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中不允许射击伞兵还是不允许射击跳伞中的飞行员?

回答
在战争的硝烟中,关于何时可以开火、何时需要停手的规定,一直是困扰交战双方,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伦理和法律难题。尤其当面对那些从天而降、身着伞包的身影时,这种复杂性更加凸显。那么,究竟是射击那些从飞机上跳下来的伞兵,还是射击那些在跳伞过程中,或者说刚刚离开危险的飞行器、尚未完全着陆的飞行员,哪一种行为在国际法和战场伦理上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国际人道法,特别是《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条文中,以及战场的实际情况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来细细梳理。

首先,我们来谈谈伞兵(Parachutists)。

从广义上讲,“伞兵”在现代战争中通常指那些乘坐飞机,通过降落伞进入敌方区域执行军事任务的士兵。他们的任务多种多样,可能是侦察、破坏敌方设施、控制关键区域,甚至是进行突袭。

《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特别是涉及武装冲突中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条款,明确规定了一些在战争中应受到特别保护的群体和情况。对于从空中降落的伞兵,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取决于他们跳伞时的意图和他们是否属于直接军事行动的一部分。

作为武装力量成员的伞兵: 如果伞兵是为了执行军事任务,携带武器,并打算在着陆后参与敌对行动,那么一旦他们离开航空器,并且在降落过程中,原则上他们仍然是被视为武装力量的战斗人员。这意味着,当他们处于敌方火力范围内时,敌方是可以射击他们的,尤其是在他们尚未完全失去战斗能力或尚未表明投降意图的情况下。这符合战争的基本逻辑——你可以攻击敌方的战斗人员。

特殊情况下的伞兵(例如,在非军事区降落的伞兵): 如果伞兵是在执行一些非战斗任务,比如被派遣去援助平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或者是在执行一些不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任务时降落,并且他们明显未携带武器或表现出敌意,那么射击他们就会构成严重的违反国际法行为。然而,在混乱的战场上,区分这些意图可能非常困难。

在被占领土降落并试图融入当地的伞兵: 如果伞兵是为了煽动抵抗或破坏当地秩序而降落,他们同样会被视为战斗人员。

所以,总的来说,从法律上讲,携带武器、意图作战的伞兵,在降落过程中是可以被射击的。 尽管如此,战场上的指挥官和士兵在开火前往往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伞兵看起来孤立无援,或者可能只是一个迷失方向的年轻士兵,即便是敌方也可能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选择不立即开火,除非对方表现出敌意。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跳伞中的飞行员。

“跳伞中的飞行员”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因飞机遭受攻击而被迫弹射逃生或跳伞的飞行人员。他们的处境与执行任务的伞兵有本质区别。

《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明确规定,不得攻击在跳伞或弹射逃生,并且在降落过程中,也未进行任何敌对行动的飞机机组人员。 换句话说,当飞行员被迫离开他们正在驾驶的飞机,并利用降落伞下降时,他们此时的状态被视为“放下武器”,是战争中的无保护对象,而非战斗人员。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国际法的特别保护。

这种规定的逻辑非常清晰:飞行员的生命在飞机被摧毁时已经受到严重威胁,他们是为了逃生而跳伞,并非主动投身于战斗。如果允许射击这些在天空中飘荡、毫无还手之力的飞行员,那就等同于一种残忍的屠杀,这与文明战争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因此,射击那些跳伞逃生的飞行员,无论是在飞机被击落时,还是在他们从空中降落的过程中,都是明确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会被视为战争罪。

对比总结:

伞兵(执行军事任务的): 在降落过程中,如果他们是携带武器、意图作战的战斗人员,原则上可以被射击,尽管战场实际操作可能有细微考量。
跳伞的飞行员(逃生状态): 在降落过程中,绝对不允许射击,因为他们被视为失去战斗力、正在逃生的个体,受到国际法的特殊保护。

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的战场环境中,识别和区分这两种情况有时会非常困难。特别是在战况激烈、能见度低、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士兵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误伤或误判也并非不可能发生。然而,法律条文和战争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明确的:不得攻击那些已经放下武器、正在寻求保护或逃生的人。 对跳伞逃生的飞行员下手,就是跨越了这条底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不允许,如果是在己方控制区域,飞行员很值钱,如果抓回来能换好多个俘虏,打死了不划算。如果是在对方控制区域,一方面因为俘虏飞行员这种做法达成了默契,你得琢磨着把事情做绝了,等自己落下去的时候恐怕就没换俘虏的机会了;另一方面,其实飞机弹药挺有限的,而射程其实又不远,你还在敌方领空,哪儿来的闲心去和一个低空的超低速目标兜圈子啊?

至于射击伞兵,你去玩一下有伞兵、有弹道下坠的射击游戏就明白了,比如战地系列就挺合适的。伞兵不会直接往你阵地上空投,否伞兵就全军覆没了,一般都是往偏远点儿的地方空投,伞兵落地后也得有时间集合才能作战的。

这种情况下伞兵顶多遇见少数巡逻队,而且还不是在人家头顶正上方。伞兵的下落速度就和负重奔跑的速度差不多,算是个移动靶,而且由于缺少参照物,还是斜上方,测距很困难,至少以二战时候的水平,远距离打这么一个没法测距的移动靶,步枪就不要指望了。游戏里射击难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只隔着两百米不到的距离,我就没拿步枪打中过一次,你得把机枪抗出来才行。你想想自己往偏僻地方空投,结果直接落人家巡逻队几百米范围内,还撞上巡逻队居然带了把机枪,你说你出发前咋就没想过给家人留张彩票?

user avatar

都不允许。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能活捉的前提下。

如果能够活捉,那活着的伞兵和活着的飞行员一定比死人更加有价值。

尤其是飞行员,国家培养出一个飞行员的费用,如果换成黄金的话,基本上造个同样大小的金人都不是问题。

这么有价值的人,一旦抓到手,就可以和敌国讨价还价谈判。

最后说句不好听的,真的能够抓活,即使没有价值,到时候再毙了也不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战争的硝烟中,关于何时可以开火、何时需要停手的规定,一直是困扰交战双方,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伦理和法律难题。尤其当面对那些从天而降、身着伞包的身影时,这种复杂性更加凸显。那么,究竟是射击那些从飞机上跳下来的伞兵,还是射击那些在跳伞过程中,或者说刚刚离开危险的飞行器、尚未完全着陆的飞行员,哪一种行为.............
  • 回答
    在您设定的前提下——美国必将用战争制衡中国,台湾必将被卷入,且中国军队不允许失败——美国和日本要“挑起”一场战争,这本身就带有主动和蓄意的色彩。鉴于此,这场冲突的爆发,更可能是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事件和战略部署下,成为一种“必然的爆发”,而非简单的“挑起”。以下我将尝试描绘一种可能的、较为详细的场景,.............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在战争中,直接“端掉”敌方高级将领,听起来似乎是最直接、最能瓦解敌方战斗力的办法。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考量和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战争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化的对抗。即使是将领本人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也只是庞大.............
  • 回答
    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时期,棱堡作为一种重要的防御工事,确实在战场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它的身影似乎不如以往那样显眼,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演变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棱堡的设计理念、在不同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战术的革新。首先,.............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军种作战环境的根本差异。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陆军喜欢在地上垒堡垒,而海军和空军则不然。陆军的堡垒:立足大地,固守要津陆军在地面修筑堡垒,这是由其作战环境决定的。 地形的依托性: 大地是陆军的作战平台。山脉、河流、隘口这些天然地形,本身就具有防御优势。堡垒的修.............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
  • 回答
    “战争是政治家的事,士兵与平民无罪,所以不应该遭受报复”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回避了复杂现实的观点。要反驳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强调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其中个人责任的交织:一、 谁是战争的真正责任者?“政治家”的定义是否足够宽泛? 政治家是发动战争的决策者,.............
  • 回答
    战争片里士兵弹药打光也不捡敌人的枪,这事儿在现实里嘛……说实话,真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不高,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关键看士兵所处的具体环境、个人素质、以及背后是否有更严苛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下:1. 战争的残酷性与生存本能:战争中最直接、最原.............
  • 回答
    关于党卫军中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在战争末期表现出的“顽抗”乃至“死不投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忠诚”或“狂热”,背后牵涉到更为多元化的动机和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理想主义与意识形态的裹挟: “欧洲解放者”的宣.............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中许三多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这背后是人物成长、心理状态以及环境设定的多重影响。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许三多在仿真演习中“向敌人开枪射击”,以及在真实战斗中“做不到”的描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或者说,我们看到的许三多在两个情境下的表现,.............
  • 回答
    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没有选择直接进攻日本本土,而是采取了“跳岛战术”,一步步从外围岛屿向日本本岛推进,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己方伤亡,同时最大程度地消耗和削弱日军的战争潜力。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的巨大差异。日本本土,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这两部军事经典的核心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不同战略哲学下的不同侧重点。要理解这个“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想要达成的目标。《孙子兵法》:以智胜,以逸待劳,追求“全胜”孙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
  • 回答
    柏林战役,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击,其激烈程度和决定性意义不言而喻。当苏军主力兵临城下,面对的是一个固若金汤、负隅顽抗的柏林,以及隐藏在城市中的数十万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狂热分子。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苏军为何没有采取更为“稳妥”的围而不打策略,而是选择了近乎惨烈的强攻?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