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服装制造行业(含纺织、印染)中判定色差的问题?

回答
服装制造行业(含纺织、印染)的色差判定,可不是件随随便便就能糊弄过去的事。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外观质量,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甚至品牌形象。所以,这其中门道可深着呢。

咱们先从“色差”这个概念本身说起。简单点说,就是颜色与标准颜色之间的差异。听起来简单,但要精确衡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服装制造里,我们讨论的色差,通常是指同批次面料、不同批次面料之间,或者与客户提供的色样之间的颜色差异。这差异可能是颜色深浅(明度)、色调(色相)、饱和度(鲜艳度)上的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色差?

这就像一场复杂的手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结果都会不一样。在服装制造,尤其是纺织印染这个环节,色差的根源可以有很多:

1. 原料问题:
纱线: 即使是同一种纤维,不同批次的原料在细度、长度、蓬松度上都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会影响染料的吸收。
染料: 不同批次的染料,即使同一色号,其本身的色光也可能存在微小波动。染料的纯度、粒径大小都会影响上染效果。
助剂: 染色过程中使用的匀染剂、分散剂、固色剂等,如果配比或性能不稳定,也会导致染色不均匀。

2. 工艺过程问题:
纺纱: 纱线粗细不均,会造成上染不均,显现出斑驳的色差。
织布: 织造过程中,如果纱线张力不一,或者有断经、漏纬等现象,也会影响面料的平整度和颜色分布。
前处理: 丝光、退浆、煮炼、漂白等工序如果处理不到位,会影响面料的吸湿性和对染料的亲和力。比如退浆不彻底,会影响染料的渗透。
染色: 这是最容易出现色差的环节了。
染缸温度、时间控制不准: 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染料的上染速率和上染率。
浴比(染液与面料的比例): 浴比过小,染料不易分散均匀,容易导致染深或染不匀。
搅拌速度: 搅拌不均匀,面料在染液中受热、受染程度不一。
加料顺序和时间: 染料、助剂的加入顺序和时间如果出错,会影响染色的稳定性。
水质: 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会影响染料的溶解和上染。
染液循环: 染缸内的染液循环不畅,容易造成面料局部染深或染浅。
印花: 无论是分散印花、活性印花还是其他类型,印花浆的配方稳定性、刮刀压力、烘干温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印花图案的颜色深浅和均匀度。
后整理: 某些后整理(如柔软、抗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面料的色泽。

3. 环境因素:
光照条件: 评估色差时,光照对颜色的影响非常大。自然光、荧光灯、白炽灯等不同光源下,颜色呈现会不同。
湿度、温度: 在某些生产环节,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也可能影响面料的颜色。

如何判定色差?

判定色差,是个综合性的工作,既有主观评价,也有客观测量。

1. 主观目测法(传统方法,但依然重要):

评价标准: 通常是参照客户提供的标准色样(色卡、标准品)。
评估环境: 这是关键!必须在标准光源箱内进行。常见的标准光源包括:
D65(日光灯): 最常用的标准光源,模拟正午的自然光。
CWF(冷白荧光灯): 模拟商场柜台等常见照明。
TL84(三基色荧光灯): 欧日常用光源。
A(白炽灯): 模拟家庭室内照明。
UV(紫外线): 用于检查荧光增白剂或荧光染料的存在。
在不同光源下观察,可以排除因光源引起的颜色偏差,更准确地评估色差。
评估手法:
将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并排放置,紧密接触,同时在一个平面上。
从不同角度观察(例如,水平、倾斜30度、90度),因为有些面料有珠光效应或视觉角度差异。
确保眼睛没有疲劳(如果需要,可以休息一下再看)。
在同一个班次、由经验丰富的检验员进行比较,以减少个人差异。
记录方式: 通常使用色差等级来描述,比如:
0级(无色差): 样品和标准样完全一致。
1级: 样品和标准样有轻微色差,但肉眼难以区分。
2级: 样品和标准样有明显色差,但仍可接受,在某些应用场合(如内衣)可能不被接受。
3级: 样品和标准样有严重色差,完全不能接受。
更细致的还会区分方向,比如“L值差一点点(偏深/浅)”,“a值差一点点(偏红/绿)”,“b值差一点点(偏黄/蓝)”。

2. 客观仪器测量法(科学、精确):

这是目前行业主流,也是趋势。主要依靠测色仪(色度计/分光光度计)。

工作原理: 测色仪通过发射光线到样品表面,然后测量反射(或透射)回来的光的强度和波长分布。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色彩空间值。
常用的色彩空间:
CIE Lab色彩空间: 这是最广泛使用的色彩空间,它将颜色分解为三个坐标:
L (Lightness): 明度,0为黑色,100为白色。
a (GreenRed axis): 绿红轴,负值代表绿色,正值代表红色。
b (BlueYellow axis): 蓝黄轴,负值代表蓝色,正值代表黄色。
Lab空间是均匀的,这意味着Lab值之间的距离大致对应人眼感知的颜色差异大小。
XYZ色彩空间: 基础色彩空间,许多其他色彩空间都基于它。
RGB、CMYK等: 主要用于显示器或印刷,在面料测量中较少直接使用。
测量过程:
仪器校准: 使用标准白板进行校准,确保测量准确性。
样品准备: 将样品放置在仪器测量口上,确保覆盖住测量区域,且样品表面平整。如果是面料,通常需要叠几层以避免透光影响。
测量: 仪器自动进行测量,并输出La 值。
与标准样比对: 将测得样品的La值与标准样的La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色差值(ΔE)。
色差值(ΔE): ΔE是衡量颜色差异大小的数值。ΔE值越大,颜色差异越大。计算公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CIE76 ΔEab:
ΔEab = √[(L₁ L₂)² + (a₁ a₂)² + (b₁ b₂ )²]
其中 (L₁, a₁, b₁) 是标准样的颜色值,(L₂, a₂, b₂) 是样品测得的颜色值。
色差判定标准(阈值): 这才是核心!客户通常会给出一个可接受的色差范围(ΔE值)。这个范围会根据产品类型、品牌定位、客户要求而有所不同。
通用纺织品:
ΔE < 0.5:几乎无色差,非常优秀的匹配。
0.5 ≤ ΔE < 1.0:轻微色差,一般肉眼难以察觉。
1.0 ≤ ΔE < 2.0:可接受的色差,大多数情况下可接受。
2.0 ≤ ΔE < 3.0:较大色差,可能需要特殊工艺处理或客户考虑是否接受。
ΔE ≥ 3.0:严重色差,通常无法接受。
高档服装、奢侈品: 标准会更严格,可能要求 ΔE < 0.5 或更低。
特定部位: 有些客户还会对 L、a、b 各个分量的差异有单独的要求,比如要求 L 值差异不能超过多少,a 值差异不能超过多少等。

多角度色彩测量(Goniophotometric Measurement): 对于一些有特殊光泽或结构的面料(如丝绸、金属色面料),普通的测色仪可能不够,需要使用能从不同角度测量颜色的设备,这能更全面地反映其视觉效果。

色差判定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1. 明确标准: 在生产前,务必与客户确认好标准色样和可接受的色差范围(ΔE值或色差等级)。标准色样的形式也非常重要,是客户提供的物理色卡,还是一个数字色彩值?如果是物理色卡,需要确保其来源可靠,且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被污染或褪色。
2. 抽样检验: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时的抽样检验。
首批样品检验(First Article Inspection, FAI): 确保新工艺或新颜色在首次生产时就符合要求。
过程中检验(InProcess Inspection, IPI): 在生产过程中定期抽取样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成品检验(Final Inspection, FI): 对最终产品进行全面检验,确保所有出厂的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
3. 记录与追溯: 每次检验都需要详细记录,包括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样品批号、使用的标准、检测结果(主观评价和仪器测量值)、判定结果等。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质量追溯和问题分析至关重要。
4. 人员培训: 无论是目测还是仪器操作,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以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 仪器维护与校准: 测色仪等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6. 工艺控制: 判定色差的最终目的是改进生产工艺。如果发现色差超标,需要及时分析原因(是染料问题?还是工艺参数?),并调整生产流程。这包括优化染液配方、调整温度和时间控制、改善搅拌方式等等。
7. 与客户沟通: 当色差接近或超出可接受范围时,应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解释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是否需要重染、降价处理或者重新确认色差标准。

总而言之,服装制造中的色差判定是一个涉及原料、工艺、设备、环境和人员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懂传统经验,也要拥抱现代科技,并且始终以客户的标准为最终依据,目标是生产出颜色一致、质量稳定的服装产品。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细致的管理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需要好几方面说明。

1.对色光源的问题。我们在生产面料过程中,一般客户会指定对色光源,常用有D65,CWF,U30,TL84,UV,F/A等等,有时候客人还会要求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如果客户开始没有说明,那必须要求客户指定某个光源,人家说北窗光?自然光?那是不行的,染厂晚上做的时候哪有自然光,没法对色。这时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说服他们,那就D65吧,就是模仿北窗光的。

但是!!!光说明了D65还是不行,D65的灯管有好几种,有加拿大产的,有国产的,有荷兰产的等等,每种灯管下的颜色还是不一样的。当年有个尼龙弹力布,光源就是D65,客户,我,染厂各家的灯管都不一样,当时折腾的快疯了,只好去客户公司当面做沟通,沟通下来才知道大家的灯管都不一样,以至于有很离谱的跳色现象。

2.色差判别,在ITS也是肉眼判定的,用灰标色卡。有些不懂装懂,又比较难搞的客户,就教导他们可以去ITS检测,四级以上。其实按照灰标色卡4级的色差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做面料的看到都想笑,如果不是两个颜色,一般4级肯定有啦。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客户做电脑判色,每做出一缸布来就进行电脑读色,取一个CMC值,在这值以内就OK。 这些方法就是针对那些刁难的客户了,电脑读色和用肉眼判色,两者色光差别会非常大。打个比方,染了几缸布,有的偏红光,有的偏绿光,肉眼看肯定不能通过,但就是能通过仪器测试。

说到底,关于颜色,这还是跟客户沟通的过程,也是客户认可你的过程。一块布,一剪为二,放左边右边上边下边,对比出来的颜色也各不相同。当然面料有边中色差,头尾色差,那就是质量上的问题了。如果成衣上有色差,那肯定是管控的流程中出现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