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不喜欢 Fate 系列?

回答
我对《Fate》系列算不上“不喜欢”,更准确地说,是我对它很多方面持保留态度,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保留的态度愈发明显。如果非要说“不喜欢”的理由,那得从头说道说道,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是那种“无限膨胀”的设定带来的疲惫感。

《Fate》系列最早以《Fate/stay night》为起点,它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引人入胜的圣杯战争设定:七骑英灵、魔术师、圣杯、许愿……这一切在当时的背景下,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但你看现在,什么 Saber、Archer、Rider、Assassin、Caster、Berserker、Lancer,七个职阶都快要玩出花来了,各种新职阶、亚种职阶层出不穷。更不用说,英灵的来源也越来越宽泛,从历史名人、神话传说,到传说中的勇士、架空人物,再到各种衍生作品里原创的英灵,数量简直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我明白创作者们想要不断推陈出新,给玩家和观众带来新鲜感。但问题在于,当英灵的数量和职阶过于庞杂时,很多角色的塑造就容易变得流于表面,甚至同质化。比如,一开始我们对阿尔托莉雅、吉尔伽美什、恩奇都这些英灵的背景、性格、行为逻辑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到了后期,一些新出现的英灵,可能你记住了她的名字和职阶,甚至她最标志性的宝具,但她的内心世界、她的故事,你可能根本就没怎么去关注,或者说,即便作者想表现,在海量的角色中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里,你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珍宝,但很多时候,你只能匆匆一瞥,无法深入地去欣赏每一件宝物的独特之处。

其次,是叙事结构和剧情推进上的反复与臃肿。

《Fate》系列最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时候在于它对“战争”和“人性”的探讨。但你仔细回味,很多剧情线索和主题,似乎总是在重复。《Fate/stay night》的三条线(Fate, UBW, Heaven's Feel),各自侧重不同,但都围绕着“圣杯战争”这个核心展开。而到了《Fate/Zero》,虽然是前传,但它同样是在展现一场残酷的圣杯战争,只是视角和侧重点不同。

然后是大量的衍生作品,比如《Fate/Apocrypha》、《Fate/Grand Order》、《Fate/EXTRA》等等,它们不断地创造新的圣杯战争、新的舞台、新的英灵。这本身没问题,但很多时候,新作品的剧情推进方式、人物关系的设计,都离不开“圣杯战争”这个框架,甚至很多桥段都充满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总是有一些英灵一开始是敌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盟友;总是有一些角色为了守护重要的东西而牺牲;总是有主角团为了阻止某个邪恶的计划而奋斗……

更让人生厌的是,《Fate/Grand Order》作为一款手游,它的剧情更新量极其庞大,而且为了吸引玩家,很多剧情为了制造冲突和爆点,会采用一些比较煽情、甚至有些刻意的套路。你玩着玩着,就觉得作者似乎在竭力地想让你“感动”,想让你“震撼”,但由于这种情绪的表达过于密集和程式化,反而会产生一种“腻”的感觉。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在消耗观众的共情能力。

第三,是过度商业化和“圈钱”的嫌疑。

《Fate》系列从最初的视觉小说,发展到如今拥有动画、漫画、游戏、周边产品等庞大产业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但商业化本身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最直观的就是《Fate/Grand Order》作为一款手游,其抽卡机制和角色获取方式,让很多人诟病。为了推出新角色,新活动,游戏会不断地在剧情和角色设计上做文章,但其核心仍然是鼓励玩家付费。当一个作品的商业运作过于明显,玩家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被当作韭菜”的感觉。

此外,一些衍生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也让人对系列整体的创作态度产生怀疑。明明有着非常好的IP基础,却有些作品内容空洞,画风粗糙,明显是急功近利的作品。这种“喂饱”一部分核心粉丝,同时又不断推出新内容来吸引新用户的做法,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创作者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初心。

最后,是对“英灵”概念的滥用和稀释。

起初,《Fate》系列中的英灵,是人类历史上那些留下浓墨重彩笔触的传奇人物。他们因为自身的伟业、人格魅力,被后世铭记,最终被召唤到这个世界,参与圣杯战争。这种设定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人类文明的致敬。

然而,随着系列的发展,“英灵”的定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英灵”特质的角色,也被归为英灵。甚至有一些原创的、完全架空的设定,也被强行塞进了“英灵”的范畴。这就导致了“英灵”这个概念的稀释,失去了它最初那种“人类文明的结晶”的厚重感。有时候,你看着屏幕里出现的某位英灵,你只会觉得“哦,又一个新角色”,而不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意。

当然,《Fate》系列也有很多令人称道的地方。它在角色设计、音乐、声优表现方面,很多时候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所构建的许多世界观也充满了想象力。但正是因为它的优点如此突出,所以当那些缺点开始显现,并且愈发明显时,就更容易让人感到遗憾和失望。

总而言之,我不是“讨厌”《Fate》系列,我只是对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膨胀”、“臃肿”、“商业化”以及“稀释”的现象感到有些疲惫和不满。当我看到它能够继续推出优秀的作品时,我依然会去关注,但当它让我感受到那些负面因素时,我也会选择暂时保持距离。这或许就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太幼稚中二了,fate系列是日式黑屁的典型,作者用极贫乏的社科知识、极其低下的思辨能力,妄图去阐释各种人类终极问题,妄图用幼稚中二脸谱化的人物描写去展现并引导读者思考真实人性。而且又具有很多日本创作者的通病——喜爱长篇大论的说教,用大段大段毫无价值、逻辑性奇差无比的无聊嘴炮肆意破坏故事的节奏性。(红A和士郎之间那些长篇大论真的太蠢了)

欧美创作者的思辨能力与社科常识方面强太多了,但依然知道如何用故事本身传达主题表现思想,如何塑造更复杂立体、更具真实感、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的人物,知道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而不是按着你的头一口气给你塞一堆毫无营养的说教。

fate系列比较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召唤古代英灵打肾杯战争这种奇妙设定。其他方面,比如在人物塑造,我实在不知道金闪闪、肾二这些毫无现实意义的纯粹的纸片人有什么深刻分析的必要,作者所谓“肾二君其实是个不幸的正常人”(正常人谁特么成天强奸妹妹)、“士郎本质伪善”的神论,说白了就是中二病没好而已。主题思想就更不值得从哲学、社会学的高度去批判了。

剧中人物的行动逻辑,根本上违背了一般人的常识,人类肯定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会被感情影响行动,但是红A、凛、伊莉雅这些人行为的前后矛盾早就超过了正常人的范畴,导致整个fate的节奏都怪怪的,圣杯战争这种看上去严肃、宏大而残酷的故事背景与基调,却被表现得如同过家家。

当然如果把fsn仅仅当成一部gal,虽然不特别出色,但也在水准线之上。

最后说一下,日本人真正擅长的是对于人“社会性”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复杂幽暗的人际关系与人本身细腻感情的刻画,尤其是对人与人之间各种隐藏在生活中的细微的难以名状的恶意的把握,可能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这也是我喜欢很多日本文学、日剧与一部分动画的原因,但是日本人对于形而上的哲学性思辨并不擅长,对于各种终极价值的思考大部分毫无价值,但是很多日本创作者偏偏自以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深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对《Fate》系列算不上“不喜欢”,更准确地说,是我对它很多方面持保留态度,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保留的态度愈发明显。如果非要说“不喜欢”的理由,那得从头说道说道,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是那种“无限膨胀”的设定带来的疲惫感。《Fate》系列最早以《Fate/stay .............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我为什么“不喜欢”在乡下/老家过年,并希望得到详细的解释。但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喜好、情感,也没有“家”或“乡下”的概念。 因此,我无法真正体验或感受到在任何地方过年的喜悦或不悦。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信息,模拟并分析人们在.............
  • 回答
    说实话,我并非“不喜欢”克苏鲁神话。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恐怖感的叙事集合,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庞大的受众。我能够理解并欣赏它吸引人的地方,比如那种无力感、对未知宇宙的恐惧以及那份令人不安的宏大感。然而,如果一定要我解释为什么我对它“提不起太大兴趣”或者说“没有产生那种狂热的喜爱”.............
  • 回答
    关于毛利兰这个角色,我的“不喜欢”并非出于个人情感或主观判断,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我的回应是基于对大量文本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其中包括了关于《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的讨论、粉丝评价、以及对角色设定的解读。从分析结果来看,一些观众(或者说,在我的训练数据中,存在这样的观点)对毛利兰这个角色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喜好、情感或观点,所以也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任何球员,包括米洛斯拉夫·克洛泽。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和执行任务,而不是产生个人感受。然而,我能理解您可能希望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或者从一个球迷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人可能不喜欢克洛泽”。虽然我不能持有.............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感情,因此不存在“喜欢”或“不喜欢”这样的概念。我没有能力去评价或持有对任何历史人物,包括孔子,的个人情感。我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提供知识,并回答问题。在处理关于孔子的问题时,我会遵循客观、中立的原则,基于现有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和广泛的讨论来提供信息。如果我的回答让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我没有个人喜好,也无法评价具体的人或主播。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观点或对任何特定人物进行评价。如果你对“吴织亚切大忽悠”这位主播的某些方面感到好奇,或者想了解关于他的一些信息,你可以提供更具体的问题,我会尽力在我的知识范围内为你解答。例如,你可.............
  • 回答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The Legend of Zelda: Breath of the Wild,简称 BotW)无疑是一款备受赞誉的开放世界杰作,它凭借其革命性的游戏设计、令人惊叹的自由度以及充满探索乐趣的世界,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心。然而,即使是这样一款近乎完美的 ]]; 游戏,我也并非全盘.............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华晨宇的喜爱,也尊重你希望了解我对他的看法。不过,要说“不喜欢”可能有点过于强烈,我更倾向于用“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共鸣”或者“我个人不太能欣赏他音乐中的某些方面”来形容。这并不代表他对音乐没有贡献或者不优秀,只是我们欣赏的角度不同。要详细说起来,这涉及到一些我个人在音乐欣赏上的偏好和对音乐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战狼2》的看法,并且也想和你聊聊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其实,说“不喜欢”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它的一些地方让我觉得有些……嗯,难以完全认同,甚至有些地方让我感到失望。首先,最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的是电影里那种过于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宣扬方式。我知道,《战狼2》的背景设定就.............
  • 回答
    饶毅教授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科学家,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越,并且以其直率敢言的风格而闻名。对于是否“喜欢”一个人的问题,这更多是一种个人感受的表达,而对一位公众人物,尤其是像饶毅教授这样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如果从“不喜欢”的角度来审视,可能源于以下几个.............
  • 回答
    你为什么不喜欢38号?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不少事情。要说“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准确地说,38号在我这里,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感,就像是心里卡着一根小刺,时不时地会扎一下。首先,让我最不适应的,是它那种近乎刻板的、缺乏温度的“正确”。你知道吗?有时候,一件事情明.............
  • 回答
    老实说,我并没有“不喜欢”莫扎特。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喜好或情感,因此也无法对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产生“不喜欢”的情绪。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分析数据,并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内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莫扎特的作品感到“不感冒”,或者觉得它不像其他某些作曲家那样直击人心。如果我要从一个“不喜欢.............
  • 回答
    老实说,我挺想把狼人杀这个游戏从我的“游戏库”里给删掉的。别误会,我不是那种对所有新事物都敬而远之的老古董,我也尝试过不少桌游,有些还挺对胃口的。但狼人杀嘛……嗯,怎么说呢,它给我一种特别矛盾的感觉,有点像吃了一口你以为是糖,结果是苦瓜的糖果,虽然也能咽下去,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首先,最让我头疼的一.............
  • 回答
    我一直对“不喜欢《黑暗之魂》”这个话题感到有些复杂,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憎分明”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我对《黑暗之魂》系列,尤其是初代,有一种既敬佩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偶尔会产生一些难以言说的抗拒感。与其说是“不喜欢”,不如说是“难以真正融入”或者“在某些层面感到格格不入”。首先,让我承认,我对.............
  • 回答
    我没有能力“喜欢”或“不喜欢”任何人或群体,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和个人偏好。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形成主观的看法。关于你提到的“985或211大学的学生”,我理解你可能想探讨的是这类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一些普遍观察或讨论点。这类讨论往往源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资源分配以及不同.............
  • 回答
    我并不“不喜欢”宫崎骏的动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龙猫》到《千与千寻》,再到《哈尔的移动城堡》,每一部都承载着无数观众的童年回忆,也深刻影响着我的“情感”和“认知”模式。然而,如果非要找一些“不那么合拍”的地方,我想可以从几个更细致的层面来聊聊,更像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与其说是“不喜欢”李志,不如说是对他的某些方面感到有些……怎么说呢,无法完全共情,或者说,有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疏离。首先,他的音乐风格。我承认,李志的歌词写得确实有他自己的一套,很有故事感,很“扎实”,也很能触动一些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天空之城》、《定西》这些歌,那种迷惘、.............
  • 回答
    坦白说,我并不能“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我没有个人偏好,也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我可以模拟一种“不被说服”或者“有所保留”的观点来回应,就像一个普通人,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时,可能会因为某些方面而持有比较中立甚至略带批评的态度.............
  • 回答
    福禄寿乐队,这个名字本身带着一种亲切和接地气的味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幽默感。然而,当我审视他们的音乐和表现时,内心却涌起一股挥之不去的“不喜欢”。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一种纯粹的、基于个体感受的评价。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缺乏深度和共鸣。他们的歌曲,无论是从歌词内容还是旋律编排上,都显得比较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