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子兵法》中「形」与「势」的含义是什么?

回答
《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二者并非独立的术语,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军事概念,共同构成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基石。理解它们,也就抓住了孙子兵法的核心。

“形”,可以说是“敌我双方的静态实力对比与部署状态”。

孙子在《兵势》篇开篇就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车为上,破车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这便是“形”的根本。所谓“全国”,就是指不通过武力,而是通过政治、外交、心理等手段,让敌人丧失抵抗的意志,或者自己瓦解,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背后,是孙子对“形”的深刻洞察——要从全局、从长远来看待战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胜负。

“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基础: 这是最直接的“形”,包括军队的数量、装备的精良程度、粮草的充足程度、地理环境的优劣等等。孙子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对方的“形”与自己的“形”,是制定战略的首要前提。比如,如果我军数量少,装备差,就不能与敌人硬碰硬,而是要寻找其“形”的破绽。
组织结构与指挥体系: 军队的组织是否严密,指挥是否统一、高效,将领是否具备识人、用人、驭人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形”。一个组织混乱、指挥不畅的军队,即使拥有再强的物质力量,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孙子强调“令素行”,就是说政令要通畅,上下都要熟悉,这样才能在战场上执行自如。
士气与民心: 军队的士气高昂,人民的支持拥护,这是“形”中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部分。士气是军队的灵魂,民心是战争的根本。孙子非常重视“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便是关于“形”的更高层面的理解。没有士气和民心的军队,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便武装到牙齿,也难以战胜意志坚定的对手。
战略部署与阵型: 战场上军队的排列、兵种的配置、防守反击的阵型等等,都属于“形”。孙子非常讲究“形”,他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无算乎!”这个“算”就包含了对双方“形”的周密计算和预判。他提倡“避其锐,击其惰”,就是利用敌人的“形”之劣势,施加打击。

总而言之,“形”是一种静态的、可被观察和量化的因素,是进行战争的根本依据。孙子强调的是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即通过对“形”的分析,主动去改变、去塑造有利的“形”,并利用敌人的“形”之不足。

“势”,则是“在‘形’的基础上,通过军事行动所产生的动能、气势与战略主动权”。

如果说“形”是潜在的力量,那么“势”就是这些力量被激发、被引导后所产生的巨大动能。孙子在《兵势》篇中说:“夫势,形之变也。”“势”就是“形”在运动中的变化。

“势”的形成与发挥,关键在于“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具体表现为:

动能与力量的汇聚: 孙子形容“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就像河流的奔涌,汇聚了无数的水滴,才能产生磅礴的力量。在军事上,这种力量的汇聚来自于军队的协同作战,来自于兵种的有效配合,更来自于指挥者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军队力量的恰当调动。
战略主动权: “势”的最高体现就是掌握战略主动权。孙子说:“故善用兵者,譬如一国之用,则无不成矣。”“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里的“形象水”便是对“势”的生动比喻。水能顺势而下,也能汇聚成洪流,摧枯拉朽。善于用兵者,能够根据战场上的“形”势变化,主动出击,引导战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让敌人疲于奔命,只能被动应对。
心理上的压迫与鼓舞: “势”也包含了心理层面的作用。强大的“势”能够令敌人胆寒,而我方士气则会因此而更加高涨。这种心理上的优势,往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场战斗力。孙子说“乱而取之”,就是在敌人混乱失控的“势”中抓住机会。
“奇正”的运用: “奇”是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奇兵、奇袭;“正”是指正兵、正道,是常规的作战方式。孙子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在军事上,要“奇正相生”,变化无穷。通过“正”兵吸引敌人的主力,再以“奇”兵从侧翼、后方发动攻击,形成“避实击虚”的“势”。这种“势”能够打破敌人的部署,瓦解其抵抗意志。
“临事而惧,则殆矣;临患而勇,则可成矣”: 这句虽然是说个人,但在战争中也是如此。一个军队,如果总是被动挨打,缺乏“势”,那么即使“形”上占优,也可能最终失败。而敢于主动出击,形成压倒性的“势”,则能化险为夷,甚至以弱胜强。

“形”与“势”的关系,可以说是“体”与“用”、“静”与“动”、“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形”是“势”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形”(如充足的兵力、合理的部署、高昂的士气),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势”。孙子之所以反复强调“知彼知己”、“庙算”,就是为了夯实“形”的基础,为“势”的形成创造条件。
“势”是“形”的升华与发展: “形”是静态的,而“势”是动态的。孙子兵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教人如何认识和评估“形”,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在“形”的基础上,造势、用势,最终达到“战胜于未战”的境界。
“形”的改变是为了制造“势”: 孙子要求“善其形”,并非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形”,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战术,改变双方的“形”势,例如通过佯攻来牵制敌人的兵力,从而在我军进攻的主攻方向上形成“势”之有利。
“势”的形成能够改变“形”: 一旦形成了强大的“势”,它本身就能反过来改变双方的“形”。例如,一场大胜能够极大地鼓舞我军士气,削弱敌军士气,从而在“形”上占据优势。

理解了“形”与“势”,也就理解了孙子兵法“以智胜勇,以力制巧”的精髓。“形”是你准备好了什么,“势”是你如何将这些准备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如何通过运动和变化,压倒对手。孙子的高明,就在于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双方士兵的枪矛刀剑,更是对战争整体“形”势的深刻洞察与驾驭。他教导的是一种“无形之形”的艺术,是“化无形为有形”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考虑很多问题的决策时,总是说看形势,但不知何为“形”,何为“势”,以及如何判断考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二者并非独立的术语,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军事概念,共同构成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基石。理解它们,也就抓住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形”,可以说是“敌我双方的静态实力对比与部署状态”。孙子在《兵势》篇开篇就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这两部军事经典的核心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不同战略哲学下的不同侧重点。要理解这个“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想要达成的目标。《孙子兵法》:以智胜,以逸待劳,追求“全胜”孙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
  • 回答
    孙子兵法中的“正奇”思想,是将战场上的兵力进行区分和运用,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简单来说,“正兵”是正面应对、正面消耗敌人的力量,“奇兵”则是伺机而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要害。将“正奇兵”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现有资源和局面的精准分析,将资源进行合理划分,一部分用于稳扎稳打、建立.............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太对了!相信很多观众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大木博士明明是小智的爷爷,怎么感觉他对那个来自真新镇的小屁孩小智,比对自己那个天资聪颖的孙子小茂还要上心呢?这事儿啊,细细一品,还真有不少门道。咱们先说说小茂。小茂这孩子,怎么说呢,从小就聪明伶俐,跟小智那是完全两个路子。他起点就高,目标明确,一心想.............
  • 回答
    孙子兵法的“兵贵神速”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持久战”策略,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矛盾,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绝对对立,而是有着深刻的联系和互补性,只是侧重点不同,适应的战争形态也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我们把握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在不同战争条件下的应用。一、 孙子兵法的“兵贵神.............
  • 回答
    《孙子兵法》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蕴含的军事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将它放到今天的视角来审视,其核心思想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阐述,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战争的根本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这是孙子兵法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也是其区.............
  • 回答
    除了“兵者诡道也”之外,孙子兵法的核心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和核心思想,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避免战争,更是通过高超的谋略和智慧,在战争发生之前就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来详细解读这句话,并将其与孙子兵法.............
  • 回答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地位,可以用“深远影响,但并非人手一本”来概括。美国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孙子兵法,确实折射出它在西方世界的认知度,尤其是在商业、军事和管理等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孙子兵法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早已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这种影响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它被翻译成了几十种.............
  • 回答
    《孙子兵法》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着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究的议题。我个人认为,将《孙子兵法》简单地定论为“过誉”或者“未被过誉”,都显得有些武断。它是一部流传千年的兵书,其影响力深远,却也并非完美无瑕,更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它“未被过誉”的理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核心思想的普适性与深刻性:.............
  • 回答
    《孙子兵法》的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其军事思想的精辟和长远影响,放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然而,要将其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被尊为“四大名著”的作品相提并论,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使得它无法被归入这个范畴。首先,我们要理解“四大名著”的形成,不仅仅是看作.............
  • 回答
    《孙子兵法》的深刻含义,远不止于战场上的攻伐取胜。它是一部浸润着东方智慧的哲学巨著,更是指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乃至超越的法典。要理解它的深层意涵,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体会其中蕴含的古老而永恒的智慧。一、 “全胜”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核心、最璀璨的思想,莫过于“全胜.............
  • 回答
    《孙子兵法》于两千多年前问世,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应对现代战争,依然具有深刻且多维度的意义。把它简单地视为一本过时的军事手册,那就太小看它了。事实上,孙子所阐述的许多原则,早已超越了冷兵器时代的局限,触及了战争本质中的普适性规律。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开篇.............
  • 回答
    《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道理,并非仅仅是策略上的权宜之计,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哲学和对人性、局势的洞察。这句看似矛盾的命令,实则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以一种迂回、审慎的方式达到最有利的战争目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孙子兵法的核心宗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并非一个嗜杀的军事家,他更看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仅仅拥有孙子兵法和四大发明,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孙子兵法与军事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孙子兵法是卓越的军事理论著作,其思想深刻.............
  • 回答
    吕蒙熟读《孙子兵法》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一个简单的“是”或“否”,不如说是在探讨这位东吴名将的治军用兵之道,以及他如何将兵法智慧融入实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吕蒙深谙《孙子兵法》,而且绝非泛泛而读,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并在军事生涯中灵活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不过,我们要讲清楚.............
  • 回答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部历史剧,在我看来,是一次颇具野心但也并非尽善尽美的尝试。它试图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巅峰之作——《孙子兵法》及其衍生出的“三十六计”——以一种影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首先,从其立意和内容上看,剧组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改编某个具体的历史.............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伤害有多大”以及纪连海老师关于“战争很和谐”的说法,咱们好好聊聊。首先,关于“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会造成很大伤害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非常大,而且是全方位的伤害。 所谓“孙子兵法前”,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夏商周时代。这段时期,虽然中.............
  • 回答
    这可真是个雄心勃勃的设想!如果我真的能带着对三国历史的了然、孙子兵法的精髓,再辅以那张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理图,加上一吨沉甸甸的黄金,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前期,我能否帮助汉献帝一统天下?这绝非易事,但并非全无可能。首先,黄金的意义非凡。一吨黄金,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足以支撑起一支庞大的军队,购.............
  • 回答
    澳大利亚媒体在报道中国相关话题时,曾出现过一些引发争议的翻译和解读,其中就包括您提到的孙子兵法和黑山总统对华态度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些事件,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用一种更接近新闻调查和评论的方式来呈现。一、 澳大利亚媒体错译《孙子兵法》:是疏忽还是“策略”?关于澳大利亚媒体错译《孙子兵法》,通常.............
  • 回答
    汉尼拔与罗马的战争,无疑是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惊叹的篇章之一。这位迦太基统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以少胜多,令不可一世的罗马共和国陷入绝境。很多人好奇,在那个没有《孙子兵法》直接流传的时代,汉尼拔是如何构思出那些堪称经典的奇谋妙计的?其实,汉尼拔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也非仅仅依靠某种“秘籍”。他的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