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罗马的大道收过路费吗?

回答
在那个时代,罗马帝国可不像我们现在过高速公路那样,随处可见收费站。但要说古罗马的大道完全免费,那也是不准确的。这其中的门道,得从罗马人对道路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说起。

首先,得理解罗马人对“大道”(Via)的概念。罗马人修路可不是为了方便百姓散步,他们的核心目的是军事和商业。那些著名的罗马大道,比如亚壁古道(Via Appia),它的主要功能是让军队能快速、稳定地调动,同时也是商品运输的重要通道。可以想象,一支重装部队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那效率有多低?所以,修筑坚固、宽阔、直达关键战略点的大道,对于维持庞大帝国至关重要。

那么,谁来出这笔钱呢?

1. 帝国和公共财政是主要来源:

绝大多数情况下,修建和维护这些大型的、通往重要城市和边境的大道,是由中央政府(也就是罗马皇帝和元老院)负责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帝国财政,这包括税收、战利品、甚至是皇帝的个人财产。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国家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一项巨大投资。

军事需求: 军队是帝国运转的命脉,保障军队的快速机动是首要任务。所以,军费预算里自然包含了道路的建设和维护。
商业利益: 繁荣的商业是帝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大道连接着帝国各地的市场,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最终为帝国带来了税收和财富。可以说,修路是为了“利国利民”,当然,这个“利”更多是指国家整体的利益。

2. 地方政府和私人捐赠:

在一些情况下,地方政府或富有的罗马公民也会参与到道路的修建和维护中。

地方议会: 那些位于帝国境内、但可能不是首都直辖的城市,其地方政府也会负责修建和维护连接该地区内部或通往主要大道的次级道路。资金可能来自于地方税收或地方官员的投入。
捐赠与纪念: 有些富有的个人,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忠诚、纪念某个家族成员,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声望和社会地位,会主动出资修建道路或道路上的桥梁、休息站等设施。在道路旁刻上捐赠者的名字,是很常见的做法。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看到一些捐资修建的公共建筑上会刻上捐赠者的名字一样,是一种荣誉。

3. 那么,有没有“收钱”的情况?

直接意义上的“收路费”(toll)在早期罗马大道体系中并不普遍,尤其是在那些主要的、贯通全国的大道上。主要原因还是前面说的,国家承担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与道路相关的活动都是免费的:

桥梁和渡口: 罗马人修建了很多坚固的桥梁,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对于那些由私人或地方政府修建的桥梁,或者重要的渡口,是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补偿建设和维护成本,以及支付给看管人员的工资。这些费用通常不高,主要是针对货物和马匹,而不是“使用道路”的权利。
休息站(Mansio)和驿站(Mutatio): 罗马帝国为了方便旅行者,尤其是在官方出行(如信使、军队)时,设立了一系列的休息站和驿站。这些设施通常是由国家或特许商人经营的。在这些地方住宿、喂马、换马,是需要付费的。你可以理解为,你不是在为“走大道”付费,而是在为“使用特定的服务设施”付费。
特殊区域的费用: 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如城市附近,或者某些重要的商业节点,为了管理和维护,也可能存在一些地方性的收费。但这更多是一种管理费用,而非大规模的“通行费”。

总结一下:

古罗马的大道,尤其是那些由国家主导修建的“万神殿之路”(Via Mundi,一个比喻,意指连接帝国各地的大道),其建设和维护的主要资金来自于帝国财政。你可以把这看作是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了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利益。

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些主要大道上通行,你不需要像今天一样在收费站支付通行费。 国家的投入是希望通过促进整体的贸易和军事调动来获得回报。

但同时,一些服务性设施(如私人或地方修建的桥梁、渡口、驿站)是会收费的,这是为了补偿建设和维护成本,以及提供服务的必要。这些费用是针对特定服务,而非“使用道路”本身。

所以,与其说古罗马大道“收过路费”,不如说它们是通过国家财政进行建设和维护,而沿途的一些辅助设施可能涉及服务性收费。这是一个更符合当时社会和经济运作逻辑的理解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谢邀。

太长不读:收。

罗马最开始修筑大道,目的主要是为了快速向新征服地区运兵,促进商业贸易发展只能算是大道系统的一个副产品。出于这样的原因,一开始使用大道的大部分都是军队或政府办事人员(例如信使、邮差),非政府人员使用大道则需要支付一笔费用。收费地点一般为桥梁、城门、十字路口以及主干道上的驿站/收费站。罗马不设专职收费员,干活的大部分都是负责道路治安的巡逻队(stationarii,罗马不设正式警察制度,这些巡逻员都是在役军人),抓贼扫垃圾的同时顺道收个过路费,岂不美哉。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罗马道路都被归入『大道』行列。罗马道路系统依地区不同存在不同的分级制度。以罗马城所在的拉丁平原一带为例(下图,手机拍照清晰度不行,还请体谅),出城的阿皮亚(Via Appia,一路向南)、 弗拉米尼亚(Via Flaminia,向北出城,台伯河左岸)、萨拉里亚(Via Salaria,向北出城,台伯河右岸)、奥列里亚(Via Aurelia,向西出城,沿海岸向北)、瓦莱里亚(Via Valeria,向东出城,经提布尔一路直达亚得里亚海岸)这几条都是主干道,过城门时都得排队交过路费;但一旦过了城门关后,就可以离开大道拣其它不收过路费的道路走。比如从罗马去安齐奥(图中最下方),假如我是个小商品生意人,运货不多,又想省一笔过路费,可能就会直接从奥斯提亚门(Porta Ostiensis,今天叫圣保禄门)出城,过桥后拐上第一条向东南去的岔道,走上五六个时辰(有货车的话会更慢,而且得交更多的税),中途能在拉维尼乌姆(Lavinium)休整歇息片刻,一两天的功夫就可以赶到安齐奥(虽然未必能赶上检货时间,可能没法进城过夜)。

你可能好奇,过路费的具体金额是多少?事实上这个数目依道路、地区和年代不同,很多时候并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时候这笔钱对于普通罗马公民而言并不多么高昂,尤其随着帝国城乡经济整合度日渐提高,大道的民用属性也愈发增强,许多地方的过路费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当然,商品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问题是那个年代有多少人会不带一点货物出城瞎逛嘞?)。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由罗马大道带动起来的一系列周边经济。

现代国家修路、搞基础设施建设以试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罗马人在扩张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套路,虽然最开始的初衷未必相同。早期大道主要为军用,往往会在桥梁、路口、河口处设哨站,一旦有战事便可以立刻作为军营(castra)投入使用。其后,随着战争压力减轻,这些哨站与桥头堡逐渐扮演了驿站的角色;而伴随着大道民用化的趋势,它们最终变成了那个年代里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这些大道两侧的『服务区』也分出许多种类——供官方使用的mansio、服务私人(通常为有钱的商人)的taberna、面向大众的caupona(没错,很多人喜闻乐见的『路边妓院』就在这儿)、以及专门供车队牲口休整的mutatio(换轮子、修车、给马治病,etc.)。这些『服务区』中的佼佼者有时会发展为繁荣的商业集镇,成为新的vicus(居住区)、castellum(围绕一个军营要塞发展起来的市镇)乃至civitas。考虑到当时交通工具带来的客观限制,『服务区』的间距一般在30公里以内;在人口更为稠密的地区(比如黎凡特)距离会更短。

这些由大道建设带来的周边经济发展,究竟给罗马中央财政带来了多少收入?这是个我还尚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但可以确信的是这个数字一定远远高过坐地收钱的那笔过路费。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那个时代,罗马帝国可不像我们现在过高速公路那样,随处可见收费站。但要说古罗马的大道完全免费,那也是不准确的。这其中的门道,得从罗马人对道路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说起。首先,得理解罗马人对“大道”(Via)的概念。罗马人修路可不是为了方便百姓散步,他们的核心目的是军事和商业。那些著名的罗马大道,比如亚壁古.............
  • 回答
    何新与温铁军,这两位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颇具建树,尤以对西方经典文明的质疑态度而引人关注。然而,要评判谁的“学术贡献更大”,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内容、方法、影响力以及对学术界的实际推动力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何新:跨学科的“颠覆者”与“解构者”何新以其广泛的知识涉猎和大胆的学术假设而闻名。他的学术贡献.............
  • 回答
    说起古希腊,人们脑海里往往浮现的是那些光辉灿烂的城邦,是民主的摇篮,是哲学、艺术、科学的源头。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罗马,那个从一个小小的城邦一步步崛起,最终横跨欧亚非大陆,建立起庞大而持久的帝国时,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希腊人就没有复制罗马人的辉煌,建立起一个同样的、持续了千年的军事帝国呢?这并非是.............
  • 回答
    哈喽!关于古罗马人的书写姿势,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直观。大家可能都想象着他们像咱们一样,坐在桌子前面,支着胳膊写字。但实际上,古罗马人当时的书写环境和工具都和咱们不太一样,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姿势。咱们先从他们最常用的书写工具和材料说起。1. 书写工具:芦苇笔、铁笔,还有.............
  • 回答
    哈哈,您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古罗马军队那套森严的军衔等级,说实话,是个挺有意思的学问。想要弄明白它,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不能简单地说个一二三。这可不是什么现代军队能比的,他们的体系,那叫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咱们先得从最基层的士兵说起,这才是罗马军团的骨架。士兵(Miles): 最基础的.............
  • 回答
    想知道古代大将们身材有多强壮?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首先,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 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有机械化部队,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时候,一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士兵个人的勇武和耐力。大将更是如此,他们是战场上的核心,是士兵的榜样,甚至是冲锋陷阵的第一线。你想啊,他们每天都要进行.............
  • 回答
    关于古代大侠随身携带的乐器,到底是笛子还是箫,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要说“一般”吹哪个,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想象、时代的背景以及想要塑造的大侠形象。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一下,看看哪种乐器更符合大家心中“大侠”的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箫:幽远孤寂的江湖.............
  • 回答
    要说古埃及是古希腊的“大粮仓”,这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或者说不够精确。当然,古埃及在很多时期,尤其是希腊化时期,扮演了为希腊世界提供粮食的重要角色,但将其框定为“大粮仓”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咱们不如就从历史脉络和实际情况出发,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埃及和古希腊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各自的历史.............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医“大牛”一摸脉象就能知天下病,这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之上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病原体”、“基因”等概念去衡量当时的诊断方式,而是要理解中医独特的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定义不完全相同.............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降临到现代中国,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缺水”二字可以概括。这将是一场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进行严峻考验的灾难,其连锁反应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和剧烈。首先,农业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这场大旱将直接导致大面积农作物绝.............
  • 回答
    “没见过迪迦”的大古,怪兽一出现就消失,胜利队为何没开除他?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很多关于《迪迦奥特曼》剧情的“梗”和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没见过迪迦”的大古,怪兽一出现就消失,胜利队为何没开除他?首先要澄清的是,大古并不是“没见过迪迦”。恰恰相反,大古是唯一一个知道迪迦奥特.............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古老湖泊。它们不仅仅是地质演变的见证者,更是生命起源、文明繁衍的重要载体。要说到地质意义上的“大型古湖泊”,我们需要关注那些在漫长地质时期存在过,并且规模宏大,对周边地貌、地质构造乃至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湖泊。在我看来,谈论中国的大型古.............
  • 回答
    黄河清教授关于埃及三角洲“太小”且“形成较晚”,因此“无法孕育大的古文明”的说法,无疑是站在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学视角来审视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埃及三角洲太小”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是相对的。相对于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平原,或者美索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难直接回答的问题,因为古代儒学大师所接受的教育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年级”和“科目”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要打个比方,并且尽量贴近一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儒学大师的“学识”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社会、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能力。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像.............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在我看来,古代东方,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剑,确实普遍缺少像西方中世纪骑士剑那样醒目的护手。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文化、技术和作战方式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是设计上的疏忽。首先,我们得看看西方剑的护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欧洲,盔甲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板甲的普及,使得刀剑的对决不再是简单的.............
  • 回答
    聊起古人的冷兵器,那可真是一门学问,也承载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力量。要说有多重多大,这玩意儿可没个定数,得看是什么兵器,给谁用,啥场合。不过,咱们可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刀剑:贴身之物,锋利与力量的结合中国人用刀剑的历史,那真是悠久得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种的年代。 朴刀/腰刀: 这是最常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