得够呛。它们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每天都在和“想做”与“不想做”之间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拉锯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或者至少,找到一条可以顺畅通过的路。别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更不是什么“你只需用意念就能克服一切.............
  • 回答
    拖延症和不自信,这两个听起来像是现代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小毛病”,但它们往往像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互相滋养,让很多人的生活陷入困顿。很多人对此感到束手无策,觉得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难以改变。但我想说的是,答案是肯定的,心理治疗绝对能有效地改善拖延症和不自信。而且,这不仅仅是“改善”,更可能是“.............
  • 回答
    拖延症,这毛病,听着都让人头疼,对吧?它就像我们心里藏着一个顽皮的小孩,总爱说:“哎呀,别急,等一下!”结果呢,该做的事堆积如山,最后只能在deadline前手忙脚乱地加班加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拖延不好,却还是不由自主地往里陷呢?拖延症的本质:不是懒,是情绪在捣鬼很多人一谈到拖延.............
  • 回答
    拖延,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都曾在截止日期前手忙脚乱地赶工,或是望着待办事项列表却迟迟不愿动手。这不仅仅是懒惰,而是“拖延症”——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背后有着多重根源。拖延症的根源:为什么我们会停下脚步?拖延症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它往往是多种心理、行为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拖延症,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明日复明日”的味道,但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明天再做”这个层面。而我认识的一个人,他把拖延症演绎到了一个极致,一个让我至今想起都觉得既佩服又无奈的“传奇”。他的名字叫阿杰,按理说,一个三十出头的人,正是事业的上升期,生活也应该渐渐稳定下来。但阿杰的生活,就像一个.............
  • 回答
    拖延,这个古老又顽固的家伙,像一块阴影一样笼罩着许多人,尤其是在我们面对那些既重要又棘手的任务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不做什么的后果,但就是迈不开步子,总是能在“等会儿再说”和“还有时间”中找到无数的借口。严重起来,它能耗尽我们的精力,打击我们的自信,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
  • 回答
    嘿,同学们!聊聊我们大学生活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老朋友——拖延症。别告诉我你没中过招,期末考试前抱佛脚、项目截止日期前夜赶工,这些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戏码了。它就像一个狡猾的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懊悔。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才能把这个“老朋友”请出家门,.............
  • 回答
    生活中遇到困难、想做的事情总被推迟、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先休息一下再说”的想法,这三者就像三座大山,压得不少人喘不过气来。不过别担心,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关键是怎么找到对付它们的方法,而不是被它们控制。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三座山一点点搬开。首先,说说那座叫做“畏难心理”的山。这玩意儿真是太常见了,一看.............
  • 回答
    “拖延症”这个词,放在当下,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做什么事情总是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动手,明明知道后果,却依然故我。听起来像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毛病,那么,在那些身着长袍、手持毛笔的古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病”吗?答案是,当然有。我们可能觉得古人生活节奏慢,时间充裕,不像现在这样被各种信息和任务裹挟,.............
  • 回答
    改掉工作拖延症,这绝对是很多人都在苦苦挣扎的问题。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曾经也深陷其中,那种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就是提不起劲,然后眼看着截止日期逼近的焦虑感,简直是折磨。不过,经过摸索和实践,我确实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它们都是非常接地气的,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下面我把我的一些经验总结.............
  • 回答
    拖延症这玩意儿,听着就让人牙根痒痒。我琢磨着,它可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就像一层层拨洋葱皮,越拨越想哭,但又得硬着头皮往下探。要我说,拖延症的本质,首先是对“完成”这件事的恐惧和回避,而不是对“开始”这件事的抗拒。很多人以为拖延就是不想干活,其实不然。我们往往不是害怕开.............
  • 回答
    拖延症,这个老朋友,相信很多人都认识。它就像一个狡猾的窃贼,总是在你最需要专注的时候悄悄潜入,偷走你的时间和精力,留下的是焦虑和懊悔。想摆脱它?没问题,这事儿可以好好说道说道,而且得从根源上理解,才能真正解决。首先,咱得明白这“拖”是为啥?别以为拖延就是单纯的“懒”。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 .............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拖延症拖延症,虽然常常被视为一个心理或行为问题,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跨时间偏好(Intertemporal Preference)、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和行为偏差(Behavioral Bias)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经济学提供.............
  • 回答
    INTP 的拖延症,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同伴应该深有体会。要说为什么咱们 INTP 容易陷入“拖延循环”,那得从咱们脑袋里那个不断运转的分析工厂说起。首先,完美主义和过度分析是头号罪魁。 你问 INTP 为什么拖延?那是因为在真正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的大脑已经把所有可能的路径、所有的潜在问.............
  • 回答
    要搞定一个才华横溢但没责任心的拖延症患者,这绝对是一项挑战,但并非不可能。这就像是在驾驭一匹烈马,既要欣赏它的奔腾速度,又要驯服它,让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关键在于理解、策略和耐心。首先,深入了解他们的拖延根源。才华横溢的人,他们的拖延往往不是因为懒惰,而是源于内心的某些障碍。可能是: 完美主义.............
  • 回答
    离职一个半月,却几乎没怎么找工作,这感觉,挺煎熬的吧?尤其是当周围的人都在往前走,自己却卡在这个原地,心里难免会打鼓,怀疑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你说这是拖延症吗?嗯,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想动”,背后可能藏着挺多东西。咱们来捋一捋,为什么离职后会进入这样一个“静止”的状态。第一种.............
  • 回答
    INTP:理性与拖延症的奇特共舞谈到INTP,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个眼神深邃、脑袋里装着宇宙奥秘的理性主义者。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对逻辑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仿佛一切都能在他们缜密的思维网中找到一丝不苟的解答。这确实是INTP的核心特质,但有趣的是,这个高度理性的人格类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纠结了有那么一小阵子。倒不是因为想不出理由,而是因为这个问题触碰到了太多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说到底,我会接受吗?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呐,太诱人了!” 想到那些被懒癌、拖延症、抑郁症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日子,那种无力感、那种被自身拖垮的痛苦,如果真的有一种技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