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特尔宣布将在美国俄亥俄州建造「地球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可行性如何?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英特尔宣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地球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Intel Ohio Gigafab),这是一个极具野心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投资计划。这个项目不仅是英特尔自身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也对美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当地经济以及地缘政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为了全面评估其可行性并探讨其潜在影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英特尔俄亥俄州芯片制造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1. 英特尔的战略驱动力与技术实力:

扭转颓势,重拾领先地位: 英特尔长期以来是半导体行业的领导者,但在过去几年里,其制程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市场份额受到AMD等竞争对手的挤压。通过大规模投资新的制造基地,英特尔旨在加速其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研发和量产(如Intel 4、Intel 3等工艺节点),从而在技术上重新夺回领先地位,并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IDM 2.0战略的落地: 这一巨额投资是英特尔“IDM 2.0”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该战略的核心是继续保持其作为集成设备制造商(IDM)的优势(即自行设计和制造芯片),同时大力发展其“IDM 2.0”模式下的代工(Foundry)业务,为外部客户(如高通、AMD、甚至苹果)制造芯片。俄亥俄州的基地将是支持这一代工业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供应链安全与去风险化: 近年来全球芯片短缺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促使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半导体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土化。英特尔在美国本土大规模建厂,不仅响应了美国政府的《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号召,也旨在减少对亚洲地区(特别是台湾)的过度依赖,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

2. 选址与地理优势:

土地和基础设施: 俄亥俄州作为美国中西部的重要工业州,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相对成熟的基础设施(电力、水、交通等),能够满足大规模制造基地建设的初期需求。
人才储备与教育资源: 俄亥俄州拥有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顶尖的工程和技术院校,能够为英特尔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研发和制造人才储备。
相对较低的成本: 与加州等西海岸的高科技中心相比,俄亥俄州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可能相对较低,有助于控制建设和运营成本。
政府支持力度: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芯片法案》提供了巨额补贴和税收优惠,俄亥俄州政府也积极提供了土地、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支持,极大地降低了英特尔的投资风险。

3. 技术挑战与投资回报:

技术难度: 建造和运营先进的芯片制造工厂(尤其是7nm及以下节点)是极其复杂且成本高昂的。这涉及到顶尖的设备、精密的工艺控制、严格的洁净室环境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英特尔在此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仍需克服技术瓶颈,确保良率和生产效率。
巨额投资与风险: 英特尔宣布的初期投资就高达200亿美元,未来规划总投资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这是天文数字。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英特尔的未来。需要充分的市场需求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产能。
市场竞争: 全球芯片代工市场竞争激烈,台积电(TSMC)和三星(Samsung)是主要竞争对手,它们在先进工艺和产能方面已形成规模优势。英特尔能否凭借其IDM 2.0战略吸引足够多的第三方客户,将是其代工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

4. 总体可行性判断:

从战略、资源、技术和政策支持来看,英特尔在俄亥俄州建设大型芯片制造基地是具有相当可行性的。英特尔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并且得到了美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项目的挑战主要在于技术实现、成本控制以及市场竞争。如果英特尔能够成功实现其先进工艺的量产并吸引大量第三方客户,这个项目将是其复兴的关键。

二、俄亥俄州芯片制造基地将产生的影响

这个项目的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对英特尔自身的影响:

技术追赶与领先: 这是英特尔重新夺回半导体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一步。通过在俄亥俄州部署最先进的制造设备和工艺,英特尔有望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
代工业务的崛起: 俄亥俄州基地将成为英特尔代工服务(IFS)的核心支柱。如果项目成功,将吸引大量客户,使其从一家芯片设计和制造巨头,转型为拥有强大代工能力的“超级IDM”。这将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并分散其对传统CPU市场的依赖。
财务压力与投资回报: 如此巨额的投资将对英特尔的财务状况造成短期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如果项目能成功兑现其产能和市场目标,将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
人才与组织结构: 大型制造基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顶尖人才,这将促使英特尔在人才招聘、培训和组织管理方面进行重大调整。

2. 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提升本土制造能力与自给率: 这是美国重塑本土半导体制造业的关键一步。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产能落地,将显著提升美国的芯片生产能力,降低对海外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带动产业链发展: 芯片制造不仅仅是晶圆厂本身,它还需要大量的配套产业支持,包括设备供应商(如Applied Materials, Lam Research, KLA)、材料供应商(高纯度化学品、气体)、以及相关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英特尔的到来将极大地带动这些配套产业在美国本土的发展,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半导体生态系统。
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 芯片制造厂是高度自动化的,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操作员、维护人员等高技能人才。这将为当地和全国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
研发与创新中心的形成: 除了制造,英特尔的投资也包括了研发能力。这有助于将先进的半导体研发活动带回美国,促进本土的科技创新。
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 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将直接与台积电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工厂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促使双方在技术、成本和服务上不断优化,对整个行业有利。

3. 对俄亥俄州当地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引擎: 1000亿美元的投资将是俄亥俄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私营部门投资之一,它将极大地刺激当地的经济增长。
就业机会爆炸式增长: 在建设阶段,将创造大量的建筑和工程就业岗位。建成后,将直接和间接创造数万个高薪的科技和制造业岗位。
人才引进与留存: 高薪就业机会的出现,将吸引大量人才流入,同时也能留住当地有才华的年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当地人才市场注入活力。
基础设施升级: 为了支持如此庞大的工厂,州和地方政府可能需要升级电力、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这将惠及更广泛的社区。
税收收入大幅增加: 工厂的运营将为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可用于改善公共服务和教育。
“芯片经济圈”的形成: 随着英特尔的入驻,可能会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在俄亥俄州落户,形成一个围绕半导体产业的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的多元化。
教育与培训投入: 为了满足人才需求,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可能会增加与半导体相关的课程和项目,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4. 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全球产能分布的重塑: 这一投资将改变全球先进芯片制造产能的地理分布,减少东亚(尤其是台湾)在最尖端制造领域的集中度,使全球供应链更加均衡。
区域竞争加剧: 美国正在通过《芯片法案》积极推动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欧盟也在推行类似的政策。英特尔的投资是这一全球性趋势的一部分,可能会加剧各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
供应链安全与地缘政治考量: 在当前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环境下,关键技术(如先进芯片)的本土化生产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目标。英特尔的俄亥俄工厂有助于实现美国的这一战略目标,对全球科技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美国本土先进制造能力的提升,可能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合作和市场准入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两者将共同塑造未来的全球半导体格局。
技术标准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英特尔作为重要参与者,其在俄亥俄州建设的工厂及其生产的芯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半导体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总结来说,英特尔在俄亥俄州建设“地球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是一个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略性投资。它的成功将使英特尔重拾技术领先地位,重塑美国半导体产业格局,为俄亥俄州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并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安全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虽然面临巨大的技术和市场挑战,但凭借其战略决心、政府支持以及自身实力,这个项目有望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特尔这个项目成功可能性不大。

和很多人固有印象不同,芯片产业早就不是只为电脑和手机服务了。汽车,家电,自动化生产设备,智能穿戴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芯片。去年至今的芯片紧缺也是在汽车领域最明显的。

作为汽车家电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其他电子产品的配套上游,芯片产业自然也不会距离下游生产中心太远。不然无论是运输成本还是市场对接,都会落后于竞争对手。

而这些制造业的基地大都在东亚,跑去美国建设配套上游基地?1000亿美元的投资看上去很多,但是要打破这个商业规律,还差的太远了。

user avatar

谢邀

1、至少看上去美国这次是在动真格,想要把芯片制造这种高端实体行业回流美国。之前台积电宣布在亚利桑那投资120亿美金开5nm工厂、三星也宣布花170亿美金在德克萨斯开基地,英特尔这次的1000亿算是另外一个大卫星了。

这也符合拜登政府一贯的思路,利润足够的高端产业回流、中低端继续外包,保证就业的同时掌握高科技的主动权。

当然,如果是中国做这些事儿,美联社又要来说“追求科技自主导致全球不安”了,哈哈。


2、俄亥俄、亚利桑那和德克萨斯都是美国选举中著名的“摇摆州”,在选举中至关重要;而俄亥俄也在实体退却的“铁锈带”上,类似于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几个地方很缺实体就业岗位,导致很多时候只能靠钢铁产业救命。现在有了这些实体制造业资金,既能促进当地的就业,又能给民主党中期选举带来好处,一举两得。

不过,哪怕是最快的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都要2024年才可能开工,这个对于解决目前美国的芯片短缺没有帮助。


3、CHIPS法案里,对于芯片投资有500亿美金;而在拜登的“重建更好美国BBB”法案里,还有额外的1900亿美金。英特尔的公告里明确说明,只有这些资金到位了,我的1000亿美金工厂才能开工。

这个大概率也是拜登拉着英特尔给曼钦和西内玛等民主党内鬼施压:你如果不让通过BBB法案,这些就业你还要不要了?



4、更多的内容还需要看明细计划和建造方案,毕竟美国在实体产业建设上已经躺平了太多年了,之前有奥巴马大基建计划的前车之鉴、建设一条城际高铁花了上千亿预算,实在不能让人太乐观。

而之前国内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事情大家应该也知道了,美国工人迟到早退摸鱼那是常态。

看美国人自己的决心吧,如果还是不断纠结环评不过关、人力成本太高、甚至是工人里的“种族性别歧视”问题,那成本就低不了。


5、对于我国来说,要抓紧了。美国在加快高端产业的脱钩进程,我们如果保持现在的速度,未来不太好说。

user avatar

高华和公知又要高呼赢了,美国赢了,盎撒人赢了

user avatar

美国的政客的一些行为有的时候让你不太好分辨是真的蠢还是已经投共了。

英特尔建芯片厂这事本身就是挺正常的商业行为,作为芯片行业巨头之一投钱建个厂很正常,美国是高端芯片行业主要的研发、设计基地,美国在高端半导体、芯片产业也是处于优势地位,英特尔在美国建厂也很正常。

这事让美国政客一炒作就坏事了,就明着跟中国说我要拿芯片卡你脖子,这不就南辕北辙了吗?

如果要真想用芯片卡中国,那最应该说的就是无论什么情况我都向你敞开供应芯片,两国就算爆发核战,只要你放我的运输车进入我就给你运芯片。

你都这么表示了,中国哪还有动力开发自己又贵又难用的芯片啊,肯定用美国芯片用一辈子的,到时候好东西自己用,二流货高价卖给中国,里子面子全都有。

现在可好,威胁不卖芯片给中国,这不是逼着中国花钱发展自己又贵又难用的芯片吗?产业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科技但更靠需求,F-22用的程序是B语言编的,是因为美国找不到会Pythen的人吗?还不是因为美军只买200架,F-22一年要是能卖1000架Siri都给你整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电脑、汽车销售国,这些玩意大部分也是在中国产的,难道没有芯片中国人就不用手机、电脑、汽车了?美国不卖芯片无非就是中国人一段时间里用一些差一点儿的产品而已,没有中国的市场需求美国的芯片厂家失去的是利润和规模,到时候中国的芯片厂家恐成最大赢家。

而且,哪怕是不卖芯片最好也是公司发声,不要上升到政治行为。因为你上升到政治行为中国也会上升到政治行为,最后就成了比政治动员能力。美国现在都啥样子了,MAGA大战ANTIFA,真有政治动员能力先让大家带上口罩处理处理疫情问题好不好呢。

user avatar

你是否会很奇怪ԅ(¯ㅂ¯ԅ)

intel一边在在台湾与TSMC建专厂 ?

然后intel又在ohio要建世界最大的厂 ?

他们都是真的,但是说和做是有差别的。

在先进工艺的演进上,intel是绝对没有办法追上TSMC了,工艺是靠产量来推动的,mobile的wafer产量是PC+desktop的3-5倍,这么几年ASML的光刻机发货量已经是证据。

去年TSMC张忠谋也有一个发言专门说了这个问题。mission impossible。


那么真正的逻辑是什么呢?

1、TSMC根本没有真心在美国建工厂

2、intel未来先进工艺会大量依靠TSMC

3、1+2在US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必须要做一些对冲的动作来减少其影响,那么就到一个政治极其正确的地方出点血建个厂咯。到最后要还是不行,那国军毕竟努力过了啊。

user avatar

很多人早已失去了客观看待世界的能力和兴趣,脑子只有两种情绪:看到别人有,那就骂, 看到别人无,那就嘲。什么时候能对外界的变化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呢?什么时候能承认别人的力量和意志呢? 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脑海里不存在这个。

英特尔这次的建工厂,本身不算太大的一件事,毕竟只是一个产业的一个工厂。

但是显然不止是这样。

英特尔在美国建厂首先是因为美国朝野已经明确了对华脱钩的产业战略,而这个战略是又一系列法案支撑的,包括巨额补贴,当然也包括各种关税以及国家安全政策等相关政策辅助。

所以在半导体产业领域,不只是英特尔要在美国俄亥俄建厂, 像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要建芯片厂,投资规模是几百亿美元级别,三星和德州仪器在德州也是要分别投资几百亿美元的规模建芯片厂,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内,美国本土将掀起一个规模宏大的半导体生产投资浪潮。

而且不只是半导体这一个产业,比如说电池产业链。

丰田汽车将投资1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2亿元)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其在美国的第一家电池工厂,以扩大其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业务。该工厂最初将启动4条生产线,每年可为80万辆汽车提供锂离子电池。后续将在美国花费34亿美元用于电池投资扩到至少6条生产线,将电池总产能扩大到每年120万辆。

通用汽车与LG新能源的合资企业UltiumCells正在俄亥俄州和田纳西州建造电池工厂,年产能超70GWh。同时还在计划新增两座工厂,未来通用的电芯年产能将会超过100 GWh,甚至有可能接近150至200 GWh。

福特和 SK Innovation 合作计划投资高达 114 亿美金在美国设置 3 座电池厂、以及 1 座用于组装下一代 F-150 电动皮卡的组装厂,合计创造多达 129GWh 的电池年产能,可满足 100 万辆电动车的需求

Stellantis和SD合作建设电池工厂

而特斯拉则在继续扩建自己的超级电池工厂。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在北美地区已公布的规划电池产能接近500GWh。数据预计,到2030年,北美电池总产能将超过1000GWh,足以生产1000万辆纯电动汽车。

而电动车方面,特斯拉已经刚建成在德州的超级工厂,开始生产电动汽车,福特,通用等公司都在新建或者扩建在北美的电动汽车生产线。从电动汽车到电池的这个产业链在迅速膨胀。

在航天产业上,spacex正在24小时赶工扩充其在德州的太空城,生产星舰,同时其生产猛禽发动机,星链卫星,星链终端等的工厂都在扩产,蓝色起源的火箭工厂和发动机工厂,火箭实验室公司,群星公司等也都在吸引投资进行扩张。

因此现在美国本土的制造业是必然要经历一场变革和增长的大戏的。 很多人对此视而不见,不知道算是哪种自信.....

user avatar

花钱能解决的事,从来就不是事。

可是我要问一个问题,生产出来的芯片卖给谁?

如果产能大于消费,是不是就意味亏钱?

有人说,卖给中国

没错目前世界上也只有中国可以吃掉这个产能。

然后呢?你再扩大,中国人再吃。

然后有一天,中国人不吃了,改吃自己芯片产能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这种事情,不光现代中国人能干出来,古代中国人也能干出来有兴趣的去看看管仲在2000多年前是怎么做到的。

user avatar

对于一个合格的华人,面对这种新闻的正确看法应该是:俄亥俄的房价要涨了吗?

不过地税好像很高,又太冷了

user avatar

美国这种让高端产业回流的行为令全球感到不安。

user avatar

英特尔现有的Fab产能包括:

美国境内9座:

俄勒冈州:Hillsboro有4座D1B/D1C/D1D/D1X,工艺节点10/14/22nm;

新墨西哥:Rio Rancho有一座Fab 11x,工艺节点32/45nm;

亚利桑那:Chandler拥有4座Fab 12/32/42,工艺节点包括10/14/22/32/45/65nm;Fab 42是最晚建成的,规模最大,主要是10nm先进制程;

除了位于美国本土的9座晶圆厂外,其他的:

海外:

爱尔兰:Leixlip有3座Fab 10/14/24,工艺节点包括10/14/65/90nm,Fab 14基本已经停了,在建的Fab 34晶圆厂2019年开始,预计2023年投产,主攻7nm(Intel 4)和EUV工艺;

以色列:Kiryat Ga有Fab 28,工艺节点包括10/22/45nm;

中国大连:Fab 68,Nand Flash存储芯片,已经卖给了SK Hynix;

目标投资:

亚利桑那:200亿美元,新建2座,台积电也选址在亚利桑那,120亿美元主要是5nm工艺,这样一来可以争取芯片法案那520亿美元补贴,二来聚集于亚利桑那方便上游本土的Fabless客户,而且对设备、材料供应商也很方便,毕竟集群效应;

俄亥俄州:200亿美元,新建2座,目标是做IDM 2.0,看看能不能后续拉到更多高通、亚马逊之类大客户的产能;

至于后续整个投资计划最多可达1000亿美元,目标建成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这是明摆着:补贴,快给补贴!

user avatar

美国不是中国,有些事情他干不来。

其实这事本质上就是美联储印钱,美国政府拿了美联储印出来的美金发给因特尔,让英特尔在美国摇摆州建厂。

这事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政治决策,不是说政治决策不好,恰恰是政治有时候凌驾于经济,统筹全局才是对的,我这里想说的是美国其实也在逐渐的向中国的政治靠拢。

美国已经逐渐发现他们的自由市场经济玩不转了,所以开始偷偷的学习中国的政府管理模式了。

实际上无论是进入本地市场加高额关税,还是制裁公司禁止进入美国市场,亦或因为安全问题颁布禁令,都是在加强政府管理经济的作用,这和他们之前几十年相信的自由市场竞争才能带来经济活力的论调已经大相径庭。

现在让因特尔设厂其实就是政府变相补贴,贷款,也是政府调控的一环,这1000亿美金真投进来,钱肯定是从国会法案通过后,政府撺掇几家美国的银行或者政府发这个补贴,之后因特尔是国有还是私人都不好说。

先不提可行性,单论美国这套手法就已经和他们自豪的那套国家体制和理念渐行渐远了。


谈到可行性,就要说中国虽然也搞补贴,政府也拉投资,但是中美在本质上有很不同的地方,中国是个已经运行70多年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体制都有响应的配套措施和运营方法。

一个工业园区需要土地优惠,需要工业电力供应,需要上下游企业连接,需要财政优惠,需要政府出口退税补贴。

市财政,省财政,国家财政都有相应的规划,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前期持续性的消耗,这些巨大的财政开销只有国家级别才消耗得起。

而只有挺过前期多年的财政赤字,后期在产业上才可能逐渐进入正循环。


像中国当年可不只有深圳一个经济特区,而是实验了多次,在多个城市投入,最后成功的只有这一个。

因特尔想把晶圆厂在当地建起来是可行的,但是能不能长久运行下去,那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如果芯片在俄亥俄造出来,要组装到各种日用电子设备上,那是不是要把芯片发往世界各地的电子设备制造厂?

那么假如99%的电子设备刚好在中国的工厂造出来,是从美国俄亥俄陆路运输到西海岸,再海运到中国上海,再发到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容易呢,还是从台湾,韩国或者中国本土的芯片工厂发往内地容易呢?


假如因特尔的芯片制程落后,而俄亥俄分厂的产能不足,中国内地或者台湾或者韩国的分厂产能更高,因特尔有没有可能又要被迫放弃俄亥俄的基地呢?


假如俄亥俄芯片工厂的工人要求涨工资,一如曾经底特律的汽车工人50美金一小时的工资,因特尔看看自己在亚洲的工厂,如何应对?


假如俄亥俄的芯片配套设施,比如水资源消耗,上下游产业迟迟建不起来,因特尔不愿意亏本经营,那美国政府有没有那个决心每年消耗大量财政去补贴俄亥俄的芯片工厂呢?


美国政府毕竟是个小政府,它的财权,税务,对公司的管辖权利都很有限,公司不会轻易做一个注定赔本的买卖的,因特尔一旦觉得自己要赔钱,就不会继续下去,只会关闭这个工厂,找个能赚钱的地方去。

整个产业的成功,这种事从来不是看一开始的决心有多大,希望有多大,而是看你持久的毅力,面临所有不利困境时候的恒心,对公司,民众,工人,政客,金融家各方面的协调,

就美国他们四年换一届总统,每两年就要准备选举乱糟糟的政府结构,有恒心有毅力有规划的推进一件精巧,细密的产业,非常困难。

两党政治和小政府也想玩政府投资,咱就看看这个工厂最后会怎样吧,这前提还得是因特尔不是忽悠美国政府想骗钱。

user avatar

只有三哥们还在英特尔高层大量存在,什么事都别想做成

英特尔亡于阿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