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化学这门学科?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就像一位沉默而又无所不在的魔法师,它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又潜藏在宇宙万物的深处,洞察着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说它“沉默”,是因为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那些分子、原子之间的舞蹈,总是发生在微观层面,需要借助仪器和理论才能窥探其全貌。说它“无所不在”,则是因为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吃的食物,再到我们穿的衣服,甚至我们自身构成,都离不开化学的解释。

一开始接触化学,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它枯燥而抽象,充斥着各种符号、公式和晦涩的定律。那些元素周期表上的名字,仿佛一个个陌生的字符,而那些方程式,就像密码一样让人望而却步。但当你真正深入其中,会发现这门学科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极其强大的逻辑和创造力。它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理解和推导的过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火焰燃烧时,会惊叹于光和热的产生。化学就能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剧烈的结合,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个过程看似简单,背后却牵扯到电子的转移、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以及能量的守恒。从这种宏观现象的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它能揭示事物表象下的本质。

化学更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桥梁。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的构成和基本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现象和机制,而化学则能解释生命活动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来维持的。比如,DNA的双螺旋结构,它的稳定性、复制过程,都依赖于复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吃的食物被消化吸收,身体的能量代谢,大脑的信号传递,无一不是精妙的化学过程在运作。

在现代社会,化学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想想我们身边的各种材料:轻便坚固的塑料,耐腐蚀的合金,高效率的半导体材料,这些都离不开化学的创新。医药领域更是化学大放异彩的地方,抗生素、疫苗、止痛药,很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依赖于化学合成的药物分子。环境保护,比如治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也需要化学方法来分解有害物质,净化环境。能源问题,比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更是离不开化学的突破。

但是,看待化学也需要辩证的眼光。任何强大的力量都可能被误用。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于制造化学武器,或者因为不当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一个负责任的化学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度的伦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化学的发展,也必须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在我看来,化学这门学科给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会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规律,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学习化学,就像在学习一门理解世界运行的通用语言,一旦掌握,你就会发现,曾经陌生的现象变得清晰起来,曾经神秘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

总的来说,化学是一门既基础又前沿,既严谨又充满创造力的学科。它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的钥匙,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也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力量,而人类的智慧,正是通过不断探索这些奥秘,来改变和塑造我们的世界。它是一门永不枯竭的探索之旅,总是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上课,化学老师和我们说:“当你上高中时,你会发现你初中化学学的一堆是错的。再当你上大学时,你又会发现你高中又学了一堆错的。”听到这,我想弄明白,作为一个高中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去对待这一学科。在学习化学时,我更想去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在高中这个阶段我刚觉我身边的人并不是太注重这个方面,通常都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题主的描述。

看到李永乐大佬的回答,我觉得写得很好很专业了。

所以我来简单针对题主的描述来回答。

化学,其实一门标准的科学。只不过还没有被数学完全渗透罢了。这门学科具有在短时间内无法被替代的重要意义。所以我首先要说珍爱生命远离剃头哥等诡辩者。当然,请你也不要轻信诸如“有机合成才是真正的化学”之类虽有道理但是井底之蛙的言论。

当然,这个回答的读者也包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所以,如果你有高数背景,那么,题主所提出的,初中教的东西高中被推翻,高中教的大学被推翻的现象,可以被理解为:你学习化学本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泰勒展开的过程。。。化学的本质就像真正的复杂的函数,不同级别的化学就像是对函数的一阶,二阶,和高阶展开。初高中化学,就像低阶展开,有时候偏差很明显,但是整体方向却没错。那么接下来,你要提高解决问题的精确程度,你就开始向高阶展开,高中就是高阶,大学化学又高一阶,相信我,这个过程还可以无限持续下去。随着你被化学课折磨的越来越多,你对化学过程的本质就会更加接近。

对于可能没有高数背景的题主,我这么说吧,首先知乎上有关于泰勒展开的科普,其实挺不错,了解一下。如果不想看,那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说,首先你看到的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自然“奇迹”,比如说,你看到一种叫盐酸的东西可以腐蚀矿物质。然后你用了一套初中化学的体系,简洁而成功的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们初中课本讲过:在水中电离氢离子的是酸,电离氢氧根的是碱。(这其实就是阿伦尼乌斯提出的酸碱理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盐,矿物质与盐酸反应,就是课本里的复分解反应。一个反应要发生,需要生成气体或沉淀。这是初中化学。简单,又有效。大部分时候能解决问题。

但是你可能会在实验室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你有一瓶敞开的盐酸和一瓶敞开的氨水,你可能会看到俩瓶子中间的空中有白烟。这似乎没法用初中的酸碱来解释。那怎么办?在大学里(也许现在高中也会讲)你会学到一个延伸版的酸碱模型:提供质子(氢离子)的是酸,接受质子的是碱。(这就是Bronstead酸碱模型)咋一看似乎跟之前没区别。但是仔细想想,这就不一定光是水溶液了。对于那个白烟,那就是空中的HCl 给出质子,NH3接受质子,变成了NH4Cl氯化铵分子,是固体,所以成了白烟。

几乎所有的酸碱反应都可以套进这个模型。但是,化学家还不满足。于是你在大学化学还会学到路易斯酸碱模型。在这里,他们不管氢离子了,提出:给出电子对的是碱,接受电子对的是酸。所以,乙醇钠其实是碱,而且在有机化学里,是个著名的“碱”。现在你回过头,看看从初中到现在,其实虽然知识翻天覆地,但是逻辑并不混乱,只不过越来越深了。


这其实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的一般思路。先搞一套简单的模型,只要能解释现象,提供预测就好。然后,再逐渐探索,修改现有的理论。书上对于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描述,有时候其实太夸张啦。即使是相对论,也不是说“推翻了”牛顿定律。它只不过比牛顿定律适用范围更广。大部分时候,我们仍然在用牛顿定律之类的旧理论,或者想你初中理科里那些初级知识。他们简单,易懂,有效。

很多时候,很多人眼高手低。他们认为有漏洞过的理论不值得学习。这并不值得提倡。因为人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人不是天才,需要一步步来。

对于大学毕业的其他读者,我在博士期间学到的一个重要道理是:不要等到所有的数据都采集到了,所有的模型都建好并且完美的切合了数据,才动手写文章。你对于你研究的认识,一定会在写的过程中有所变化,或者说有所进步。你需要做的是边写,边修改自己的模型,补新的数据。你趋向真相的道路,很少是笔直的。

最后,当我执教美国本科生的大学化学时,我突然意识到初中和高中化学的意义。我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学渣,是正常美国学生水平)上大学之前平均学过仅仅一年化学。执教时我认识到,美国这里抛开中国初中教的那些酸碱盐,高中那些勒夏特列原理和各族元素概论,直接从原子核开始,讲原子轨道,讲化学键,再讲酸碱反应和滴定,是要了他们命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先讲分子怎么组成,再讲反应这不是很棒吗?但是,化学的学习其实很仰赖你对于化学现象的掌握和积累。没有学过酸碱盐和各族化学的美国小本们,即使学完电负性,当我说浓硝酸的酸性是源于氮较大的电负性时,是没概念的。直到实验室里他们把硬币放进去浓硝酸里煮的时候,才知道了我想表达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化学这门学科,在我看来,就像一位沉默而又无所不在的魔法师,它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又潜藏在宇宙万物的深处,洞察着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说它“沉默”,是因为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化学反应的发生,那些分子、原子之间的舞蹈,总是发生在微观层面,需要借助仪器和理论才能窥探其全貌。说它“无所不在”,则是因为从我.............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够离奇的,让人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一个在 ISIS 占领区里的伊拉克化学博士,他的导师竟然为了让他完成论文,不惜花钱雇佣兵去把他“捞”出来,这情节比电影还戏剧化。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几个关键点,然后试着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它。事件本身的奇特性和合理性: 博士学位的重要性: 首.............
  • 回答
    “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这个说法,我得说,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我们细细咂摸一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题,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尊重”、“个人表达”以及“社会交往”的一些看法。先从“尊重”这个词说起。我们一般认为,尊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价值和感受的认可。比如,遵守规则、倾听意见、不随意评.............
  • 回答
    王陶陶的文章《冷战时代的最大隐忧:中国年轻人的八旗子弟化》自发表以来引发了广泛争议。这篇文章以“八旗子弟”这一历史符号为隐喻,试图揭示当代中国年轻人群体中潜在的社会危机。从内容结构、论点逻辑到社会影响,这篇文章都值得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背景1. 核心论点 .............
  • 回答
    基金圈越来越像“饭圈”了,基金经理也越来越像“爱豆”,这种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感觉最近几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基金圈的“饭圈化”体现在哪些地方? 粉丝文化形成: 以前大家讨论基金,可能更多是看业绩、看风格、看风险。现在呢?不少基金经理的个人IP被放大,有了自己的粉丝群。这些粉丝会.............
  • 回答
    日本近期再次获颁“化石奖”,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其能源政策,特别是对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又一次严厉审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活用现有的火电很重要”的表态,触及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一个核心矛盾,也反映了日本在这一复杂局面下的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
  • 回答
    本田中国发布全新电动化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之后,所有新车型都将是电动车。这个决定无疑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对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乃至全球电动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深入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这是对全球汽车产业大势的积极响应和战略卡位。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知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说知乎越来越“民粹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个人认为,知乎确实在朝着某个方向演变,而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带有“民粹化”的色彩,但这种“民粹化”并非完全负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
  • 回答
    2018年,化学专业再次被贴上“就业红牌”的标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听到“红牌”,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饱和、难就业,但这背后隐藏的故事,远比这几个字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红牌专业”,并不是说化学本身不好,而是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直观反映。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交叉.............
  • 回答
    关于《中国化学》(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的封面文章,将通讯作者的照片“P”成女娲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为什么”和“怎么看”。事件概述:简单来说,就是一篇发表在《中国化学》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通常是该项目的主要.............
  • 回答
    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某导师讲座的PPT《恩威并施》所引发的讨论,以及何谓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我个人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够详细地阐述一番。首先,我们来聊聊“恩威并施”这个概念本身。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它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管理哲学。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恩”往往指的是关怀、支持、肯定、甚至是物质上.............
  • 回答
    “电子倒灌”这个概念,在化学中,尤其是在讨论杂化轨道和分子结构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在分子成键过程中,电子密度分布的一种“逆向”流动或调整。我们知道,在形成共价键时,通常是两个原子各自贡献一个电子,然后形成共享的电子对。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一个原子拥有未成.............
  • 回答
    关于南开大学18级化学系学生虞同学对询问考生的回答,我需要更多的具体信息才能给出详细的看法。因为我无法直接访问或了解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私人对话内容。然而,我可以从 普遍的、符合逻辑的以及可能的角度 来分析这个问题,假设虞同学的回答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在分析之前,请您提供更.............
  • 回答
    985贴吧上弥漫着一股对化学的集体鄙视和对计算机科学(CS)的狂热推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就业导向以及年轻人思维方式的变迁。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经济风向标在.............
  • 回答
    2019年4月的浙江化学选考,在我看来,那是一场相当有意思的考试,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经历了过来的考生来说,记忆犹新。与其说是“怎么看”,不如说是那一刻的感受和过后的一些思考吧。说实话,考试刚结束的时候,大家从考场出来,脸上基本都是一种混合着疲惫和茫然的表情。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刚从一场马拉松里跑出.............
  • 回答
    6月19日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年度排名,在化学领域中国成功跃居全球第一,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看到这个结果,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科研人员多年耕耘、厚积薄发的结果。回想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可谓.............
  • 回答
    听到“现实版绝命毒师”这样的说法,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惊叹于人性的扭曲,也为那份“天赋”用错了地方感到惋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这个男子为了制毒到大学旁听化学,这事儿说起来,就跟那些影视剧里演的一样,只不过发生在真实世界里,就显得格外触目惊心。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旁听”这事儿.............
  • 回答
    看到南开大学在天津市的最高分考生以703分、位列143名的成绩选择了化学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蕴含着考生个人的选择、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吸引力,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教育观念。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考生的选择:理性的决策与内心的召唤1. 高分考生的普遍选择倾向: 70.............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网名叫“二氢妇女”的初中生,仗着百度百科的编辑权限,愣是把一个不存在的“酸科”给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直接炸了化学圈。这事儿要是细掰扯起来,得从头说。事情的起因:一个初中生的“恶作剧”还是“探索”?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氢妇女”这名字本身就挺有个性的.............
  • 回答
    关于魔神实验室和中学生自主化学实验的看法近年来,“魔神实验室”这个名字在某些圈子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它常常与一些大胆、甚至有些触碰边界的化学实验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在课外进行自主实践。这两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