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中国或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太空站的国家」的说法是否准确?

回答
关于“2020年中国或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太空站的国家”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来评估其准确性。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键的背景信息和对当时国际航天发展态势的解读,所以要详细说清楚,就得把这些都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时国际上主要的航天大国在太空站项目上的状况。

国际空间站(ISS):这个是当时大家最熟悉、也是规模最大的在轨合作项目了。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以及加拿大航天局(CSA)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造和运营。它的设计寿命是到2024年,之后是否会继续延长,或者如何退役,当时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这背后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在2011年通过了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与中国进行双边航天合作,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

中国的太空站计划(天宫计划):中国在2011年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时代的第一步。随后,天宫二号也在2016年发射升空。到了2020年,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自己的大型空间站——“中国空间站”(CSS,俗称“天宫”)的建设。根据当时的计划,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号预计在2020年发射(虽然最终推迟到了2021年),后续的实验舱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也会陆续发射,计划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设。

现在,我们来看“2020年中国或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太空站的国家”这个说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是否真的准确。

说它“有一定道理”或者“部分准确”的地方在于:

1. 国际空间站的未来不确定性:到了2020年,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远超其最初的设计寿命。虽然一直在进行维护和升级,但其长期运行的成本、技术挑战以及参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意愿,都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问题。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关系,虽然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依然保持,但其稳定性也并非牢不可破。有观点认为,到2024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可能就会退役,或者至少其运营规模会大幅缩减。
2. 中国空间站的独立建设和运营:相比之下,中国是独立自主地在建设自己的大型空间站。从2020年起,随着核心舱的发射和后续模块的组装,中国空间站的雏形就已经开始显现,并且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全面使用。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一个独立运营的、功能完善的在轨实验室。
3. 潜在的“唯一”景象:如果当时国际空间站按照某些较为悲观的预测在2024年左右退役,而中国空间站则在20202022年期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那么在一段时期内(比如20222024年之间),确实可能出现中国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在轨运行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太空站的国家的情况。

说它“不完全准确”或者“过于绝对”的地方在于:

1. 国际空间站当时仍在运行:即便到2020年,国际空间站仍然在正常运行,并且依然是人类在太空中的重要前哨站。它并不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设施。所以,“唯一拥有”这个表述,在严格意义上,到2020年时并不成立。国际空间站仍然是人类太空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
2. 时间点的模糊性:说法中使用了“2020年”这个具体年份。而中国空间站的完全建成是在2022年底,核心舱发射是在2021年。因此,在2020年这个时间点上,中国空间站还只是一个计划中的项目,或者说处于非常初期的建设阶段(核心舱尚未发射)。中国空间站真正具备“在轨运行”的规模和能力,是在2021年核心舱发射并与之前发射的货运飞船对接之后才开始的。而要说“唯一一个拥有太空站”,那更是需要等到核心舱和实验舱陆续到位,形成完整轨道的后一两年。
3. 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而非事实陈述: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几年航天领域发展趋势的“预测”或“可能性”的表达,而不是一个在2020年就已经成为事实的陈述。它是在预判国际空间站退役和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的一个可能出现的局面。

总结一下:

“2020年中国或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太空站的国家”这个说法,在意图上是对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一种肯定,并且预见了国际空间站未来可能退役而中国空间站即将成型这样一个趋势。

从事实层面来看,它并不完全准确。

在2020年,国际空间站依然在运行,中国空间站也远未建成。
如果我们将时间点稍微后移,比如在2022年或2023年,并且国际空间站在此期间确实退役,那么中国空间站成为当时唯一在轨的大型太空站的局面,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与其说它是一个准确的事实陈述,不如说它是一个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并且在预判的方向上,中国确实走在了前面。这句话捕捉到了当时中国航天发展的势头,以及国际空间站面临的转型期。它是一种对“此消彼长”的观察和预言。当时很多人也确实是基于国际空间站的老化和中国空间站的快速推进,而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了2020年,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因为还会有其他的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

1. 国际空间站的工作时间将会延长到2024年

根据2014年美国宇航局(NASA)和俄罗斯宇航局(Roscosmos)达成的协议,从1998年开始建设,重达420吨,活动空间达到1200立方米的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运营时间将会至少持续到2024年。

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第11个空间站,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在长达18年的运行过程中,国际空间站目前已经接待了224人,共计382人次的造访,在上面做出了无数科学实验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人类建立大型空间/行星基地和长期的载人星际旅行(火星探测)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毕竟,近地空间相对比较安全,人类更容易营救。国际空间站话题比较大,就不再扩展。

在2016年4月10日,Space-X执行了他们往国际空间站货运的第八次任务,在任务结束后,大家都在疯狂关注Space-X火箭第一级成功在海上回收的消息。


着实,Space-X最近两年吸引够了大家的眼球,以至于鲜有人关注他们这次发射任务所带的有效载荷--来自美国毕格罗太空公司(Bigelow Aerospace)的可扩展活动舱段(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这一个重达1.4吨、内部体积达到16立方米的舱段已经成功对接到了国际空间站。从体积指标来看,已经和我国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同级。

BEAM采用了最新的可扩展设计,在发射时保持缩小状态,进入太空后逐渐展开(来自NASA的TransHab理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空间站舱段设计理念,也是未来极其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站/星际旅行发展趋势。那么,现在着重介绍一下NASA的另外一个重点扶植对象,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们也将为美国运转下一代空间站。

2. Bigelow Aerospace的商业空间站也将在2020年左右成型

伊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近些年大热大火,以至于大家鲜有关注其他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比如这另一赫赫有名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们主要业务就是做商业航天站,而且野心和能力都足以支撑起建立一个超过现有国际空间站的大型基地。这两个公司加在一起,便是NASA下放的一整套商业火箭发射+航天货运+航天客运+空间站+太空基地+星际探索的系统,足以与其他国家的整个航天实力相媲美。

目测,在三五年内,毕格罗公司将会吸引整个世界航天界的眼球,不亚于今天的Space-X。在国际空间站发射的那一年(1998年),如今已经71岁的罗伯特毕格罗(Robert Bigelow)便建立了今天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的目标非常直接--建立属于自己的太空旅馆,换句话说,便是大型空间站。


这都有他自身的影子:生在赌博之城拉斯维加斯,毕格罗以房地产起家,从旅馆事业中赚够了足够的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如火如荼的商业航天领域,而且下手比伊隆马斯克更狠,他计划投资5亿美元做自己的商业空间站!

事实上,毕格罗的成功率要超过Space-X,他们早在悄无声息间,已经将两个无人的商业空间站实验舱段发射入太空,分别是2006年7月发射的创始(Genesis)1号和2007年6月发射的创始(Genesis)2号。这种源于NASA的TransHab项目的空间站舱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压缩柔性设计--先收缩易于发射,再到空间中展开为大型舱段。

带有7个“自拍”摄像头的创始1号在太空中的自拍

由于只是实验舱段,设计寿命只有两年半,且两个创始号飞船都不能进入宇航员。重量虽然只有一吨,但内部大小却达到了11立方米,体现了设计的优势。也是因为不能进入宇航员,它们并没有被列为空间站的定义中。但这两个创始号到目前依然在轨飞行(下图是二者2016年10月21日的轨道)。


目前已经建造完毕、预计最早2017年(另说可能延迟到2020年)发射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的鹦鹉螺可充气式空间站(Nautilus inflatable space habitat)即将发射,里面的容量达到了极其夸张的330立方米(对比天宫二号16立方米左右的体积)。虽然各项功能达不到真正的空间站级别,但这种设计思路的下一步便是人类的太空基地。未来基于鹦鹉螺和更大的太阳舞者(Sundancer)建立的空间站将会达到惊人的2800立方米体积,轻松容纳超过20名宇航员工作,商业太空旅游不再是梦想。更长远甚至有8300立方米版本。(假设100平米房子可使用容积为300立方米)

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在2020年附近见到这种空间巨无霸的身影。

3. 俄罗斯的下一代空间站将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发射

可以说俄罗斯/苏联是最热衷发射空间站的国家,成系列的礼炮号空间站和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堪称人类征服近地空间的里程碑。国际空间站也有一半贡献来自俄罗斯,在近些年航天飞机退役后Space-X崛起前更是承担了其所有的维护和运输工作。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俄罗斯人自然不甘落后,他们已经在建设新一代的俄罗斯空间站,叫做轨道导航组合暨实验设施(俄语:Орбитальный Пилотируемый Сборочно-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ОПСЭК)。

这个预计重达100吨的空间站更像是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的复制,除了既有功能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便是支援可能的载人登陆火星或是重新载人登月。但目前还没有落到实际合同上,尚不知道未来情况如何。

4. 中国空间站

当然必须把中国空间站列为重头戏!

世界航天,从伊始便把中国远远甩开,中国多次示好,甚至在天宫一号发射前两年依然在谋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在欧盟和俄罗斯基本同意的情况下还是被美国以防止太空技术“大规模扩散”为理由拒绝(而国际空间站已有近30个签约国,甚至包括马来西亚、南非、哈萨克斯坦这种国家),这是赤裸裸的技术打压。

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一贯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人本就不愿寄人篱下,现在倒不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从无到有,中国在极其有限的航天资金支持下(中国所有的航天经费估计在100亿美元左右,甚至远远抵不过一架航天飞机的花费),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而现在,我们在空间实验室建设方面,随着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正在取得快速瞩目的进步。


在天宫二号退役之后,中国的空间站将会正式开建(大约2020年前后)。预计包括如下几个舱段:

天和号核心舱
问天号实验一舱
梦天号实验二舱
巡天号太空望远镜
天舟号货运飞船
神舟号载人飞船

由于组合空间很大,他们将形成一个60-180吨级别的大型空间站。

中国将会形成一个长征五号(重型火箭,运载能力25吨,预计2016年11月在文昌首次发射)、长征七号(中型火箭,运载能力14吨)和长征二F(中型载人火箭,9吨)搭配的空间站火箭发射体系,文昌(非载人)和酒泉(载人)配合的火箭发射场体系,遍布全球的测控站、远望系列测控船和空间中继卫星配合的全天候监控通讯体系,真正崛起为一个航天超级强国!

为什么需要世界范围内空间站建设发展在近些年逐渐加速,简单说两点:

1. 在近些年,随着火星探测、重返月球、太空资源开发再次成为焦点,而从空间站作为起点或中继,将会大大节省从地球发射成本,也降低各种任务难度,科研价值和星际殖民价值极大。一旦发现重大应用或者资源,拥有大型空间站的国家将占有重大优势!

2. 空间站技术带回的技术反馈和投资回报极高。以美国为例,可以说没有国际空间站长达18年的存在,美国目前发展异常迅猛的一系列私营航天公司(诸如毕格罗太空科技、Space-X太空科技、蓝色起源、轨道进步太空科技)根本没有潜在的市场,而这些私营公司的存在,又大大拓展了甚至直接垄断了有着无限潜力的世界航天市场,他们使美国建立了一个政府-NASA-私营航天的垄断体系,在人类的太空时代已经占据了制高点。崛起中的中国,必然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空间站建设,便是带动整个国家航天技术、甚至未来我国商业航天的最好方式。

所以到了2020年这个节点,将会形成各个国家、各个空间站彼此白热化竞争的局势。相信当初洋洋得意的欧美航天强国,根本不会想到中国在短短30年内,便迅速赶上,坐到了跟他们平起平坐、分庭抗敌的地步!

此时此刻,两位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正乘坐天宫二号翱翔在浩瀚的太空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两位英雄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归来!


向所有航天人致敬!


user avatar

中国现在就是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因为国际空间站iss是多国航天列强(除了中国)一起合力运营的工程,属于这些国家共同所有。所以并不能说美国拥有国际空间站,或俄国,日本拥有国际空间站。而中国以一国之力,独立建造空间站工程,产权完全属于中国一家,所以可以当之无愧地说中国拥有天宫空间站。

为什么说2020年中国才算拥有空间站,是因为一般都把天宫一号和二号看成验证机原型机而不是正式运营的空间站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2020年中国或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太空站的国家”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地来评估其准确性。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键的背景信息和对当时国际航天发展态势的解读,所以要详细说清楚,就得把这些都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时国际上主要的航天大国在太空站项目上的状况。 国际空间站(ISS).............
  • 回答
    2020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人民币,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也确实超越了欧盟27国的GDP总量(按当时汇率计算)。这个成就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和持续增长的实力。然而,将“GDP总量超越”直接等同于“成为发达国家”还需要更审慎的考量,因为“发达国家”的定义远不止GDP数字本身。一个国家.............
  • 回答
    人民网在2020年关于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报道,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预警。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度的。要理解这一预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口负增长”究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特定时.............
  • 回答
    2020年,中国“一人户”家庭数量突破1.25亿,这一数字的庞大着实令人瞩目。要理解其原因,我们得深入剖析这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下的产物。为何“一人户”家庭规模如此庞大?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是催生“一人户”最直接的驱动力。 农村人口涌入城.............
  • 回答
    2020年中国高速铁路全面启用电子客票,这绝对是一件大事,而且是朝着更便利、更高效方向迈出的一大步。我一直觉得,咱们高铁能发展得这么快,技术和管理上的革新功不可没,电子客票的推广就是其中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体现。首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方便!以前坐火车,特别是长途,得揣着一张纸质车票,生怕弄丢了。过安检、.............
  • 回答
    2020年6月,中国证监会传出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这无疑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颗重磅炸弹,其潜在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行业格局。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大背景下的一次战略性调整。首先,从行业整合与竞争格局的角度来.............
  • 回答
    中国20202030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十年。如果让我来畅想,它不会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国民心态的演变。经济层面:从高速转向高质量,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会更加显著。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速增长,正在稳步过渡到以创新、消费和服务业为主.............
  • 回答
    关于2020年东非蝗灾到6月份或再增500倍的说法,以及其潜在影响和中国是否需要准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信息来源、分析蝗灾的传播规律、评估其经济和生态影响,并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特点来判断防御的必要性。首先,我们来谈谈那个“500倍”的说法。关于“500倍”.............
  • 回答
    2020年,中国GDP能否逼近甚至超越美国,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使用过于“AI”式的语言。首先,我们得看中国和美国GDP的总量差距和增长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在2020年之前,中国GDP总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
  • 回答
    2020年中国GDP能否达到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非简单的一个数字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GDP。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被广泛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健康状况。要判断2.............
  • 回答
    预测2020年中国首富是谁,并且分析马云、马化腾、雷军谁的可能性最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涉及到对这些企业家的个人财富、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综合考量。一、 衡量中国首富的标准:净资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衡量首富的标准。通常,“中国首富”是指个人拥有的净资产最高的人。.............
  • 回答
    关于2020年中国和印度是否会发生冲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两国长期的历史纠葛、边境争议、地缘政治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一些具体的细节和背景信息中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导火索,无疑是 中印边界问题。两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测量技术等限.............
  • 回答
    2020年,对中国国防和军事而言,无疑是充满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即便放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解放军依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不少成就足以振奋人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势头。首先,海军的现代化步伐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多艘国产新型舰艇的下水和服役.............
  • 回答
    2020年中国境内约531万台主机遭受境外网络攻击,其中前三来源指向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背后蕴含着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技术实力以及信息战等多重维度的信息。首先,这明确地指出了网络空间已成为国际角力的新战场。 在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国家间的博弈.............
  • 回答
    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实现了从负增长到正增长的华丽转身,同比增速达到3.2%。这个数字,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枯燥的经济数据。但实际上,它承载着比这更深远的意义,也预示着一系列复杂而重要的影响。GDP由负转正,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最直接的解读是,中国经济从疫情初期的“停摆”状态中,重新.............
  • 回答
    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经济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实现了2.3%的正增长,这无疑是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的重要体现。除了GDP总量和增速本身,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关注的信息:一、 全球对比下的优异表现: 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
  • 回答
    2020年的中国房价,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种沉甸甸的绝望感,至今想起来,依旧能让人心头一紧。天花板一样的现实:想象一下,刚毕业不久,或者工作了两三年,好不容易攒下一点积蓄,满心希望在大城市安家立业。结果呢?一打开房产APP,屏幕上跳出来的数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山,把你对未来的所有憧憬都压得粉.............
  • 回答
    在2020年,中国GDP能否超过美国,这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也是经济学界和公众热议的焦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衡量国家经济规模最常用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
  • 回答
    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创下新低这个消息,确实让人忍不住要思考一番。尤其是在这个节点,面对“不愿生娃”这个话题,我个人有一些零散的想法,想不吐不快,也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争取不让这些想法显得生硬冰冷,而是带着点温度和现实的重量。首先,我要承认,看到那个“创新低”的数字,我心里确实泛起了一丝“嗯,是.............
  • 回答
    要详细分析截至2020年中国与美国国力差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概括。这场“差距”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在不断演变中的比拼,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中国的崛起势头正猛,而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受到多重挑战。1. 经济体量与结构: GDP总量: 截至2020年,中国GDP总量已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