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公务员怎样看待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

回答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个说法,在东北的公务员群体中,可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复杂的话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一方面能够理解这个说法的出现有其现实根源,另一方面也切身体会到这个标签对东北投资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很多人正在努力打破这种认知。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东北公务员的视角:

一、 理解说法的由来:承认现实的挑战

东北的公务员并非对“投资不过山海关”视而不见,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经历过或听到过投资环境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这个说法产生的土壤:

历史遗留问题: 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期留下了不少国企、重工业和相对僵化的体制。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营商环境的不足: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可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充分尊重和支持。
“关系经济”的担忧: 有些外来投资者对东北地区可能存在过度依赖人脉和关系的担忧,担心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足。
政策的“一刀切”和执行偏差: 即使出台了优惠政策,有时在具体执行层面可能出现偏差,或者政策的落地效果不如预期,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
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由于地理距离、媒体宣传等因素,外界可能对东北投资环境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些负面信息被放大,而正面进展则被忽视。

因此,很多东北的公务员也清楚,过去的某些现象确实为“投资不过山海关”提供了口实。他们不会完全否认这些问题曾经存在或者在某些角落依然存在。

二、 感受说法的负面影响:切肤之痛

尽管理解说法的由来,但这个标签对东北公务员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因为他们深知这对家乡发展的负面影响:

招商引资的阻力: 当投资者带着“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固有印象来到东北时,即使当地政府努力提供服务,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增加招商的难度。
人才流失的加剧: 这种说法也会影响优秀人才对东北的认知,可能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的问题。
发展机会的丧失: 投资者意愿的降低直接导致了项目落地和经济增长机会的减少,这是所有关心东北发展的公务员都不愿看到的。
“证明自己”的压力: 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这种印象,向外界证明东北并非“投资不过山海关”,而是正在积极拥抱改革、优化环境。

所以,很多东北的公务员对这个说法是感到“不服气”的,或者说是一种强烈的“被误解”感。他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公务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家乡带来改变。

三、 积极的应对和改变:努力打破标签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说法的负面影响和打破标签的紧迫性,许多东北的公务员正在积极行动,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

深化“放管服”改革: 这是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各地政府都在努力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办事流程,推行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为企业提供便利。例如,很多地方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或项目服务专班,为投资者提供“保姆式”服务。
优化政务服务: 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转变工作作风,让政府部门真正成为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审批的管理者”。
加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研究制定更具吸引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招商引资政策,并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惠及企业。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加强产权保护,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让投资者有安全感和信心。
主动对外推介: 不断组织和参与各类招商推介会,主动发声,展示东北的优势和变化,用事实说话,澄清误解。许多地方政府官员会亲自出面,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
鼓励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 认识到传统产业的局限性,积极发展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吸引新的投资和人才。
提升城市吸引力: 除了经济环境,也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教育、医疗、宜居等方面的吸引力,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

四、 分化的认知:不同群体有不同视角

需要注意的是,“东北公务员”这个群体本身也存在差异,他们对“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年轻一代的公务员: 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改革的认识更深刻,也更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和创新,他们对这个标签的“不服气”感可能更强,也更愿意用行动去证明。
资深或面临基层压力的公务员: 可能对改革的难度和阻力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可能更务实,也更清楚改革需要时间和耐心。在一些基层部门,可能还存在一些思维惯性或者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果。
不同层级的公务员: 中央和省市级的公务员可能更侧重于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而基层公务员则直接面对企业和民众,更能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实际变化。

总结来说,

东北的公务员看待“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是一种辩证的、复杂的态度。

他们承认过去存在的问题,并清楚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他们对这个标签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同身受,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家乡的发展。
他们正在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法治建设等方式,努力打破这种认知。
他们对东北的未来抱有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可以说,这个说法既是他们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也是推动他们自我革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为过去式,真正实现东北的振兴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麻烦前面那些匿名乱喷的看清楚问题,不该你回答的就别来写那种没质量的东西了好吗?

我来点实际的。

1、怎么看待,无奈呗,无奈完了还得继续干活。去年国庆以来,市里区里领导三天两头找我们大局长,除了营商环境就是自贸区建设,我们单位也确实配合着出台了不少政策,从我们现在局党组的风格看,相关政策至少能坚持到换届。大局长记性好,年初的计划能记到年底,时不时检查一下执行情况,我们整天被追着赶着往前走,那叫一个累,不过年底整理材料时候发现确实有效果,也算是个安慰吧。

2、目前来看辽宁反应最快(然而跟江苏浙江比起来还是略显笨拙),整个辽宁都在围绕营商环境做文章,态度还行,最起码忽悠你来的时候政策确实不错,投资陷阱比过去少了不少,各项优惠政策也都铺开了,能坚持多久还不清楚,但绝对比过去强,起码几年内没谁敢玩杀鸡取卵式管理了。

3、海关和商检正在试点单一窗口,两家都在尝试压缩流程时限,最近几个月外贸企业应该有感觉,通关速度确实提升了不少,代价就是我们这群小科员累成孙子,白天根本没空写材料,半夜2点还得熬夜写十九大学习心得,累点但挺有成就感的。

4、目前营口自贸区政策比较多,想来圈地或者投资物流的赶紧,最后还有零星机会。

5、黑龙江某些地方的至少3年前就已经出现过一次经济滑坡,我们老家那时候至少倒闭了1/3的店铺,那叫一个惨,即使那样也没这么多人觉得东北不行,这两年很多地方经济触底震荡,2017年还有回暖的意思,突然网上铺天盖地说东北不行,估计很多东北人也纳闷吧,不行的时候你们没觉得如何,我都快缓过来了你们说我不行,有病吧!这也是很多东北人红着脸嘴硬说东北没那么糟的原因。当然,也就在那时候,很多地方选择了明目张胆杀鸡取卵填窟窿,把数字做得不那么吓人,却把企业坑得死去活来,有些地方的鸡比较猛,杀不动,就出现GDP下降20%的情况。后来某些人尝到甜头更加肆无忌惮往死里坑企业,然后投资就真的不过山海关了。所以说东北的问题真不是一天两天积累的,也别指望一天两天解决,三年前五年前的错到现在都理不清,更不用说更早的沉疴旧疾。东北人别急着辩解,外地人也别急着落井下石,都冷静一下才能解决问题,不然倒霉的绝对不只是东北人。

6、我对东北大环境不敢盲目乐观,人还是那些人,目前收入也远没到穷则思变的程度,周围人心态还没崩,不能指望突然出现思想启蒙什么的,还是慢慢来吧,愿意骂的继续骂,愿意干事的继续干事,资本不瞎,营商环境真变好了之后,山海关再高都挡不住投资。

user avatar

过去做pe的时候多多少少接触过几个东北公务员,类似的问题问过,千言万语汇成两句话:

1. 东北搞成这样又不是我的责任

2. 关我什么事?

大家知道南京这十年换了7任市长了吧,也知道南京被抓起来的区以上领导能重新再组套班子了,那么,这帮贪官,特别是大贪官杨卫泽治下的南京公务员是怎么做的呢?我说几件小事

  1. 雨花区转型软件和高科技之后,经我同学介绍,认识了区科技局的副局长,第一次见面,正好在八项规定下来之后,她连吃饭都不敢,我们俩在一个很普通的小饭店,还是她请我吃了一顿工作餐。过了两天,按局里招商的规定打印了一份我需要的企业名录给我,我看中了三四家公司,她本人亲自陪我去企业拜访,前后我就请她喝过几杯星巴克
  2. 我老同事之前想在南京设立一个VC基金,某区愿意出点基石的钱,材料写完了发给我看,我提了一些建议。我老同事问我国资委有没有认识的朋友,因为要审批,我说不认识。过几天我一个国资委的同学主动找到我,问我这个事情,说有个北京的基金想募资,这些人靠谱吗?我用我自己的名声给这帮GP做了适当背书,我同学也就按规定给办了。前后没花一毛钱。
  3. 市科委在当时3D打印最热的时候介绍了一个3D打印的孵化器给我,里面有个几十家公司吧,还派了个小朋友陪我去和孵化器领导对接。
  4. 之前因为一个项目,和南京市团市委副书记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比我还小俩月,然后我想看什么项目就看什么项目,想通过团系关系找哪个单位就去哪个单位找总裁直接做调研,当然,我也是一毛钱都没给过。后来他辞职下海转型做投资,我还教了他很多基础,我们俩从来不谈什么钱不钱什么礼不礼的。

知乎最近讨论东北讨论的太多了,从投资人角度来说,在江苏省内办事的效率比东北高的已经无法形容了,当然我们自己也认为南京市还有很多事情做的很操蛋,比北京深圳杭州上海还有差距,至于什么吃饭请客送礼这种事,对我来说基本属于不可接受的事情。适当为之乃人之常情,搞得太过只能集体拉黑。

哦对了,关于钱宝这次的扒皮,也是市里和省里的监管部门给了我们巨大的勇气和支持,最近南京的媒体和新华社发的文章还用了我们一部分内容。敢于把自己的丑闻揭示出来,支持能深度报道的自媒体报道,南京市和江苏省的格局比那个亚布力的主管部门高太多。

要说贪,南京的官场这十年来并不好看,但不妨碍杨卫泽,吉娃娃之流都是愿意做事的。而东北的公务员呢,是不做事,这就没法合作了。

user avatar

在东北,归纳起来就一句话:想做事的官怕民,想做事的民怕官。

user avatar

昨天晚上的经历写出来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为了庆祝伟大祖国母亲70岁生日,沈阳于洪区丁香湖公园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水幕电影节活动,宣传挺到位的,昨天现场看来没有几万人也有好几千,不乏摇车打辆大老远过来的。

对外公布的是晚上了6:30放映预告片,6:50正式开始。我陪着家里老人去,六点半之前到已经有一个小水幕在放一些花花绿绿的影像了,突然,六点40分,远处一阵火光,就停止了。6:50没动静,7:00没动静,7:10没动静,其实现在已经很多人意识到出故障了,但是都心怀一点期待,毕竟大老远来都来了。直到7:30,还是没有动静,这时候陆陆续续有人抱怨了。现场很多孩子,等着睡着了,我还看见有一个父亲推着坐轮椅的儿子,等也不是,不等也不是。我挤到一个安保人员跟前,小伙子偷偷跟我说,回家吧,今天不能放了!

重点在于,我才到家公众号就出来官方消息了:"由于风太大,水幕电影活动临时取消"。承认有点故障很丢人吗?意外情况本来就不可避免啊?说实话这么难吗?第一,六点半之前风更大,不也调试成功了吗?反而六点半之后风小了很多,大家都很兴奋说天公作美,你们说风太大?第二,现场明明有广播,为什么到最后也没有工作人员对群众告知?哪怕是荒谬的风大原因?露天广场,夜晚降温大家白白站着等了一个小时?

这是一件小事,但也是一个缩影吧,在沈阳,严谨点,不捎带其他地区,处理问题的所有方式就是欺瞒,满嘴跑火车,给自己挽尊。比如两年前就宣称应该通车的地铁,两年后说地还没征上来,难度太大,结果民生鼎沸,分分钟又征收成功。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