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战争论》中却说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这两部军事经典的核心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不同战略哲学下的不同侧重点。要理解这个“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想要达成的目标。

《孙子兵法》:以智胜,以逸待劳,追求“全胜”

孙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国力相对薄弱,人民也饱受战乱之苦。孙子著《孙子兵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国安民,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甚至避免战争的发生。他的核心思想围绕着“智”和“全胜”展开。

1.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根本目的:
避免战争的破坏性: 孙子深知战争对国家经济、社会秩序和民生的摧残。每一次战争都意味着人命的损失、资源的耗费。因此,能不打仗就解决问题,是最高明的策略。
最大化“全胜”: 孙子追求的是“全胜”,即“全”——完整、不损一兵一卒,胜——敌人被制服,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能通过外交、威慑、心理战、离间计等手段,让敌人屈服,放弃抵抗,那么才是真正的“全胜”,因为这避免了实际交战的损失。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句话最能体现孙子的思想。
伐谋(攻心为上): 直接瓦解敌人的战略意图和抵抗意志,让其主动放弃,这是最高境界。
伐交(外交手段): 通过外交手段孤立敌人,使其失去盟友,形成不利局面。
伐兵(与敌军作战): 这是次一级的选择,即与敌人的军队作战,但仍希望通过战术上的优势速战速决,减少伤亡。
攻城(最后手段): 孙子认为攻城是“不得已”的下策,因为攻城损失最大,耗时最长,对双方都有害。

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现方式:
知己知彼: 孙子强调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实力、优缺点、战略意图、士气等,以此来判断胜负的可能,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造势与谋略: 通过虚实结合、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一系列谋略,制造对己方有利的态势,让敌人陷入被动,从而迫使敌人屈服。
威慑与心理战: 展现强大的实力,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或者通过心理攻势,动摇敌人的军心民心。
利用天时地利: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和时间优势,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

《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聚焦“决定性会战”

克劳塞维茨所处的时代,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家规模扩大,军队也更加庞大和专业化,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大大提升。克劳塞维茨作为一名普鲁士军官,亲历了拿破仑的崛起和普鲁士的失败,他研究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如何以国家力量有效对抗敌国,赢得国家存亡之战,实现政治目标。

1. 主力会战的重要性:
战争的本质: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但是政治行为,而且是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延续,是由另一手段和另一种方式来完成的”。因此,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政治,而实现政治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彻底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其政治意志的载体。当一个国家的军队被彻底击溃,其抵抗意志和政治能力就会大幅下降,从而更容易被征服或被迫接受政治条件。
决定性会战的逻辑: 为了尽快、最彻底地实现政治目标,就需要集中优势兵力,与敌人的主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会战。通过这场会战的胜利,可以歼灭敌人的主力,瓦解其抵抗,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战争的最高目标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 这是克劳塞维茨思想的一个核心论断。虽然他也承认政治是战争的根本,但“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是他认为实现政治目标的最直接、最关键的手段。

2. “战争论”的实现方式:
集中兵力: 强调在关键地点和关键时刻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压倒性力量。
速战速决: 尽力争取一次或几次决定性的会战,以快速消耗敌人的实力,避免战争长期化。
以空间换时间(有时):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战略性撤退来保存实力,积蓄力量,寻找有利时机进行反击。
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 战争的规模、方式和目标都必须服务于政治目标,不能脱离政治而单独进行军事活动。

理解“矛盾”的关键:历史背景与战略哲学

这两位军事思想家的出发点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是造成他们强调重点不同的根本原因:

孙子(春秋): 追求“全胜”,强调“智”,倾向于避免或最小化战争。他的策略是“因敌而制胜”,利用对方的弱点,通过非武力手段或以最小的武力达成目标。这是一种“危机管理”和“战略威慑”的思维。

克劳塞维茨(拿破仑时代): 追求“彻底胜利”,强调“力量”,倾向于通过战争来解决政治冲突。他的策略是“以力胜力”,通过决定性会战来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这是一种“实力竞争”和“国家间冲突解决”的思维。

打个比方:

孙子 就像一位高明的医生,他希望通过调养、治疗(外交、心理战、谋略),让病人(国家)恢复健康,最好能不通过“手术”(战争)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必须动手术,也希望创伤最小,恢复最快。
克劳塞维茨 就像一位外科医生,当病人(国家)的病情危急,必须通过“手术”(战争)来挽救生命时,他会选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集中力量,快速切除病灶(摧毁敌人主力),以期达到治愈的目的。

总结来说:

《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高级的战略思维,它追求的是最经济、最少伤亡的胜利,强调的是规避风险、运用智慧。而《战争论》中“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则是在战争不可避免,且必须通过国家力量来解决冲突的背景下,强调的是如何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是以力量的运用和军事行动的有效性为核心。

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互为补充。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应该既懂得如何运用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战争或以最小代价取胜;也应该在战争爆发时,像克劳塞维茨所强调的那样,懂得如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定性会战,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政治目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只是在实现路径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把《战争论》对战略决战的重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对立起来明显是被绕迷糊了。其实《战争论》前面的章节已经充分论述,战略的目的是促使媾和,而促使媾和的方式有三,其一是令敌人无力抵抗,其二是令敌人感到获胜希望不大,其三是令敌人觉得打下去代价过高得不偿失。这其实已经蕴含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克圣还把疲惫敌人而非消灭敌人作为消耗敌人力量,从而为媾和创造条件的特殊方法,而且“就应用广泛这一点来说,它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至于为啥克圣花那么大篇幅来计较主力会战,那是人家的屁股问题。他写《战争论》的时候,欧洲是维也纳体系维系下的和平。这个体系哈堡很满意,路易来点赞,沙皇哈拉绍,霍亨索伦也复议,但最不满意的就是克圣。克圣是什么人?沙恩霍斯特最得意的弟子,格奈森瑙的亲密战友,普鲁士的雅各宾党,狂热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臭骂普王是民族叛徒的《三个信条》执笔人。这帮人的政治理想是统一德意志,消灭容克地主取消农奴制,实现比美国英国更加激进的自由民主。他们是维也纳体系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沙皇说“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要帮普鲁士国王镇压他的军队”,霍亨索伦王室在拿战结束后费了很长时间搞“去革命化”。

如果克圣的屁股和霍亨索伦王室坐在一起,想要维持维也纳体系,那《战争论》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既然克圣的立场是维也纳体系的反对者,最终目的是干死哈堡统一德意志,那克圣当然要强调主动进攻,强调主力会战,甚至于强调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实际上拿战时期这帮人就一度计划搞“北德意志全民起义”,差点没吓得国王心脏病发作。

所以题主不如问问《论持久战》或者《十大军事原则》为啥不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吧,个人意见,年轻人不要读什么孙子兵法,更不要读战争论!

这两本书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其试图以辩证法的方式在哲学层面上去发现总结人类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以理论工具去驾驭军事斗争实际。

读这种书,你进行的不是实操层面的学习,而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如果你头脑里没有足够的基础养料——扎实的基础知识,充足的实践经验,广博的史料掌握,严格的思维训练,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军事天赋——你根本无法从中吸取营养,甚至反而会在思维的迷宫中越陷越深。

这就像你去和一个日常生活中连二元一次方程都用不上的买菜大妈感慨数论的高深玄妙,这完全是鸡同鸭讲的事情。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教条之一:以正合,以奇胜。可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孙子粉们却搞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理论:以奇合,以正胜。即以少数奇兵迟滞,拖延敌方行动,掩护主力部队袭击主要目标。战国时期的大量战例都是以此为指导原则的,效果显著。日本人声称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

怎么理解?有人说,这是日本人对孙子兵法因地制宜的改造。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是地形崎岖且纵深极小。一方面,少数部队利用地形杀袭扰迟滞敌大部队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另一方面,主力部队一次投机成功就可能造成决定性成果。在这种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的大环境下,大家自然倾向于集中主力偷鸡摸狗,而且确实有效。

还有人说,这是对奇正定义有差别导致的。日本人是按照主力和辅助的划分来定义奇正的。人多的就是正,人少的就是奇。但孙子兵法当中对奇正的定义其实是正面为正,侧翼为奇。所以无论你是用主力刚正面还是偷鸡摸狗,都不矛盾。

更有人说,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奇胜也好,正胜也罢,都是矛盾的一体两面,对立统一,奇有机会就奇胜,正有机会就正胜,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你看看,就六个字的文本,就能扯出这么多南辕北辙的淡。

当然对于那些孙子大粉们来说,这些根本不是问题。比如李二直接一句“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被认为是古来对孙子最精妙的总结之一。只是这句话只能属于李二自己。教员笔下的自古知兵第一人,自然有本事把十三篇读成一句话,再把这一句话化为万千光彩,纵横天下。所谓厚书读薄,薄书读厚。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拿到这句话还是一头雾水啥都搞不明白,最多就是拿出来装个逼。

所以孙子这样的书,是给李二、猪八、教员这些戎马一生的战略大师总结升华其一生军事经验,或者给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战略学研究人员构建理论大厦用的。其他一些同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行业虽然也能用得上,但同样需要阅读者具备深厚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水平。如果你已经从业多年,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再来读孙子兵法,自然就能领会到其中精妙的思路,并借此提炼自己的经验积累,提升理论水平和层次。如果你是根本没有工作经验的人,除非你真的天赋异禀,否则就算你把13篇全背下来,也不过是水论文的时候多填点字数罢了。

至于战争论更简单,非专业人士请自行绕路。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利德尔哈特

因为《孙子》13篇是孙武写完了拿去进献吴王的,本身的逻辑叙述是完备的,而且文采飞扬可读性非常好,一般人就算读不懂也不至于被绕进去,但《战争论》却是一部半成品。克圣在柏林军校校长任上摸鱼写了3000页手稿,这个时候波兰大起义爆发,普鲁士启用克圣去炮兵部,随即又调任波兰边境当参谋长,镇压起义。眼见摸鱼摸不成了,克圣只得把手稿打包,然后在上面写上:

在我死后人们将会发现的这些论述大规模战争的手稿,像目前这个样子,只能看做是对那些用以建立大规模战争理论的材料的搜集。其中大部分我是不满意的。而且第六篇还只能看做是一种尝试,我本来准备对这一篇进行彻底改写并另找论述的方法。
但是在这些材料中一再强调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对考察战争来说是正确的。这些问题是我经常面对实际生活、回忆自己从经验中和同一些优秀军人的交往中得到的教益而进行多方面思考的结果。
第七篇是谈进攻,这些问题只是仓促地写下来的。第八篇谈战争计划,我原打算在这里特别阐述一下战争中的政治和人的有关问题。
我认为第一篇第一章是全书惟一已经完成的一章。这一章至少可以指出我在全书到处都要遵循的方向。

结果不幸言中,克圣上任参谋长才几个月,普鲁士爆发霍乱疫情,克圣和他的总司令格奈森瑙一同中招,两个人都挂了。

所以《战争论》这本书,读者看迷糊了才是正常的。你要觉得自己看一遍就看明白了,要不然你是超天才,赶紧去国防大学报道,要不然就是你弄错了什么。

当然这也没什么丢脸的。近200年来学术界对于《战争论》的解读本来就拐过几个发卡弯。这么多学富五车或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都被绕迷糊过,你一个业余爱好者绕晕了头也没啥稀奇的。

如果你作为一个爱好者要研究《战争论》,那么这里建议,先把拿破仑战史读完,而且最好多读几个版本交叉着看,先成为一个拿战专家,再看《战争论》,这样晕倒的样子比较优美一点。

user avatar

两者谈的不是一回事儿!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在《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提出的理论。是指导国家进行斗争博弈过程当中的战略执行的思想框架。在谋攻篇里谈的主要还是战争执行过程当中认识已方力量并科学的使用的方法。所以其实是一个方法论的总结。

而《战争论》里提出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是在第四篇《战斗》里提出的理论了。而《战斗》是对战争的执行进行理论说明的思想框架。也就是说是大国博弈过程当中的最后手段的执行层面的东西了。

所以两者的立意,层面都不一样。不可能混为一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