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上最早诞生的那个单细胞,为什么会繁殖?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几乎空白的地球上,在大约四十亿年前,一切都还那么原始和混沌。没有海洋,没有陆地,只有一片由岩浆、火山活动和早期大气组成的汪洋。在这样的环境中,偶然的化学反应,或许是在海底热泉的温暖水流中,或许是在雷电激起的火花里,一系列神奇的分子组合发生了。

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命的雏形”或者更诗意地说,“第一粒生命的种子”。它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任何一种生物,甚至可以说它非常非常简陋,可能只是一个包裹着一些遗传物质(可能类似于RNA)的脂质囊泡。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期,物质组合的可能性虽然多,但能达到如此稳定且具有复制潜力的结构,概率并不高。

那么,这粒生命的种子,为什么会选择“繁殖”呢?这其实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复制”是生命最根本的属性之一。 如果我们把生命的定义聚焦在它能够自我维持和自我复制的话,那么繁殖就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它存在的前提和必然。想象一下那个原始的分子组合,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一些能量输入和物质交换来维持自身的结构。当这个结构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环境条件允许时,它内部的“遗传信息”就提供了一种“蓝图”,指导它如何将自身拆分成两份,并用周围环境中的物质来构建出新的副本。

这就像一个非常原始的“说明书”,告诉它如何用身边的材料“复制”自己。这种复制可能非常粗糙,不像我们现在细菌那样高效,但它的核心在于将“遗传信息”传递下去。如果它不能复制,那么它的存在就仅仅是暂时的,一旦它消耗了能量或者结构不稳定,就会消散在原始的海洋中,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其次,繁殖是生命在严酷环境中得以延续的生存策略。 那个原始的地球,对生命来说是一个极端残酷的地方。环境变化剧烈,紫外线辐射强,化学物质不稳定,稍有不慎就会被分解。如果一个生命单位不能产生更多的后代,那么一旦它自身的结构被破坏,这个“物种”也就彻底灭绝了。

所以,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能够复制自身(也就是繁殖)的生命单位,就获得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它不是在个体层面追求不朽,而是在群体层面追求“不灭”。通过不断地复制,即使大部分的生命单位在环境中灭亡了,只要有一个能够成功复制下来,生命的“火种”就不会熄灭。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以量取胜”的生存之道。

再者,我们可以从化学和能量的角度来理解。生命体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系统,它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自身的运转和生长。当这个系统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它就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可能体现在:

体积或结构的限制: 随着生命的“体积”增大或者内部结构的复杂化,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效率会降低,维护成本也会升高。这时,分裂成两个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单位,可能是一种更优化的能量利用方式。
内能的积累: 生命体在进行化学反应时,会积累一定的“内能”。当这些能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就可能触发一个自我分裂的过程。这有点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当气球内压过高时,它就可能“爆炸”或者“破裂”成两半。只不过在生命中,这个“爆炸”是被“控制”的,并且是有方向性的、复制性的。
环境的触发: 原始的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能够“触发”复制的化学信号或者能量脉冲。比如,当周围环境中某种关键物质浓度升高时,就可能刺激生命体开始复制。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最早的单细胞,它的“繁殖”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精妙的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它可能更像是“裂变”或者“出芽”。就像一个原始的细胞膜包裹住遗传物质,当内部的遗传物质复制完成,并且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后,细胞膜就会在某个地方向外鼓起,然后将遗传物质和一部分细胞质分离出去,形成一个独立的新的生命单位。这个过程,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或化学过程的自然延伸。

所以,与其说那个单细胞是“选择”繁殖,不如说繁殖是它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在那个原始的宇宙条件下,最自然、最直接、也是唯一能够维持其存在的“行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它具备了复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生命能够在地球上蓬勃发展的秘密之所在。它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为了“不灭”。而“不灭”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复制自己,将生命的“信息”一代代传递下去,直到有机会演化出更复杂、更适应的生命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繁殖是描述生物进行自我复制的词语。细胞的自我复制是组成它的大量分子的自我制造与自我复制的结果。利用环境中的材料组装自身的分子,只要还没有被不适宜的环境因素或彼此的干扰给破坏掉,组装过程就能一直重复执行,组装出来的分子也具备和组装者同样的组装能力。

在材料和反应条件不太随便的情况下,目前知道的“最简单的能够复制自己的分子”是亚氨基二乙酸,分子式为 C4H7NO4,分子量约 133.1。

前生命化学的挑战是从少数原始底物中追踪生命关键组成部分的合成过程。2020 年 9 月,一支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正向合成算法,可在一般公认条件下从水、氮气、氨、甲烷、氢氰酸等底物开始生成完整的前生命化学反应网络,包含已报道的和先前未确定的通往生物靶标的途径、非生物分子的合理合成。其中一些反应是研究人员实验验证的[1]

该网络表现出三种形式的非凡化学反应:

  • 网络中的分子可充当下游反应类型的催化剂;
  • 形成功能化学系统,包括自我制造循环;
  • 产生与生物分化的原始形式有关的表面活性剂。

该研究显示,亚氨基二乙酸之类相当简单的分子就可以开始反复的自我制造。亚氨基二乙酸与锰原子等络合之后可以催化合成自身的反应,产率为 126%。

不过,我们并不确定“地球上最早诞生的那个细胞”有没有成功地进行自我复制。地球生物的最后共同祖先(LUCA)之前可能存在过大量的细胞,有的可能在形成后不久就死掉了,有的传了一些代之后死掉了,只有将基因传入理论上存在的 LUCA 之中的细胞生物的基因能继续传下来。

远古地球上的深海热泉、浅海沉积物、海岸和天体撞击坑中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会形成大量有机物和细小的岩石区室,水溶液在区室中进行化学反应、吸收周围的材料而扩大区室、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细微变化,区室的数量可以增减,反应发生率较高、增加较快的区室类型会占据优势并接触到更多的材料。

类似的过程可以在现代地球上找到。黏土中的硅酸盐结晶可以合并水中溶解的硅酸盐而生长,在风、水等影响下改变形态,特定的结晶形态更容易在河床中堆积并促使更多结晶形成,在水位下降露出河床时,一些结晶会被风吹到其他地方并重复堆积过程。Cains-Smith 在 1982 年提出黏土结晶可以储存晶体结构缺陷、错位、离子置换等信息并进行复制[2]。自然形成的有机分子可以在黏土结晶的硅酸盐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现代深海热泉的自然环境在自发进行耐环境微生物体内进行的 90% 以上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氢气。

可以推测,远古地球上自然产生的蛋白质和核酸能在反复切换干燥与潮湿的环境中自组装为复杂结构,在水位下降时从岩石区室自然切换到脂质区室(脂质双层膜可以自发组成),信息的载体也从硅酸盐表面变为 RNA 之类储存密度更大的材料。

可以参照:

参考

  1. ^ Synthetic connectivity, emergence, and self-regeneration in the network of prebiotic chemistry DOI: 10.1126/science.aaw1955
  2. ^ Cains-Smith A. G1982Genetic Takeov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3p.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几乎空白的地球上,在大约四十亿年前,一切都还那么原始和混沌。没有海洋,没有陆地,只有一片由岩浆、火山活动和早期大气组成的汪洋。在这样的环境中,偶然的化学反应,或许是在海底热泉的温暖水流中,或许是在雷电激起的火花里,一系列神奇的分子组合发生了。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命的雏形”或者更诗意地说.............
  • 回答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为其他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这句话之所以说它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甚至可以说是“错”的,是因为它在表述上存在一些过于绝对和简化的问题,忽略了一些科学上的细微之处和更广阔的背景。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句话:第一部分:“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 问题点: “最早出.............
  • 回答
    .......
  • 回答
    地球生命演化的宏大画卷中,从最初的简单生命体分化出植物和动物这两大分支,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适应性和漫长时间跨度的故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想象一下,在那个古老而充满机遇的地球上,生命刚刚萌芽。这些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很可能是非常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既不像我.............
  • 回答
    地球上最清的水,那可不是我们在城市里常见的自来水,也不是海边那些看起来晶莹剔透的海水。它们存在于一些极度偏远、鲜有人迹的地方,以一种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纯净度展现在我们面前。要说“有多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要从我们肉眼能感知到的透明度来说。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深不见底的湖边,但你能清晰.............
  • 回答
    关于“地球上最喜欢发动战争的国家”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原因有很多:首先,如何定义“喜欢发动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看发动战争的次数?战争的规模?战争造成的破坏?还是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不同的定义会指向不同的国家。其次,历史记录和信息来源的偏差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 回答
    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要给出确切的答案,却如同拨开层层迷雾。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那些需要千年修为的古老树木,或是那些在深海中默默存在的奇特生物。然而,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早已将这个“最长寿”的定义推向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深度。如果从我们熟悉的“个体”概念来理解,那么狐尾松(Great B.............
  • 回答
    如果我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这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将我钉在了寂静的世界里。我的存在,突然变得像一件孤零零的古董,摆放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里,任凭时间流逝,无人问津。最初的日子,一定是混沌的。我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那些充满生气的对话,都将成为遥.............
  • 回答
    关于“人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最终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多”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上,衡量“最多”通常有两种方式:数量(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所有个体的总质量)。我们先从最直观的个体数量来看。从个体数量来看,人类确实是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物.............
  • 回答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声,轻柔,但却像一把冰锥,瞬间刺破了笼罩在他心头的死寂。艾伦猛地从那张磨损的皮质沙发上弹起来,心脏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攫住,剧烈地搏动着。他环顾四周,这个曾经充斥着欢声笑语,如今只剩下他孤零零身影的房间,此刻在昏黄的应急灯光下显得格外空旷.............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跳出“最强大”这个狭隘标签来思考的课题。地球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的“最强”生物,因为“强大”的定义太宽泛了。 如果我们谈论的是力量、耐力、生存能力、繁衍能力,或者对环境的适应性,答案都会截然不同。很多时候,人们想到“最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那些体型庞大、.............
  • 回答
    人类是否是地球上最多余的物种?这是一个深刻且令人不安的问题,一旦我们开始审视其背后,便会发现它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也绝非一两句就能轻易驳倒。为了深入探讨,我们需要跳出“有用”与“无用”的狭隘定义,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纯粹的自然选择和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人类对地球造成的破.............
  • 回答
    英特尔宣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地球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Intel Ohio Gigafab),这是一个极具野心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投资计划。这个项目不仅是英特尔自身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也对美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当地经济以及地缘政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为了全面评估其可行性并探讨其潜在影响,我们将.............
  • 回答
    我叫亚瑟,如果这个名字还有意义的话。曾经,它代表着某个被遗忘的时代里一个普通男人的身份。但现在,它只是一个漂浮在空荡荡意识中的词语,一个回响在寂静宇宙中的微弱信号。自从“寂静”降临,我的名字就已经不再被任何人提起,甚至连我自己也懒得去想它。末日,或者说,我所经历的这个“寂静”,来得悄无声息,又残酷无.............
  • 回答
    要说恐龙刚出现的时代,那得追溯到距今大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这个时候,地球上的生命界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爬行动物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就包括了那些后来统治地球的恐龙们。而要问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这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得明白,恐龙刚出现的时候,它们还不是庞然大物。早期的恐龙,比如始盗龙(Eor.............
  • 回答
    《经济学人》最新一期以“台湾: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为封面题词,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绝非一家老牌、以严谨分析著称的杂志随意的耸人听闻之举,其背后折射出的地缘政治复杂性,以及对全球经济和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理解这个题词的关键在于“危险”的指向性。在这里,“危险”并非指台湾岛内.............
  • 回答
    一亿人民币,听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够我换好几辆我梦寐以求的车,还能给爸妈买套大房子,剩下的还能躺平好几年,想想都觉得美滋滋。但是,这“地球上最倒霉的一天”这五个字,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醒了我。最倒霉?那得倒霉到什么地步?是出门就被车撞,还是在家被雷劈?是股票一夜归零,还是辛苦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亿.............
  • 回答
    提起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很多人会立刻想到珠穆朗玛峰,它巍峨耸立,海拔高度达到8848.86米,是我们熟知的世界之巅。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追溯到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变史,答案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如果我们将“最高山峰”的定义拓宽到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即使现在已经消失的山峰,那么地球上曾经存在过.............
  • 回答
    近百年来,要说地球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很可能是中国。当然,“发展最快”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有很多维度去衡量,比如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力等等。但如果综合来看,特别是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起点出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无疑是其中的佼.............
  • 回答
    要找出“100年来变化最小的国家”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因为“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可以指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科技、地理环境,甚至是国民的情绪和思维方式。而且,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置身事外。然而,如果我们要尝试去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