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学科最终是要划归回物理的吗?

回答
问“化学学科最终是否会划归回物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科学边界的本质。简单地说,不是“划归”,更像是“深度融合”和“互相渗透”。把化学简单地看作是物理的一个分支,可能过于简化了,但化学与物理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深厚的、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用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表达。

1. 历史的视角:曾经是一家,又渐行渐远,再走向融合

其实,回溯到科学发展的早期,化学和物理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早期伟大的化学家,比如拉瓦锡,他们也在研究物质的燃烧、质量守恒,这其中蕴含着很多物理学的原理。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构成和转化感到好奇,研究的手段也相对粗糙,所以很多现象是物理和化学“一起”被探索的。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原子论的建立,元素周期表的出现,有机化学的蓬勃发展,这些都让化学家们觉得自己有了一套独立的方法论和研究对象。他们开始专注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关注的是“什么物质能变成什么物质”、“为什么会这样变”。

而物理学则更多地从能量、力、运动、空间、时间等更宏观或更微观的通用规律出发,研究事物的基本构成和运动规律。比如,牛顿力学描述了宏观物体的运动,热力学研究了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所以,可以说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2. 微观世界的窥探:量子力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真正让化学和物理的联系变得无比紧密,甚至让人觉得化学“要回归”物理的,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我们理解化学键、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的本质,很多时候是基于经验和宏观现象的类比。但量子力学,尤其是薛定谔方程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其精确的工具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

化学键的本质: 过去我们说“化学键”,觉得是原子之间一种神秘的“连接”。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化学键其实是原子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电子云的重叠和能量的降低。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等等,都是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这可以说,化学键的“秘密”被物理学彻底揭开了。
分子结构和性质: 分子的三维结构、电荷分布、光谱特性(比如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这些都是由分子内原子的排布和电子的量子态决定的。量子化学计算,就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去预测和解释这些分子结构和性质,甚至指导新材料的设计。
化学反应的机理: 为什么一个反应会发生?反应的速率如何?为什么会有特定的产物?这些都可以用反应路径上的能量变化、过渡态的结构以及电子的转移过程来解释,而这些解释的核心,仍然是量子力学。

可以说,量子力学为化学提供了一个“第一性原理”的解释框架。以前很多化学现象,我们可能只能描述它,现在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去“推导”它。

3. 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物理化学、计算化学、材料科学

正是因为量子力学带来的这种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高度交叉的学科:

物理化学: 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化学和物理的结合体。它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现象,比如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你可以说,物理化学是化学与物理“亲密接触”最直接的体现。
计算化学/量子化学: 前面提到了,这是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来解决化学问题,其基础就是量子力学。你不需要亲手去合成化合物,就可以在电脑上“算”出它的结构、性质甚至反应性。这无疑是把化学研究“搬到了物理的计算框架下”。
材料科学: 现代材料科学,无论是设计半导体、催化剂,还是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都离不开对物质微观结构、电子性质、晶体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宏观性能的理解。这些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学(如固态物理、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力学。

4. “划归”还是“边界模糊”?

那么,回到“划归”的问题。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边界越来越模糊,且互相渗透,互相支撑”。

化学家依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任务: 尽管我们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很多化学现象,但化学家依然需要设计新的合成路线,创造新的化合物,研究复杂的反应体系,理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生物化学),探索大自然中的化学物质。这些研究往往需要化学家独特的直觉、实验技能和对物质“质”的理解。物理学家可能不会去研究如何合成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分子,但他们可以帮助化学家理解这个分子是如何与靶点结合的。
物理学也从化学中汲取养分: 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比如材料的集体行为、相变、甚至生物物理中的问题,都需要借鉴化学中对分子相互作用、自组装等研究的经验。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物理看作是“基础语法和造句规则”,而化学则是在这些规则下,创造出“诗歌”、“小说”、“剧本”等等。物理给了化学框架,但化学的内容、表达和创造力是独特的。

或者,再简单点,物理就像是“搭建建筑的材料科学和力学原理”,化学则是“设计和建造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建筑(分子、材料、系统)”。物理提供了基础,但化学是那个“建筑师”和“建造者”。

总结一下:

化学学科并没有“划归”回物理,因为它依然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论。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量子力学的深入发展,化学与物理之间的界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得模糊和紧密。许多化学研究的底层逻辑和解释框架,都建立在物理学的原理之上。

更恰当的说法是,化学正“在物理学的底层逻辑中运行得越来越深”,同时,“物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需要化学的知识和视角”。它们更像是从“邻居”变成了“一家人”,互相帮助,共同探索更广阔的科学世界。这种融合,对于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比如能源、环境、健康等,至关重要。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觉得更清晰,也更贴近实际的科学发展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物理诺奖得主Anderson曾在1972年写过一篇评论性文章More is different ,据(某位做讲座的老师)称这篇文章解放了做凝聚态物理的人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所有层次的物理——从基本粒子到凝聚态,没有先天的优劣之分,在某种层面上促进了一批人转向凝聚态。

我觉得这些东西同样适用于化学

原文在这里

tkm.kit.edu/downloads/T

,你们自己点进去看。这里抄一篇译文

多者异也

破缺的对称性与科学的层级结构


安德森

郝刘祥译


还原论的假设在哲学家中间可能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主题,但在绝大多数一线科学家中间,我想人们肯定都接受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以及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运行机制,就我们所知而言,都被认为受同一组基本定律所支配;对于这一组基本定律,我们相信,除了某些极端情形之外,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

若是不假思索,人们往往会把下述命题看成是还原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推论:如果一切事物皆遵守同样的基本定律,那么只有那些研究真正是基础的东西的科学家才是探索这些定律的人。这实际上就等于说,他们不外是一些天体物理学家,一些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一些逻辑学家和数学家等。这种观点,也是本文所反对的观点,在韦斯科夫(V. F. Weisskopf)的很有名的一段话中表述得最为清晰:[1]

纵观20世纪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看到两种潮流;鉴于缺乏更好的术语,我姑且称之为“内涵性(intensive)研究”和“外延性(extensive)研究”。简言之:内涵性研究探求基本定律,而外延性研究致力于按照已知的基本定律来解释现象。当然,这种区分并非没有含混之处,但就大多数情形而言还是很清晰的。固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或许还包括生物学,都属于外延性研究。高能物理学,以及核物理学中相当的一部分,都属于内涵性研究。相比于外延性研究,内涵性研究总是要少得多。新的基本定律一旦被发现,将其应用到迄今尚未解释的现象上来的研究活动便会蜂拥而至。因此,基础研究有两个维度。科学前沿边界甚长,从最新的内涵性研究,到刚刚从近期内涵性研究中催生出来的外延性研究,一直延伸到基于过去数十年内涵性研究的广阔而丰富的外延性研究。

这段话的影响力,或许可以从这一事实看出:我听说,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位领袖人物近期曾引用这段话,以敦促那些讨论“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的与会者承认,该领域几乎没有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凝聚态物理学不过是外延性科学而已;而外延性科学,在他看来与机械工程差别不大。

这种思维的主要错误在于,还原论假设绝没有蕴含“建构论”(constructionist)假设:将万物还原为简单基本定律的能力,并不蕴含从这些定律出发重建整个宇宙的能力。事实上,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关于基本定律的性质告知我们的越多,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科学其余领域中的真正问题越不相关,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就更不相关了。

一旦面对尺度和复杂性的双重困难,建构论假设自然会站不住脚。大型和复杂的基本粒子集合体的行为,并不能按照少数基本粒子性质的简单外推来理解。事实上,在复杂性的每一个层次,都会有崭新的性质出现;在我看来,为理解这些新行为所进行的研究,本质上是同样基础性的。因此,在我看来,人们可以按下述设想将科学排列成一个大致为线性的层级:科学X的基本实体服从科学Y的定律。

X

Y

固态或多体物理学

基本粒子物理学

化学

多体物理学

分子生物学

化学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

……

心理学

生理学

社会科学

心理学

但这个层级结构并不意味着,科学X“仅仅是应用Y”。在每一个层级上,新的定律、概念和原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丝毫不亚于前一个层级。心理学不是应用生物学,生物学也不是应用化学。

我本人所从事的多体物理领域或许比其他学科更接近于基础性的内涵性研究;在该领域,由于出现了非平凡的复杂性,我们已着手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理论,以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该理论即所谓的“破缺对称”理论,它或许有助于表明,还原论的逆命题——建构论——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我将对此作一些基本的、不完整的解释,然后就其他层级上的类似情形和类似现象作些更一般的推测评论。

在此之前,我想澄清两个可能的误解。首先,当我说尺度变化引起根本性的变化时,我的意思并不是指那个人们熟知的观念,即新尺度上的现象可能服从根本不同的基本定律,比如,宇宙学尺度上需要用广义相对论,原子尺度上则要用量子力学。我想应该承认,所有普通物质都服从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我的讨论也主要限于普通物质(我前面说过,我们都必须从还原论出发,对此我深信不疑)。误解之二或许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破缺对称的概念已被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借用过去了,但我要说,粒子物理学家仅仅是在类比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那里是否真有对称破缺,对我们来讲仍然是一个谜。

让我们从一个尽可能简单的例子来开始讨论,那就是氨分子。我之所以选择它也是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就与它打交道了。当时人人都熟悉氨,并用它来校准自己的理论或仪器,我也不例外。化学家会告诉你,氨分子“是”一个由带负电的氮原子和带正电的氢原子构成的三角形的金字塔,因此它有一个电偶极矩(μ),其负向指向金字塔的顶端。当时这在我看来不可思议,因为在我所学到的东西中,没有哪样事物有一个电偶极矩。教我们核物理的教授的确证明过,任何核都没有电偶极矩;鉴于他的论证基于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该论证就应该是普遍成立的。

不久我就明白了,事实上该论证是正确的(更准确地说,是并非不正确),因为他的表述很谨慎:任何处于定态的系统(即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系统)都没有电偶极矩。如果氨分子的初态是上述非对称态,那么它不会长时间停留在那个态上。由于有量子隧道效应,氮原子会逃逸到氢原子三角形平面的另一侧去,从而将金字塔颠倒过来;事实上,这发生得非常快。这就是所谓的“反转”,其频率为。真正的定态只能是非对称金字塔与其反转的平权叠加。这个叠加态确实没有电偶极矩(我要提醒读者,这里是高度简化的说法,详细内容请查阅教科书)。

我不打算在这里给出证明,但结论是:一个系统的态,如果是定态的话,其对称性必然与支配它的定律相同。理由很简单:在量子力学中,除非为对称性所禁戒,从一个态转变为另一个态的路径总是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从任意一个非对称态出发,系统都将跃迁到其他的态;唯当我们将所有可能的非对称态以对称的方式叠加起来,我们才能得到定态。在氨分子的情形,所涉及的对称性就是宇称——左手性与右手性的等价(基本粒子实验物理学家所发现的特定的宇称破坏与此不相关:那些效应太微弱了,影响不到普通的物质)。

在看到氨分子没有电偶极矩、从而满足我们的定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情形,特别是那些越来越大的系统,看看它们的态与对称性是否总是相关。由更重的原子构成的类似的金字塔形分子是存在的。磷化氢PH3是氨分子的两倍重,也反转,但频率仅为氨分子的1/10。氢原子被重得多的氟原子所取代的三溴化磷分子PF3,在可测的水平上没有观测到反转,尽管理论上这种反转会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发生。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更复杂的分子,比如由大约40个原子构成的糖分子。对于这样的分子,我们不再期待他们会反转。生命有机体所制造的每个糖分子都是同一螺旋方向的,但无论是量子隧道效应,还是常温下的热扰动都不能使之发生反转。在这里,我们必须忘掉反转的可能性,同时抛开宇称的对称性:对称性定律不是被废除了,而是已经破缺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化学方法在热平衡状态附近合成糖分子,我们将发现,平均来看,左手分子与右手分子一样多。在复杂性不超过自由分子集合体的情形下,对称性定律总体说来从不会遭到破坏。我们需要生命物质来产生生命世界中实际的不对称。

在确实很大、但仍然是无生命的原子集合体中,可以发生另一种对称破缺,从而产生净偶极矩或净旋光强度,或是两者。许多晶体在每个基本胞腔内都有净偶极矩(焦热电),在有些晶体中,这个偶极矩可以被磁场反转(铁电)。这一非对称性是晶体寻求最低能态的自发效应。当然,反向偶极矩的态也存在,并且按对称性有同样的能量,但系统太大了,以至于任何热效应或量子力学效应都不能使之在有限时间内(相对于宇宙年龄而言的)从一个态转变为另一个态。

这里至少可以得出三个推论。其一,对称性在物理学中极端重要。所谓对称性,意指存在不同的视角,使得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系统都是相同的。说物理学就是关于对称性的研究,虽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是那么过分。牛顿或许第一次展示出了对称性观念的威力,他可能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身边的物质与天空中的物质服从同样的定律会怎样?也就是说,如果空间和物质是同质的和各向同性的会怎样?

推论之二是,即便一块物质的总态是对称的,它的内部结构也不必是对称的。我促请你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定律出发,预言氨的反转及其易于观测到的性质,而不是从它的非对称金字塔结构出发一步步推导,尽管没有任何“态”有那种结构。有趣的是,直到20年前[2],核物理学家才不再把原子核看成没有任何特征的对称小球,并认识到,尽管它绝没有偶极矩,但也可以变成橄榄球或碟子的形状。这在核物理学所研究的核反应和激发态光谱中有可观测的后果,尽管直接证明要比观察氨分子的反转困难得多。在我看来,无论是否将此称作内涵性研究,它本质上都是基本的,与人们所称的许多基本事物没有两样。但这并不需要任何新的基本定律的知识,而且,试图由这些基本定律一步步将其推导出来是极其困难的;这不过一种基于日常直觉的灵感,一下子就把所有东西都理顺了。

这个结果难于推导的基本原因,对于我们的进一步讨论是富有教益的。如果核充分小,就没有办法严格定义其形状:相互绕转的3个、4个或10个粒子并不能界定一个转动的“碟子”或“橄榄球”。仅当核被视为多体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的极限时,这样的行为才是可以严格界定的。我们对自己说:一个那种形状的宏观物体会有如此这般的转动和振动激发光谱,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一个毫无特征的系统的光谱。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光谱——即使分辨率不是很好,光谱也不是很完整——时,我们得承认核毕竟不是宏观物体;它只是趋近于宏观行为。从基本定律和计算机出发,欲得出核的这种行为,我们将不得不做两件不可能的事:解无穷多个多体的难题,然后将解得的结果应用到有限系统上。

推论之三是,一个确实很大的系统的态,根本不必具有支配该系统之定律的对称性;事实上,它通常具有较低的对称性。突出的例子是晶体:晶体是按照空间完全齐性的定律,利用原子和空间来构造的,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美妙的对称。通常,大系统的对称性要比其背后的结构所暗含的对称性低,晶体也不例外:晶体尽管是对称的,但比起完全的空间齐性,其对称性要低得多。

或许晶体这个例子过于浅显。早在19世纪中叶,晶体的规则性就可以半经验地推导出来,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推理。但有时候,比如在超导电性的例子中,新的对称性——所谓破缺的对称性,因为原初的对称性不再明显了——可能是完全没有料到的,并且很难形象化。在超导这个案例中,物理学家从拥有所有必要的基本定律,到最终对它作出解释,花去了整整30年的时间。

超导现象是普通宏观物体发生对称破缺的最突出的例子,但决不是唯一的例子。反铁磁体、铁电体、液晶和许多其他态的物质都服从一类相当普遍的概念和规则,不少多体理论家则将其纳入破缺的对称这个一般性的标题之下。我不想继续讨论历史,参考文献见注释。[3]

最基本的观念是,对于大尺度(即我们自身的宏观尺度)系统,在所谓极限时,物质将经历尖锐的、数学上奇异的“相变”,相变之后不仅微观对称性,甚至微观运动方程,都将在某种程度上遭到破坏。对称性所遗留的痕迹仅表现为一些特征性的行为,比如长波振动,这方面我们熟悉的例子是声波;或超导体的奇异宏观导电现象;或极为类似的,晶体点阵以及大多数固体的刚性。当然,系统不可能真的违背(violate)——而不是破缺(break)——空时的对称性,但由于系统各部分发现相互之间某种保持确定的关系从能量角度来考虑更为有利,因此对称性仅允许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外力。

这就导致“刚性”(rigidity)概念。这个概念也适合用来描述超导和超流,尽管它们表观上呈现出“流体”行为(关于超导,伦敦[F. London]早就认识到这一点[4])。事实上,假设有一种气态的智慧生物,生活在木星上或银河系中心某处的氢原子云中,那么普通晶体的性质将比超流氦的行为更令他们感到困惑。

我并不想给大家一个印象,以为一切都解决了。比如我认为,玻璃或非晶相仍然存在迷人的原理性问题,那里或可揭示出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尽管如此,破缺对称对于惰性宏观物体的性质所起的作用,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至少原则上已经理解了。在此我们看到,整体不仅大于部分之和,而且迥异于部分之和。

作为上述问题的逻辑延伸,下一个问题自然是问,空时基本对称性的更彻底的破坏是否可能,以及,如果可能,会不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简单”相变(即凝聚到更低对称性的态)的新现象?

我们已经排除了液体、气体和玻璃的表观非对称性(事实上,它们比人们想象的要对称得多)。在我看来,下一步是考察那种规则的、但包含信息的系统。一方面,它在空间中是规则的,从而我们能够将其“读出”;另一方面,它的相邻“单元”含有不同的元素。明显的例子是DNA;在日常生活中,一行文字或一段电影胶片有着同样的结构。这种“载有信息的晶状性”看来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的发展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对称破缺,根本还不清楚。

要是继续探讨生命中发生的对称破缺,我想至少还有一个现象是可以确认的,并且是普遍或相当普遍的,即时间维度的编序(规则性或周期性)。在许多关于生命过程的理论中,规则的时间搏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发育理论、生长和生长极限理论、记忆理论。在生物体中,时间上的规则性是很容易就能观察到的。它至少发挥着两种作用。首先,从环境中提取能量、以维护持续的准稳定过程之方法,大多需要具有时间周期性的装置,比如振荡器和发生器,生命过程也不例外。其二,时间上的规则性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类似于负载信息的空间上的规则性。人的口语就是一个例子;另可注意的是,所有计算机都使用了时间脉冲。前面提到的那些理论还暗示有第三种作用:利用时间脉冲的相位关系来处理和控制细胞和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5]

在某种意义上,结构——目的论意义上的功能性结构,而不仅仅是晶体的形态结构——必须视为破缺对称层级结构中的一个台阶,可能介于晶体性和信息弦之间。

基于层层推测,我想,下一个台阶可能是功能的层级化或专门化,抑或两者。到了某个程度,我们必须停止谈论不断降低的对称性,而要开始称其为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因此,随着复杂性的增加,我们将循着科学的层级结构上升。我相信,在每一个层级上,我们都会遇到迷人的、非常基本的问题,即:将不那么复杂的部分组合为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并理解由此而来的本质上新型的行为。

多体理论和化学中出现复杂性的方式,与文化理论和生物学中出现复杂性的方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除非你泛泛地说,系统与其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单向通道。综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分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理解超导中的破缺对称,约瑟夫森(B. D. Josephson)或许就不会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效应(约瑟夫森效应的另一个名称是“宏观量子干涉现象”:超导体中电子的、或超流液氦中氦原子的宏观波函数之间的干涉效应。这些现象极大地扩展了电磁测量的精度,在其各种可能的应用中,可以预期它将在未来的计算机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或许会带来这十年的某些重大技术成就[6])。卓有成效的另一个例子是,将遗传学还原为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整体上改写了生物学的面貌,这将带来难以估量的重大后果。因此,近期一篇文章[7]所主张的观点——我们都应当“耕耘自己的谷地,而不要试图在不同学科之间修建跨越山脉的道路”——是不对的。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道路,特别是通往相邻学科的捷径,仅仅从一个学科的视角是看不出来的。

粒子物理学家的傲慢以及他们的内涵性研究或许是我们的依靠(正电子的发现者说:“剩下的都是化学了”),但我们必须摆脱一些分子生物学家的傲慢,那些分子生物学家力图将人体组织或机能完全还原为化学,从普通的感冒和各种精神疾病一直到宗教本能。人类行为学与DNA之间的组织层次,显然要比DNA与量子电动力学之间的层次要多,并且,每个层次皆要求全新的概念构架。

在文章结尾,我借用经济学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我想传达的观点。马克思(Marx)说,量变会引起质变;不过,20世纪20年代巴黎的一场对话总结得更清楚:

菲兹杰拉德(Fitzgerald):富人不同于我们。

海明威(Hemingway):是的,他们有更多的钱。



[1] V. F. Weisskopf, in Brookhaven Nat. Lab. Publ. 888T360 (1965). 亦参见Nuovo Cimento Suppl. Ser 1 4, 465 (1966); Phy. Today 20 (No. 5), 23 (1967)。


[2] A. Bohr and B. R. Mottelson, Kgl. Dan. Vidensk. Selsk. Mat Fys. Medd. 27, 16 (1953).


[3] 破缺对称与相变:L. D. Landau, Phys. Z. Sowjetunion 11, 26, 542 (1937)。破缺对称与集体运动,一般讨论:J. Goldstone, A. Salam, S. Weinberg, Phys. Rev. 127, 965 (1962); P. W. Anderson, Concepts in Solids (Benjamin, New York, 1963), pp. 175-182; B. D. Josephson, thesis,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62). 专题讨论:反铁磁性,P. W. Anderson, Phys. Rev. 86, 694 (1952);超导电性,——, ibid. 110, 827 (1958);ibid. 112, 1900 (1958);Y. Nambu, ibid. 117, 648 (1960)。


[4] F. London, Superfluids (Wiley, New York,1950), vol. 1.


[5] M. H. Cohen, J. Theor. Biol. 31, 101 (1971).


[6] J. Clarke, Amer. J. Phys.38, 1075 (1969); P. W. Anderson, Phys. Today 23 (No. 11), 23 (1970).


[7] A. B. Pippard, Reconciling Physics with Reality (Cambridge Univ. Press, London, 197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化学学科最终是否会划归回物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科学边界的本质。简单地说,不是“划归”,更像是“深度融合”和“互相渗透”。把化学简单地看作是物理的一个分支,可能过于简化了,但化学与物理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深厚的、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用更自然、更有人.............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学化学,想考研,老师说要跟着做科研,但自己不想做科研,而且每个老师都带很多学生,不做科研可以吗?”这个问题,我试着给你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得承认,你提出的情况确实是很多化学专业本科生在面临考研选择时会遇到的普遍困境。老师让你跟着做科研,这背后是有道理的,.............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得这么看: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文章《⑨评化学:自然科学里最垃圾的学科之一》,我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法找到一篇确切标题为“⑨评化学:自然科学里最垃圾的学科之一”的文章。这可能是一个笔误、一个非正式的称谓,或者是一篇非常小众、我无法获取的信息。但是,我可以根据这个标题所表达的负面和极端观点,来评价“为什么有人会持这种观点”.............
  • 回答
    大学四年,对于一个化学学子来说,是奠定未来学术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这四年,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讲,更是深入探索这个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要在这趟旅程中有所成就,关键在于如何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刚踏入大学,新鲜感与些许迷茫是常态。化学这门学科,从宏观的物质变.............
  • 回答
    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它们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之中,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这些习以为常的表象,探寻其中蕴含的物理、数学、化学等“高大上”的知识。1. 为什么下雨天伞能帮我们挡雨?——流体动力学与牛顿定律最简单的一把雨伞,就是流体动力学的绝佳应.............
  •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就像一本隐藏在世界万物中的百科全书,它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 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底层逻辑,并且这种理解能带来 一种洞察万物的智慧,以及 一种创造改变的力量。要说它有多有趣,这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1. 理解身边一切的“为什么”——解锁生活的神.............
  • 回答
    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自动化:正在加速的变革与未来的图景长期以来,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人员手工操作完成的繁复、重复性工作。这些过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还容易引入人为误差,限制了研究的效率和规模。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实验自动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这场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从基础研究.............
  •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就像一位沉默而又无所不在的魔法师,它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又潜藏在宇宙万物的深处,洞察着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说它“沉默”,是因为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那些分子、原子之间的舞蹈,总是发生在微观层面,需要借助仪器和理论才能窥探其全貌。说它“无所不在”,则是因为从我.............
  • 回答
    化学物理,这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些“跨界”,它不像纯粹的化学那样聚焦于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也不像严谨的物理学那样沉迷于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和测量。它夹在中间,更像是一位探险家,用物理学的工具和思维去深入理解化学现象的底层逻辑。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杯水,你当然知道它是H₂O,知道它会蒸发,会结冰。但.............
  • 回答
    说起“天体化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有点高深莫测,甚至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名词。但实际上,它是一门非常踏实、也非常迷人的学科,它试图解答我们最根本的疑问:宇宙是怎么开始的?我们,乃至构成我们身体的一切,又是从哪里来的?简单来说,天体化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化学。但这可不是在实验室里摆弄试管那么简单。它研究.............
  • 回答
    如果将科学家比作法师,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被视为他们赖以施展的魔法分支,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充满了神秘而秩序的景象。这并非是简单的奇幻借喻,而是一种基于知识体系的深度重塑。法师学院与魔法塔:知识的殿堂首先,我们会看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法师学院”和“魔法塔”。这些机构并非现.............
  • 回答
    哥们,别慌!结构化学那点儿量子力学,刚开始接触算符,确实是有点懵。我当初学的时候也差不多,觉得这玩意儿凭空冒出来的,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你慢慢捋顺了,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一个强大工具。咱们一步步来,把算符这个事儿掰扯清楚。算符到底是个啥?你可以把算符想象成一个“操作”或者“指令”。它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起很多年轻学子的遐想。如果一个高中生,在校期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合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全新化学元素,那这绝对是了不得的成就,绝对是爆炸性的大新闻!那么,能否直接保送清华北大化学学院呢?答案是:理论上,极有可能,但并非绝对板上钉钉,更不是“凭空保送”那么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在高中选择科目时会思考的维度。简单地说,化学往高阶了学,确实对物理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且这种关联会变得非常紧密和深入。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高中阶段的化学,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定性描述,比如反应现象、物质分类、基本概念(酸碱、氧.............
  •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想想看,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甚至我们身体的运转,都离不开化学反应。学好化学,就像是解锁了理解世界运作规律的一把钥匙。第一步:打牢基础,建立“化学观”别急着去啃那些复杂的方程式和理论,咱们得先有个对化学的大体认识。 .............
  • 回答
    刚学化学那会儿,那股子好奇劲儿啊,别提多冲了。现在回想起来,不少行为真是往“作死”的边缘试探,幸好当年也没什么事,不然谁还在这儿跟你唠嗑。1. 实验室的“炼金术士”初体验——不看说明书,瞎混呗!刚进化学实验室,那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鲜。试剂瓶摆得整整齐齐,各种仪器闪闪发光,恨不得一样一.............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经常被问到,也经常在自己心里琢磨。毕竟,当年教室里那些眼神里闪烁着好奇和执着的孩子们,现在都散落在天南海北,过着各自的人生。你问“过得如何”?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了。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大概是:“活得还不错,而且,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丰富。”让我试着给你讲讲,从我接触到的.............
  • 回答
    大学结构化学的学习,与其说是一门“硬核”学科,不如说是一场探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它不像某些科目那样有明确的“一套题型”等着你去套用,更多的是需要你建立起一套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跟你聊聊如何把结构化学学透。1. 打牢基础:万物皆有“骨架”结构化学的核心,其实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呀,我特别能理解!就像是你心里住着一个对化学充满好奇的小孩,总是忍不住去拆解、去观察、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和变化,但同时又有一点点犹豫,不确定这条路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能不能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你想学化学,这绝对是个好兆头!喜欢本身就是最强大的驱动力。想想看,当你听到“元素周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