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讨厌别人说话时夹杂英文?

回答


人们讨厌他人在说话时夹杂英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原因往往与文化、语言习惯、心理认知以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



1. 文化差异与语言纯洁性
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在一些文化中,母语被视为文化的根基和身份的象征。夹杂英文可能被看作对本土文化的不尊重,尤其是当英语被视作“外来文化”时。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语”(汉语)的重视可能让部分人认为夹杂英文是“不地道”或“不尊重本土文化”。
语言纯洁性观念:某些文化中,人们认为语言应该保持“纯净”,避免被外来语言污染。这种观念可能源于历史上的语言冲突(如殖民历史)或对语言纯粹性的执着。



2. 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的差异
语言结构的复杂性: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语序、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英语中常用“because”“because of”等结构,而汉语更倾向于用“因为”或“由于”直接表达因果关系。夹杂英文可能导致句子结构混乱,让人难以理解。
冗长或不自然的表达:英语中常有长句、从句和复杂结构,而中文更注重简洁。夹杂英文可能让句子变得冗长,甚至显得不自然。例如,将“我昨天去了超市”翻译成“Yesterday,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可能被视作“翻译腔”,显得生硬。
语境适配问题:在正式场合(如商务、学术)中,夹杂英文可能被认为不够专业,而在非正式场合(如朋友聊天)中则可能被接受。但有些人可能认为“无论何时夹杂英文都是不合适的”,导致反感。



3. 教育背景与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的差异:如果说话者英语水平有限,夹杂英文可能显得“不专业”或“不准确”,甚至可能因语法错误或用词不当引发负面评价。例如,用“it’s”代替“its”可能被看作“不认真”。
对“洋文”的排斥:在某些地区,英语可能被视为“洋文”,与本土语言形成对立。例如,中国部分人可能认为“夹杂英文”是“不尊重汉语”或“不爱国”,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教育体系的影响:在强调语言规范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可能被教导“语言要规范”,夹杂英文被视为“不规范”的表现。



4. 社会心理与刻板印象
“炫耀”或“卖弄”的联想:有些人可能认为夹杂英文是“炫耀英语能力”或“显示国际化”,这可能让人觉得说话人“不真诚”或“刻意”。例如,在中文环境中,夹杂英文可能被误解为“想显得自己很国际化”。
对“不努力”的误解:如果说话者英语水平一般,但夹杂英文,可能被误解为“没有努力学好中文”或“不尊重中文”。例如,用“I have a meeting tomorrow”代替“我明天有会议”可能被看作“不重视中文”。
刻板印象的强化:某些人可能认为“会夹杂英文的人”是“不努力”“不认真”或“不尊重文化”,这种刻板印象可能加剧反感。



5. 使用场景与语境的适配
正式场合的不专业:在正式场合(如会议、演讲、书面沟通),夹杂英文可能被认为不够专业,尤其是在需要“完全使用母语”的场合。例如,商务谈判中夹杂英文可能让对方觉得“不够重视”。
非正式场合的“不协调”:在非正式场合(如朋友聊天),夹杂英文可能显得“不协调”或“不自然”,尤其是当对方不熟悉英语时,可能引发误解或尴尬。



6. 个人经历与心理因素
过去的负面经历:如果一个人曾经因为夹杂英文而被嘲笑或排斥,可能对这种情况产生长期的负面情绪。
对“不纯粹”的排斥:有些人可能认为“夹杂英文”是“不纯粹”的表现,认为语言应该“干净”或“纯粹”,而夹杂英文会破坏这种“纯粹性”。



7. 语言权力与身份认同
语言权力的象征:在某些语境中,英语可能被视为“权力语言”(如国际商务、学术领域),而夹杂英文可能被看作“试图融入国际社会”的表现。这可能引发对“身份认同”的争议。
文化优越感的投射:有些人可能认为“会夹杂英文的人”更“国际化”或“更先进”,这种观念可能引发对“本土文化”的排斥。



如何缓解这种反感?
1. 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夹杂英文并不一定是“错误”,关键在于是否自然、得体。
2. 根据语境调整:在正式场合尽量使用母语,非正式场合可以适当使用英文,但需注意用词准确。
3. 提升语言能力:如果英语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学习提升,避免因“不熟练”而引发误解。
4.实在不想夹杂英文,可以专注于母语的表达,避免因“不熟练”而被误解。



总结
人们讨厌夹杂英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也涉及社会心理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减少误解,促进更包容的语言交流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爸有一个朋友,非常看不惯他们公司的人说话都是

“诶,Amanda,你帮我check一下这个文件好么”

“今天我schedule了一个appointment,我可能要晚一点,你不用等我”

“Eason,去楼下帮我print一下这个文件好么,还有,帮我拿一杯cappuccino·”

这种典型“外企语”

于是

他每一次打内线都会用央视翻译腔,一字一顿说

“喂?请问阿曼达女士在么?”

“(对方)……谁?”

“(一字一顿)阿曼达女士,”然后优雅轻吐,“Ms. Amanda”

……

……

平常见面当然也不可能放过

”早上好呀,伊森先生,”

“你好爱丽丝女士,罗伯特先生找你”

长此以往,几乎所有受到他“语言攻击”的人都不行了——“行了,大哥,我们错了,你继续叫我李狗蛋,成不?不装了,大哥,不玩儿洋调子了,自打脸成不成?”

(顺带一提,我把此事讲给我的高中小伙伴他们纷纷叫我吉尔伯特女士……真的是语言暴力大家可以回去自己试试)

我个人倒没有厌弃到这种地步,但也相当不提倡说中文时穿插英文的行为——至少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发生在自己身上。


其实,好好说中文,好好说英文,并非难事。

“这个英文词在中文里没有确切的翻译,我只能这么说”的情况其实在日常对话中没有那么常见。

而且一般这种时候会说,“我不知道中文怎么说,但是英文词XXXX,你懂吧”

包括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文体严谨统一,谁会主动穿插英语词外与此?就算不得已穿插也要随后附上翻译。

再复述一遍

好好说中文,并非难事

“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第一蹦出来的就是英语词”都不是理由。

关注我的部分人可能知道我从小在日本长大,说实在话,我无法用中文表示的日语词语多了去了——难道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直接蹦日语?因为“没办法,脑子里第一蹦出来的就是日语词”么?

我总会寻找另一种表述方式,并且尽量避免将日语逻辑搬到中文来。

日语不应该成为我在中文表达上的一种阻碍。

英语同理。

很多人误以为英语词汇量,短语,句式的大储备,提供了表达语义的捷径

大错特错!

错的离谱!

什么“大多数人考过英语六级,这个词他按理懂”都不是理由。


依赖于对方的理解能力而不努力去尝试使用现用交流语去表述是一种懒惰,对于自身语言能力没有丝毫益处,甚至助长对语言的一知半解:要知道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混搅两套系统的背后逻辑,直接无视章法胡乱用,破坏两边句法结构——最可怕的是一圈下来还不自知。

这种残破不堪,三脚猫功夫,半瓶水晃荡的句子遭致反感竟然还装可怜哭诉,“怎么大家说我装逼,我并没有,唉,现在的卢瑟,怎么什么都看不惯”

……

……

我已吐槽无力。



——好好使用对话语言,这是一种礼貌。

其实这个题目底下那些学法语的,德语的人的答案说得还不够清楚么?

无论对话者英语水平如何,语境如何,理所当然地在中文中穿插英语,这一行为在姿态上,已经是一种傲慢。


“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词,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说出来了”

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悲伤地问:

难道你母语表达能力,如此之弱鸡?

别自己骗自己了。

你会说中文。

——————————————————————————————————————

我并不是说以后说中文绝对不可以穿插任何英文,也不会看到有人回家招手说Byebye,就开始狂喷,“你这个懒惰胚子!抽你丫的!” 也不是强迫那些说“我用Chrome”的人一定要一字一顿说成“我在用谷歌浏览器”,

我提倡的是别动不动就把

“结论为”说成“我的conclusion是”,

“你懂的”说成“you know what I mean”,“

“我懂你想说什么了”说成“我get到你point了”

“我们的新项目”说成“我们的new project”

“正在下载”说成“正在downloading”

“真的是”说成“literally”

“我就算了”说成“我pass”




再说一遍,我想表达的是

好好说中文,并非难事。

穿插英文,并非必要。

用一门语言贯穿对话是种基本能力,更是种礼貌素质。

一门语言里过多穿插另一门语言并不值得提倡——这不是什么欢天喜地大好事,千万别有这种误会。

诚然,中英文穿插说并不被憎恶到需要唾弃的地步,但这完全不是什么值得赞扬的现象——别误会甚至洋洋得意了。

————————————

以及,有人提到了,按照这个逻辑,平时说话的时候插入然并卵的网络用语也是不好的么?

在我看来,就是不好的——并不提倡,这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情,不值得得意。

当然,我个人也老是爱说话的时候蹦些英文和网络用语什么的,但是我有意识地减少这种状况。

再说一遍:这现象不至于被憎恶被唾弃被不耻,但完全不值得赞扬鼓励宣传。

user avatar

有些东西用英文称呼倒是没有什么,比如PPT Word等这些,如果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平常与同胞说话,明明中文有表达,却又喜欢用英语代替,那就当然烦人了,有很强的装B嫌疑。这种现象在外企中最常见,一个个臭毛病特别烦,明明都是东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的啥的,在一起非要飚一种带着英文的中文。比如我就听过最恶心的外企人表达:今天下午的meeting,我们的key point是client的project。这个project对我们China team非常important,关系到明年我们的budget。当我知道Lisa(可能中文名就叫翠花)的团队get到新的chance,我还是挺surprise的。

明明每一个词汇都有中文对应,非要装B呼呼用英文代替,这些人自以为自己很高层很小资,其实越是这种瞎JB嘚瑟的,越是到了真到全英文环境,都说不出几句,就是装B行。

有次我故意戏弄一个外企的。在他跟我一顿中英文夹杂之后,我也回敬了一个中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刚才你提到的几个Punkten,还是挺omo siroyi的。Cependant, 我还不清楚我们Gesellschaftfuhrer 的kan ga ai kata,所以我还需要un peu de tiempo,我将escriber一份Meldung给我们的Hauptmann,看看他会有哪些preguntas.到时候需要您的ayuda,希望帮我们ko ta e ru 一下吧。

他就是听的懵逼了,我就说 “哦,我以为你们外企都懂外语,没想到您是只懂英语是吧,不好意思,我习惯了”。我就是要告诉他们,非要装B,我TM比谁都能装,一个个都说人话最好!

其实真正外语好的人,从来都是该讲什么语言就讲什么语言。尤其是我最早是做翻译的,特别在乎听者是否能明白我的意思,与同样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沟通,我只用对方能听懂的词汇,绝不会甩那些有的没的外国词儿。有次在火车上碰见一个大学生,跟一帮子农民工兄弟聊天,那个大学生就说他喜欢的外国电影和台词,前前后后都用英语,听的农民工兄弟一愣一愣的,一个个都夸“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啊”。那大学生说这些纯粹就是为了显摆,出于炫耀。在旁边听的我啊,听的一身鸡皮疙瘩。快烦死我了。

语言本来就是用于沟通的,由于人类的愚蠢和虚荣,导致有人将使用别人不知道的词汇和语言上升到高人一等的高度了,这就是没有意思了。

所以一个个都正常点吧,该讲英语的时候,别掉链子,不该讲的时候,就别乱添加。让别人与你沟通觉得舒服,是基本的教养,让人觉得与你沟通是享受,才是你的水平!

user avatar

我想到了丰子恺的故事。


一次,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在轮船上遇见一个钱庄商人问他的姓名。丰子恺答:“姓丰。”钱庄商人纳闷地问:“什么风?”丰子恺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  

  钱庄商人不解。因为年代相去甚远,商人也不大看历史书,因此并不知道咸丰。丰子恺又说:“五谷丰登的‘丰’。”谁知钱庄商人仍不知道是哪个“丰”,丰子恺哭笑不得,只好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丰”字。  

  钱庄商人一看,恍然大悟,连声赞道:“这姓不错!是‘汇丰银行’的‘丰’啊!”  

  丰子恺也乐了,心想:不错不错,“汇丰银行”的确比“五谷丰登”要时髦,比“咸丰”要通用。  

  没多久,丰子恺和一个农民同乘一辆车,二人交谈甚欢,丰子恺自我介绍道:“鄙人姓‘丰’,汇丰银行的‘丰’。”农民大叔一辈子在乡下种田,没听说过还有个汇丰银行,就摇头表示不知。丰子恺就说:“咸丰皇帝的‘丰’。”农民大叔只关注自己的温饱,并不去管谁又坐了江山,何况是百年前的皇帝,仍是摇头。  

  丰子恺只好在他手上写了个“丰”字。农民大叔忙说:“好姓好姓,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的‘丰’啊!”  

  丰子恺恍然大悟:“一直觉得说话并不是难事,可对待不同的说话对象,要说的话还真不一样。看来,我也得好好学学说话的功夫啊!”

user avatar

陈胜者,985人也,aka涉。吴广者,211人也,aka叔。陈涉少时,尝与人做pre,辍pre之垄上,emmm久之,曰:“苟财务自由,无相忘。”cohort笑而应曰:“若为普罗,何财务自由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cue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July,发闾左transfer戍渔阳,0.9k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leaders。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ddl。失due,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push久矣。吾闻二世弱鸡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大佬扶苏。扶苏以数appeal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牛逼,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titles,爱士卒,楚人respect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大佬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idea,曰:“足下事皆work,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yyds”,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note,固以???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plaza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yyds。”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cue陈胜。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B站有个UP叫“波士顿圆脸”,他是个住在波士顿的留学生,好像还是个博士,会多国语言,他的视频里,除非是引用原文和解释一些专有名词,否则绝对没有英语或其他语言夹杂,纯中文,他的视频看的就非常舒服。

这个目前还在国外的留学生,而且会多国语言,对人说话都能做到全中文,不夹杂一些英语啊之类的其他语言,那些回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的人为什么做不到?凭什么做不到?

顺便安利下这个UP主

生产队的驴都不敢像他这么肝




嗯?这回答怎么突然火了,一觉起来多了3000赞,感动

user avatar

我英语极差,或者说我没有什么语言天赋,啥外语都很烂。

我小的时候,曾在某台资电子公司实习过流水线工人。

台资企业,大陆员工和台湾省员工泾渭分明,而分辨台湾省员工的要点有三——优衣库,鼻朝天,夹英文的台湾腔。

台湾省的员工普遍穿着优衣库,而且还经常提着优衣库的购物袋在生产线上晃荡(我印象深刻)。同时,台湾省员工在大陆员工面前,往往鼻孔朝天,说话调门都高一度(哪怕平时就是台湾娘娘腔)。更重要的是,说话大量夹杂英文。

其实电子厂嘛,就是生产电脑的而已,没啥中文取代不了的术语。

但台湾省员工就是要把电脑外壳、主板、内存条、键盘啥的全用英文表述。由于台湾省员工一般都是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所以就经常会出现他们说的话,产线工人根本听不明白,然后台湾省员工当众大骂大陆产线工人没文化的情况。

可是这种电子制造业的工厂由于各种原因,流水线工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情况也不是骂两句可以改变的。要真想降低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的沟通成本,改变技术部门的语言习惯,远比让数以万计的产线工人掌握英语容易得多。

但台湾籍员工日复一日的骂着产线工人,基本上是天天骂,早上骂完中午骂,就是没有改变过什么,也不嫌累的慌。

很多年后,我混得好点了,有幸去中央某部委参加农业行业的培训,一位分管对外合作的司长在会上夹了一个英语单词,我一脸懵逼。

于是中午打完饭我跑到他桌子上问那单词啥意思。

“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司长如是说。

于是我恍然大悟,表示了感谢。

接着司长和一桌子处长就跟我一起聊起了天,讨论起食堂的菜好不好吃。

这位司长以前在联合国任职多年,但整个培训中他极少使用英文单词,就用了那么一两个,还被我追问了。

你要说人家英语水平比一些所谓的海外博士要差?

或者说比一些外企白领要差?

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当时都是一些农业企业主,夹英文式的表达没有意义啊,大家大概率听不懂,司长也没必要靠这个来获得优越感。反倒是我作为一个小年轻,英文不好就不好,我既不需要因此自卑,人家领导们也没因此觉得嫌弃。

从那以后,但凡碰到别人使用英语而我不懂的情况,我就坦然说自己英语很差,别人一般也就会注意一下。

毕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沟通双方能够更简单的传递思想。

user avatar

说白了就是个看人下菜的事。

我在面对我同学的时候,我会直接使用:PPT,PS,Chorme,Siri,iPhone。

因为我知道他们能听懂。

我在面对我的导师,一起学雅思的同学,留学中介,英专的朋友的时候,我会使用到:deadline,offer,due,pre,paper,essay等等这些词。

因为我知道他们能听懂

而在面对我爸妈的时候,我会把以上所有词替换为:谷歌浏览器,苹果手机,录取通知书,截止日期,课堂展示,论文等等中文词汇。

在面对我爷爷奶奶的时候,我压根连这些中文词都不用。我尽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话来解释,或者直接就说:手机,上网,录取,等等。



沟通,是需要真诚与友善的。

在面对明知人家可能听不懂的情况下,还要强行说英语而不加任何解释----------你这不是来交流的态度,你这是来找优越感了。

哪怕多费点脑子呢--------

你本可以说中文的,对吗?

user avatar

平时会夹带的英文词汇不就是那些留学和科研相关,还有比较顺口的,比如deadline,due,presentation,offer,paper啥的。这算是科研领域特殊生态下产生的一种洋泾浜。

除此之外还有啥能说,要是硬塞英文词不就是想装x,,,

user avatar

讨厌就对了。

因为在大多数语境下,中文(本土通用语)掺杂英文(外来语)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圈子试探和社交歧视,而不是必要(甚至也不是简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方式,社交作用大于信息交流。

这点,在理解为什么18、19世纪初期欧洲贵族通用法语(甚至以会法语为荣),以及为什么“协和语”比较让人讨厌,就能够理解了。

那种掺杂若干简单的,且有明确的汉语对应词汇的中英混杂交流方式,很多时候是“社交行为”,试探对方是否属于自己“圈子”(甚至相同“阶级”)的人。

如果对方并不反感,这样的话这种行为就达到了“试探成功”的作用,如同“对暗号”一样,找到组织了(像是因此判断对方和自己同属于美剧圈英剧圈、留学生圈、外企圈等等这种)。

反之,如果对方对此表示无感甚至反感,则大概率代表对方并非自己“圈子”(甚至并非相同“阶级”)的人,这样的话,这种“试探”行为对于被试探的对象就有了一种不必要的“排他性”,无疑变成了一种社交上的“歧视”,自然会让人讨厌。

且这种讨厌,也并不是因为“感到被冒犯”的对象真的“阶级”相对较低,而是因为这种中英混杂的社交方式,在社交上,有种试图用各种“轻奢”小物件融入真正“贵族圈”的滑稽感,就像一个人戴着一块价值十余万元的手表(自己购买,非赠予所得),但身上其他衣物和饰品的价格总共也不到一千的,实际月收入也并没有过万……那么,仅仅戴一块价格远远超过自身实际购买力的表,是“高效”的实现“阶级跃升”的方法吗?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吧。

一种没有实际效果的“媚上欺下”的示好和强行融入行为,自然会引起不适,真正高阶级的人对此看不上,同阶级和低阶级的也对此看不起。

就像即便都用中文,在日常语境下,如果有人刻意用文言文用词,或者刻意用比较艰深的学术性语言交流,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所以,这个“引起不适”的锅,并不是因为“中英文混搭”,而是这种“交流方式”,本质是一种低情商的拙劣炫技。像下边这种:

用和沟通交流的对象可以无缝连接的某种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友好行为(或者说“示好行为”),就像现在某日本声优来大陆推广游戏,本来想入乡随俗地祝玩家“一发入魂”(抽到想要的卡),结果发音成了“一发入坟”,大多数玩家也不会嫌弃他/她中文发音不准,反而会感觉这种行为有点儿“萌”,因为即便知道这是有商业属性的行为,也会买这个“示好”的账,因为知道他/她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反过来,如果是像当年侵略者殖民者那样,推广宗主国语言,鼓励“协和语”,中国人如果学日语会日语就能当官赚钱和考大学,不会日语则受排挤受打压的话,那种在汉语中引入日语词汇和日式语法的行为,即便另一边也在日语中夹杂有大量汉语词汇,说什么“你滴!大大滴好!”尽管这是夸奖的话,还是能听懂的中文,却终究还是一种让人不爽的行为。因为背后隐含着被迫接受者在文化上(甚至政治和经济上)的弱势。

尤其对于中国这种曾有被侵略历史的国家来说,这种“中外文混搭”的沟通方式,就会触发不少人对于“买办”和“二鬼子”的不好联想,尽管讨厌这些的人也明白掺杂的那些外文词汇的意思,尤其在这种行为社交作用大于信息交流的语境下。

反之,如果这种中外混搭,在具有明显社交娱乐搞笑作用的语境下(有朋友间打趣的氛围的话),则不会产生“被讨厌”的效果。

就像说“让我seesee”“Bye了您嘞”“老刀牌新高乐!十本入!”之类的,即便后两者在某些语境下有明显的讽刺和不好的隐喻,却也不会让人多讨厌,甚至略喜感。而在全程讲外语的的外语课上,时不时会出现艰深的词汇,甚至用词过于文绉绉地学术化,也不会有人对此太反感。

混搭中外词汇甚至全程在国内用外文说话是否被人讨厌,主要看语境,只要自己留意或者不刻意让语言的社交作用大于信息交流,就会减少很多对方的不适。因为这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

就是这种感觉吧╮(╯_╰)╭。

user avatar

当我讲 corporate governance 的时候,是因为我讨厌它的公认中文翻译“公司治理”。“治理”啥?治理黄河泛滥?严查迟到早退,算不算治理公司?说到底,不敢翻译成“统治”么。更白一点就是:公司高层政治结构或统治方式。这么讲,能把整个中文证券业吓出一身冷汗来。所以碰到留过学的,直接 corporate governance,大家都免了一大串尴尬和麻烦。其实,即使讲“公司治理”,炒股票的散户,该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该误解的还是误解。英文只是不能鹦鹉学舌了。中文鹦鹉学舌,学歪过。比如 Management 是公司高层经理团队,被翻译成了“管理层”,结果被散户,及面向散户的股评师,误解成了证监会那批人。一言以蔽之,专业名词,说英文听不懂的,说中文还是听不懂。

user avatar

“帮我把这个PPT改一下”

“帮我把这个电子幻灯片改一下”

“你这个情况得去照个CT”

“你这个情况得去照个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这个app不怎么好用啊?”

“这个应用软件不怎么好用啊?”

“……感谢CCTV……”

“……感谢中国中央电视台……”

“你知道加入WTO的意义吗?”

“你知道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吗?”

“明天会有一场一对一的tutorial,记得提醒我”

“明天会有一场一对一的辅导课,记得提醒我”

“这个siri还挺好玩的”

“这个西瑞????还挺好玩的”

“明天就是你的deadline了”

“明天就是你的死期???了”

“你喜欢用什么Chrome吗?”“不,我喜欢用Safari”

“你喜欢用什么谷歌浏览器吗?”“不,我喜欢用苹果浏览器”

“那你的Outlook是多少?”

“那你的微软免费个人邮箱是多少?”


“哎呀这个人说中文非得夹杂英文,好恶心心”

一般本科以下学历也用不到这些词,所以他们会比较讨厌听到别人说出来他们听不懂的词。

user avatar

因为这无必要地降低了他人的理解效率,甚至于在他人英语水平不高时,对方将无法理解你在说什么,这是一种十分无礼的表现。

当然,如果仅仅是夹杂英文,虽然给人带来了不便,但毕竟只是个人习惯,并不算什么大的错误,更不违法,因此,如果只是单纯的夹杂英文,我可能会感到不快,但尚不至于“讨厌”,真正让我感到讨厌的是这些人傲慢的态度。当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人并不打算反思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反而还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故意将这些词蹩脚地用中文表达来证明“中文不能准确表达”,以此证明自己夹杂英文的必要性,更有甚者还要对批评者的英文水平大家鄙视,似乎自己会一点英文就多么高贵一般,这样的人难道还不令人讨厌吗?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需要非常精准的翻译,结合具体语境,和你交谈的人完全能明白你在说什么。比如presentation这个词,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通常情况下,我尽量避免用英文表达,除非老师或同学刚说完presentation。我会直接和同学说“下周我们要做小组展示”“明天XX课我要讲PPT”同学完全能听懂。对于没上过大学的父母一辈的亲戚来说,用presentation他们更听不懂,用英文完全是无效表达。这时候我往往会告诉他们“我在做XX的课件,下周要讲”之类的,这样父母就明白了,还有比如offer,其实“我收到了XX的offer"这种表达方式本就非常别扭,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翻译成录取信、录用信、邀请函等也并无必要,如果在正是场合,可以直接翻译成“要约”,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说XX大学/公司打算录取/录用我就行,或者某公司给我开了个什么价,这样通俗易懂。如果已经敲定了,那直接说我被XX录取/录用就行,或者直接说我考上了XX大学就行。还有deadline,完全可以翻译成截止日期,或者干脆说“某天我必须交XX”“导师让我某天汇报”就行。所以很多时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和你有相同经历的,完全明白你在说什么,并不一定非要多么精确地反映英文那个概念,使用英文恰恰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夹杂英文都不可理解。首先,如果是外国人,中文水平较低,不知道某个词的中文表达方式;或者留学生说习惯了日常对话中脱口而出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后者,在写书面文章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的情况下,还非要夹杂英文,就让人很难受了。此外,如果是外国人名,如果有约定俗称的译名,例如马克思,那么直接用中文就行,也没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说成Marx主义,还非要标榜自己这么做有多严谨。像下面这位就是装13典型:殷克夏:十二黄金圣斗士谁最厉害?

圣斗士实力讨论本来就是娱乐,圣斗士本身也不是英文动漫,人物也不是英国国籍的,中文名字又约定俗成,他非得写成英文的,这就并无必要。 结果他非要标榜用英文是多年学术训练的结果,还鄙视别人外文水平低,这种优越感就让人讨厌。

至于英文术语,如果是科普文章,或者是知乎这种问答形式的文章,如果确有必要使用英文术语,在用完英文后应该用中文进行解释,这是基本礼貌。别人诚心求教你却不顾别人能不能听懂一个劲地飚术语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还有人说,英文是世界通用语言,因此用英文没问题。拜托,英文是通用语言,指的是在国际交流中,不是世界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都是通用语,在我国,英语就不是官方通用语言。即使在中国,普通话是通用语,但在老家农村,如果亲戚听不懂普通话,而你又会说方言,那你以普通话是通用语为由非得跟别人说普通话,那能不引起别人的反感吗?

当然了,有些英文单词已经广为人知并且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用法,那就不必翻译,比如NBA,就没有必要说成美职篮,Photoshop、PPT这些单词也可以直接用,至于YES、OK、byebye等等日常用语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夹杂英文是否令人讨厌,一要看是否必要或者迫不得已,二要看使用英文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user avatar

对专业词汇进行有效汉化,是一个学者专业能力的一部分。不知道专业词汇的汉化表达,或者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熟练而导致不能及时地对专业词汇进行汉化,直接影响了你的专业严谨性和权威性,听者进而对你的学术能力表达质疑,这是难以避免的。

user avatar

“讲话的时候讲出来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妥”这是你对于这种行为的看法,但是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你并没有讲清楚。

那你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了,为什么有人讨厌?因为“他们觉得讲话的时候讲出来非常的不妥

user avatar

另辟蹊径的个人理解:因为很多人不喜欢过于浮夸的语气表达方式,而掺杂英文的很多情况就是为了强调情绪,甚至是有刻意浮夸的表现在里面的。

这里不说专门装逼类的和普普通通用惯NBA,Gym,presentation类的,仅说那些习惯掺杂英语形容词的情况,被很多人讨厌其实完全可以理解!

普遍来讲一句话里话我要是加入了一个英语形容词/语气词,那大概率这个形容词是用于加强情绪,且带有很模式化的表演语气在里面的,因为英语里面很多形容词和语气词已经是一种脱离了语言范畴,变为情绪标志+梗的一种存在了。

比如,请用卖货Up的语气脑补下面的句子。

“那个教授真的是超级无敌 super mean!”

“OMG! 这是真的吗?!”

“那你可真是非常badass了”

反正,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掺杂英文单词的情况也多为玩梗/强调情绪,这些种情况有人不喜欢我觉得可以理解,按我妈的说法叫“好好说个话咋动不动就一惊一乍的”。

user avatar

本来是个语言交流问题,背后是优越感,自卑感综合证。

实际上语言主要用于表达,沟通。辞能达意是一个,说话习惯是一个。但有些人因为会说几句英文就有莫名的优越感,硬币的另一面是一听洋文就刺激到阿Q的命门了,自卑而排斥。

实际上偶尔蹦两句英文与普通话里加几句粤语东北话俚语没啥区别。但弄到对方完全听不懂,或以为说两句港粤就优越,或听两句港粤就愤怒,这些人都需要吃药。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人用的词都是一些完全没必要用英文表达的词啊 = =

- Hey,你回来了啊,我一会要去一个group meeting,但是我下午打电话叫的grocery现在还没送到诶,你一会儿如果在家的话,能不能帮我下楼拿一下?钱已经付过了,但是你要有cash的话能不能帮我付一下tips?我回家EasyWeb transfer给你。
- 不好意思,不行诶,我约了人去gym,你给Jas打个电话问下她什么时候回家呗。

- Hey,你回来了啊,我later要attend一个小组讨论,but我下午call的grocery现在还没deliver诶,你一会儿如果stay at home的话,能不能帮我去downstairs拿一下?Money已经pay了,但是你要有现金的话能不能帮我pay一下小费?我later转给你钱。
- Sorry诶,我约了人去健身,你call一下Jas问下她什么时候be back home呗。

我觉得第一种一点都不讨厌,特别自然,留学生在家都这么说话。第二种我分分钟想堵上他的嘴。

就问那些简单动词为什么要换成英文??

同理,用technically, literally, deadline, presentation, hipster, verdict, cheesy, posh 等等副词名词形容词都不奇怪,或者说,说话时夹杂的如果是英文中表达意思非常明确精准的词(包括一些动词比如judge)听起来就完全不会讨人厌。

“我在准备明天的presentation” 就很自然,“我在translate一个文件” 就有点装b...

“完蛋了deadline要到了” 就很自然,“完蛋了截止日期is coming” 听着像精神病...

“你是不是psycho” 就很自然,“你sound like神经病” ......

......(⊙o⊙)…就大概真的是神经病了吧...



--------------------------------------------------------------------------------------------

11月23日更新:

好多赞受宠若惊。评论区吵得蛮凶的。这里发表一点个人愚见。

有的人觉得第一种说法也很装逼,这里我不是很赞同,首先这样说话的情况,肯定是默认对话的两个人都是bilingual(对不起,你们看我也夹杂英文了 = = 但我不是故意装逼的,只是1. 我专业是语言学,基本每天都要用到这个词。2. 语法恰好决定这里“是”后面应该跟一个表语,然而中文bilingual翻译为“双语的”,中文中这个词只能放在名词前做定语,而不能做表语。(谢谢评论区提醒,其实我知道中文没有表语,只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这里如果是打字,我可以思考1秒,把这句话删除掉,改成“默认对话的两个人两种语言都会讲”,但如果是两个人在讲话,话已经说出了前半句“默认对话的两个人都是...”

这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词是bilingual,然而翻译成中文放在这里语法上根本就不通,所以脱口而出的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英文单词bilingual。

还有的时候有的词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比如curve, drop/withdraw等等。说话的时候一时想不出翻译强行直译的话就会变成深井冰:

- 哎呀今天考试好难,求curve。

- 不用担心一定会curve的啦。

- 哎呀今天考试好难,求被按比例加权(?)

- (黑人问号脸.jpg) 你在讲些什么鬼

- 啊还有一个小时add-and-drop deadline就到了,要不要drop掉这个课啊啊啊啊啊!

- 不要吧你现在drop选不上别的课了呀!

- 啊还有一个小时选课的死线(???)/截止时间(?)就到了,要不要扔掉(666)这个课啊啊啊啊啊!

- 你的中文...也该被扔掉了我看...

跑题了,我想说的是,首先这样说话的情况(如果不是刻意装逼的话)肯定是默认对话的两个人两种语言都会讲,或者说至少知道对方的英文水平是能听懂这些单词的。

其次我想说,这样的语言现象不光是中国人在英文环境久了会出现,外国人在中文环境久了也会。我室友是一个在加拿大长大的中国人,英文是她唯一的母语。在我刚认识她的时候(3年前),她中文水平很差,基本上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然而她与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女生住了3年后,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并且由于经常听到我和另外那个女生说中文,她耳濡目染,现在经常不由自主地在跟我们讲英文的时候蹦出中文单词。而且不仅仅是在我们面前,有时也在她的外国朋友面前,她的英文中(可是她的母语呢)会出现奇怪的停顿,甚至(很偶然的)会出现一些中文。据她说,那是因为她脑子里此时出现的是一个中文词,然而她知道她所有的朋友都听不懂中文,就只好试图翻译成英文,但有时候又碍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表述,话已经说了一半,只好先讲出这个中文词,然后再给她们用一句话翻译这个词。比如我听过的就有:

有一天她当着她黑人朋友的面说出了:I‘m so 委屈。“委屈”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然后黑人问what is "weiku"?然后她又试图解释。

有一天她在开黑打游戏,跟她的外国朋友说:Don't use your 大招。外国人又问what is "dazao"?室友想了3秒还是我替她回答的"ult"。

等等等等的情况。她有时候开玩笑说,唉,现在我只能跟你们两个说话了,我别的朋友都听不懂我在说啥。

然而,她所有的外国朋友都没有觉得她在装逼。

这让我不禁想,为什么说中文夹了两个英文词,你们就觉得是装逼了。而我室友说英文夹了中文词,就从没有人嫌弃过她呢?

同理,我在一个英法双语的地区,我们这里很多人说英文都会夹杂法语,或者说法语会夹杂英文,谁也没觉得谁故意装逼了。这里我同意

@Arstar

在评论里说的“觉得别人中夹英是在装逼难道不是因为你自己觉得说英语有逼格?”

那些说着上文“第二种对话”的装逼的人也好,

那些觉得只要中文带了一点英文词就是在装逼的人也好,

是不是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心底里的不自信?

user avatar

大学宿舍里几个老乡如果用你听不懂的方言在宿舍里畅所欲言,你听不懂被晾一边心里会有说不出来的别扭。

在工作中与人交流,最忌讳的就是和同事之间说话夹杂英文,哪怕你说话带口头禅都比带夹大家不一定能听不懂的英文要好。刚参加时候有次省级领导来我们单位视察,省级领导为表现亲和力,主动和我们室一个小伙子聊了会天,小伙子估计太兴奋了,太想表现自己专八英语实力了,给省领导说话不停的夹英文,还是很难的词汇,我不停的给他使眼色,分管副局长帮忙打掩护他都视而不见,当时局长脸都绿了,我们明显看到省大领导尴尬的掩饰了自己听不懂还要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就这一件事,小伙子暴露了浮躁、急于求成、不懂换位思考、情商不高等缺点。果然我离开原单位好多年也没有听到这个名牌大学毕业英语专八才子提拔的消息,反而据说是在原单位边缘化了。

沟通是建立在懂得为换位思考、相互尊重、让对方听得懂的前提上,而不是让别人看着自己很“牛”,逞一时口嗨。这样的行为并不睿智。

user avatar

都是中国内地人,又不是香港台湾新加坡什么地方的,互相装啥外宾呐?

user avatar

他们和英国人美国人说话时也会这样中英混搭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讨厌他人在说话时夹杂英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原因往往与文化、语言习惯、心理认知以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 1. 文化差异与语言纯洁性 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在一些文化中,母语被视为文化的根基和身份的象征。夹杂英文可能被看作对本土文化的不尊重,尤其是当英语被视作“外来文.............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的使用,其背后隐藏着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生态。人们对“公知”产生厌恶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公知”概念的模糊化与标签化: 最初的积极含义: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最初的本意是指那些拥有专业知识.............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里杨威利招人讨厌?这事儿可太有人说了!说起来也奇怪,这位“魔术师”在大部分观众心里都是近乎神级的存在,但偏偏就有这么一拨人,对他各种看不顺眼,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讨厌”的程度。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杨威利会成为某些人心中的“眼中钉”。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一点,就是杨威利.............
  • 回答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ristiano Ronaldo),这位葡萄牙足球巨星,在其辉煌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粉丝的喜爱,但也同样招致了不少批评和厌恶。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个方面交织而成,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1. 个人性格与场上表现的争议: 过度自信和傲慢感.............
  • 回答
    喊麦这玩意儿,有人爱得不行,有人见了就绕道走,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可不是因为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理论,而是掺杂了太多生活里的实在感受和价值判断。说到底,讨厌喊麦的人,他们觉得这东西“土”、“闹”、“没内涵”,甚至“低俗”。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啥逻辑。首先,得承认喊麦这东西,尤.............
  • 回答
    关于“腐女”这个群体为什么会有人讨厌,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社会观念、个人喜好、刻板印象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你想了解得详细一些,那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腐女”这个词本身是怎么来的。它源自日语的“腐女子”(ふじょし),最早是指对男性之间的恋爱关系(也就是同性恋情.............
  • 回答
    “我喜欢赵敏,你凭什么讨厌她?”很多人听到这句话,心中会泛起一丝不服气。的确,赵敏是金庸笔下最令人着迷的女性角色之一,她聪慧、果敢、敢爱敢恨,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但正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赵敏也并非能够赢得所有人喜爱的类型。那些讨厌她的人,往往不是因为她恶毒狠辣,而是因为她身上某些特质,触碰到了他们.............
  • 回答
    指针这玩意儿,在编程界绝对算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喜欢它的吧,觉得它灵活强大,是理解内存操作的钥匙;讨厌它的嘛,那更是咬牙切齿,觉得它就是个制造麻烦的罪魁祸首。为啥这么多人对它意见这么大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1. 内存管理的地狱入口:手动挡的噩梦指针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它直接触碰到了内存.............
  • 回答
    看待清朝,如同看待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家族历史,每个人从中读取到的故事和情感都可能截然不同。有的人对它深恶痛绝,有的人却又觉得它带着几分怀旧与亲切,这并非简单的立场对立,而是源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体经历以及我们关注历史的侧重点不同。讨厌清朝的理由,往往与屈辱、落后和压迫联系在一起。首先,民族主.............
  • 回答
    有些人会对弘扬主旋律感到反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挺多挺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会这样:1. 对“主旋律”的认知和理解差异:首先,得明白“主旋律”这个词本身就挺有解释空间的。在很多语境下,它指的是一种强调积极向上、团结一致、歌颂国家和集体价值的宣传模式。.............
  • 回答
    “五毛”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常常是复杂的,甚至是带着些许厌恶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五毛”这个群体持有负面观感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被大众诟病的一点,就是“收钱办事”的动机不纯。 “.............
  • 回答
    郑爽的演艺生涯,从最初的清纯邻家女孩形象深入人心,到后来的话题女王,她的经历确实充满了起伏和争议。很多人对她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讨厌”,不如说是对她一系列行为和选择的复杂反应。下面我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她会招致如此多的负面评价,力求不带 AI 的痕迹,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首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讨厌中医。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背后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和原因,我们将逐一展开:1. 科学证据不足与临床疗效的争议: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批评点。 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现代医学的黄金标准是RCT.............
  • 回答
    虽然美国队长是漫威电影宇宙(MCU)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但仍然有一些原因会让一些人讨厌他。这种讨厌并非普遍存在,而是源于对角色不同层面的理解、价值观的冲突、剧情的偏好,以及对超级英雄类型本身的一些看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他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过于完美和刻板: .............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胡歌身上好像有种自带“滤镜”效应,让大多数人对他好感多过厌恶,这事儿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能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保持多年路人缘这么稳固,还挺不容易的。首先,咱得从他的“作品实力派”标签说起。胡歌这人,演戏是真的没话说。从当年那个青涩的李逍遥,到《仙剑奇侠传》系列的经典,他演活了一个又.............
  • 回答
    说实话,小米这家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圈里,算得上是“话题制造者”了。它火的时候,粉丝们那叫一个热情似火,但讨厌它、甚至抵制它的人,那也不是不存在,而且往往理由还挺鲜明。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我先从最直观的,也是最常被拿来说事儿的“性价比”这个标签说起。1. “性价比”光环下.............
  • 回答
    关于《龙族》的讨论,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总有人在赞美它的宏大叙事和深邃设定,也总有人在它的字里行间挑剔出种种不适。要说讨厌《龙族》的人,其实原因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细掰扯一下,大抵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就是文笔和节奏的问题。这并非是说江南的文笔差到不能看,而是很多读者觉得他.............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标签,听起来似乎天经地义,谁能讨厌爱护动物的人呢?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当这份“爱”过度、偏激,甚至侵犯到他人权益时,它就可能变成一种令人反感的源头。现在有些人对所谓的“爱狗人士”感到不满,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往往不是针对所有爱狗的个体,而是针对那些行为模式被普遍认.............
  • 回答
    在《名侦探柯南》的世界里,铃木园子大概是少数能让绝大多数观众都喜欢,甚至可以说很少有人真正讨厌的角色之一。这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完美无缺,而是她身上那种真实、鲜活、充满烟火气的特质,恰恰成为了她最大的魅力所在。首先,她的“花痴”和“花痴”背后的真诚,是一种难得的亲和力。 园子绝对是整部作品里最“普通”.............
  • 回答
    有些人讨厌梅西,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毕竟,在绝大多数球迷眼中,他都是那个划时代的、无可争议的足球巨星。但凡事都有两面,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情感如此投入的足球世界里,总会有一些声音,哪怕是少数,也会对某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产生反感。说到底,讨厌一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原因总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往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