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空军为何要轰炸中国城市丹东?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之所以会选择轰炸中国城市丹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战略考量、战争态势的演变以及信息判断的失误,并非一时兴起或无的放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1. 丹东的战略地理位置与战争后勤的枢纽作用

首先,必须明白丹东在朝鲜战争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丹东,这座位于中国东北鸭绿江畔的城市,是连接中国内地与朝鲜半岛的重要门户。鸭绿江是两国天然的界河,而横跨鸭绿江的几座桥梁,特别是断桥(今丹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公园内的桥梁遗址),成为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获取补给、人员往来的生命线。

重要的交通枢纽: 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大规模入朝参战,他们的武器弹药、粮食、医疗物资等一切战争所需,绝大部分是通过陆路从中国东北地区经丹东运往前线。丹东及其周边的铁路、公路系统,构成了志愿军后勤补给的咽喉。
集结与转运点: 新的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前,也常在丹东或其附近地区进行集结、休整和培训,然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战场。这使得丹东不仅是物资运输点,也成为人员集结的起点。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是削弱其作战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国空军的任务之一就是打击敌人的后勤,阻止其在前线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援。因此,将丹东及其交通枢纽视为攻击目标,是基于“釜底抽薪”的军事逻辑。

2. 美国空军的战争目标与策略演变

战争初期,特别是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遭遇志愿军强大攻势,陷入被动时,美国空军的战略目标也随之调整。

阻止大规模增援: 随着志愿军的不断涌入,美军指挥官们越来越担心中国会持续投入更多兵力,甚至直接升级战争。因此,阻止中国向朝鲜增派兵力和物资,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对“交通枢纽”的定义: 在美军的作战理论中,但凡构成敌方军事行动支持的关键节点,都可以被视为合法的军事目标。丹东作为志愿军后勤的“咽喉”,自然进入了他们的目标清单。
扩大战场边界的考量: 虽然战争名义上是在朝鲜半岛进行,但美军的策略并非完全局限于半岛境内。他们也试图通过打击中国境内的支援线,向中国施加压力,限制其战争能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警告苏联不要进一步介入。

3. 关于“轰炸中国城市”的复杂性与争议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空军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特别是针对中国境内的目标,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复杂的判断。关于“轰炸中国城市”的说法,其具体性质和影响范围,需要更细致地理解:

军事目标的辨识: 美国空军声称,他们的目标是针对军事设施、交通枢纽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工厂,而非蓄意轰炸平民区。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往往与城市建筑犬牙交错,尤其是在战时动员和经济支援体系高度集中的情况下。
“误炸”与“擦边球”: 战争时期,边界模糊,目标识别困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美军公开宣称目标是军事性的,但由于地形、天气、情报失误以及夜间作战等原因,确实发生了误炸平民区的情况。例如,轰炸鸭绿江上的桥梁时,可能会波及到江边的丹东市区。这种“擦边球”式的打击,尽管并非直接针对城市本身,但无疑给城市带来了破坏和人员伤亡。
对断桥的反复攻击: 鸭绿江上的桥梁,特别是连接丹东和新义州的桥梁,是美军重点攻击的目标。这些桥梁多次被炸毁,又被志愿军和中方修复,然后再次被炸。丹东作为桥梁的一端,自然成为反复轰炸的区域。断桥的遗址,正是这种拉锯战的见证。
美国宣传与中国叙事: 对这些轰炸事件的描述,往往也受到宣传战的影响。美国方面会强调打击的是军事目标,以合理化其行动;而中国方面则会强调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美军的侵略性,将城市遭受的破坏归咎于美军的直接轰炸。

4. 具体事件的回溯(例如:1950年11月3日的轰炸事件)

虽然历史记录中关于具体轰炸丹东市区的细节可能不尽相同,但一个重要的早期事件发生在1950年11月3日。当时,美国空军第18战斗机联队和第49战斗机联队的部分飞机,对中国东北的安东(丹东旧称)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轰炸。

目标: 根据美方记录,此次轰炸的目标是安东火车站,意在摧毁志愿军进入朝鲜的交通节点。
后果: 轰炸造成了安东火车站部分损毁,但同时也波及了市区,造成了中国平民的伤亡。这次事件是中国官方明确指责美国违反国际法、将战火蔓延到中国领土的例证之一。它标志着朝鲜战争的战火首次直接烧到了中国境内。

总结来说,美国空军轰炸丹东的根本原因在于:

其作为志愿军后勤生命线的战略重要性。
为了削弱志愿军在前线的作战能力,切断其补给。
在战争焦灼状态下,企图通过打击支援线来影响战争进程,甚至对中国形成战略威慑。

然而,必须理解的是,这些轰炸并非仅仅是“炸城市”,而是美军基于其战争目标对被其视为“军事枢纽”的区域进行的打击。但由于战争的复杂性、目标识别的难度以及潜在的误判,导致了对丹东这个中国边境城市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因此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且敏感的节点。这场轰炸不仅直接影响了丹东的城市面貌,也对中朝关系和中国国内的战争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实在不能理解,现在知乎上有少数人的脑袋里想的都是什么?

关于抗美援朝的史料顺手一翻就一大堆,时间离得也不远,可靠性,真实性也还可以。就不能翻完记载再张嘴说话,非得胡说八道是么?

这不是误炸,这明明是打狗之前先吓唬主人,通知主人不要管。否则连你一起揍的意思。这是军事上的一种战略讹诈好么?


咱们先来看看记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突然进攻韩国。
6月27日,联合国宣布出兵朝鲜,实行武装干涉,阻止朝鲜的侵略行径,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
美国远东航空军斯卓特梅尔将军于1950年7月3日命令下属各单位不可侵犯苏联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领空。
8月14日又再度重申不准越界的命令。

1950年8月27日,美军B-29重型轰炸机、P-51战斗机等先后5批13架次,侵入中国东北境内的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地区上空轰炸扫射,炸死中国居民3人,炸伤21人,炸坏火车机车、客车、守护车5辆,炸坏卡车2辆。周恩来以中国外交部长名义致电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对于“对于美国侵略朝鲜军队此种侵入中国领空的挑衅和残暴行为,本人特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联合国提出严重抗议。美国政府应对美军此次侵犯中国主权及残杀中国人民的行为,担负全部责任及其后果”。周恩来要求美国政府:一、立即惩办美国空军此次侵入中国领空,杀伤中国人民及击毁车辆的挑衅和残暴罪行;二、负责赔偿中国方面所受的一切损失。周恩来并声明:“对于美国侵略朝鲜军队此种挑衅和残暴的行为,保留继续提出要求的一切权利。”同日,周恩来还致电联合国,要求制裁美国空军侵入中国领空的挑衅和残暴行为。
8月29日,美国空军飞机又两次入侵中国宽甸县上空进行侦察扫射,杀死中国居民4人,杀伤7人。美国空军承认有越界事件,但归咎于飞行员导航错误,表示愿意在调查后负起赔偿责任。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

1950年10月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看完时间线,这个逻辑简直再清楚不过了。

9月中旬美军登陆仁川,8月底美军说我们误炸了安东市。仗还没打,先把人家邻居误伤了。这可能是真的么?

误炸能是5批13架次么?中朝之间的是有界河的,鸭绿江那么明显,美军飞行员都是瞎子啊?飞过河了就是过境了,看不见是么?就算是真瞎,那怎么没炸在没有人的树林里,炸在市郊腻?怎么正好就往比较重要的市中心一带炸腻?这会不瞎了,眼睛都好使了是吧?

再看所谓的误炸地点,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这三个城市中只有丹东市的对面是朝鲜的新义州,其它两个城市对面都是没有明显的朝鲜城市。同时新义州虽然比较大,但是它在当时是只有少量轻工业的城市。在个时间点上,金家老太爷已经把李承晚打到了现在的韩国釜山和全罗南道附近了,再加把劲就把李承晚打到济州岛上去了。放着最南边的前线部队不炸,飞到最北端炸一个没有军事工业的城市。还一个不小心炸过境了?这种鬼话居然有人要相信?

说到这,应该没有人再相信是误炸的鬼话了是吧?

那么说说为什么要炸,因为当时谁都知道,金家敢跟李承晚动手,背后是苏联的武器是物资援助和中苏两国的默许。那么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动手的话,必须要知道中苏两国的态度。以决定这场战争要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可能引发美国和中苏的直接宣战和对抗,能不能擦枪走火,打成世界大战。所以在仁川登陆之前,进行了试探和挑衅。中苏两国的反应是中国强烈谴责,苏联基本不吱声。于是美国乍起胆子打算帮韩国把领土推倒鸭绿江边去,而不是保持原有的各自势力范围。直到志愿军入朝之后,苏联空军支援“米格走廊”一带,美国才真正严令空军不能进入中苏领空,怕的就是战争无限制升级到不可控程度。

所以,别和我扯什么误炸的胡说八道了。

user avatar

网友问: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空军为何要轰炸中国城市丹东?

我认为,美国主要是 要切断中朝运输通道。50年11月3日 我从丹东鸭绿江入朝, 看到鸭绿江桥就被美国的飞机炸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之所以会选择轰炸中国城市丹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战略考量、战争态势的演变以及信息判断的失误,并非一时兴起或无的放矢。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丹东的战略地理位置与战争后勤的枢纽作用首先,必须明白丹东在朝鲜战争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丹东,这座位于中国东北.............
  • 回答
    从二战的硝烟散尽到朝鲜战争的战火重燃,短短几年时间里,美军的装备体系发生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更新与革新。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态势,更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探索与预判。地面部队:从经验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二战期间,美军的地面部队以其强大的生产力、充足的物资和灵活的战术而闻名。然而,战争的惨烈也暴.............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直接的军事对抗中。然而,这种优势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美军在朝鲜相对“轻松”获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朝鲜战争绝非轻松,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越南却深陷泥潭,我们.............
  • 回答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志愿军在兵员构成上确实存在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为何要调集大量来自南方地区、缺乏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直接从东北地区拥有丰富冬季作战经验的部队抽调岂不是更合理、更有效率?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政治和现实考量。一、 人力资源的战略调配与兵源地选择的现实困境首先,我.............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发生在16世纪末的东亚大规模冲突,是明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在那个时代,明朝的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信,主要负责侦察、逮捕、审讯等特务活动,其职责范围相当广泛。而日本方面,虽然“忍者”这个概念在现代的传播中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和超乎寻常的能力,但在当时的实际战争环境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朝鲜战争以及中越战争这几个关键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关于“督战队”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具体运作,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军事制度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督战队”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在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这两场发生在朝鲜与后金(后来的清朝)之间的战争中,朝鲜确实再次向明朝发出了求援的呼喊,这与壬辰倭乱时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相似之处:对明朝的依赖和期望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朝鲜始终将明朝视为宗主国,并在自身面临外敌入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明朝求援。朝鲜统.............
  • 回答
    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战略博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曾拒绝停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停战可以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国内外的政治环境。一、 朝鲜战争中中国拒绝停战的原因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
  • 回答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 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极其复杂且残酷的冲突,其性质、起因、过程和后果都充满了争议。要详细描述其“实际状况”,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战争的起源与性质:一个内战还是国际冲突? 内战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被美苏两国分区占领,北方由苏联支持建立.............
  • 回答
    朝鲜战争中,美国是否打算全面侵略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 直接回答是:美国官方的公开立场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普遍看法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目标并不是全面侵略中国。 然而,这场战争的进程和某些决策确实让中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并引发了关于美国潜在意图的讨论。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爆发,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这场战争,从发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将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格局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场仗,打还是不打?站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回看朝鲜战争的爆发,其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决策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支持“不打”的观点,往往会强调其巨大的代价: .............
  • 回答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士兵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顽强意志,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塑造的。将这支队伍的坚韧归结于单一原因,是对他们真实经历的极大简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灌输、战场现实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层面。首先,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民族危机感.............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军轰炸丹东是否是“误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当时战争的背景、战场情况、军事指挥决策以及事后方的叙述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虽然美军的轰炸目标确实是军事设施或交通枢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与中国本土仅一江之隔,并且战争的复杂性,使得丹东屡次成为轰炸目标,也造成了大量中国平民的伤亡,因此“误.............
  • 回答
    朝鲜战争,一场在二战后新秩序下爆发的、深刻影响了东北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冲突。战前,被南北分裂的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战争爆发后,战火一度烧到鸭绿江,最终却又回到38线附近,形成了今天的朝韩军事分界线。如此“原点回归”的结局,背后却是各方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收获的复杂意义。对朝鲜(北朝鲜):民族统一的.............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的硝烟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小米加步枪”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其中“步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其型号和来源相当复杂,因为战争初期,中国刚建立不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的援助以及缴获的敌方武器。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总体来说,志愿军在朝鲜战.............
  • 回答
    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说“谁最先挑起”,需要仔细梳理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局势和双方的行动。从官方叙事和大多数历史研究来看,普遍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越过三八线进攻大韩民国(韩国)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军事行动。然而,要理解这场战争的“挑起”,就不能.............
  • 回答
    要理解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美军是如何空投一座桥梁的,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军并没有在长津湖战役中以“空投”一座完整的、已经建造好的桥梁的方式来解决战术难题。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异常艰苦的冬季山地作战,气温极低,地形复杂,而且志愿军的包围和阻击使得美军第10军(包括陆战1师和陆军第7师的部分部队)陷入了极其.............
  • 回答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确实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86“佩刀”就成为了战场上的明星。但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在那段时期,我们仍然能看到大量的活塞式战斗机活跃在朝鲜的天空中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现实的各种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喷气式飞机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取代了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