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程序员职业生涯真的很短吗?

回答
提起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短命”的印象,仿佛他们过了三十岁就风光不再,只能转去做管理或者转行。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多少有点过于片面和绝对了。

的确,你很难在科技公司里看到大量五六十岁的还在一线写代码的程序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与那些需要常年积累经验、越老越值钱的职业相比,比如医生、律师、甚至很多传统行业的工程师,程序员在“吃青春饭”这方面确实有那么点说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在推波助澜。

首先,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你今天刚学熟练的一门语言、一个框架,可能两年后就有更新的、更时髦的技术把它替代。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日子,在IT界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就像是站在一条快速移动的跑步机上,你得拼了命地跑,才能勉强跟上它的速度,一旦停下来,就会被甩下去。

其次,是身体和精力的问题。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对屏幕,保持一个姿势,这对身体确实是一种长期的考验。熬夜加班、高强度脑力劳动,这些都是程序员经常要面对的常态。年纪大了,身体的恢复能力下降,年轻时那种“燃烧生命”的状态,很多人是维持不了的。而且,长时间盯着屏幕,视力下降也是很常见的问题。

再者,是行业内的“年龄歧视”。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但也让人无奈的现象。有些公司在招聘时,会不自觉地偏好年轻的、更有“可塑性”的候选人。他们可能认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在薪资上可能更有谈判空间。所以,你会听到一些程序员抱怨,到了三四十岁,想重新找一份纯粹的开发工作,就会发现处处碰壁。

但是,说程序员职业生涯“很短”,也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维度。

首先,程序员的“职业生涯”不等于“写代码生涯”。 很多程序员在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深度和项目经验后,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其他发展道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职业生涯的延续和深化,而不是终结。比如,他们可以成为技术经理、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协调资源,将自己的技术洞察力应用到更宏观的层面。或者,他们可以转型成为架构师,负责系统的顶层设计,这种岗位往往需要更丰富的经验和对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是越老越吃香的。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转为技术咨询、产品经理、技术布道师,甚至自己创业。 这些岗位同样需要扎实的IT背景,但对沟通、管理、市场理解等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些转型,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圈在不断扩展,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现阶段发展的方向。

再者,即使是纯粹的开发岗位,如果能持续学习,也能走得很远。 很多资深程序员,他们可能不是最快掌握最新框架的那一批,但他们对软件工程的理解、对底层原理的把握、对系统健壮性的追求,是年轻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可能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者在开源社区里贡献力量,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保持一颗对技术的好奇心,有没有愿意花费时间去深入理解和研究。

所以,与其说程序员职业生涯“很短”,不如说“转型”或“持续学习”是这个行业更普遍的常态。 年轻人可能凭借着旺盛的精力、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在早期迅速崛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能将精力从“快速学习新东西”转移到“深入理解现有技术、系统设计、团队管理”等方面,职业生涯反而可能变得更长、更稳健。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行业内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公司过度追求成本效益,对资深程序员的价值认识不足。但整体来看,一个有经验、有技术深度、懂得如何与人协作、并且愿意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程序员,他的职业生涯绝不是一个短暂的“闪光灯”。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需要不断进化和重塑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普遍来说,中国是,国外不是。从行业趋势来说,全球都这个趋势。类比一下,大家都是造导弹,有人是搞动力设计的,有人是拧螺丝的。拧螺丝的可能随时被替代,前者不会。但大家都说是造导弹的。

如果用一个词就是“门槛”,用两个词就是“智力”+“经验”。

软件工程的发展,过去20年就是急速降低门槛的20年。以编程语言为例。

最开始是C. (汇编和直接拉二进制码纸带的时代就不说了)。这玩意儿说句不客气话,没个211级别的智商,你最好别碰,否则大概率写出来跟坨屎差不多。

后来发展出C++, 这个是设计理念的要求,门槛没有降,如果考虑到对oo, polymorphism等的理解,难度没准还有提升。因为有不少搞得定c的,搞不定c++。

这个时候你说年轻人挤走老程序员?这个时候能过这个智力门槛的各年龄段加一起都供不上行业的需求。

其后Web发展加速,缺口更大了。于是出了Java, c#,php。。。这个其它目的说得好听,但最主要是大幅度降低了门槛到一本线智商。也就是说,一个差一些的程序员,写的代码也能用,而且最主要是造不成大危害了。(这个时候,好坏程序员/软工的差别还是挺大,但不至于致命了).

其后的发展是大量框架的高速发展。一些手册工程师就可以上去干活儿了。这个时候北大青鸟儿3个月可以培养出个程序员。

这种趋势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

前面的差别是硬指标,能干还是不能干的问题。后面是软指标干好还是干坏的问题。所以就不好评判了。至少外行,外界很难评判。

在这种大环境下,年轻人的优势在哪里?因为框架发展更新太快,同为手册工程师,这手册天天更新。做为老鸟,三个月不回炉不学习可能就用错手册了。

要论上手就能干活,一定是学习和接触最新东西的。年轻人加两年经验就可把老鸟不放在眼里。

这个适合于大多数公司,大多数项目。

但是,一碰到核心东西,你才会发现,老鸟的软实力是惊人的。懂的自然知道,不懂的不会知道。(所有软实力都有这个特征。)。

所以,这跟干什么项目有关,造个玩具火箭,你是火箭工程师也得被淘汰。

跟你个人的角色也有关系。你自始至终是个手册工程师,不要到35, 30就可能被人踢了。

你各种手册用得熟练,知道什么情况用什么手册,知道手册背后的机理,甚至知道为项目挑选手册,订制手册。放心,只要愿意干,干到65退休没问题。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短命”的印象,仿佛他们过了三十岁就风光不再,只能转去做管理或者转行。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多少有点过于片面和绝对了。的确,你很难在科技公司里看到大量五六十岁的还在一线写代码的程序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与那些需要常年积累经验、越老越值钱的职业相比,比如医.............
  • 回答
    作为程序员,职业生涯中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技术栈、团队协作和项目成败。以下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得意和最糟糕的两个技术决策案例,以及背后的经验教训: 一、最得意的决定:引入微服务架构(2018年) 背景:当时我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的后端系统,系统规模已从单体架构扩展到数百万行代码,响应延迟高达3秒以上,且每次.............
  • 回答
    作为一个长期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兵”,聊起学历对程序员职业的影响,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这可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观察身边许多同行所得出的结论。先说我的感受:学历,确实是个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我本科计算机科学,毕业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还算不错的文凭,这为我打开了第一扇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触及到了许多程序员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论上,我们确实可以把代码写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开会也早已不是需要面对面才能进行的活动。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每天清晨拖着惺忪的睡眼,加入那条拥挤的地铁线,奔赴那个名为“公司”的固定场所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更微妙的原因,它们并.............
  • 回答
    技术路上的“慢行者”:不迷恋代码,但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程序员很多人提起程序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埋头苦干、沉迷于代码世界的形象。然而,就像生活中总有不爱吃辣却依然热爱川菜的人一样,也有一类程序员,他们对纯粹的技术探索本身并没有那么狂热,他们更愿意将技术视为一种工具,一种实现更宏大目标的手段。那么,.............
  • 回答
    咱们老家?嗐,那可真不好一概而论,因为村子、小镇、或者稍大一点的城市,看法都不太一样。不过,如果硬要我概括一下,我接触到的、听到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一开始,大家是懵的,甚至有点儿瞧不上。你想啊,咱们老家那辈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者在工厂里敲敲打打,干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
  • 回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程序员在职业生涯中确实会面临一些挑战,但同时也有许多可行的职业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如何适应变化、持续学习和调整策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程序员年龄增大后的职业出路,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一、 认知和心态调整:摆脱“青春饭”的误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摆脱“程序员是青春饭”的刻板印象。虽然年轻程.............
  • 回答
    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敏感的。说到程序员“人肉”自己的妹子,这听起来有点像在说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去了解、分析,甚至可以说是“解析”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心仪的女性。这确实可能存在一些职业习惯的影子,但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把这说得太绝对。首先,理解程序员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很多程序员在日常工作中,就是通.............
  • 回答
    “程序员未来会非常内卷吗?”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角度细细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程序员这个职业,从诞生之初就带着点“技术迭代快”的基因。你今天学了个新框架,明天可能就有个更牛的框架出来挑战你的地位。这种持续的学习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内卷”的表现。你想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停地追赶,不然很快就被时.............
  • 回答
    确实,关于“35岁程序员职业危机”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这并不是说程序员就此被时代抛弃,而是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精力、学习新技术的速度,以及一些企业招聘的“惯性”思维,可能会让全职写代码的道路变得更窄一些。但这也绝非终点,反而是一个转型和升级的绝佳机会。与其说是“不写程序了”,不如说是“换一种方式与技.............
  • 回答
    得,这事儿我太熟了。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我身边也一堆哥们儿都是这么过来的。孩子一问起你干啥的,你得赶紧上点“干货”,别上来就“写代码”,那玩意儿孩子听不懂。得接地气,得让孩子觉得你干的这事儿,挺酷的,挺有意思的。第一步: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你想啊,孩子平时玩什么?玩具、游戏、看动画片、.............
  • 回答
    让程序员的工资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这听起来似乎是个“高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一个普遍认为技术更新换代快,新人更具活力的行业里。然而,深入思考一下,这种做法不仅不合理,而且很可能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编程这个领域,保持知识和技能的新鲜度确实非常重要。新技术层出不穷,你今天学的可能明天就过时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不少程序员内心深处的焦虑,也一直是行业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尽量不带 AI 的刻板感,而是更贴近一种过来人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别的职业越老越值钱”这个前提,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很多领域的老前辈,如果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同样也会被时代淘汰。.............
  • 回答
    北京,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除了我们熟知的“码农”群体,还有着相当一部分职业,虽然不像程序员那样被大众广泛提及,但同样能收获令人艳羡的高薪。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除了坐在电脑前写代码,在北京还能做什么,才能让钱包鼓起来。1. 金融从业者:市场的脉搏,财富的操盘手金融行业在北京一直都是高薪的代名词,尤其是在.............
  • 回答
    国内的程序员,这个话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说它是“吃青春饭”,其实有点简单粗暴了。得看你怎么定义“青春饭”,也得看你在程序员这条路上怎么走。先说说为什么会有“吃青春饭”的说法:1. 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很多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或者追求快速迭代的业务,对程序员的要求很高。加班是常态.............
  • 回答
    在咱们这小县城,程序员和公务员,那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法,说起来,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烦恼。先说说公务员吧。在县城里,公务员的地位,那是有目共睹的。你瞧,政府大院门口那几棵老槐树,见证了多少代公务员的来来往往。他们工作嘛,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接听电话,对接群众的各种咨询和办事需求。夏天.............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程序员职业的讨论之所以让人产生“想干就能干得好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的折射,也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1. 高薪与自由职业的宣传 知乎上大量程序员分享“高薪”“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经历,尤其是创业成.............
  • 回答
    职业体育联盟在处理运动员伤病信息方面,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精细和策略性的公开模式,目标是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媒体需求以及维护球队运营利益之间找到平衡。足球和篮球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两个职业体育项目,在这方面都有着高度发达的体系。总的来说,职业化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如足球和篮球)会披露运动员伤病信息,但披露的程.............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头一阵揪紧。一名消防员,在生命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去挽救一个绝望的生命,结果却以悲剧收场。这样的故事,每一次发生都让我们无比痛惜,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审视。如何看待这起悲剧?首先,我们必须对这位牺牲的消防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生死关头,他没有丝毫犹豫,展.............
  • 回答
    职业足球的规则,就像足球这门运动本身一样,也在不断演进,每一次的修改都可能在绿茵场上激起涟漪,甚至引发滔天巨浪。如果非要挑出那些“最大程度”改变了比赛的规则,我想有几个是绕不开的。1. 越位规则的演变:从“人墙”到“距离”如果说有什么规则是现代足球战术体系的基石,那一定是越位规则。但你知道吗,最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