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鲜战争期间,为何派遣很多没有冰天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作战,直接调遣东北地区的军队入朝不行吗?

回答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志愿军在兵员构成上确实存在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为何要调集大量来自南方地区、缺乏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直接从东北地区拥有丰富冬季作战经验的部队抽调岂不是更合理、更有效率?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政治和现实考量。

一、 人力资源的战略调配与兵源地选择的现实困境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战争爆发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体兵员构成和部署情况。解放军在建国初期,虽然已经完成了全国性的军事整编,但兵力资源并非无限供给,且各部队的任务和部署都有其历史延续性。

1. 东北解放军的“老底子”与战略地位: 东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其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在冬季作战方面,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这些部队早已适应了寒冷环境,也形成了一套相应的作战体系和训练方法。可以说,东北解放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战斗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部队之一。

2. 战略后方的稳固需求: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刚刚建国不久,国内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首要任务。东北地区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北方边疆的屏障。如果将东北地区的主力部队大规模、长时期地抽调入朝作战,将可能导致后方空虚,一旦出现国民党军队反攻或苏联发生突变,将对新中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保持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

3. 兵源地的广泛性与动员能力: 尽管东北部队经验丰富,但仅仅依靠东北部队来支撑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在兵力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可以将全国各地的青壮年都纳入征兵范围。从全国范围抽调士兵,更能体现国家的动员能力,也更能分摊战争带来的压力。从全国各地征集新兵入朝,也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政治动员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二、 政治因素与国际关系的考量

除了战略和军事上的现实因素,政治因素在兵员调遣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1. “志愿军”的身份与政治敏感性: 中国以“志愿军”的名义入朝,这本身就包含着政治上的考量。派遣一支完全由东北籍士兵组成的“志愿军”,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苏联的猜忌,或者被解读为中国对朝鲜的过度干涉,甚至被视为对美西方国家的一种挑衅,不利于当时中国争取国际同情和有限的支持。从全国各地抽调士兵,可以更好地“掩盖”中国介入的深度,并塑造一种“人民志愿参战”的形象。

2. 与苏联的关系与武器援助的对等: 虽然苏联承诺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但中国也需要向苏联展示自己的决心和能力,以换取更多的支持。如果中国仅仅依赖苏联提供的装备,而自身在人力投入上显得不足,可能会影响中国在同苏联的谈判中的地位。派遣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也意味着中国愿意承担更大的战争成本和人员伤亡风险。

3. 避免战略预判的暴露: 如果中国过早地将最精锐的东北部队调往朝鲜,可能会向美军暴露中国决心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战略意图,让敌人有所准备。分散调遣兵力,更具迷惑性。

三、 新兵训练与适应性改造的现实路径

尽管南方士兵缺乏雪地作战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中,通过科学的训练,新兵的适应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1. 集训与强化训练: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新兵集训。这些新兵在入朝前,会集中在后方基地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其中包括了针对朝鲜冬季气候的适应性训练。例如,学习如何在严寒条件下穿戴衣物、搭建工事、饮食起居、进行战斗等。一些有经验的干部和士兵会被抽调出来,成为训练中的骨干,传授作战经验。

2. 物资保障的升级: 鉴于即将面对的严寒环境,中国政府尽了最大努力筹集和生产过冬物资,包括厚实的棉衣、皮帽子、棉鞋、保温罐头等。这些物资的到位,是保证士兵能够抵御严寒的重要物质基础。

3. “中国式”的作战智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作战智慧,即“人海战术”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即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通过发挥士兵的意志力和牺牲精神,以及运用巧妙的战术,依然能够取得作战的胜利。例如,很多时候依靠夜间作战、渗透战术来弥补装备上的劣势和环境上的不利。

四、 并非“完全没有经验”的绝对论断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南方士兵整体上缺乏雪地作战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入朝的士兵都是“白纸”。

1. 部分部队的调动与经验传承: 在集结志愿军的过程中,解放军各野战军之间也存在着人员的抽调和整合。一些来自北方地区的有经验的部队,其部分人员和骨干力量也可能被调入新组建的部队,或者作为骨干参与训练新兵,起到经验的传承作用。

2. 干部队伍的经验积累: 志愿军的指挥干部大多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其中不乏在冬季作战中有过经历的。他们能够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并指导部队应对各种困难。

总结:

总而言之,派遣大量缺乏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作战,而非直接调遣东北地区的军队,是当时中国在综合考虑战略安全、政治敏感性、人力资源调配、战争动员能力以及新兵训练的可行性等多种因素后的复杂决策。这既是对战争残酷性的预判,也是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权衡。虽然这一决策使得士兵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正是凭借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英勇奋斗,中国军队最终在朝鲜战场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直接调遣东北部队固然能解决一部分经验问题,但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全局来看,这种“全国动员”式的兵员补充方式,才是那个时代中国所必须选择的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先期是东北边防军改编入朝。

9兵团这种部队也不是没北方作战经验。但是其入朝的计划被蒋匪谍报人员侦知,通过时任政协副主席的张东荪提供的电台发往了台湾(美国人解放前放在张家的电台,一共五部)。

9兵团不得不提前入朝,东北兵站紧急为其调拨了一部分棉衣。甚至有兵站干部战士直接脱下自己的棉衣给入朝部队。但对大兵团来说这杯水车薪。

冬衣严重不足是9兵团严重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所谓没有寒区作战经验。

探知此机密的是秦应麟情报组,他们的电台放在仇视新政权的大户钮家。钮家不但对其提供了资助,还积极参与其谍报活动。

钮家有个小儿子现在还活着,此人出狱后也一直想去台湾。后终于在连战访问大陆时被追认国民党精神党员。

————————————这是84消毒液更新————————

看来矮大紧的节目误导了不少人。得消消毒。这么一个聊闲天的节目,你们当正史看真的好么?

要扯清楚长津湖战役的是是非非,我们先要弄清楚这次战役为何发生,陆战一师是怎么到达战场的。

从马后炮的视角来看,美军当时并没有重视国民党当局提供的情报。但是当事人是不知道的。

并且此时美军做出了一个直到今天都争议不断,让大家摸不着头脑的部署——从进攻正面抽出陆战1师,再次上船在元山登陆。要知道当时在战场上美国第十军(陆战一师在其辖内)和第八军在韩军的配合下已经缠住被阻隔在南方的人民军主力,歼灭是迟早的事。各位做何判断?

站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以麦帅的个性,这是想再搞个大的,复制一把仁川的辉煌,漂亮地围歼掉人民军主力。

他不但要胜,还要胜得漂亮。

但如果作为负直接责任的统帅,即使有马后炮优势我觉得也未必就敢这样断言。这难道不是非常明显的,美军试图加快进攻节奏?而就算你真的拿准这就是麦帅的秀,你又能如何?你还能未卜先知算到1师各种拖延,被水雷阻挡在元山港外,直到26号才上岸?

再退一步,如果不是42军于黄土岭血战13天,击退了韩军先锋,滞迟了美陆战1师,后面什么战役都是扯淡。金日成可以去跳鸭绿江了。

如果9兵团不能快速到达长津湖地区,被包围的307团3营就不可能及时突围(3营突围中打出神一样的技战术水准)。整个42军也不能主动后撤,必须接着耗下去。

尼玛,不知道你是9兵团,你是否愿意这样看着?

就是这样,因为不动如山的42军,其徐如林的3营,朝鲜战局不至于难以收拾。

因为其疾如风,视死如归的9兵团。42军得以从容后退,诱敌深入。这才有了长津湖战役。

地图不好找,我自己大致标了一下。看看黄草岭、长津湖在哪吧。如果不是42军阻击了13天,联军在这13天里,就算打不到鸭绿江边好了,老金也只能贴着鸭绿江过日子了。然后你要9兵团在美军火力下打渡江战役?



我当然不是战史专家,我讲的不过是一些战史常识。

但是请一些听了点谈话节目就自以为掌握一切的货——你不尊重知友也没什么,但是请你尊重一下那些真正的勇士。 @战区观察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志愿军在兵员构成上确实存在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为何要调集大量来自南方地区、缺乏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直接从东北地区拥有丰富冬季作战经验的部队抽调岂不是更合理、更有效率?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政治和现实考量。一、 人力资源的战略调配与兵源地选择的现实困境首先,我.............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之所以会选择轰炸中国城市丹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战略考量、战争态势的演变以及信息判断的失误,并非一时兴起或无的放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丹东的战略地理位置与战争后勤的枢纽作用首先,必须明白丹东在朝鲜战争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丹东,这座位于中国东北.............
  • 回答
    从二战的硝烟散尽到朝鲜战争的战火重燃,短短几年时间里,美军的装备体系发生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更新与革新。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态势,更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探索与预判。地面部队:从经验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二战期间,美军的地面部队以其强大的生产力、充足的物资和灵活的战术而闻名。然而,战争的惨烈也暴.............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发生在16世纪末的东亚大规模冲突,是明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在那个时代,明朝的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信,主要负责侦察、逮捕、审讯等特务活动,其职责范围相当广泛。而日本方面,虽然“忍者”这个概念在现代的传播中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和超乎寻常的能力,但在当时的实际战争环境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朝鲜战争以及中越战争这几个关键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关于“督战队”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具体运作,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军事制度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督战队”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直接的军事对抗中。然而,这种优势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美军在朝鲜相对“轻松”获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朝鲜战争绝非轻松,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越南却深陷泥潭,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在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这两场发生在朝鲜与后金(后来的清朝)之间的战争中,朝鲜确实再次向明朝发出了求援的呼喊,这与壬辰倭乱时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相似之处:对明朝的依赖和期望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朝鲜始终将明朝视为宗主国,并在自身面临外敌入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明朝求援。朝鲜统.............
  • 回答
    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战略博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曾拒绝停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停战可以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国内外的政治环境。一、 朝鲜战争中中国拒绝停战的原因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
  • 回答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 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极其复杂且残酷的冲突,其性质、起因、过程和后果都充满了争议。要详细描述其“实际状况”,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战争的起源与性质:一个内战还是国际冲突? 内战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被美苏两国分区占领,北方由苏联支持建立.............
  • 回答
    朝鲜战争中,美国是否打算全面侵略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 直接回答是:美国官方的公开立场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普遍看法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目标并不是全面侵略中国。 然而,这场战争的进程和某些决策确实让中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并引发了关于美国潜在意图的讨论。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爆发,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这场战争,从发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将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格局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场仗,打还是不打?站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回看朝鲜战争的爆发,其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决策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支持“不打”的观点,往往会强调其巨大的代价: .............
  • 回答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士兵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顽强意志,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塑造的。将这支队伍的坚韧归结于单一原因,是对他们真实经历的极大简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灌输、战场现实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层面。首先,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民族危机感.............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军轰炸丹东是否是“误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当时战争的背景、战场情况、军事指挥决策以及事后方的叙述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虽然美军的轰炸目标确实是军事设施或交通枢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与中国本土仅一江之隔,并且战争的复杂性,使得丹东屡次成为轰炸目标,也造成了大量中国平民的伤亡,因此“误.............
  • 回答
    朝鲜战争,一场在二战后新秩序下爆发的、深刻影响了东北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冲突。战前,被南北分裂的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战争爆发后,战火一度烧到鸭绿江,最终却又回到38线附近,形成了今天的朝韩军事分界线。如此“原点回归”的结局,背后却是各方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收获的复杂意义。对朝鲜(北朝鲜):民族统一的.............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的硝烟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小米加步枪”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其中“步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其型号和来源相当复杂,因为战争初期,中国刚建立不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的援助以及缴获的敌方武器。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总体来说,志愿军在朝鲜战.............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说“谁最先挑起”,需要仔细梳理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局势和双方的行动。从官方叙事和大多数历史研究来看,普遍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越过三八线进攻大韩民国(韩国)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军事行动。然而,要理解这场战争的“挑起”,就不能.............
  • 回答
    要理解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美军是如何空投一座桥梁的,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军并没有在长津湖战役中以“空投”一座完整的、已经建造好的桥梁的方式来解决战术难题。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异常艰苦的冬季山地作战,气温极低,地形复杂,而且志愿军的包围和阻击使得美军第10军(包括陆战1师和陆军第7师的部分部队)陷入了极其.............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确实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86“佩刀”就成为了战场上的明星。但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在那段时期,我们仍然能看到大量的活塞式战斗机活跃在朝鲜的天空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现实的各种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喷气式飞机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取代了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