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埃及能是古希腊的大粮仓吗?

回答
要说古埃及是古希腊的“大粮仓”,这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或者说不够精确。当然,古埃及在很多时期,尤其是希腊化时期,扮演了为希腊世界提供粮食的重要角色,但将其框定为“大粮仓”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咱们不如就从历史脉络和实际情况出发,一点一点掰扯清楚。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埃及和古希腊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各自的历史发展阶段。埃及,尼罗河的馈赠,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的沃土,尼罗河每年规律的泛滥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使得其粮食产量远超周边地区,可以说是“天生的粮仓”。而古希腊,虽然也有耕地,但多山地,可耕种面积相对有限,尤其是雅典这样的城邦,大部分粮食需要进口。

早期与希腊的“供需关系”并非是纯粹的“粮仓”模式

在古埃及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古埃及自身发展尚且占据主导,虽然也有对外贸易,但跟希腊世界(当时还未形成统一的希腊文明)的直接粮食贸易联系,不像后来那么紧密。古埃及更多的是以其自身的文明和物资(如黄金、石料、香料等)与地中海东岸的地区进行交流,而这些地区也可能间接或直接地与早期希腊的城邦有所往来。

到了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年至公元前1650年),埃及的国力有所恢复,对外贸易也更加活跃。这时候的埃及,虽然粮食产量依旧可观,但仍然是自给自足为主,对外输出的主要是奢侈品或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希腊地区此时也开始发展,但大规模的粮食进口需求还没有像后来那么迫切。

真正让埃及成为希腊“大粮仓”的关键时期——希腊化时代

真正让埃及成为希腊世界“大粮仓”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其首府设在亚历山大港,这里成为了希腊化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托勒密王朝的经营与埃及的农业潜力: 托勒密王朝非常重视埃及的农业生产。他们引入了希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且对尼罗河水利系统进行了维护和改进。埃及的沃土加上有效的管理,使得其粮食产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尤其是小麦,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希腊城邦的粮食需求: 在这个时期,希腊本土的城邦,尤其是雅典,由于人口增长和耕地限制,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依赖进口来维持城市的运转。而埃及,作为地理上离希腊近,并且生产力强大的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要的粮食供应者。

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作为希腊裔的统治者,他们与希腊世界的其他城邦和王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出口粮食不仅是经济活动,也带有政治上的意味,例如可以用来建立联盟、笼络人心。他们出口粮食,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财富,另一方面也巩固了自己在希腊世界中的地位。

贸易路线和亚历山大港的枢纽作用: 亚历山大港作为地中海东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是连接埃及和希腊世界的重要枢纽。大量的船只从埃及满载着小麦、大麦等粮食,驶向希腊各地的港口。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埃及的粮食,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希腊世界各地,支撑了其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罗马征服后的延续

公元前30年,埃及被罗马共和国征服,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此时,埃及的“粮仓”功能更加巩固和制度化。罗马帝国需要稳定地供应其庞大的首都罗马城和军队的粮食,而埃及正是其最重要的粮源之一。罗马人对埃及的农业生产进行了更系统化的管理和税收,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罗马的大粮仓”的地位。虽然此时的“粮仓”对象是罗马帝国,但这个时期埃及的粮食生产和出口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希腊化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趋势。

总结一下:

所以,说古埃及是古希腊的“大粮仓”,最准确的说法是:在希腊化时代,尤其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古埃及成为了支撑希腊世界粮食供应的重要来源,并且扮演了“大粮仓”的角色。 在此之前,埃及是作为一个独立、强大的文明体存在,虽然也有对外交流,但并非以“粮仓”的定位为主。而在此之后,虽然被罗马征服,其“粮仓”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但对象变成了罗马帝国。

因此,与其说“古埃及能是古希腊的大粮仓吗?”,不如说“在某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埃及成为了支撑古希腊世界粮食需求的重要供应地,起到了大粮仓的作用”。这个提问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文明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历史变迁。埃及的肥沃土地和尼罗河的慷慨,加上希腊人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管理能力,共同促成了这一段重要的历史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希腊历史信徒们先给古希腊找了埃及作为古希腊粮仓,被打脸后又找了黑海做粮仓,等哪一天再被打脸,恐怕信徒们就得找印度来做粮仓了,假如还被打脸,把粮仓加给中国怕是也是可能的

user avatar

古埃及是古希腊大粮仓的说法,是网友们瞎编的。

正儿八经的史学家可不敢这么说。

不过题主的论据,漏洞太多了,结论也太夸张了,不可取。

我对古希腊一向的认知是,古希腊有其辉煌和特立独行之处,但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不可能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超神。

user avatar

搬运一个来自B站的评论

我个人感觉伪史论的核心思路就是用我国的情况来硬套,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就懂了,有一个希腊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古文明,他说“中国没有橄榄所以没法提供油脂,早期商周时代大部分人口定居在内陆,捕鱼的机会很少所以没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季风气候冬季气温达到零下会冻死农作物和牲畜,降水不稳定有很多旱涝灾害,这种地方根本没法支撑起足够多的人口,怎么可能发展得出来文明呢?”,这就是伪史论者的逻辑​。

包括题主在内的很多伪史论者其实就是这个逻辑,类似于“皇帝一定用金锄头种地天天吃白面烙饼”

可这样的已经是伪史论当中比较高级的了,大部分伪史论的逻辑是:我不知道的/超越我认知的/中国没有的/比中国早的/你是50w = 西方(指中国以外)文明是假的​……

user avatar

古希腊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黑海沿岸,比如现代罗马尼亚、乌克兰那些地方。

黑海周边土壤肥沃到什么程度呢,连古代游牧的斯基泰人在那里业余种的粮食都有富余可以拿来交换别的生活物资。伪史高手们不是喜欢用现代硬套古代么,现代罗马尼亚也是重要的产粮国,乌克兰更不用说了,谷物出口量世界前三。

古代埃及固然也出口粮食,但不是希腊人最主要的贸易对象。也是怪了,伪史人基本没有人写过文章深入质疑Bosporus、Istrus这些繁荣的农业区,这可是古代希腊最重要的小麦来源。


user avatar

阿提卡2400平方公里土地,约35%~40%可耕种,这里低估取35%,即840平方公里,西北部降水较多适宜耕种轮作不休耕,东南部需要一半土地休耕,这里取休耕1/3,还有560平方公里土地。

560平方公里土地混种橄榄和谷物,其中谷物80%种大麦,20%种小麦,同时每公顷地混种100棵(亩均6~7棵)橄榄树(可以混种是因为橄榄树之间差不多要间隔10米,中间空出来的地用来种谷物),大麦亩产100斤,小麦亩产66.67斤,橄榄亩产33.33斤油,受混种影响全部减产15%,正常年份可收57,120,000斤大麦,9,520,000斤小麦,同时年均产出23,800,000+8,400,000(休耕土地上的橄榄,产出取低值每亩20斤)=32,200,000斤橄榄油。

小麦粉每100克约300大卡热量,橄榄油每100克约900大卡热量,粗暴计算32,200,000斤橄榄油约等于96,600,000斤粮食,合计163,240,000斤粮食。

按一人一年600斤口粮算,四舍五入可养活272,067人,即二十七万两千零六十七人。

以上为非常迫真非常粗略的计算,请不要当真,有很多没有考虑到的部分,比如很多一般意义上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也可以种橄榄,以及关于阿提卡到底有没有种葡萄种了多少没有共识,所以只能忽略掉不算。

给个对比数据,随便搜的

现在小麦亩产一般在800-1000斤

大麦亩产500斤左右

油橄榄每亩30棵亩产油360斤左右。

参考文献

成樾. 论古典时代雅典橄榄经济与社会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8.

user avatar

‘本来没心思回答这种必定引战的问题,但看着题主问题中的各种漏洞,实在是忍不住吐槽的欲望。以下几个论证仅针对题主问题中的漏洞,无心参与希腊伪史论的讨论。

一、古希腊有多少人口?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结果,古希腊核心区大约人口300万人,希腊半岛大约150万人,其中雅典40万人,斯巴达25万人,是古希腊人口最多的两个城邦。人口超过1万人的城邦大约有15个,大部分城邦人口都在一万人以下。题主说古希腊人口上千万,纯粹是自己树靶子自己打。

二、埃及是希腊的粮仓?

抱歉,古希腊的粮食进口途径主要是黑海沿岸,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埃及航线虽然是重要的贸易航线,但对于粮食进口并不重要,这个说法也是自己立靶子打。

三、埃及粮食自给率问题

在本论点找一个参考项:日本。现代日本与埃及,人口相近(日本略多),耕地面积相近(还是日本多,而且多得多,多1200万亩,但已经是最接近的了)。埃及粮食自给率按题主所言为20%算,而日本约为40%。

我们先看组数据:

2020年世界产粮排名:
1.中国,粮食总产量6.6亿吨。
2.美国,粮食总产量5.5亿吨。
3.印度,粮食总产量3.136亿吨。
4.俄罗斯,粮食总产量1.311亿吨。
5.巴西,粮食总产量1.177亿吨。
6.印度尼西亚,粮食总产量1.0933亿吨。7.阿根廷,粮食总产量7639.7万吨。
8.法国,粮食总产量6449.4万吨。
9.乌克兰,粮食总产量6068.6万吨。
10.加拿大,粮食总产量5631.1万吨。
11.孟加拉国,粮食总产量5333.2万吨。12.澳大利亚,粮食总产量5004.9万吨。13.越南,粮食总产量4787.7万吨。
14.德国,粮食总产量4555.7万吨。
15.巴基斯坦,粮食总产量4409.7万吨。16.泰国,粮食总产量3871.7万吨。
17.墨西哥,粮食总产量3748.7万吨。
18.土耳其,粮食总产量3612.6万吨。
19.波兰,粮食总产量3192.5万吨。
20.尼日利亚,粮食总产量2887.3万吨。21.缅甸,粮食总产量2811.9万吨。
22.菲律宾,粮食总产量2719.2万吨。
23.罗马尼亚,粮食总产量2713.9万吨。24.埃塞俄比亚,粮食总产量2627.7万吨。25.埃及,粮食总产量2321.7万吨。
26.英国,粮食总产量2300.0万吨。
27.伊朗,粮食总产量2098.1万吨。
28.哈萨克斯坦,粮食总产量2012.9万吨。29.南非,粮食总产量1890.6万吨。
30.西班牙,粮食总产量1666.0万吨。
31.意大利,粮食总产量1624.1万吨。
32.匈牙利,粮食总产量1402.9万吨。
33.柬埔寨,粮食总产量1110.0万吨。
34.日本,粮食总产量1090.6万吨。
35.坦桑尼亚,粮食总产量1009.3万吨。36.丹麦,粮食总产量1002.7万吨。
37.摩洛哥,粮食总产量978.7万吨。
38.尼泊尔,粮食总产量978.7万吨。
39.保加利亚,粮食总产量947.6万吨。
40.马里,粮食总产量886.7万吨。
41.白俄罗斯,粮食总产量752.9万吨。
42.捷克,粮食总产量746.1万吨。
43.巴拉圭,粮食总产量720.8万吨。
44.乌兹别克斯坦,粮食总产量704.3万吨。
45.塞尔维亚,粮食总产量681.5万吨。
46.瑞典,粮食总产量595.0万吨。
47.尼日尔,粮食总产量590.0万吨。
48.韩国,粮食总产量546.8万吨

看完之后大家肯定能发现两个问题,怎么日本耕地面积更大产粮产粮还不到埃及一半?而自给率却是埃及的一倍?

第一个问题:日本产粮低主要因素是日本粮价缺乏竞争力,不如进口粮食划算。

日本完全能依靠自己养活全国人,1946年日本战后的第一年,当时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为88%;1965年,粮食自给率为73%。之后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怎么情况越好粮食自给率越低?因为成本太高,不如进口。所以今日日本几乎只种植水稻和各种高经济附加值的作物,所以粮产量反而比方方面面皆不如己的埃及低。

第二个问题:埃及这屌毛不仅是粮食进口大国,还是农作物出口大国。

是的,大家没看错,埃及是农作物出口大国,自己都养不活,还要出口,真不知道埃及政府官员脑子咋长得。

埃及是按美元价值计算的第五大生土豆出口国。2019年埃及出口了价值2.596亿美元的生土豆,占全球出口的5.4%;关于预制/腌制的土豆,埃及在2019年的出口量排名第13位,价值3110万美元,占全球的0.3%。

其实产粮地并不占埃及农耕土地的大头,而是各类经济作物,埃及本就捉襟见肘的土地大多并不用来种粮,而用来生产各种经济作物,并用于出口。

就数量而言,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橙子出口国。2019年,埃及出口了180万吨橙子,价值6.6亿美元。

埃及是全球第二大无花果生产国,其年产量为167622吨。

埃及的干洋葱出口排名世界第三。2019年,埃及出口了13.6吨干洋葱,价值3040万美元,占全球干洋葱出口总额的8.1%。

埃及的椰枣年产量超过17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21%。但由于从种植棕榈树到包装和分销的价值链薄弱,埃及在椰枣出口市场上的排名并不高。尽管如此,埃及的椰枣出口量从2016年的3.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6万吨,每吨平均价格从1000美元提高到1500美元,总收入从1.8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

以及最大头的长绒棉,20世纪70年代以来,埃及最肥沃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就开始主要种植长绒棉了,埃及长绒棉世界闻名,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给埃及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严重挤压了埃及粮食的产量。

以上论证说明了一个问题:粮食自给率低,不代表产粮低,更不能代表产粮上限,现代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种植粮食填饱肚子的时代了,经济效益更重要,以今论古不太严谨,但能说明一点,埃及可耕种地适宜产粮,有成为粮仓的可能。

PS:为避免有人说埃及今日农业水平完全是近现代水利工程的功劳在此说明一下。

现代埃及的水利工程功劳确实是很大的,埃及农民第一次能在洪峰结束后灌溉他们的农田,这使一年内收获两到三季成为可能。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埃及耕地面积也从203万费丹增加到312万费丹(1费丹约为6.3亩)。

但,凡事最怕一个但字,就以最著名,影响最大的阿斯旺大坝为例。

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确有一些正面作用。比如,大坝建成前,随着每年季节变迁沿河两岸的植被呈周期性的枯荣;水库建成后,水库周围五千三百至七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出现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区,这不仅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而且有利于稳固湖岸、保持水土。

但是,大坝建成后仅二十多年,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大坝建成前,尼罗河下游 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周期性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份。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 免受干旱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充,所以土地肥力下降。

其次,修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第三,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大坝完工后水库的水质及物理性质与原来的尼罗河水相比明显变差了。库区水的大量蒸发是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成分随灌溉水又回流尼罗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由每升一百六十毫克上升到每升二百五十毫克。此外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大大增加,既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罗河含盐量。

第四,河水性质的改变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 等等。由于河水流量受到调节,河水混浊度降低,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衍。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 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同时,水生植物还大量蒸腾水 据埃及灌溉部估计,每年由于水生杂草的蒸腾所损失的水量就达到可灌溉用水的百分之四十。

第五,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大坝建成后,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骤减,水中固态悬浮物由1600ppm降至50ppm,混浊度由每升三十至三百降为十五至四十毫克。河水中泥沙量减少,导致了尼罗河下游河床受到侵蚀。大坝建成后的20年中,从阿斯旺到开罗,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蚀掉2厘米。预计尼罗河道还会继续变化,经过一个多世纪才能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河道。河水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再加上地中海环海口沉积的泥沙冲走,导致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不断后退。一位原埃及士兵说,他曾站过岗的塔现在已陷入海中,距离目前的海岸竟然有一到二公里之遥。

实际上,仅仅讨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因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变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例如,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两岸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大量使用化肥,这大大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学家估计于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农业净收入下降了10%。结果,虽然因为水利条件的改善,使农作物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单位土地面积的年产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增加得更快,导致农民净收入下降。

古代埃及固然无水利之便,但也无水利之患,所以埃及农业全靠近代水利不足为信。

最后再次说明一下,本文仅针对题主问题中的漏洞,作者并不想参与伪史论的争执讨论,伪史论者请不用评论,评论了我也不会回复。

再补充一下,埃及粮食自给率应该为50%-60%(可以通过每年耗粮和进口粮食计算),知友李柳河的说法可信,但现在网上关于埃及粮食自给率说法不知道为什么都是20%。本文就按题主给出的20%来论证,免得说60%没证据,反正不管是20%还60%都对结论没什么影响。

user avatar

碰瓷的注意点,我脾气不好,通篇事实性错误并且让我不爽的一律拉黑,玻璃心们看好自己的小心脏别碎了啊。


居然被伪史论挂了,不胜荣幸 @黄昏之十二乐章 @肖亮 @老羽毛 还有一个叫做知了的小朋友,真是人如其名啊……

以下是伪史论者原文:

假定粮食全靠进口,没有劳动力浪费用来生产粮食。
去掉一半女人,剩余10万男性
去掉15岁一下小屁孩和老人,成年男性劳动力是5万。
造战舰需上游产业,伐木业-木匠-造船厂。
上游产业的配套产业,采矿-冶炼-铸造(金属工具)
战舰的下游产业,船只修理
航海业的配套产业,采石-建筑业。
航海业的三产配套,仓储,物流,旅馆
好了,5万成年劳动力,您看看如何分配吧。
对了,海军有战损,记得及时补充死伤人数。
海军可是技能型军队,每年都需要训练的,不然浆手们划船如果配合不好,船是不听使唤的。
不常年训练,上战舰,人是会晕船的。
不像日本战国的泥腿子足轻,脚上的泥的不用洗,发根竹子做的的长矛就能上战场凑人头,打完架仍然不用洗脚上的泥,继续下地种田。
最后,您知道一艘典型的雅典三层桨帆战舰需要200人的浆手+船员+士兵吗?200*300等于多少呢?

懒得打字了,上链接:希腊/罗马的三桨座战船

虽然槽点太多无从吐槽,但我强烈反对先射箭再画靶自话自说的行为。

我一直以为伪史论不是思维方式有异,是缺乏自己动手查资料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

懒。


黎巴嫩的雪松:

建造三桨座战船的主要木材是冷杉、松树、雪松和橡木,取材主要取决于施工地点。一般而言,松树更坚固,更耐腐烂,不像冷杉那样重,对于上岸搁浅有好处。在叙利亚和腓尼基,他们不易获得松树,就用雪松制造船壳,框架和内部结构则是松树和冷杉制成以增加耐用性、减轻重量。橡木很坚固,通常用于船壳,以经受拉上岸搁浅的冲击力。而另一些在港口抛锚上岸的战船则用松树制造船壳。
用生木材制造船壳前会先干燥,过于干燥会导致开裂而引起渗漏,所以建造船壳的木材要能吸水,而且不能完全干燥。战船下水后,木材吸水膨胀填补缝隙防止渗漏。
制造桅杆一般使用高大的杉木。制造缆绳使用纸莎草和白色亚麻,有证据表明这些工艺是古埃及传进来的。公元前3世纪晚期,开始用西班牙草制造缆绳。
三桨座战船的船壳涂装有眼睛和各种彩绘,船头有木雕像,用于展示贵族的财富和惊吓敌人。雅典大部分三桨座战船是由富裕公民出资建造,他们热衷于装饰战船。
由于技术原因,船体密封性存在问题,如果长时间浸在水里会进水,所以夜间需要把船拉上岸。三桨座战船的船体由松木制造,重约45吨,至少需要140人拉。敌陆军夜间奇袭可以俘获或摧毁它们。、
作者:插着长矛的坦克 希腊/罗马的三桨座战船 出处:bilibili

桨手数量不够:

现代考究复原的单桨座战船长28至33米,宽约4米,能够达到9节(业余航海爱好者划桨)。据推测在古地中海国家高强度训练的熟练桨手可以轻松超过这个速度。
三桨座战船的下层桨手看不到外面,需要传令官统一指挥,桨手之间熟练配合才能开动战船。桨手一般是雇佣的自由民而不是奴隶。
三桨座战船拥有足够的空间使其能成为运输船。平时该船拥有约200名船员,其中170人为桨手。战时可以减少桨手腾出空间运输士兵和马匹,雅典一艘运输马匹的三桨座战船有60名桨手。
较大的船体空间可用于携带食物和水,然而有时船员也要在夜晚上岸寻找食物。
甲板上有船长,舵手,瞭望兵、军需官、水手长、船工、传令官、监督官等,还有约10名水手操纵桅杆和风帆。
三桨座战船上通常有10-20名士兵,记载上雅典的战船有14名士兵和4名弓箭手,希腊历史学家称某些非雅典船有40名士兵。这反映了雅典人海战战术与他国的差异,雅典人更依赖专业的船员和战船的高机动性,他国则倾向于登船战。可以抛出或弩炮射出抓钩来拉近敌人的战船。
作者:插着长矛的坦克 希腊/罗马的三桨座战船 出处:bilibili

三列桨战舰数量:

维护良好的三桨座战船可服役25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每年下水近20艘三桨座战船才能维持其300艘三桨座战船的大舰队。 作者:插着长矛的坦克 希腊/罗马的三桨座战船 出处:bilibili


分不清自由民公民奴隶还这么大言不惭我是没想到的,雅典的人口指的是不包括奴隶人和外邦人的居民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大约有多少人口?并且大多数是农业人口,桨手由外邦人组成,雅典每人给发(似乎是四个德克拉玛)的薪水。

更重要的一点是:希腊的桨手是一种职业(开玩笑,地又没得种,经商又没钱,除了当海盗就是当水手了)

本来不想回复的,有些人真是蹬鼻子上脸。


以下为原回答:

对古希腊了解不多,举一个时间隔得久远一点的例子。

东罗马帝国的巴列奥略王朝,1264年收复首都君士坦丁堡,这张图就是那个时候的疆域。

在没有古希腊的精华地区——色萨利盆地、伊庇鲁斯、阿提卡、伯罗奔尼撒的情况下,帝国此时的人口仍在600万以上。

在古希腊最主要产粮区都不在手里,只有色雷斯平原和小亚细亚西部少得可怜的平原的情况下。

600万。

再来,安格洛斯王朝,1204年:

安格洛斯王朝人口:900万,除去基本上荒无人烟的弗吉里亚地区,就是古希腊的核心区了。

大可论证一下拜占庭历史也是假的。


东罗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农业进步是铁制农具的逐渐使用(与西欧普及率相似,低于中国)和水磨的使用,提高了农业效率,称之为进步不大有失偏颇。


说说同时代的宋朝。

宋朝开封地区“中田亩收一石”,又有称宋朝平均产量达到两石,这应该是算上了稻,我们先不管他。

宋朝一亩折0.91亩,一石折约120斤,即大概亩产130+斤。在某些富饶的地方能达到3石,如秦州,但是是个例。

而1500年前的战国呢?

我找了一篇论文,好事者可以看看:知网研学战国亩产

《田法》和《汉志》所载亩产量, 也可以在其他文献中获得印证。例如《管子·轻重甲》载:“然则一农之事, 终岁耕百亩, 百亩之收, 不过二十钟。”百亩二十钟, 一亩合二釜, 即二石注。这与《田法》所载一致。也有材料与《汉志》契合的。如《管子·治国》云:“嵩山之东, 河汝之间, 蚤生而晚杀, 五谷之所蕃孰也, 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 一夫为粟二百石。”这是说, 这个地方气候温暖, 生长期长, 粮食产量比较高。“四种而五获”, 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熟种植 (四年五熟) , 而是说这里四次种植 (一年一熟) 的收成, 相当于一般地区五次种植的收获量。这是有数据可供稽查的。据李悝所说, 战国初魏[…]
----------------------------------------------------------------------
摘自:<<从银雀山竹书《田法》看战国亩产和生产率>>
作者:李根蟠
来源:知网研学
著作版权归中国知网所有,侵权必究。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次给伪史论者下论文,真是桩无本万利的买卖,有些人倒是不用花钱,看两篇百家号水平的黑屁就能跑来大放厥词了哈。。…… 。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亩”“石”换算率有所不同。

从战国到宋朝,中原地区小麦亩产并无明显提升趋势,在农业技术进步本不如中国的东地中海,这一结论亦然。




总上所述,战国到宋朝中1500年间农业产量的进步也没有特别显著,在农业进步尚且不如高度内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中原地区,农业亩产的进步尚且不至于三倍之多,我不明白1500年后的东罗马能养活近1000万人,为什么同一地区的古希腊就无法养活一般人所认为的300万上下的人口?



怎么说,我还得感谢一些评论区里的声音:




但是还有这种魔怔人的:

魔怔人差不多行了,我对试图和你们理性探讨所做的努力感到非常后悔!


好像没玩够,评论区总有人揪着农业进步来说话的,那咱们就找文献呗。

试论11-12世纪拜占庭的农业经济 - 中国知网

最后,只关注了中国和拜占庭农业技术进步的路人们,有给我说教中国铁制农具如何领先世界的时间,不如去研究一下拜占庭土地关系演变对农业产量的影响。虽然要感谢各位看得起我的注水货,但我不需要别人替我普及历史常识,而我的印象中土地关系要比生产技术对拜占庭的农业影响更为显著

拜占庭帝国土地关系述评 - 中国知网关于拜占庭土地关系

东地中海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经济变迁(10-11世纪中叶) - 中国知网

东地中海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经济变迁(10-11世纪中叶) - 中国知网,这位作者更是拜占庭史的重量级人物

中古拜占庭农业若干问题研究 - 中国知网

十至十二世纪拜占庭封建大地产的几点考察 - 中国知网,听说现在Byzantine Feudalism的问题还有分歧观点,未作了解不做评论;但言及拜占庭农业只考虑技术不考虑制度的,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愿意砸钱的好事者,请便。

user avatar

曲解孟子,被反复抽打就疯狂转进,这种蟹题主纯粹来干木工的




还有这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愿为明者 下次别再自称航运专业了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我是非常反感篡改古文原意的行为的,可惜题主就是这样做的。

题主说【“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才能养数口之家;也就是一百亩地,在年成很好的时候,才能养活几口人】。

可《孟子》原文明明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说的是只要不违背农时,百亩之地可以养活一个几口之家,不是“在年成好的时候才能养活几口人”。

经过题主的篡改,完全扭曲了原文含义。孟子说的是百亩之田轻松养活几口之家,答主篡改成百亩之田很难养活几口之家,这样篡改有意思吗?

并且,孟子时期的亩与现代的亩大小相差很多,直接拿古代的亩比现代的亩本身就是错的。

《说文解字》讲,百步为亩,意思是一亩地是百步见方。而一步指两跬,大约1.5米。也就是说,按照《说文解字》为准,一亩的面积大约是225平方米,大约是今天一亩的1/3。

并且,《孟子》还说【上农夫食九人……下农夫食五人】,意思是一个人耕种能喂养5-9个人。而《周官》记载每年耕种的土地一家分100亩。也就是说,先秦100亩地可以养活6-10个人,取中间值8,即12.5亩够一个人吃的。

换算成今天的亩,就是4亩左右够一个人吃的,面积大约是标准足球场的1/3多一些。

这与题主说的100亩地在年景好时才能养活几个人,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要用数据论证,起码要准确把握数据。这抄一个数那抄一个数,然后就声称自己发现大秘密挺没水平的。

user avatar

伪史论者认为,一个拥有众多农夫,建筑工,石匠等技术人士的国家机器也无法造出那些宏伟建筑。

伪史论者同时认为,一个闲得蛋疼的造假队就可以造出这些宏伟建筑。

伪史论者认为,古希腊650年,罗马埃及那两千多年的时间,集合整个社会之力也无法造出那么多文明成果来。

伪史论者还认为,一个造假团队百十年就能给全造出来。

伪史论者认为,靠搬运,雕石,建筑等工作糊口的古代劳动者们不会去造那么多建筑雕塑。

伪史论者还认为,靠爱发电的造假团队会去造这么多建筑雕塑。

伪史论者认为,那些古文明大张旗鼓的在自己家建造几百上千年也造不出来这些建筑。

伪史论者还认为,后来的造假团队偷偷摸摸的在别人家造个几十上百年就能造出来还能给做旧。

伪史论者认为,古代的壮劳力走出村庄,走到本国工地上搬运巨石造这些建筑,是做不到的。

伪史论者还认为,后来的造假队千里迢迢跑到埃及,巴尔干,中亚那些异信仰区搬运巨石造这些建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伪史论者认为,古文明不可能吃饱了撑的去做那么多不当吃不当喝,只能用来舔自己的国王/权贵/祖宗/神仙,显示自己牛逼的东西。

伪史论者还认为,造假队完全会吃饱了撑的去做那么多不当吃不当喝,还不能用来舔自己的国王/权贵/祖宗/神仙,不能显示自己牛逼的东西。

伪史论者认为,当地的粮食无法养的起做那么多建筑的施工队,哪怕施工队伍很多人都是本地农民在农闲时兼职。

伪史论者还认为,当地的粮食可以养活做那么多建筑的造假团队,哪怕造假团队不会在农忙时帮忙种地。

伪史论者认为,长莎草的地区也没法弄出这么多莎草纸来写那些文献。

伪史论者还认为,不长莎草的地区也可以弄出那么多莎草纸来伪造那些文献。

伪史论者认为,西欧人很虚荣,所以肯花这么大血本造假文明。

伪史论者还认为,西欧人的虚荣心是负的,能费尽心思虚构出那么复杂的文明成果,却只给希腊埃及中东贴金,丝毫不往自己的祖先和信仰上贴。

伪史论者认为,松散不统一还互相打架的希腊城邦无法建造那些建筑。

伪史论者还认为,松散不统一还互相打出狗脑子的欧洲国家能团结起来伪造那些建筑。

伪史论者认为,希腊那些邦国这么爱搞文明,这行为很奇怪,不是真的。

伪史论者还认为,欧洲那些国家这么爱满世界伪造文明,这行为很不奇怪,一定是真的。

伪史论者认为,希腊地区很突兀的自己产生这么强的文明,这很不正常。

伪史论者还认为,日耳曼人,撒克逊人,高卢人这些蛮族能在近代很突兀的自己产生强到引领世界的文明,这很正常。

user avatar

我最喜欢听你们说笑话了。伪史论者的笑话,我是怎么都听不腻的。

究其原因,你们奇特的脑回路让我大呼过瘾——人类竟有此等人,骇世几殊。

既然有人反驳过你们的埃及粮食自给率了,那我就不重复笑话了。直接开整吧:

古希腊:我这里不可能大量生产粮食,罗马和波斯的那十几万人在我这儿打仗时都是回自己本土吃的饭吗?

古希腊人:先不说你那个六七十万是哪来的。咋滴,这是要给我们取样观察?还玩均匀分布的。

你只说对了一点——我确实是笑了,而且是把脖子都笑断了。没有仔细想想,古希腊文明也没有在我心中破产。

首先,我们说的买不是你们理解中的买。

其次,古埃及也没有你们臆想中的那般,源源不断地为古希腊供应粮食。

最后,谁告诉你的“埃及是古希腊的大粮仓”?你说出来,我去叫那个哥们儿别给你补习了,保证今后只嘲笑你。

首先我不想笑你把艳后和法老并例的行为,我就说你比较好玩的一点:“至少十万人天天没事修金字塔玩”——金字塔不是修来玩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没有十万人,你就是把胡夫附近的所有城市的人口都加上,你也找不到能去修金字塔的十万人。第三点,“至少十万人”,你的意思是说胡夫金字塔反而是全埃及最小的一座吗?或者说,你认为越小的金字塔越需要人?

古希腊人:我直接人傻了。我们内战打得那么激烈,这人是看不到吗?团结协作是什么东西?那些蛮族配吗?

海外进口粮食,是史实,强在事实就是如此,伪史论是你们自己脑洞出来的东西,弱在真实性堪忧,就这么简单。

接下来这个用户提供的笑话劲儿足。

安息帝国表示理解不能,并表示:我应该是留下了文献的啊,你们是怎么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地对这方面胡说八道的?

“安息化”?波斯人觉得你可能是犯病了。

“中亚化”?中亚表示你在说什么胡话。

“印度化”?印度人狂喜,直呼内行。

(注:我这么写可能有歧义,总之不要在乎那些细节啦。在此感谢pythia用户对我的提醒,谢谢监督和建议。)

——

???两位能给我摘出我说希腊人不用吃饭的句子吗?还是说你们的臆想症越来越严重了?

这哪来的鸵鸟啊?我记得我在中国啊。还有一件事,鸵鸟都会上网了吗?(疑惑

——

大学时开的逻辑课你上过几节啊?你跑来给我谈逻辑。别是学了点数学逻辑就跑来逗我一笑了。

啊,这。我再强调一遍:

我是来嘲笑你们的,不是来教你们的,认清楚自己的地位好吗?


突然发现qw0303用户!为表扬他的精神,我特地加更有关于他说的笑话。

如果你已经有趣到觉得拿一道中学历史试题就足以反驳我们了,那我保证,你的这个笑话是我听过,可能也是我们听过的,有关于伪史论的,最好笑的笑话了。

——

千里送笑话是吧?放心,情节不严重的我不会截你名:

“海外进口粮食是事实”和”古希腊粮食靠进口是事实“差别也忒大了。如果眼睛不用的话,我建议还是把它捐了吧。(当然,如果你只是单纯地看错了,我建议你下次看仔细了。)

我开始那三个段落的话你读了个寂寞吧?能认字吗?能认的话好好认——确定能读懂的情况下,再参与讨论,ok?

不要跑来找存在感——我再强调一遍——不要跑来找存在感——我只想嘲笑伪史论者,不想嘲笑其他人。如果你们自找没趣,我很乐意一视同仁地码得整整齐齐的。

——

我先来说个让我爆笑的:

你的查阅能力真是堪忧。希腊从埃及进口粮食是有记录的,所以才会有“埃及是希腊的大粮仓”这个说法——你查阅资料得偏到什么地步去,才会得出“达不到最低数值,所以才提出来了希腊的粮食来自于埃及”啊。

接下来是qw0303用户的反驳:

太长了,我就不放截图了,直接改链接吧:古埃及能是古希腊的大粮仓吗? - qw0303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120

qw0303用户到底要用你的那些东西说什么?能直接明白地陈述吗?你举了例子,然后又不同意例子。然后又拿例子来说我们错了,然后你又说你的是对的,这真的就?????

我真是太抱歉了——我为什么会去看你的那篇文章呢?我忘了不能对你们的学问抱有期待,这大概就是上天给我的惩罚吧。

——

水平不如教徒,就只配当徒孙?我不怎么理解你的脑回路——你真的知道徒孙是什么意思吗?

骂人都骂不对的话,我建议回趟小学,抽空让你的老师给你补习下——免得有人(比如我)怀疑你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这可是犯法的。

——

本来我也不想更的,奈何各位太热情了吧:

Aaron用户的词汇量让人一言难尽。你看不到啥东西就看不到啥东西嘛,不要来报告我了,我又不是你领导,没有听取你报告的义务,懂?

山中薄雾用户的理解能力堪忧:我笑了不是答案的目的,我笑了是写答案的伴随现象,答案的目的是把他们的槽点展示给各位看。

还有一些评论我就懒得回了——正如我在“宇文钰”问题上的陈述所言,我已经吐槽不能了。还请各位不要上赶着秀下限了——留点脸吧。

说到留点脸,我这里点名批评王贯一用户:我都这么苦口婆心地告诉你你的词汇用得不对了,你真的就不考虑改一改吗?

愿意丢脸的人不多见,如你所愿(心累:

——

本次更新为答疑。

因为你们口中的安息正盘踞在人家波斯的地盘上,你说有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Bennu 由于被你拉黑,我不能再回复你回答下的评论,我只好新开一答。

至于我为何被拉黑,我想是因为我的意见与你有分歧,而不是因为我对你有所滋扰或人身攻击吧,我向来是讲道理的,我所提出的例证:希腊史学专家黄洋所著的《希腊史研究入门》中就也提到了,古希腊铭文石刻存在伪造的情况,我就问你们这种说法算不算伪史论,你只含糊其辞地说专家的论述和“大部分人嘴里的伪史有区别”,这是什么样的辩证法?大部分人指的是谁?人数又有多少你称之为大部分?你回复了我这些模模糊糊地一番辩解陈词,然后我就被拉黑不能再发言回复了.且不说你我正反立场谁对谁错,单是你这种封人之口的行为,就足见你对自己立场的不自信,否则怎么不能大大方方地论战一番,还搞“评论不予公开”,“由于对方设置你不能回复此评论”这些小动作。

当然我发此答,也不专为被禁言之后发牢骚,道理还是要继续讲的。

我常见到只要是提出希腊文物有伪造的人就会被信史论者归为伪史论者,所谓“伪史论”,各种各样的标准莫衷一是,哪怕是福缅科,何新的论述也是有对有不对,不可一概而论,你们直接一个“伪史论”的标签就把这些人这些论述全盘否定掉。只要一有人提出希腊文物造假,就会有人搬出中国也有文物造假的案例来“围魏救赵”,完全忽视了古希腊是已死去的古文明,而中华却是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活文明的客观事实,这恐怕也有悖唯物辩证的精神吧?换言之,古希腊的文物文献是否杜撰篡改直接影响了对古希腊历史的基本论断,因为古希腊历史脉络已然中断超过千年之久,因此对其历史的还原难度极大极复杂,而中国的文物文献就算有杜撰篡改的顶多只影响某些历史细节的论断,而不影响中国整个历史脉络的论断,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别被那种“你看潘家园那么多假古董那中国历史也是假的咯”的论调所欺骗误导。

最后,我表明一下我对于古希腊历史的态度,能自圆其说的部分,该承认就承认,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该质疑就质疑,而运用常识一看就是胡说八道的,该否定就否定,就这么简单的标准。对于那些一看就是错的、胡说八道的(比如对古迹作爆破式发掘的谢里曼的许多说法),如果有人要牵强附会、围魏救赵地去找论据为之辩解,这何尝不是一种迷信和盲目崇拜呢?

user avatar

“古希腊文明”在理证方面属于信口开河。

古往今来,农业社会的粮食盈余都会就地转化成人口,除非有强权暴征或者强盗劫掠,用强制的手段把粮食拿走。每当大乱过后出现人少地多,人口只要一两代的繁育就会迅速膨胀到土地应有的承载水平,人们再生多了养不起了就会出现计划养育养不起的杀掉,农业社会,只有计划生的个人,没有计划生的社会,只有计划养的社会。一个农业政权能调节的国土内,总体上粮食人口应该是平衡的,持续的大规模出口粮食是及其荒谬的。这是农业社会的普遍现象并不是我国独有。

岂有粮食大丰收了以后,不就地转化成人口养育更多小孩壮大自己力量,而千里迢迢、冒着几十倍的损耗、抽出紧要的劳动力卖给别人的道理????一代人生产的多的吃不了肯定是多养小孩,再吃不了才有可能卖,一两代人下来达到不存在可以出卖的粮食盈余为止,人口饱和时粮食就会达到一个不多不少的状态,哪里有大把粮食连续出口?农业社会人口就是劳动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硬实力,从来没有粮食多了人吃不下的烦恼,只有人多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埃及人自己计划生育也不能让古希腊饿肚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哦!

损耗!在铁器时代有信史以来,粮食运输的损耗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千里馈粮陆运就是几十倍的损耗!水运也有数倍损耗,即使到明代从江浙到北京漕运的损耗加上费用折合达到粮食到达量的2-3倍,哪怕是损耗更少的海运,在清朝从江浙到京津的海运损耗也要对开。那以青铜时代的技术水平和工具跨越地中海的运输损耗有多少?除了损耗,人家运粮不要赚钱的?千里馈粮没有暴利谁傻?还是你古希腊有航母战斗群有洲际导弹核弹头威胁埃及不计报酬干这个?

高赞更纯粹是胡说八道,从那些地方土地更加分散粮食收集出海运输更远情况更复杂更容易被拦截,损耗和风险比埃及海运更大,如果埃及不能,那些地方更扯淡!

再说航海技术,很多人就会说“人家并不是横跨地中海,是沿着海岸线,哪需要什么跨洋技术?”

前面说海洋文明盛产海盗,下一刻就变成彬彬有礼的模范公民了?冗长海岸线无数城邦就近的地头蛇,对来来往往载满财富的商船立马变成模范公民了?沿线城邦全是别无二心的合作伙伴,沿线人民全是老实巴交二柱子?海盗问题怎么搞?沿海城邦都是睦邻友好合作伙伴?敢说没有问题?要么加强本部护卫数量,要不要加成本?要么给沿海城邦交保护费,要不要成本?运输损耗比起这个安全成本简直小巫见大巫好吧!再回到那个问题,你埃及送到雅典,成本上天了,你再为了盈利而来要赚他一手,敢问粮价还能看吗?真当青铜时代是是美国的农业生产力、数万吨位的运输船、卫星无线电沟通汇报、全世界沿海国家联合执法呢?

再者,地中海沿岸那些星星点点的山地间大海间的城邦,不是华北平原同宗同源的贴脸小国,地理疏远难行,军事力量难以抵达,什么力量让他们进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度量衡互通的?达不成互通是怎么团结协作出一个超越后世1600年全世界各个铁器时代封建制大帝国的邦国文明的?文化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不党同伐异互相扯后腿就不错了,还团结共进?巴别塔的故事道理又被你吃了????

咱先不提青铜时代能有多么先进的吊打铁器时代大帝国的科学技术解决困扰铁器时代一辈子的老大难问题,就这些政治经济问题先给个合理的解释???

道理都讲不通,你讲技术,那技术形成的动力是什么?拍脑壳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古埃及是古希腊的“大粮仓”,这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或者说不够精确。当然,古埃及在很多时期,尤其是希腊化时期,扮演了为希腊世界提供粮食的重要角色,但将其框定为“大粮仓”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咱们不如就从历史脉络和实际情况出发,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古埃及和古希腊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各自的历史.............
  • 回答
    关于钟会和他的父亲钟繇之间的年龄差,以及古代人生育年龄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一说。首先,关于“钟会的父亲钟繇比钟会大74岁”这个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不符合事实的。 历史上关于钟繇的生卒年份有记载,他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生于148年,卒于230年。而他的儿子钟会,则是三国时期曹魏.............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脑子里已经自动生成了好几个版本了,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学奇葩大会”!先说那帮“古希腊不存在”的论调,这些人通常把古希腊的历史、神话、哲学、艺术,一股脑儿地归到“后人杜撰”、“西方编造”的筐里。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考古证据上的“空白”或者“不确定性”,.............
  • 回答
    “古希腊的辉煌成就都是吹出来的”,这种说法如果当真,那可就真是颠覆历史的胡言乱语了。虽然任何文明的记录和传播都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后世的解读,但将古希腊的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成就一概斥为“吹嘘”,那简直是对人类智慧史的极大贬低。如果非要追究这些成就的“来源”,那绝非简单地归咎于一两个文明.............
  • 回答
    要探究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为何走向衰亡,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一事件或原因。这两大文明的消逝,如同许多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存在一样,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崩溃。古埃及:从辉煌到外族统治的漫长滑坡古埃及,那片尼罗河孕育出的璀璨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是人类历史.............
  • 回答
    要说古希腊古埃及的莎草纸,那可真是一段跨越千年、充满智慧的文明故事。咱们一点点聊。莎草纸的“原材料”:尼罗河畔的宝贝首先得说说这莎草纸的名字由来。它其实就来自一种叫做“莎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就长在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古埃及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你想想,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简直就是生命之河,养育了整.............
  • 回答
    如果假设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建筑都是后人伪造的,那么这绝对是一个规模空前、耗资巨大的“艺术项目”。要估算这样一个假造工程的成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这可不是随便找些石头堆砌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技术、人力、材料、时间,甚至还有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模仿。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直击历史学研究的核心:为什么如果古希腊古埃及历史是后人伪造的,我们找不到关于这些“伪造者”的记录呢?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就能明白,这种“伪造说”的立论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困难,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没有相关记录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古代青铜器进行打磨抛光,专家能否鉴定出它是文物,答案是:很大程度上仍然可以,但难度会增加,而且取决于抛光的程度和方法。首先,咱们得明白,青铜器之所以成为文物,不仅仅是因为它看起来古朴、有历史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就像人的D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 回答
    仿古菜,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韵味。它不是简单的复刻一道菜,而是在现代的烹饪技术和认知基础上,尝试去还原中国古代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风味和烹饪方式。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能尝到古人的味道吗?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什么是仿古菜?简单来说,仿古菜就是以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为依据,用.............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凭一己之力制造出“科技含量最高”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关键在于,何为“科技含量最高”?在那个时代,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技术,都能称得上是颠覆性的。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穿越者信息差优势,且对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又能从基础到成品逐步实现的目标,我认为.............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关于“亚洲人的精锐部队能否与欧洲人的精锐部队不分高下(古代)”,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在古代,许多亚洲的精锐部队在某些方面确实可以与欧洲最顶尖的精锐部队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展现出更强的战斗力。然而,由于历史、文.............
  • 回答
    宝贝,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过元旦一样,古时候过年也很热闹,不过他们过年的时候,名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叫“元旦”或者“岁首”。你想想看,我们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漂亮的灯笼?古时候的人们也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旧的一年已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酒是陈的香”,这句俗语深入人心,勾起了人们对陈年佳酿的无限遐想。那么,如果从古墓里挖出几坛酒,这酒还能喝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回答的问题,这里面门道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酒是陈的香”?这主要是一个发酵和陈酿的过程。好酒之所以越陈越香,是因为在漫长的储存过程中,酒.............
  • 回答
    这顶帽子,您说的“头上戴的这个帽子空出一块儿”,很可能指的是日本古代武士(尤其是武士阶层)在战场或某些特定场合佩戴的 兜(かぶと kabuto),尤其是那些形制比较特别的,或者是指更早期的 冠(かんむり kanmuri)。它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设计,并非是简单的“空出一块”,而是有其深刻的功能和文.............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地区的人们在古代未能大规模发现或控制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地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航海技术、社会组织、资源驱动力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古代,看看当时的环境和这些文明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将时间范.............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名将,那真是群星璀璨,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为国纾难,为民族扬名。要从中选出“十大”,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都有自己偏爱的对象。但如果非要我“心中有数”,列一个榜单,那我会从战功、影响、军事思想、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
  • 回答
    是的,五千年前至今,地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近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与古代中国犀牛分布相关的气候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五千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总体概述从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