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怎么来的?

回答
打仗时候,说歼灭了多少多少敌人,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的计算和估算过程。当然,也少不了宣传的成分。咱们这就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得明白,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想精确统计一个敌人的生死非常困难。尤其是大规模的战争,你不可能像点钞票一样一个个数过去。所以,歼敌数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战果估算 ”。

一、直接的俘虏和缴获:最“硬”的证据

这是最直观也最可靠的一部分数字来源。

俘虏数量: 当己方部队能够迫使敌军投降时,会清点俘虏人数。这部分数字相对准确,因为俘虏就在眼前,可以统计。很多时候,俘虏的待遇、收容等都需要精确人数来管理。
缴获武器装备: 战场上缴获的敌军武器、车辆、火炮等,虽然不能直接折算成人数,但可以间接反映敌人被消灭的规模。比如缴获了多少辆坦克、多少门火炮,这些装备的背后都有相应的乘员和操作人员。

二、战场观察和报告:前线信息汇总

这是构成歼敌数字的主力。战场上的各级指挥官和士兵,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和报告战况。

目视观察: 前线部队在战斗中,会通过望远镜、观察哨、侦察无人机等,直接观察敌人的动向、阵地情况、人员伤亡等。比如,一个连在进攻中,看到敌方一个班的工事被摧毁,里面的人员伤亡惨重,就会向上一级报告“消灭了约一个班的敌人”。
通讯报告: 各部队会通过无线电、电话、信使等方式,将战场情报、战斗进程、自身伤亡以及对敌方伤亡的估算,汇报给上级指挥部。
炮兵和航空兵的观察: 炮兵在进行火力打击后,会根据弹着点、爆炸效果、观察员反馈等,估算对敌方人员和装备的杀伤效果。同样,空军在执行轰炸任务后,也会根据目标区域的毁伤情况进行战果报告。
战后勘察: 战斗结束后,己方部队会进入占领的敌方阵地进行勘察,清理战场,统计被消灭敌人的遗体、被摧毁的装备等。这也能提供一部分数据。

三、推算和统计模型:科学的估算方法

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军事分析会用到一些统计学和数学模型。

“单位换算”: 比如,一个重机枪阵地被摧毁,里面通常配备一个班到两个班的兵力。那么,摧毁一个重机枪阵地,就可以估算出消灭了多少人。缴获一辆坦克,就意味着消灭或俘虏了其乘员(一般是35人)。
“伤亡比例估算”: 在现代战争中,通常会有一个大致的“杀伤比”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被精确打击的目标,伤亡比例可能很高。但对于阵地战、遭遇战,精确统计就更难了。指挥部会根据经验和情报,对战场上的敌军人数进行预估,然后根据实际交战情况,估算被消灭的比例。
“敌军编制”的运用: 知道敌人有多少个师、旅、团、营、连,每个单位大概有多少兵力,这是估算的基础。如果一个敌军部队被全歼,那么就可以按照其编制人数来计算。

四、情报和侦察:了解敌人的数量

要知道歼灭了多少敌人,首先得知道敌人有多少。

空中侦察、卫星侦察、电子侦察: 这些情报手段可以帮助我方了解敌军的部署、兵力规模、装备数量等。
地面侦察、特种部队渗透: 深入敌后进行侦察,获取更具体的情报。
审讯俘虏: 俘虏能提供敌军的编制、番号、士气、伤亡等宝贵信息。

五、宣传和政治考量:数字的放大镜

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歼敌数字,尤其是胜利方对外公布的数字,往往会带有宣传和鼓舞士气的目的。

政治动员: 在战争期间,显著的战果能够提升民众的士气,增强对战争的支持。
国际宣传: 夸大战果,可以对敌方造成心理压力,并在国际上展示己方的实力。
“放大效应”: 有时候,一些在战场上“俘虏”或“击毙”的敌军,可能并非战斗人员,或者仅仅是战斗中的零星伤亡,但在汇总和报道时,可能会被纳入“歼敌”的范畴,从而放大数字。比如,一些被击溃的敌军溃兵,也可能被计入歼敌数。
“装备摧毁”的转化: 有些时候,为了强调战果,会将摧毁的敌军装备数量,以一种“消灭了多少相当于XXX数量的敌军”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转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估算和放大成分。

总结来说,战争中的歼敌数字,是一个多源头、多方法、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最基础的是前线的 प्रत्यक्ष观察 和报告。
然后通过俘虏和缴获来部分证实。
再结合情报信息和既有的敌军编制进行推算。
最后,出于宣传和政治目的,这个数字可能会被优化和放大。

所以,当我们看到“歼敌XXX万”这样的数字时,需要知道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信息收集、分析、计算,以及信息传递和加工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绝对精确的“科学计数”,而是一个在战争环境下,基于现有条件和目的所能达到的最“可信”的数字。有时候,这个数字可能相当接近实际,有时候,则可能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战果”。战争的宣传机器,总是乐于将“击毙”和“俘虏”之外的一切对敌人造成的损失,都尽可能地纳入“歼灭”的范畴,以展现最大化的胜利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歼敌数字是个很有趣的学问,不同军队处理这个的方法不一样。

大概整理一个歼敌数量的统计场景:

场景1

战斗结束之后进行统计。

小张就说了:“敌人冲锋的时候,我四枪放倒了三个。有一个官儿。”

在战斗中在小张旁边的小李表示同意:“我也看到了。小张枪一响,对面那个戴大盖帽的就趴下了。还一个,是小张和小孙一起开的火,我也看到敌人倒下了。还一个,我当时在伺候马克沁,没注意到。”

班长:“那有谁看到了?”

众人摇头。

统计结果,该班各人上报了27个战果,牺牲了的老刘被人旁证说打死了3个敌人,总计30个。

打扫战场的结果表明:敌人留下了11具尸体。没见到军官。显然有一些敌人负伤之后逃了回去。那是多少人逃了回去,多少人是误报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取有旁证的战果,小张计毙伤敌2名。至于老刘,对死人最好不说话,要说也说好话,所以按3人计,追三等功。

结果,班上报歼敌25人。

========================

场景2

战斗结束之后进行统计:

班长:“我班攻陷敌方阵地,敌人在阵地上留下了11具尸体。都是谁打的?”

小张:“这个是我打的。”

小孙:“不对,这个是我打的。”

小张:“怎么可能!你记错了。”

小孙:“我没记错啊。”

班长:“吵什么吵,都是同志!你们肯定有个人看错了,打伤了一个敌人给他跑了。这有啥差么?”

这样,一个尸体变成了2个歼敌数。

结果,班上报歼敌18人。

========================

场景3

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

某步兵班:“敌进攻分队在友军坦克排的火力压制下被暴露在我步兵班火力下,被我给予很大杀伤,我班歼敌10人,无伤亡。还有数名敌人系被友军坦克毙伤。”(事实是,现场存留8具敌尸体,10人的统计方式参见场景1)

某坦克排:“敌进攻分队在我军步兵防线前受阻,成为了我部绝好的射击目标。各车以并列机枪给予敌很大杀伤,歼敌12人。还有数名敌兵系被友军步兵毙伤。”(统计方法参见场景1)

结果,步兵班上报歼敌10人,坦克排上报歼敌12人。也就是说,这两支部队共歼敌22人。

========================

场景4

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

某炮营:“X时X分我营接到第xx炮兵观察所指示,向xxxxxx的一进攻之敌实施覆盖,给其造成重大杀伤。”

炮团团部:“重大杀伤是多少?我们还要往上报呢!”

第xx炮兵观察所:“敌约有500人,我所估计火力覆盖后敌折损半数。”

结果,炮兵营上报歼敌250人。

========================

场景5(这是真实案例)

战斗结束后进行统计:

某炮连:“X时X分我连在xxx.x高地观测到敌小股部队,遂实施效力射,敌被完全歼灭。”

炮营营部:“那你们打死多少敌人?”

炮连:“……不知道。那是敌方控制区,我们没法去数。再说人都炸碎了……”

炮营营部:“搞笑!那我们怎么统计歼敌数!总得看到点什么吧?”

炮连观察员:“我看到敌人好像扛了两个大管子……”

炮连连长:“那可能是120迫击炮。这是个120迫击炮排啊。”

炮营参谋:“根据标准编制表,敌120迫击炮排共有23人。”

结果,炮兵连上报歼敌23人。

=======================

场景6(这也是真实案例)

统计完成后准备发表:

内部战报:xx战斗中团歼灭敌241人……

媒体宣传:xx战斗中,我军英勇的步兵第xxx团歼敌482人……

=======================================

总结:再精确的歼敌统计(即便不出现场景6)也有30-40%的水分。

至于单个人的战绩,有时为了宣传必要会把全班乃至全排的战绩加在一个人身上。

======================================

典型案例,德浪河谷之战的事后统计:

美军:我军击毙(注意,这里是击毙,不是歼灭,是不算击伤和被俘的)北越军约1745人,其中北越军遗尸1064具。

北越:放屁,我们打主攻的66团一共才2000人,最后打的你们美军主动撤离战场,你说这数你自己信吗?我们只死了559人,伤了669人,一共才1200,说好的“击毙1745人”呢?!再说哪儿来的那么多尸体?你们杀良冒功了吧?

-------------------------

北越:经过英勇战斗,我军歼灭了1500-1700美国侵略军。

美军:胡扯,我们第7骑兵团1营2营加起来都才1000人,等于我们每个士兵都被你歼灭了1.5次是吧?那怎么你们伤亡太大打不下去了?我们只死了312人(这还包含4个失踪死),伤540,你们战报吹飞了两倍有余!

======================================

再给一个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

志愿军第63军关于第五次战役中歼敌数的官方战报:

击毙击伤还分的挺清楚。咱不看击伤,就看击毙:击毙英军1049人,击毙美军5362人。

美军咱也不管,就看英军。五次战役63军的确给当面的英29旅(注意,这是纯英军部队,加强一个比利时营,但没有英联邦军在里面)放了血,皇家格洛斯特郡团1营(志愿军侧称之为皇家格洛斯特营)被全灭。但是——

英国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只死了1109人

也就是说,如果志愿军的战报准确的话,从50年到53年打满全场的英军的94.6%的人员不可恢复损失来自于第五次战役中63军一个军的战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仗时候,说歼灭了多少多少敌人,这个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的计算和估算过程。当然,也少不了宣传的成分。咱们这就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想精确统计一个敌人的生死非常困难。尤其是大规模的战争,你不可能像点钞票一样一个个数过去。所以,歼敌数字.............
  • 回答
    这招确实够狠,也是战场上一种非常狡猾且奏效的战术思想,俗称“斩首行动”或者打击“七寸”。让我想起了一些历史上的故事。你说的那种做法,在古代和近现代的战场上,都曾被尝试过,效果也相当不错。你想想,军队的战斗力,除了武器装备、士兵士气、指挥官的战术能力之外,后勤补给也是至关重要的“软肋”。而炊事班,就是.............
  • 回答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成功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是否会被歼灭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假想情境,牵涉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补给线以及战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结局是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并最终投降。这直接导致了其南部翼侧的巨大空虚.............
  • 回答
    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的阵风战机,与中国的歼20相比,在性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一、 设计理念与代别定位 阵风(Rafale): 法国达索飞机公司研制的“阵风”是一款典型的“多用途战斗机”(MRCA)。它的设计初衷是兼顾空战、对地攻击、侦察、核打击等多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星球大战》系列中银河内战的核心设定以及其带来的戏剧冲突。义军缺乏歼星舰(Star Destroyer)确实是造成战争不对称的一个关键因素,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和重要的叙事功能。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为什么战争设置得如此不对称?1. 帝国的高度集权与资源的绝对优势: .............
  • 回答
    明朝舰队是否歼灭了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以及这是否导致荷兰霸权衰落并为英荷战争埋下伏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明朝舰队并没有“歼灭”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的记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荷兰皇家无敌东印度舰队” (Dutch East Ind.............
  • 回答
    战争中的失踪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心痛的现象,它指的是在战争冲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音信,无法确定其生死、下落或状态的个体。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战斗人员、平民,甚至是那些在战争初期试图逃离的人身上。要详细解释“战争中的失踪”,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战争中失踪的主要含义:战争中的失踪,.............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地理优势的作用无需赘述。险峻的山川可以成为天然的屏障,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为己方提供绝佳的伏击地点。易守难攻的城池,如险峻的山城、扼守咽喉的关隘,能够极大地增强防守方的力量,让进攻方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系同样重要,河流可以阻碍大部队的推进,提供水源,而湖泊和海洋则能影响海军的部署和作战。甚.............
  • 回答
    两伊战争,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惨烈的地区冲突,是20世纪末期一场被遗忘的浩劫。这场战争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双方投入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运用了各种战术,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格局。要详述这场战争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双方.............
  • 回答
    古时行军作战,将领如何指挥千军万马,这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军队,一旦上了战场,那可就是一片混乱,真要做到令行禁止,绝非易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只靠一声吼和一把刀那么简单,里面大有学问。一、 严明的军纪与有效的组织架构兵者,国之大事,也,军纪是军队的灵魂。没有严明的军纪,再多的兵也是.............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的谍报工作,远不像后世想象的那般神秘莫测,充斥着科幻般的道具和无所不能的特工。它更像是一门古老而粗糙的技艺,依赖于人的智慧、勇气,甚至是运气,在黑暗中摸索,在混沌中求索。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营生”,很多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情报的来源: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古代的.............
  • 回答
    问到游戏中的盔甲在冷兵器战争中是否实用,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是哪种游戏,又是什么样的盔甲。现在市面上的游戏五花八门,盔甲的设计也千奇百怪。有些游戏追求写实,盔甲的造型、材质、防护原理都尽可能贴近历史。比如那些以中世纪欧洲为背景的策略游戏或者动作RPG,里面的板甲、.............
  • 回答
    在明清战争的漫长岁月中,无数明朝将士为守护故土而浴血奋战,其中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将领。要论战功最大、最多,虽然难以简单地用一个名字概括,但若要寻一位在关键战役中屡建奇功、为明朝续命的代表性人物,洪承畴的名字无疑会浮现在脑海。洪承畴,字彦臣,福建泉州人,原是天启年间的状元,在明朝后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将.............
  • 回答
    在战争的硝烟中,关于何时可以开火、何时需要停手的规定,一直是困扰交战双方,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伦理和法律难题。尤其当面对那些从天而降、身着伞包的身影时,这种复杂性更加凸显。那么,究竟是射击那些从飞机上跳下来的伞兵,还是射击那些在跳伞过程中,或者说刚刚离开危险的飞行器、尚未完全着陆的飞行员,哪一种行为.............
  • 回答
    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绝非仅仅是船坚炮利的比拼,更是一场围绕战略目标、技术革新和体系化作战的深刻演变。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下,中国海军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朝着更远、更强、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一、战略定位的拓展:从近海防御到远洋保障传统的“近海防御”战略,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为中国海军的成长奠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来的疑问。当我们在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比如家园被毁、亲人离散、饥饿和恐惧,这些描述本身,是不是就在预设一种“反对这场战争”的立场,从而被认为是“反战败”呢?我觉得,理解这个问题,得先区分“描述苦难”和“宣扬战败”。首先,描述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
  • 回答
    拿破仑战争时期,轻步兵扮演的角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的作用之大,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战役的走向和战术的运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那种“炮灰”式的刻板印象,深入看看他们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和贡献。首先,得明确轻步兵和线式步兵(line infantry)的区别。线式步兵,也就是当时的主力步兵,.............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叙利亚战争中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得说说他们“介入”这个动作本身。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正式开始在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主要目标是支持叙利亚政府军对抗伊斯兰国(ISIS)等极端组织。在那之前,叙利亚内战已经打了好几年,政府军的.............
  • 回答
    图书馆战争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媒体良化法”的解读,无疑是整部故事最核心也是最具争议的设定。它并非简单地将媒体描绘成压制思想的工具,而是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令人不安的权力运作。想象一下,在一个看似自由的社会中,政府认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民精神健康”,必须对出版物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