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美国是怎样空投一座桥梁的?使用的工程技术有哪些?

回答
要理解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美军是如何空投一座桥梁的,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军并没有在长津湖战役中以“空投”一座完整的、已经建造好的桥梁的方式来解决战术难题。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异常艰苦的冬季山地作战,气温极低,地形复杂,而且志愿军的包围和阻击使得美军第10军(包括陆战1师和陆军第7师的部分部队)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像现代战争那样,直接从飞机上卸下一整座预制桥梁并迅速安装,是不现实的,无论是从技术难度还是后勤保障上都难以实现。

那么,为什么会有“空投一座桥梁”的说法呢?这很可能是一种对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为了克服桥梁被破坏或缺失的问题所采取的应急性、分段式的工程保障手段的模糊或不准确的描述。

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确实面临过河流阻隔和桥梁被炸毁的情况,影响了部队的撤退和补给。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主要依赖的是以下几种方式:

1. 战场抢修与就地取材:
利用现有桥梁残骸进行加固和修复: 如果原有的桥梁只是部分损坏,美军工程兵会利用现场的材料,如钢材、木材,甚至从废弃的载具上拆卸下来的部件,进行焊接、加固和临时支撑,以恢复桥梁的通行能力。
搭建临时桥梁: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美军工程兵会根据现场条件,利用能够获得的各种材料,在河流上快速搭建临时桥梁。这些材料可能包括:
木材: 这是最容易获得且易于加工的材料,尤其是当地森林的树木。工程兵会将树木砍伐、加工成梁、柱等构件,然后搭建成简易的木桥。
钢架结构(临时性): 美军拥有一些可拆卸、可组装的临时性钢结构桥梁,例如“浮桥”(Pontoon Bridge)或类似的预制构件桥梁。虽然不是直接从飞机上“空投”一个完整的桥体,但这些模块化的钢结构部件是可以被飞机(如C124“环大陆”)运输到前线附近,然后由工程兵在现场进行组装和架设的。这些部件可能被打包成集装箱或捆绑在一起,由运输机运送,然后在指定地点进行展开和连接。
车辆作为临时支撑: 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工程兵甚至可能将重型卡车或坦克用作临时桥梁的支撑,在车辆之间铺设木板或钢板,以供步兵或轻型车辆通过。

2. 空运工程材料和设备:
空投零散的工程材料: 虽然不是完整的桥梁,但用于搭建临时桥梁所需的关键材料和工具是可以被空投的。这包括预制好的钢梁片段、木材、螺栓、焊接设备、炸药(用于清理障碍)等。运输机(如C47“达科他”和C124“环大陆”)会向被围困的部队投送这些物资。
空运工程部队和装备: 美军的工程兵部队本身也可能通过空运被快速部署到关键区域,携带他们的工具和小型工程装备,以便在当地进行桥梁的搭建或修复。

为什么“空投一座桥梁”这个说法会产生?

这可能是因为:

描述的夸张或简化: 在战场报道或回忆录中,为了强调工程保障的及时性和重要性,可能会用“空投桥梁”这种更具戏剧性的说法来形容将搭建桥梁所需的关键部件和技术力量通过空运快速送达。
对模块化桥梁的误解: 美军确实有可以快速组装的模块化桥梁系统,这些系统的部件尺寸可以适应航空运输。当这些部件被空运并迅速组装起来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空投了一座桥梁”。

具体到长津湖战役,美军在困难条件下,主要依靠的是工程兵的专业技能、顽强的毅力以及利用现有或空运来的材料,在河流上搭建或修复临时桥梁,以保障部队的撤退和补给。 例如,在突围过程中,为了跨越冰封但可能不稳定的水面,或者为了在已被志愿军摧毁的桥梁位置重新建立通道,工程兵会反复进行作业。

关键的工程技术和装备:

重型工程车辆: 如推土机、起重机、挖掘机等(当然,在长津湖的恶劣条件下,这些车辆的运用受到极大限制,但依然是工程保障的基础)。
焊接和金属加工设备: 用于连接钢材、修复金属结构。
木工工具: 用于加工木材,搭建木桥。
便携式和可拆卸的桥梁构件: 例如,可以被卡车或飞机运输的钢架、钢板,以及用于架设浮桥的浮筒。
爆破技术: 用于清理阻碍桥梁搭建或修复的障碍物。
航空运输技术: C47、C124等运输机用于将关键物资和人员运送到前线。

总而言之,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并未实现意义上的“空投一座完整的桥梁”。他们是通过空运关键材料和组件,并依靠工程兵的现场作业能力,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搭建临时桥梁或修复现有桥梁来克服水域障碍的。这种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工程技术和保障能力,是美军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维持其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得以前看知乎,大家的答案都是有理有据,很值得信赖,感觉就好像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在对你婉婉道来。现在的好些回答,感觉就像是酒桌上的中年大叔,啥都懂,段子信手拈来,一桌子人听着挺爽,却没人理会段子的真假。

我就先说这个回答不靠谱的地方有哪些,然后再说这座桥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这个回答里提到的美军修桥的过程的原文(不仅是这一个回答,那个问题底下的五六个回答里都有类似的说法):

那么这个回答里不靠谱或者说错误的地方有哪些呢?

  1. 并不是三菱重工连夜制作的,而是就近调拨的美军前线的常规装备。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竟然还需要连夜向三菱重工定制预制桥梁,那美军工程兵部队都是吃白饭的?我们实验室一位教授是陆军工程兵退役,一位教授是海军工程兵退役,还有一位博士生是西点军校毕业的现役工程兵,如果你跟他们说「你们堂堂美军工程兵还要向三菱重工定制桥梁」,信不信他们大耳光子抽你脸上。事实上,这些预制桥梁组件是美军工程兵常规装备的一部分,这次空投的组件也都是就近调拨的前线装备。
  2. 并不是从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日本运来的,而是从朝鲜最前线的连浦机场运来的。我上面也提到了,就是就近调拨的前线装备。空投桥梁的八架运输机隶属于美军第 314 空运联队,从连浦 (Yonpo)的前线机场起飞,在长津湖附近的 Koto-ri 空投了预制桥梁组件。
  3. 并不是要造八座桥梁,而是这一座桥需要由四个完全一样的独立组件拼接而成,安全起见,美军空投了八个,两倍于实际需要的组件数量。四个这样的独立组件,就可以像拼积木一样拼出一座桥梁。
  4. 并不是一夜的紧张施工完成的,而是在 12 月 9 日白天修建完成的,也就是空投之后两天。难道美军没有侦查兵?难道直到大部队走到断桥跟前才发现桥断了,然后再呼叫支援,然后再原地等待空投?事实是美军于 12 月 4 日发现桥被炸断,12 月 7 日在 Koto-ri 的陆战一师阵地空投了预制桥梁,之后陆战一师护送着这些无比重要的预制桥梁组件继续前进,在12 月 9 日到达 Funchilin Pass,也就是这座断桥的位置,随后工程兵用大约三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临时桥梁的搭建。12 月 9 日傍晚,大部队开始通过这座临时桥梁,一夜的时间全部通过。

那这座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你的想象中,这可能是一座横跨河流的大桥,冰天雪地里,美军陆战一师被困在河边,陷入绝地。

但实际上,这座断桥的照片是这样的:

这几个大管子是水电站的水管,上面的建筑物是一个小水电站,被炸断的就是山坡上跨过这四根大水管的高架桥。这也不像那个回答里说的那样叫「水门桥」,只是位于一个水电站的水闸部位。这个地方的远景是下面这样的:

从路面上看过去,这个缺口是这样的:

就是这个小小的缺口,挡住了美军陆战一师重型装备撤退的道路。而现场的美军工程兵已经用完了所有的工程材料,无法再抢修这座桥梁了。

最终,美军做出了空投预制桥梁的决定。现场工程兵评估认为只需要四个 M2 标准桥梁组件就可以让重型装备通行,美军实际调运了八套。第314空运联队的八架 C-119 运输机从连浦机场起飞,每一架装有一个桥梁标准组件外加木板等各种配件,总重大约 4000 磅(约1.8 吨)。现场的工程兵部队共接收到了六套完整的组件,剩下的一套摔坏了,另一套掉到了志愿军阵地上。

这就是当时驻扎在朝鲜连浦机场的 C-119 运输机机群。

这就是 C-119 运输机在大约 800 英尺高度,空投桥梁的瞬间:

这是空投的预制桥梁组件开伞后的照片:

实际上,在出发之前,美军第 314 空运联队在连浦机场进行了一次试验空投,组件上带有六顶 24 英尺直径的降落伞。结果这次试验失败了,六顶里面有五顶降落伞都没能成功开伞,空投的桥梁组件像砖头一样拍到了地面上,砸进土里整整 6 英尺(约 1.8 米)。但是已经没有再进行第二次试验的时间了,最终美军决定使用两顶最大号的 48 英尺直径的降落伞。

那么空投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怎么用这些东西修桥的呢?从上面的照片我们也能看到,其实就是混凝土桥梁炸断了一截,造成了一个桥面的缺口。

问题就是,怎么能让坦克通过这个缺口?答案很简单,放两根木板,一边一根,坦克的两条履带分别压在两边的木板上,就像过独木桥一样,这不就行了吗。

当然,考虑到坦克的重量,木板可能是不行的,会被坦克压断。所以需要的其实是一根比木板更结实的板子。美军的 M2 预制桥梁组件,说白了就是一个很结实的、能够承受坦克单边履带重量的板子。

这块板子的有效长度为 12 英尺(3.66 米),宽度为 45 英寸(1.14 米)。长津湖战场上实际的桥面缺口为 16 到 19 英尺,所以单独的一根 M2 板子跨越不了整个缺口,需要两根板子合起来组成一个总长 24 英尺的板子才行。所以总共需要四块这样的板子,先把这四块 12 英尺长的板子组成两根 24 英尺长的板子,然后再一边一根,上面再铺上木板,坦克、卡车、人员就都能通过了。

那这块板子到底是什么做的呢?两侧各有一根贯穿全长的大尺寸槽钢(截面高度 15 英寸,约 38 厘米)作为主梁,这两根槽钢的间距为 45 英寸,中间有横向的工字钢作为次梁和支撑,工字钢上面还有纵向的小截面工字钢,作为桥面铺设木板的檩条。简单说,这就是一个钢架子做成的长度 3.66 米,宽度 1.14 米,厚度 38 厘米的大板子。

那这两块板子又是怎么拼接成一块更长的大板子的呢?很简单,一个大螺丝钉把这两块板子连起来。当然,实际上应该叫一个 pin 或者 clevis pin,但是简单理解,跟螺丝钉差不了多少,只不过个头大得多。这根螺丝钉的长度为 4 英尺 6.5 英寸,也就是 1.38 米,贯穿整个板子的宽度;螺丝钉的直径为 2 又 3/8 英寸,也就是 6 厘米。单单这一根螺丝钉的重量就达到了 65 磅,也就是 29.5 公斤。

这就是抢修完成之后的这座桥梁,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原来的缺口处铺设的 M2 预制桥梁,就是照片里那两辆卡车的位置。

实际上,作为美军二战以及后续战争的主力装备,M2 预制桥梁组件也被制成了各种厂家的或者玩家 DIY 的各种模型。比如下面就是一个:

看出来了吗?这个小模型就刚好是四个 M2 组件,两块拼接成一根更长的,然后一边一根,底下是浮筏用来搭浮桥。在长津湖这个断桥,不需要浮筏,底下也根本没有水,就是上面这两块大板子,搭在断桥的缺口上就行了。

这个小场景模型就展示了 M2 桥梁组件和坦克的比例,四个浮筏,上面总共八个 M2 组件,跨越大约 14 米宽的河流。

执行这次「空投桥梁」任务的美军第 314 空运联队目前驻扎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空军基地,长津湖战役中的这次行动也是这个联队津津乐道的战史之一。2015 年 12 月 7 日,长津湖「空投桥梁」行动之后整整 65 周年,他们还出动了现役的 C-130J 运输机,空投了一个模拟的 M2 桥梁组件作为纪念。


PS 有人拿出了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历史是双方的叙事,我讲的是一方的叙事,那个纪录片讲的是另一方的叙事。至于相信哪个,那是各位读者自己的选择。我放的都是真实的照片(美国国防部档案编号:USMC A5375, A5376, A5408),至于那个纪录片……至少我不相信只带了二十个人在机枪火力网下去炸桥,其中还有一个是摄影师,并且还拍下了纪录片里桥梁爆炸的镜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美军是如何空投一座桥梁的,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军并没有在长津湖战役中以“空投”一座完整的、已经建造好的桥梁的方式来解决战术难题。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异常艰苦的冬季山地作战,气温极低,地形复杂,而且志愿军的包围和阻击使得美军第10军(包括陆战1师和陆军第7师的部分部队)陷入了极其.............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朝鲜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在我看来,是整场战争中最具标志性、也最令人心痛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战术上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意志、关于生存、关于国族命运的极致考验。如果要详细来讲,这首先得从那个严酷的冬天说起。1950年11月末,朝鲜半岛北部,长津湖地区,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甚至更低。这样的天.............
  • 回答
    《长津湖》这部电影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段重要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影片聚焦于中国志愿军的视角,深入刻画了他们在严酷环境下与美军作战的艰辛与决心。之所以在影片中观众没有看到朝鲜军民的直接大规模出现,这与影片的叙事重点和表现手法有关。导演在创作时,选择了将镜头语言集中在中国志愿.............
  • 回答
    要评价小西行长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从军事、政治、战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他并非一个完美的将领,但他的行动深刻地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走向。战争初期的辉煌与盲目万历朝鲜战争,说到底是大明朝面对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次重大冲击。丰臣秀吉的野心极大,他志在征服朝鲜,进而.............
  • 回答
    黑田长政,这位出身于战国乱世,并凭借自身能力在江户幕府时期崭露头角的武将,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关键事件中的作为。黑田长政其人:继承父志,智勇双全的实干家黑田长政是战国名将黑田官兵卫(黑田如水)的长子。官兵.............
  • 回答
    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战略博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曾拒绝停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停战可以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国内外的政治环境。一、 朝鲜战争中中国拒绝停战的原因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
  • 回答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 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极其复杂且残酷的冲突,其性质、起因、过程和后果都充满了争议。要详细描述其“实际状况”,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战争的起源与性质:一个内战还是国际冲突? 内战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被美苏两国分区占领,北方由苏联支持建立.............
  • 回答
    朝鲜战争中,美国是否打算全面侵略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 直接回答是:美国官方的公开立场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普遍看法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目标并不是全面侵略中国。 然而,这场战争的进程和某些决策确实让中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并引发了关于美国潜在意图的讨论。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爆发,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这场战争,从发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将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格局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场仗,打还是不打?站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回看朝鲜战争的爆发,其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决策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支持“不打”的观点,往往会强调其巨大的代价: .............
  • 回答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志愿军在兵员构成上确实存在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为何要调集大量来自南方地区、缺乏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直接从东北地区拥有丰富冬季作战经验的部队抽调岂不是更合理、更有效率?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政治和现实考量。一、 人力资源的战略调配与兵源地选择的现实困境首先,我.............
  • 回答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士兵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顽强意志,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塑造的。将这支队伍的坚韧归结于单一原因,是对他们真实经历的极大简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灌输、战场现实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层面。首先,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民族危机感.............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之所以会选择轰炸中国城市丹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战略考量、战争态势的演变以及信息判断的失误,并非一时兴起或无的放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丹东的战略地理位置与战争后勤的枢纽作用首先,必须明白丹东在朝鲜战争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丹东,这座位于中国东北.............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军轰炸丹东是否是“误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当时战争的背景、战场情况、军事指挥决策以及事后方的叙述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虽然美军的轰炸目标确实是军事设施或交通枢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与中国本土仅一江之隔,并且战争的复杂性,使得丹东屡次成为轰炸目标,也造成了大量中国平民的伤亡,因此“误.............
  • 回答
    朝鲜战争,一场在二战后新秩序下爆发的、深刻影响了东北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冲突。战前,被南北分裂的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战争爆发后,战火一度烧到鸭绿江,最终却又回到38线附近,形成了今天的朝韩军事分界线。如此“原点回归”的结局,背后却是各方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收获的复杂意义。对朝鲜(北朝鲜):民族统一的.............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的硝烟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小米加步枪”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其中“步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其型号和来源相当复杂,因为战争初期,中国刚建立不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的援助以及缴获的敌方武器。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总体来说,志愿军在朝鲜战.............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说“谁最先挑起”,需要仔细梳理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局势和双方的行动。从官方叙事和大多数历史研究来看,普遍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越过三八线进攻大韩民国(韩国)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军事行动。然而,要理解这场战争的“挑起”,就不能.............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确实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86“佩刀”就成为了战场上的明星。但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在那段时期,我们仍然能看到大量的活塞式战斗机活跃在朝鲜的天空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现实的各种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喷气式飞机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取代了活.............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军确实拥有毒气弹,并且曾有过使用毒气弹的讨论。然而,最终没有在朝鲜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原因比较复杂,涉及战略、政治、道德以及国际法等多个层面。1. 国际压力与道义顾虑: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社会对于使用化学武器的强烈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了化学武器带来的巨大伤痛,各国普.............
  • 回答
    朝鲜战争在第三次战役后达成停战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各方在那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军事态势以及外交考量。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第三次战役本身。这次战役始于1950年12月31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一方,联合国军(主要是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