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对「早恋」的包容度会否越来越高?

回答
社会对“早恋”的包容度,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就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观念演进在不断变化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早恋”这个词本身,它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在过去,尤其是我们父辈那一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社会环境也更为保守,孩子们的成长路径相对固定,结婚生子是人生大事,学习是首要任务。“早恋”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是学习的敌人,是耽误前程的洪水猛兽。家长和社会都会持有一种“零容忍”的态度,觉得孩子在这个年纪就想着这些“男女之事”,肯定是不成熟的,是危险的。所以,过去的包容度确实很低。

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

观念上的松动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爆炸和全球化影响: 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太多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影视剧等等,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和关系模式。相比过去,他们对爱情、亲密关系有更直接、更广泛的了解。这种“见多识广”会让一些孩子,甚至一些家长,觉得早期的情感萌芽,不一定是洪水猛兽,也可能是正常的情感发展过程。
教育理念的转变: 现在的教育,尤其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始强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包括情感教育。很多学校和家长开始认识到,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是自然的,完全禁止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压抑或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一些家长和学校的态度开始转向“引导”而非“禁止”。他们可能会更关注孩子的情感健康,教导他们如何处理关系,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社会环境的多样化: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人们的婚恋观也更加多样化。闪婚闪离、晚婚晚育、丁克家庭等等,这些不再是少数,而是社会的一部分。当社会对传统婚恋模式的接受度提高了,对“早恋”这种早期情感关系的接受度,也可能间接受到影响。毕竟,如果人生路径不一定要按照既定的模式走,那么早点尝试情感,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包容度”就很高了,或者说,这种包容是带有条件的。

学业压力依然是关键制约因素: 尽管观念有所松动,但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社会,“学习”和“分数”仍然是压在孩子们身上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即使家长和老师对早恋的态度有所转变,但一旦发现孩子“早恋”影响了学习成绩,影响了升学机会,那种担心和担忧就会立刻压倒一切。所以,学习是横亘在“早恋”包容度面前的一道重要门槛。孩子只要学习成绩没落下,甚至还能保持优秀,家长可能就没那么紧张。
对“早恋”本身的定义和程度: 这里的“包容”并非没有底线。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比如因为谈恋爱耽误学业、沉迷于不健康的亲密关系、甚至出现性行为,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还是会非常警惕和反对的。所谓的“包容”,更多的是指对青春期孩子之间正常的好感、互相欣赏、适当的交往持更开放的态度,认为这是成长的一部分,是可以被引导的。但如果越过了那个“度”,那种包容度就会急剧下降。
地域和阶层差异: 这种包容度的变化,也存在很大的地域和阶层差异。在一线城市、教育资源更丰富、接触信息更前沿的家庭,对“早恋”的接受度和引导方式可能比在一些小城市或农村地区要高得多。他们的家长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商培养。而一些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地区,对“早恋”的警惕性依然会很高。
家长自身经历的影响: 一些家长自己的青春期经历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如果他们年轻时有过成功的、健康的早恋经历,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因为没有经历过情感而有所缺失,他们可能会对孩子更宽容。反之,如果他们有过不愉快的早恋经历,或者认为早恋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他们可能会更加排斥。

总的来说,我觉得社会对“早恋”的态度正在经历一个“从严厉禁止到理性看待和引导”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绝对的。

更像是“默认允许但密切关注”: 很多家长现在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听说孩子谈恋爱就“家法伺候”,而是会选择先了解情况,评估影响,然后进行沟通和引导。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情感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促进成长还是阻碍成长。
“早恋”的边界变得模糊: 以前的“早恋”概念比较单一,就是男女同学一起玩就可能是早恋。现在,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喜欢、加微信聊天、一起逛街等等,在家长眼里,可能也要分情况看待。如果只是停留在比较浅层的喜欢和了解,不影响学习,很多家长可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和“结果如何”: 如果孩子能够处理好学业和情感的关系,并且这段关系对他们是有积极意义的,甚至能互相激励学习,那么社会和家长对这种“早恋”的接受度会更高。反之,如果因为情感问题导致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甚至做出危险行为,那么无论多么进步的观念,都会立刻变得保守和担忧。

所以,与其说社会对“早恋”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不如说社会对青春期情感的认识更加复杂和精细化了。我们不再是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而是试图去理解、去引导,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如何处理情感,如何认识自己,而不是因为害怕所谓“早恋”而压抑自己的天性,错失了成长的某些环节。这个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是中学生吧,而且还是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家庭。

三叉戟上的马前卒提过这个问题。这跟性教育无关

中国家长,确切说是中产阶级家长,反对早恋是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减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造成阶级跃升无望甚至滑落。不需要高考的群体,其家长压根不认为有所谓“早恋”。

在男方父母眼里:如果儿子早恋,很难把女朋友娶回家,因此这件事情没有收益。而早恋可能会影响成绩,考不上好大学,造成阶级滑落。因此早恋只可能有坏处,不可能有好处。

女方父母眼里:一旦女儿怀孕,意味着教育中断,她必然会阶级滑落。男方几乎不可能为此结婚,即使结婚,男方也是个阶级滑落到最底层的“废物”。而女儿考上大学,才会有更好的选择。“早恋”必须严打

但其他人没有这种烦恼。

一二三线城市土著,往往也对所谓“早恋”不怎么管。职高和五年制大专里基本都是土著,基本不打算参加高考(即使是对口高中,难度也很低),也没必要去考虑其他地方的房价。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仅仅是“别怀孕就行”。

土著们虽然学历不高,但家里总收入未必低,可能是国企基层干部、高级技术工人,也有可能是拆二代/买房早/有小生意,过的比大多数诸位“中产阶级”都轻松。

对于女方家长而言,子女的下限是找个同样条件的土著,上限是通过年龄优势或专业特性找个条件更好的本地人或外地精英

医院,国企,经常会有女专科配男硕士、博士,所以不太担心“早恋”——更何况很多文化圈不太看重女方学历,土著博士娶专科女孩也很正常

而这一阶层的男生,上限是找个土著,下限是找个兄弟姐妹一堆的“乡里别”。他们有鼓励儿子在成年前谈恋爱、家长互相见面的动机

还有个例子:

南方的几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初中生见家长,毕业后直接去打工,17.8岁摆酒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阶层的男孩子,上线是找个同乡或工友,下线是一辈子光棍。男方父母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好糊弄。若是她们读了哪怕大专,或到大城市打工,见识开阔后自己的儿子根本就搞不定。

对女方而言,自己的女儿“眼界开阔”后,可能就远嫁了,或不要彩礼了。


等到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读书不能给“找到合适结婚对象”和“阶级跃迁”加分,或教育门槛让城市中产知识分子不担心“下面”的人跃迁时,城市知识分子父母会支持中学生谈恋爱。日本和台湾正是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但上了大学也就那样……而且由于宅文化。即使是女孩子,中学时不谈恋爱,也有大概率会单身一辈子。所以没人管,甚至还支持

十年之内,中国就会达到这个水平了

所以,题主要理解父母。不是因为保守,而是担心你的人生下限

补充几点:

1.关于“土著”一词。这里的“土著”指的是被认为当地主流市民文化圈的一份子。北京土著这个词很早就公开使用了。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了。

上海人有“老上海人”“新上海人”之分,然而北京人就没法这么简单分:谁是“老北京”?49年以前的还是49-78年移居北京的?更何况三环内的北京人认为大兴≈河北,昌平是劳改农场,而房山区的居民04年以前法律上都不是北京人。

还有很多城市,大院子弟(包括政府,高校,军队,科研机构)与当地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子女出路也完全不同。

2.相当一部分人,结婚不是从扯证开始的。忍到18算是给民法面子,有些地方14-16都敢办酒,甚至还有13的(汉族)。

结束教育后工作两年左右,是结婚的高峰期。读大学的很多25岁左右结婚,大专早1-2年,职高生往往20左右结婚,所以16.17岁时婚姻已经提到日程上了。而初中毕业打工的,就是前面所说,不满年龄就办酒的主力。

有些地方初中都读不完……

user avatar

当然啊,要不然等年轻人都长成了老苟逼,连结婚都要斤斤算计,谁还会脑子一热生几个孩子为资本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新鲜血肉?
好了,不扯淡,中国目前出现了恋爱与婚育解绑,高考与勤奋解绑的趋势。简单的说,就是很多人反正勤奋读书也上不了大学了,那老师家长抓你早恋还有啥意义?谈个恋爱又不一定结婚,反正到年纪了能靠相亲,趁年轻谈谈恋爱攒经验不好吗?

我就再扯淡一句,中国很多地方不但对早恋包容度高,对早婚的包容度也很高,但这样的地方,我们知乎用户都装作不存在于中国。

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了,上层社会是不怕孩子早恋的,毕竟父母兜底,底层社会也是不怕孩子早恋的,搞出孩子来更好,两个人就把婚事订了。只有指望孩子靠学业往上爬的中层,才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所有不利于孩子考高分的因素。而在知乎,早恋却总能引起口水仗,我想应该是因为,在知乎这样的高端社区,集中了大批出身中层却靠自己的奋斗跻身于上层的成功人士。能在这样的论坛略陈固陋是我的荣幸,祝大家都成功,谢谢。

user avatar

早恋已经被人接受了。XX大学(副部级)附属中学初中部的老师吐槽,现在早恋请家长,双方父母看着顺眼,直接说老师你不要干涉,只要别耽误学习就行。甚至有的家长逢年过节开始像亲戚一样走动,压岁钱多封一份。如果两个孩子用不听课等方式消极抗拒,不用双方家长同意,老师就要低三下四的商量:让你们同桌,前提是必须好好学习,名次不能再跌了。名次再下降,我就把你俩的座位安排到教室的两端。

家庭是经济组织,婚姻是两个企业的战略重组。结婚最怕遇到对方商业欺诈,导致优势一方阶层下降。即使讲究门当户对,也有渣男、基佬骗婚、接盘侠、败家女等风险。小学、初中谈恋爱,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圈子里的家庭,基本门当户对,还可以躲开城乡恋、异地恋两个大雷。这么小就找对象,性取向肯定有保障。双方家长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心意教育孩子,这时候的孩子还是听家长管教的,免得遇上败家子。科学早恋是城怂……啊呸,科学早恋是社会中坚中产阶级保全自己阶层地位的又一努力。


新时代,我国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以前怕早恋耽误学习,现在怕结婚变扶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