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回答
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如云,能臣似雨,这支队伍能从江南一路北伐,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其军事实力和政治智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人都预料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或者说,即便有所预感,也无力改变。这里面原因错综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

一、 历史的惯性与皇帝的权力逻辑

首先,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角度来看,开国功臣的结局往往不太美妙,这几乎成了一种“历史惯性”。在王朝初创,百废待兴之际,需要这些能征善战、拥有强大个人威望的将领来稳定局势、开疆拓土。他们是皇帝最锋利的武器,也是最得力的助手。然而,一旦天下初定,国家步入稳定发展期,皇帝就会越来越忌惮这些功臣的势力。

皇帝的权力逻辑是至高无上的,容不得任何挑战。开国功臣往往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深厚的军中威望,甚至与地方势力有所勾结。如果他们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无论其过去功劳多大,都会成为皇帝眼中钉。朱元璋本身就经历过底层社会的摸爬滚打,深谙人情世故,也经历过元末乱世群雄并起、互相倾轧的残酷,他深知“臣子功高盖主”的危险性。因此,他对于功臣的猜忌和打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维护自身皇权稳固的“必要之恶”。

二、 将士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偏差与对人性的乐观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将领们自身的心理因素。

对功劳的自信与回报的期待: 这些将领们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经历过无数场恶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认为,自己为大明江山立下了开国之基,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和长久的尊荣。他们可能过于相信自己的功劳能够抵消一切潜在的危机,对皇帝的恩情抱有更深的信任。
对“君臣一体”的理想化: 许多将领可能还抱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忠君报国”的理想,他们认为自己与皇帝是患难与共的伙伴,是“君臣一体”,共同缔造了大明。他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大哥”会成为自己的“刽子手”。
对未来的模糊预判: 在战争年代,大家关注的是眼前的生死存亡和战役的胜负。对于“天下太平”之后的政治格局和人际关系,很多人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他们习惯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对于朝堂上的权力博弈和政治算计,很多是“局外人”。
个人野心的局限: 并非所有人都拥有朱元璋那样超脱的政治野心。很多将领可能满足于封侯拜将、荣华富贵,他们可能并没有觊觎皇位,也没有能力与朱元璋抗衡。因此,他们觉得只要忠心耿耿,就不会有事。

三、 朱元璋的“掩饰”与“诱导”

朱元璋的政治手腕是极其高明的,他不会直接暴露自己的猜忌,而是会用一些方式来掩饰和诱导。

初期的大肆封赏与表彰: 在王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会不遗余力地封赏功臣,让他们感到极大的荣耀和满足。这是一种“先恩后压”的策略,让他们尝到甜头,麻痹其警惕性。
利用“舆论”和“法律”: 朱元璋会通过各种方式制造舆论,将一些功臣的过失放大,或者罗织罪名。例如,他可以通过“御史台”等机构来搜集和告发官员的罪状,或者通过制定严苛的法律来寻找打压功臣的借口。
制造内部矛盾: 朱元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在功臣之间制造矛盾和猜忌,让他们互相攻讦,从而削弱他们的整体力量。

四、 个人能力的差距与政治敏感度的差异

更直接地说,这些将领们虽然能征善战,但他们的主要才能体现在军事领域,而非政治谋略。

军事才能不等于政治才能: 战场上的胜败固然需要智慧,但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则更加复杂和阴险。将领们擅长领兵作战,但对于皇帝的心思、官场的潜规则、政治集团的运作,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经验。
政治敏感度不足: 朱元璋作为皇帝,每天接触的信息、思考的问题都与常人不同。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考虑国家长远发展,而很多将领则更关注自己的军权和利益。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很难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五、 具体人物的例子

以徐达为例,他作为大明朝的“中山王”,功劳赫赫,但却被朱元璋赐予毒酒而亡。据传,徐达曾患病,朱元璋派人送了蒸鹅给他,徐达知道鹅是“发物”,吃了必会加重病情,却不得不吃。这说明,即使是像徐达这样战功卓著、忠心耿耿的将领,也逃不过皇帝的猜忌。这与其说是徐达预料不到,不如说是他明知危险,但作为臣子,又不得不接受皇帝的“好意”。

刘伯温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很高造诣,并且对朱元璋的政治手段有所察觉,也曾劝谏朱元璋谨慎行事,但他最终还是因为政治斗争被排挤,晚年抑郁而终。这说明,即使是像刘伯温这样有先见之明的人,在强大的皇权面前,也难以独善其身。

总结来说,朱元璋部下个个能征善战,但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主要原因在于:

历史的宿命论和皇权逻辑的压迫。
将士们对自身功劳的过度自信和对人性的乐观。
朱元璋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掩饰能力。
将领们军事才能突出,但政治敏感度和谋略相对不足。

他们并非完全没有预感,或许在某个时刻也曾感到不安,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及朱元璋所营造的“忠君”氛围,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服从和信任,直到悲剧真正降临。这是一种时代局限、人性弱点和权力逻辑共同作用下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来人看历史兔死狗烹是开的上帝视觉,回到明朝站在刘伯温的角度来看前朝历史:


宋太祖造反起家的,作为死敌柴氏家族没杀且善待,更别提部下了,吃香喝辣的。


唐太宗是开创唐王朝的主力,唐太宗不仅不杀功臣,死敌李建成妻女都活着,李建成老部下魏征在唐太宗手里还越混越好。


汉太祖杀韩信,韩信性格太跋扈,又有造反的实力,死的不稀奇。张良,萧何只要自己不作,在汉太祖手里还不是活的好好的。


从历史上来看,善待功臣才是主流。


兔死狗烹才是非主流。


明太祖这种能开创一个王朝的人,他又不是神经病。前朝宋太祖就是武将造反起家,明太祖的太子一死,孙子上位。手下这些悍将又是能灭成吉思汗家族的狠角,怎么看都有柴氏家族二代的影子。为了保证朱家祖业才开始杀功臣。


太子早逝才开了这个不好的先例。


清朝也没大规模杀功臣的习惯,明太祖太子早逝这是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人都搞错了几件事情。(根据评论修正一下小错误)

1、名气这种东西多是后世吹出来的,他们多数心里还是知道自己是有多少斤两的。这些后世之杰,很多在当时也只是无名小卒,并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封神。不要说将领了,就说皇帝,像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还真以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天命之子吗?当年还不是慌的一比。只不过后来风云际会,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成功化龙而已。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好多也就是个山大王而已。他们其实就是老兵,一场场战役筛选下来,水平差的、运气差的,都死了,而活着的,这些经历让他们成了传奇。而之前,没有谁知道自己能活多少轮。后来气吞六合,横扫八荒,君临天下,号令神州的秦始皇,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候,想必也是迷茫和慌张的。时也命也运也,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因缘巧合,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太把过去的成就当一回事。(补充说明:真正当质子的是秦始皇他爹秦异人,但是秦始皇是在他爹当人质的时候出生的,3岁的时候,秦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跑了,直到秦始皇九岁才从赵国回到秦国。期间,他们母子都是赵国的实则性的人质。)


2、跑是舍不得跑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巨大的权力和利益面前,没有多少人舍得放手的,都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大将,很多都是从一无所有混成人中龙凤,你让他们放弃掉辛辛苦苦打拼挣下来的荣华富贵,你觉得他们肯吗?虽然说,历代君王很多都有兔死狗烹的操作,但是也不是个个皇帝都这样,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是把所有的当年的兄弟都杀了,所以自己还是很有机会活下去的。再加上点和亲什么的,只要自己安分守己,应该还是问题不大的(自我安慰)。纵观历史,混得很好,还懂得急流勇退的,一下子也就只能想到范蠡、张良、郭子仪、汤和。


3、反是打不赢的。到底是这些将领成就了帝王,还是帝王成就了这些将领?其实,多看看历史就知道,虽说是彼此成就,但是更多的是帝王成就了名将。很多名将没遇到明君之前,还不是默默无闻,国士无双的韩信之前跟的是项羽,只是个执戟郎(感谢指正),后来才跟的刘邦。再举个反例,很多名将后来和君主闹翻了,造反,还不是被轻易平叛了,看看英布。李牧,名将吧,碰到个昏君,你能怎样?岳飞,了不起吧,结果怎么样?打仗,不是打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还不是输给了刘邦。同样,真正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诗句原来写的其实是秦朝的蒙恬)”的卫青、霍去病之前都不是什么名将,他们的任用完全是汉武帝个人的心思。当年大家一起打江山,为什么最后是那个人当了王,其实是有道理的。乱世之下,实力是一切,大家让他当王,是出于认可他的能力。只要是聪明一点的皇帝,都是不会给将领有反他的能力和条件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活得久,等初代死了,碰上了个无能的二代、三代。司马懿就是这样成功的。要是后代牛逼,造反也赢不了 ,吴三桂就是自大了。


4、从历史的宏观角度 上看(马后炮),这些名将并不都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腐化变质得飞快,他们的存在其实对国家和社会是弊大于利的,弑杀功臣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这话虽然说的没有什么良心,但这个就是事实。当战争打完,天下已定,这些武人要么自我转型,要么被整死,留着是很大的隐患。多数武人将领都缺乏政治敏感,容易被当枪使,成为政治斗争的帮凶;不参与政治斗争的,也容易腐化堕落,在荣华富贵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面前,稍不注意就迷失了;有真本事的,往往也有大野心,当年大家 一起光屁股打天下你什么样子我还不知道,现在说什么天命之子、真龙转世,骗骗老百姓可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才不不信呢。赵匡胤不就是这样夺了柴荣的天下的吗,更不要说五代十国时候那些武将动不动就造反。要是这一类武将,不贪污腐化,君王就更加不放心了。功高震主,压力山大啊,君王宁愿他们贪污腐败,毕竟前者那个出师有名,对于后者搞不好就会被戴上昏君的帽子。所以就是知道他们有野心,也不好搞,就像曹操知道司马懿有能力有野心,但是除了提醒儿子一定要小心这号人之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然后江山果然就这么被夺走了。君王,就必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必要时会合理取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君王治理天下,就好比农民种田,牛老了,可以留着,也可以杀了,但是不能供着。这些名将都是特权阶级,他们的数量越多,国家越容易出问题,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是困难。所以对于那些名将传奇故事,我们小百姓听听就好了。



社会在变,人心不变,想想当代就能明白。



-----------------------------补充一个事例,至于怎么评价,见仁见智-----------------------


作为二战时期的“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带领英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抗战,让英国避免了成为法国那样的笑话,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二战一结束,他就立刻被民众抛弃了,在首相选举中惨败。丘吉尔,一开始很愤怒,说英国人是最忘恩负义的。但后来他又说“我打仗,就是为了保护人民享有罢免我的权利。”以及“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英国人民学会了选择,他们明白自己不需要一个英雄来领导重建国家。”

--------------------------------------历史不忍细看------------------------------------------

秦朝,秦始皇虽然被后世污蔑,称为暴君,但是却基本没有怎么杀过功臣。结果二代而亡,国祚只有14年;隋朝,杨坚雄才大略,也没怎么杀功臣,国祚38年。


明朝,朱老板杀功臣是历史上最厉害的了,基本上都成为了“杀功臣”的代表帝王。然而明朝国祚276年;汉朝,刘邦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杀功臣杀得最厉害的皇帝。东西两汉国祚405年。


作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成语来源的越王勾践,他的越国是从夏朝无余奉禹王之祀建国,共被灭四次。第一次被吴王夫差所灭,后复国。第二次被楚威王所灭,后残余势力在广东福建建立百越。第三次被秦始皇所灭,后部分族人又复国,建立东越。第四次被汉武帝所灭,彻底灭亡。经历1922年,是国祚最长的诸侯国。

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带领越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勾践死后,越国还存在了243年(被秦灭),如果按照被汉武最终灭掉的话,是355年。


个人推测是因为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只有上窄下宽,才稳定,而且上面的角越是钝,越稳定。这些功臣都是特权阶层,他们动不动就是食万户,食十万户的主儿,他们的妻子儿女、三姑六婆也会因他们而鸡犬升天。在很多朝代,这些功臣甚至还是不用纳税的。这些人越多,纳税的人就越少,下面的百姓负担就越大。所以很多朝代在灭亡之前,总会先发展到臃肿这一个阶段。

---------------------------------------胡言乱语------------------------------------------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恶龙被杀后,英雄变成新的恶龙

user avatar

因为普通人,大多数被各种文学作品洗脑,再加上自己不爱思考,所以造成了政治人物都是黑暗的这种想法,皇帝作为最大的一个政治人物,自然是黑暗中的黑暗,皇帝杀了大将,杀了功臣,自然是政治倾轧,自然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的残暴手段,这些人的屁股自然而然的就坐在了那些被杀的所谓功臣那边。


殊不知,所谓的功臣,往往都是祸害世间的高手。在战争年代,需要依靠这些人的手段去击败敌人,所以他们活得很滋润。战争结束了,需要努力建设,这些人就不一定适应了。


“杀功臣”这种事情,其实并不是很普遍。比如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因为一大半功臣,都还抱着列土封疆的先秦思想,当他们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杀还是不杀?作为普通人,我觉得还是杀了好,否则祸害的是大家。


功劳不是免死金牌,一个人立了功,但是他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他还会做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有好有坏,做了坏事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功臣们,前半生是不用讲什么规矩的,是破坏者。后半生,需要讲规矩,需要变为建设者,这种转变并非那么容易。比如一个大将,战争时期搞点什么暴力事件、杀个把人、抢劫点什么物资、当个土皇帝根本不算事。动不动就虐待士兵,甚至拥兵自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他能打胜仗,只要他还没有直接造反,一般都是可以容忍的。然后胜利了,这个大将自然是功勋卓著,一跃成为开国功臣。这时候,他的地位似乎比过去更高,权力似乎比过去更大,因为升官了嘛。那么,他过去干的那些事情,是不是还可以继续干干呢?甚至是否还可以变本加厉呢?对于他们来说,既然升官了,既然熬出头了,既然胜利了,那么再多摄取点利益,再多享受一下人上人的愉悦,似乎是很正常的需求,然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想法会祸害天下。


普通人因为缺少政治知识,又不爱思考,他们经常会把一些问题看得很简单。比如就有人认为那几个功臣既然立下了大功,多给他们点利益也无可厚非。但是功臣不只是一个两个,而是庞大的,基本上涵盖了当时所有官僚的一个利益群体,只是通常只有少数人因为各种原因被人记住了而已。而在一个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正是百废待兴,如果这帮人功臣都抱着利益的心态做事,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另外,从历史规律来看,一个王朝的兴衰,就是与各种既得利益的传承密切相连的。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是利益集团不断侵蚀渗透和扩张,最后底层人民无法支撑,导致大厦崩溃。而刚刚建国时,一切重新开始,本应该肃清天下的开端,如何能够坐视这帮功臣集团去侵占利益?开国之君大多不是蠢人,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天下着想,也不会放任这帮老兄弟乱来,于是皇帝与功臣集团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普通人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总是认为所谓的人杰真的是高高在上。其实这些人杰只是正确的人处于正确的位置,才成长为了人杰,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详见:


作为普通人,虽然皇帝不是什么好鸟,但是也不要认为功臣集团是什么好东西,我们是肉,人家是刀刃菜板,反正要死,至少也要选一个慢点死的,这是封建社会的弊端造成的。所以,我并不认为所谓的走狗烹问题有多大,只要能把握这个度,尽量公平一点,不要让国家陷入困局就好。

user avatar

且说朱元璋的部下,有几人是为了天下苍生,全都是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当然知道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但是有几个能做到功成身退,转身离开呢。就像赌桌上,你不断的赢钱,虽然知道下一把可能赔上身家性命,可是你还要赌上几把。

道理是谁都会说的,可是能听进去的太少了,真的能去做的就更少了。另外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老朱做的这么绝,可能以为最多是贬官享清福,没了兵权,不至于没了性命。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容易死,朱元璋的军官部下待遇算是非常不错了。

能代代世袭当军官可比抠门至极的大宋强多了,毕竟在大宋营长连个官都不是,韩世忠这种猛人猛了十五年直到生擒方腊才当个从九品的小官。

但是由于大萌理论上非常优秀的继承制(维护国家稳定方面,现在的西方王室的继承制度基本如此)高级军官很难逃脱凉凉的命运。

三个大萌人在地府相遇里,他们互相探讨进地府的原因,一个人说:“我是因为反对朱标而下来的。”另一个人说:“我是因为支持朱标而下来的。”第三个人说:“我就是朱标。”

以大萌的继承制,没什么九龙夺嫡的事,大家支持嫡长子就行了。你不支持?去死吧!

因为朱标妻子常氏,所以其嫡系基本算是常蓝系,理论上就算朱标去世其子朱雄英也很容易继承其父的政治遗产,但朱标的嫡长子早夭,朱允文这废物因为其母升格变成嫡子又迟迟不死,所以朱元璋死后常蓝系很可能支持常氏次子夺取朱允文这废物的皇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