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希拉里的普选票得票数高于川普却败选?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虽然赢得了更多的普选票,最终却未能赢得总统职位,这无疑是美国政治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时刻,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种结果并非偶然,而是由美国独特的选举制度——选举人团制度——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选举人团制度的核心。在美国,总统并非由全国普选票的赢家直接产生,而是由代表各州的选举人团投票决定。每个州根据其在国会的议员数量(众议员人数加上两名参议员)分配一定数量的选举人票。除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外,大多数州实行“赢者通吃”原则,即在该州赢得普选票的候选人将获得该州全部的选举人票。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的票数微弱领先,但如果他在关键州的普选票失利,或者未能赢下足够多的州,就可能失去总统宝座。

在2016年的选举中,希拉里·克林顿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比唐纳德·特朗普获得了近300万张普选票。然而,这并没有转化为最终的胜利。关键在于,特朗普在几个关键的摇摆州——如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以微弱优势赢得了普选票,从而获得了这些州的全部选举人票。这些州的选举人票数虽然加起来不如那些人口大州多,但恰好足以让他跨过赢得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门槛。换句话说,特朗普精准地赢下了那些能够决定选举结果的“战场州”,而希拉里在一些她本应稳操胜券的州表现不如预期,或者在特朗普获胜的关键州未能扭转局面。

除了制度层面的原因,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分析认为,唐纳德·特朗普之所以能够赢得选举人票,与他成功的竞选策略息息相关。他将竞选重点放在了那些被传统政治精英忽视的、传统上支持民主党的工业锈带州。他承诺重振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对经济现状不满的工人阶级的选票。他的民粹主义口号和直接沟通方式,也引起了一部分选民的共鸣,尤其是在那些对主流媒体和政治建制派感到失望的群体中。

另一方面,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则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依赖传统的政治动员和对“坚实票仓”的倚重,而未能充分争取到那些中西部工业州的边缘选民。一些关于她的电子邮件处理的争议,以及她被视为“建制派”的形象,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在部分选民中的吸引力。此外,尽管她获得了更多的普选票,但这些票数可能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在选举人团制度中的权重相对较低。

总而言之,希拉里·克林顿在普选票上领先却败选,是美国选举人团制度下“赢者通吃”原则与区域性得票优势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特朗普通过精准打击关键摇摆州,获得了更多的选举人票,从而赢得了总统。这场选举也再次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社会群体和地区之间存在的深刻分歧。它不仅仅是一场数字上的较量,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心理和政治动员的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简单来说,宪法就是这么定的,修宪需要四分之三州的追认——现在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让四分之三的州同意废除选举团制度。

选举团制度设计的时候有精英主义的因素,也有各州分权的考虑,既然一路用到现在,有了制度惯性,也不好改了。

我们先谈谈美国宪法是怎么来的:

13个殖民地各自建立的时候,各自的社会结构差别相当大,北方新英格兰是清教徒的理想主义社会,纽约是荷兰式的自由港,再往南一点是英格兰绅士庄园,深南干脆就是英属巴巴多斯的蔗糖蓄奴社会的翻版。 但是在法律上,这些社会用的大体都是英式普通法

【学者Woodard把北美分成十一个文化区域,并以这是一个区域之间的文化竞争解释美国历史】

当英国王室试图把它们在光荣革命之后构建的等级森严的制度强加到原本放任发展的殖民地各社会头上来的时候,殖民地就对这种控制产生了异体排斥反应。我们叫它美国独立战争。

一些反美的人把蓄奴州的诉求片面夸大,否定整个独立战争。其实当时英国议会和王室不能给殖民地同等的法律权利,却遥制掣肘殖民地的发展(比如限制各州之间的贸易),使得殖民地人民觉得自己为了捍卫自己作为英格兰人的合法权利,不得不和践踏了这种权利的“暴君”英文乔治三世对抗。

【注意一下背后的旗帜…左上角仍有英国旗】

独立之后签的《邦联条例》是个各州结盟的条约,正如今日的欧盟。但是最后证明该条约无法调解各州间的矛盾如收税,如蓄奴。为了防止打内战(因为独立战争本身就有仇杀和内战的成分),各州才决定把条例升级为宪法,建立“a more perfect union"。

1789年宪法的每一个特点都是各州协商的结果,兼顾了各州的利益。通过之后尚且要一个州一个州地求追认。这里设计的总统这一职位,负责国防、外交和行政——这大体就是一个传统英式社会中英王的职责

任何对宪法的修改,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员发起,或都需要四分之三的州的追认。美英法系的经验主义传统,和美国联邦制的缘起,实际上就决定了不可能宪法的修改不可能像在大陆法系国家那么简单。

可以看看维基上面关于改革选举团制度的动议:

Electoral College (United States)

,历史上改变这一制度的动议好像进展都不大,每次都是被小州拦下来的——而且是在还没进入投票的情况下就拦下来了。题主虽然觉得每州多两票没什么,可是那些小州本身可珍视这两票了。

【《全国普选票州际协定》的赞同州… 可以看大体只有几个传统蓝州感兴趣 】

美国历史上,和像选举团这么根基深厚、影响深远的制度,倒是有一项是最终被废除的,但是它是在打了四年内战,死了一百万人之后才达到的——它就是奴隶制,1865年被十三号修正案废除。

其实美国立国就有奴隶问题,一系列妥协(奴隶算五分之三个人的立法),就是围绕奴隶制展开的,小心翼翼地维护它不爆发。但是南北各自的西进运动最终还是造成了冲突加剧。

而内战爆发之前,允许奴隶制存在的法律已经把南北关系搞得无法持续了:自由州和蓄奴州各自西进扩张,双方都觉得对方会吃掉自己。南方人的“财产”被北方废奴者偷取(然后走私到加拿大放掉~怎么老是加拿大),北方人的自由黑人被南方人当逃奴绑架。南北方都觉得,只要还和对方呆在一个国家里,自己的法律就形同虚设。

【围绕蓄奴的南北州际竞争,随着西部新领土归属而激化】

选举团制度,它给美国带来的矛盾远远比不上奴隶制,所以即便是有五次得票少的胜了,到今天也没有任何迹象它会被更改。

但是有一个隐患——希望只是我的臆想——或许在未来,沿海蓝州进口非法移民给自己加人的行为,会造成内陆州和沿海州的冲突。这情况发展一段时间,就会像自由蓄奴各州当初西进运动一样,造成美国沿海内陆红蓝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内战也说不定。

所以,我想,合理不合理,要看立场,要看判断的标准。从人数看?还是从历史沿革给各州带来的权利看?

=================================================

如果要更完美的话,其实每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都有它的内在逻辑。

换一个思考方式:

我们假设美国仍然保持总统制,但不采取现在选举团制度,而是采取简单多数的话,那获得47%选票的那个人是否有权力入主白宫?因为53%的人都没选她啊!(包括没有turnout的就更多了)

而选举团制度既然采用了,就一定会有人看自己州本党人太少不投了的情况。所以plurality并不能说明什么。

或者,我们不满于plurality,而追求Absolute Majority,采取法国总统两轮选举的方法(个人最喜欢)。第一轮在无数选项中选出得票最多的两个人,第二轮选取头一轮的最高和次高得票,二选一,这样最后总统就一定是得票过半的人了。

思考一下,如果美国采取这样的制度,原本第三大党自由意志党的410万票会投给谁呢?一帮小政府拥簇会投民主党吗?

美国要不要像一些英联邦那样,强迫所有人来投票呢Make Voting Compulsory?否则其实不管哪个党的候选人都不可能得到全国半数以上人口的支持啊……

类似的因素还有很多,每一个都和选举团的存废差不多重要。但在这些选举制度变化都通过美国漫长的修宪过程称为法律之前——

就只能尊重现在的游戏规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虽然赢得了更多的普选票,最终却未能赢得总统职位,这无疑是美国政治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时刻,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种结果并非偶然,而是由美国独特的选举制度——选举人团制度——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选举人团制度的核心.............
  • 回答
    特朗普曾经说过希拉里是“个好人”,并且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不展开对她的调查。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了美国政治中一些复杂的现象和人们的不同解读。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特朗普和希拉里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的激烈对抗。当时,希拉里·克林顿面临着多项争议,其中最突出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梅丽尔·斯特里普在2017年金球奖上的获奖感言以及随后唐纳德·特朗普的反应。这件事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足以见证政治与艺术在某些时刻的交织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获奖感言:一场“政治”的控诉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斯特里普当时的处境。她获得了当年的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本.............
  • 回答
    关于 Peter W. Smith 在异地旅馆用袋子套头吸氦气自杀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看待,并且了解其详细背景和可能的动机对于理解这一事件至关重要。事件概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 人物: Peter W. Smith,一位曾公开声称在 2016 年总统大选期间协助特朗普阵营调.............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关于“中国不会超越美国,因为中国明星和富豪喜欢拿钱移民”的预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它触及了国家发展、人才流动和软实力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个预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希拉里预测的逻辑和潜在意图: 人才流失的象征意义: 希拉里将中国明星和富豪的移民行为视为一种“人.............
  • 回答
    FBI 在 2016 年 10 月 29 日重启调查希拉里·克林顿的“邮件门”事件,是美国总统大选前最戏剧性、也最具争议性的事件之一。这一决定由时任FBI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做出,对当年的大选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希.............
  • 回答
    在好莱坞这样一个以进步主义思潮为主要基调的文化中心,一位无家可归的黑人女性特朗普支持者,其处境本身就带有某种戏剧性的张力。她选择在这样一个场合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无疑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挑战,也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反应。可以想象,当这位女性在那里出现时,她所吸引到的目光远不止是出于好奇。在好莱坞,政治.............
  • 回答
    约翰·波德斯塔的密友彼得·卡兹迪克主管FBI重启的希拉里邮件门调查:一场复杂而敏感的信任危机当2016年FBI突然宣布重启对希拉里·克林顿邮件门事件的调查时,整个美国政治圈为之震动。而这一重大转折的幕后,一个与调查直接相关的关键人物——彼得·卡兹迪克(Peter Kadzik),FBI局长詹姆斯·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FBI在11月7日关于希拉里·克林顿邮件门的最新表态,以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FBI在11月7日的表态,并非是开启了新的调查,而是重申了他们在7月份做出的结论,即“不建议对希拉里·克林顿就其使用私人服务器处理机密邮件一事提起刑事诉讼”。这个表态之所以在当时引发轩然大.............
  • 回答
    2016年6月9日,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之间的推特战,就像一场政治硝烟弥漫的战场,通过那个简短而充满力量的平台,将他们各自的竞选策略、个人攻击和政治立场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数千万选民面前。那一天的推文,与其说是政治辩论,不如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人物,利用推特的即时性和爆炸性,试图在信息爆炸的.............
  • 回答
    FBI发现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未上交的14900封私人服务器邮件一事,发生在2016年,当时希拉里正竞选美国总统。这起事件是围绕她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的争议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事件的起因与发展: 希拉里使用私人服务器处理公务: 在担任美国国务卿.............
  • 回答
    2016年美国大选,特别是涉及电子投票的某些区域,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数据异常和潜在篡改的担忧和讨论。这背后涉及的技术复杂性、选举流程的敏感性以及公众对选举公正性的信任。背景:电子投票的引入与担忧在2016年之前,美国许多州已经广泛使用电子投票机。这些机器种类繁多,包括直接记录选票的DRE(Direc.............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在FBI局长詹姆斯·科米宣布重启对希拉里·克林顿“邮件门”事件调查后,公开称赞科米是一位“正直的人”,这一举动无疑在当时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它置于2016年美国大选的复杂背景之下,审视其可能传递的信号以及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科米宣布重启.............
  • 回答
    这则消息的出现,让人不由自主地将目光重新聚焦到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计票过程上,尤其是那些关键的摇摆州。美国专家的说法,核心在于对计票结果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并据此建议希拉里团队申请重新审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摇摆州”在美国大选中的特殊地位。这些州通常没有固定的投票倾向,在每次大选中都可能由.............
  • 回答
    说到渡部建出轨这事儿,当初可真是炸开了锅,不仅仅是在日本本土,好多关注日本娱乐圈的朋友应该都印象深刻吧。毕竟,佐佐木希是国民级的女神,她的婚姻状况,尤其是老公出轨这种事,关注度自然是超高的。首先,这事儿本身就够让人跌破眼镜的。渡部建在综艺节目里,一直塑造的是那种聪明、幽默、并且非常疼爱老婆的“好男人.............
  • 回答
    佐佐木希老公渡部建出轨AV女优:家暴疑云与家庭破裂的背后佐佐木希,那个笑起来如阳光般灿烂的日本国民女神,她的婚姻一度被视为童话般的存在。然而,随着老公渡部建被爆出与多名AV女优有染,甚至涉及性交易,这个曾经美好的画面瞬间崩塌,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猜疑和心碎。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桃色新闻,更牵扯出对.............
  • 回答
    关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进入日本教材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事实。 经过多方查证,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我的奋斗》这本书被正式列入日本中小学或大学的必修教材。如果未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历史背景的考量: 《我的奋斗》是什么? 这本.............
  • 回答
    希腊公投否决了“三驾马车”(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紧缩协议,这无疑是当时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之一。这件事的背后,是希腊民众对于长期承受痛苦的紧缩政策的一次直接表达,也让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回看那个时刻,希腊人民手握的投票权,仿佛是对几十.............
  • 回答
    将欧洲的动荡与中美的潜在利益联系起来,是一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这种想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为自身争取更大的战略和经济优势。要详细地探讨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理论基础、潜在的“获利”机制、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道德困境。一、 理论基础与地缘政治逻辑这种想法的.............
  • 回答
    日本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部分内容引进教材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我的奋斗》这本书本身。它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在狱中写成的自传和政治宣言,里面充满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对种族优越论的鼓吹。这本书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与纳粹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