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什么?除了「兵者诡道也」,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回答
除了“兵者诡道也”之外,孙子兵法的核心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和核心思想,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避免战争,更是通过高超的谋略和智慧,在战争发生之前就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我们来详细解读这句话,并将其与孙子兵法的其他重要思想联系起来:

1. “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最终目的,而非唯一手段

战争的定义: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的本质是暴力冲突,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牺牲。因此,孙子并不鼓励穷兵黩武,而是将战争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屈人之兵”,也就是说,让敌人屈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方式是“不战”。这并非指完全避免一切冲突,而是指通过智慧和策略,在不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就能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使其主动投降或放弃抵抗。
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需要孙子兵法中的一系列战术和战略的支撑:
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战略意图、兵力部署、地形环境等,是制定有效策略的基础。了解敌人,可以找到其弱点;了解自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战前周密的计划和计算至关重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分析,预估各种可能性,制定出最优的战略方案,从而在开战前就已经掌握了胜利的主动权。
伐谋、伐交、伐兵、伐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将战略层次分为四个等级。最高明的战略是“伐谋”,即瓦解敌人的战略企图和作战计划;其次是“伐交”,即通过外交手段离间敌国,使其孤立无援;再次是“伐兵”,即在战场上直接打击敌人;最低劣的是“攻城”,因为攻城容易损失惨重。
兵势、虚实: 通过制造有利的“势”,让敌人处于不利的地位;通过掌握“虚实”,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避免与敌人坚固的力量硬碰硬。
奇正相生: 灵活运用正兵(常规作战力量)和奇兵(出奇制胜的非常规力量),形成攻守兼备、变化莫测的局面。
心理战与舆论战: 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动摇其军心士气。在现代战争中,这更体现为信息战、认知战的重要性。

2. “善之善者也”:强调智慧和策略的至高价值

“善”的内涵: “善”在这里不仅仅是好,更是一种高超的技艺、精妙的谋划、卓越的智慧。
“善之善者”: 意味着在众多“善”的行为中,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在军事领域,最高境界的“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甚至不流血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对“善之善者”的理解:
成本效益: 最高明的战略家总是能够通过精妙的策划,以最少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最小的牺牲(生命财产)来达成目标。
战略思维: 它要求超越战术层面的较量,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人性洞察: 理解敌人的心理、利益和动机,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其做出有利于己方的选择。
适应性: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高明的战略家能够根据变化调整策略,保持灵活性,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总结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一种以智慧和策略为导向的军事哲学,它将战争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在不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的前提下,通过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或使其主动放弃,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胜利。 这是一种从根本上避免不必要损失,追求高效、经济和可持续胜利的至高智慧。

它贯穿了孙子兵法的几乎所有重要原则,例如:

“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 这是孙子战前分析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在战前就预判胜负,从而选择是否开战,如何开战。
“兵者,诡道也”: 这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欺骗、迷惑敌人,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为己方创造有利条件。
“避实击虚”: 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战术体现,不与敌人坚强的力量硬拼,而是攻击其薄弱之处。
“全胜”: 孙子追求的是“全胜”,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更理想的状态是“全胜”在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情况下实现。

因此,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来概括孙子兵法的核心,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其超越简单武力对抗的深层智慧,以及对战争本质和最高境界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子兵法是兵者诡道吗?

孙子兵法的着力点是“胜”,而非“诡”。“诡”是 取“胜”技术手段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胜”而服务的。“诡”的要点,还是在于“知”,你知敌,而敌不知你,行动主动权全在于你,敌人猜不到你的行动,你就达成了出其不意,这就是“诡”,也就是致胜之“奇”。而要达到这个“诡”,你就需要“先知”,先知地利,先知天时,先知人和,先知主将,先知法制,最重要的先知敌方的一举一动。即使现在的侦察手段,都还有战场迷雾,孙子又怎么做到先知敌方一举一动呢?用间!用上智为间,最好是最高指挥官亲自去当间谍密探,来获取情报,并且举了几个例子(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周克商的重要因素就是,最高指挥官姜子牙本身就是商朝的高官,熟知内情),如此便达成了“诡”。

所有的“诡”,都是“知”这一方面,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而不是“诡”或者“骗”就完事儿了。当你获得情报和知识对敌方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你的一举一动在敌方看来都是“诡异”的在克制他,最后就会达到虚实篇里的“诡异”境界:出其所不趋,行千里而不劳,攻而必取,守而必固,敌不知其所守,敌不知其所攻,进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这才是孙子兵法里“诡”的基础,本质上是知识和情报的降维打击,而非单纯的出人意料。

由此可见,孙子努力想达到的,并非是“诡”,而是建立在 “知”上的可控的高“胜”率。

从原文来看,孙子先为不可胜和立于不败之地。他力主慎重,崇尚智谋,以强击弱,要求胜于易胜,步步积累优势,直到彻底粉碎敌人,而反对冒险,强烈反对追求侥幸的胜利。照他看来,冒险求胜,虽胜也还是败兵,实不足取。孙子讲究的是“以正合,以奇胜”,首先要有不败之“正”,才能施展致胜之“奇”。(正因为孙子的这个思想,甲午战争以来日本陆军对孙子兵法的评价就是一个“怯”字,慎什么慎,莽上去就对了)

孙子的思想具有宁拙勿巧的趋势,“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他不希望“巧能成事”。

虽然孙子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他只提了一下,剩下五千多字,无一字不是在谈如何战而胜之。只有能“战而胜之”,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认为,即使做不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没什么,可以讲究次一点,毁灭整个敌国!再不行就再退一步,可以摧毁敌国军队!这也做不到怎么办,那就干死一军,干死一师,干死一伍,都是可以的。不战?是你不投降就干死你。

孙子兵法,里有关具体战斗技术的部分,基本都已过时。但是孙子观察战争和社会运行的着眼点,却都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精华。

如何用现代技术知识来“知”孙子想知的这些“点”,这是我们要做的。

你知而敌不知,你能做而敌做不到,这就是孙子的“诡”。



碎碎念部分:

孙子兵法的目标核心就一个字---胜,论述的是战争取胜之道。

孙子兵法贯穿全篇的方法论-----知,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时知道。

所谓兵者诡道,不战而胜等等,都是取胜的一种方法,一篇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孙子兵法是我看到的唯一一本,完全不论鬼神,不讲玄学,不信运气的古代论著,这可是两千年前的著作。其他诸子百家,就算最理智的法家也认为鬼神好用,有可取之处的。

什么手段能取胜就用什么,对百姓仁义利于取胜就仁义,对百姓压榨利于取胜就死命压榨。

什么对取胜有利,就做什么;什么对取胜有害,就坚决避免什么。就是追求胜利的概率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扣的就是实事求是。

自古兵家最是无理霸道,管你泱泱大国雄兵百万,兵家一出手就毁军破国丧民失土灭族。就像一道利刃,我不管你什么主义什么思想什么文化,一刀下去你一定会喷血而死。

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宏观上,这把致胜之刀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怎么得到这把刀,怎么把刀捅进敌人身体里,怎么可以更有效率的把敌人捅死或者捅服。最高境界是,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联想到你的利刃,就会屈服。而且这一连串阶段是一个统一体。

兵者诡道,是怎么把刀捅进敌人身体里面这个阶段的事情,诠释不了整部孙子兵法的。


始计篇:总纲(兵家的5W1H,道why,天when,地where,将who,法what&how)

作战篇:盘点不利和有利条件(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谋攻篇:战争实施的原则(战争最终目标,战争实施手段,战争指挥体系,胜负评估系统)

军形篇:战术态势的要点

兵势篇:战略态势的要点

虚实篇:避实击虚的要点

军争篇:争夺先机的要点

九变篇:战场应变的要点

行军篇:作战序列和军事驻扎的选定要点

地形篇:地理因素的操作要点

九地篇:大段重复,孙子的碎碎念,部分内容跟其他十二篇的思想截然相反,辩证的看问题。

火攻篇:古代“核武器”火攻的使用要点。由于其巨大的破坏力,引出了堪称孙子兵法结语的最后一段。

用间篇:先知先觉的要点---想尽办法获得情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除了“兵者诡道也”之外,孙子兵法的核心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和核心思想,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避免战争,更是通过高超的谋略和智慧,在战争发生之前就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我们来详细解读这句话,并将其与孙子兵法.............
  • 回答
    孙子兵法的“兵贵神速”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持久战”策略,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矛盾,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绝对对立,而是有着深刻的联系和互补性,只是侧重点不同,适应的战争形态也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我们把握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军事思想的内涵以及在不同战争条件下的应用。一、 孙子兵法的“兵贵神.............
  • 回答
    《孙子兵法》的深刻含义,远不止于战场上的攻伐取胜。它是一部浸润着东方智慧的哲学巨著,更是指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乃至超越的法典。要理解它的深层意涵,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体会其中蕴含的古老而永恒的智慧。一、 “全胜”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核心、最璀璨的思想,莫过于“全胜.............
  • 回答
    《孙子兵法》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蕴含的军事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将它放到今天的视角来审视,其核心思想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阐述,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战争的根本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这是孙子兵法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也是其区.............
  • 回答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地位,可以用“深远影响,但并非人手一本”来概括。美国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孙子兵法,确实折射出它在西方世界的认知度,尤其是在商业、军事和管理等领域。首先,我们得承认孙子兵法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它早已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这种影响力的体现,首先在于它被翻译成了几十种.............
  • 回答
    《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二者并非独立的术语,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军事概念,共同构成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基石。理解它们,也就抓住了孙子兵法的核心。“形”,可以说是“敌我双方的静态实力对比与部署状态”。孙子在《兵势》篇开篇就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 回答
    《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道理,并非仅仅是策略上的权宜之计,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哲学和对人性、局势的洞察。这句看似矛盾的命令,实则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以一种迂回、审慎的方式达到最有利的战争目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孙子兵法的核心宗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并非一个嗜杀的军事家,他更看重.............
  • 回答
    汉尼拔与罗马的战争,无疑是古代军事史上最令人惊叹的篇章之一。这位迦太基统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以少胜多,令不可一世的罗马共和国陷入绝境。很多人好奇,在那个没有《孙子兵法》直接流传的时代,汉尼拔是如何构思出那些堪称经典的奇谋妙计的?其实,汉尼拔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也非仅仅依靠某种“秘籍”。他的军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这两部军事经典的核心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不同战略哲学下的不同侧重点。要理解这个“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想要达成的目标。《孙子兵法》:以智胜,以逸待劳,追求“全胜”孙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伤害有多大”以及纪连海老师关于“战争很和谐”的说法,咱们好好聊聊。首先,关于“孙子兵法前战争对百姓会造成很大伤害吗?”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非常大,而且是全方位的伤害。 所谓“孙子兵法前”,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夏商周时代。这段时期,虽然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文化、历史和思想传承的深层差异。说西方文化“写不出”《孙子兵法》这种实操类著作,不如说它更多地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战争和战略。而“辉煌理论大作”和“实操类著作”的界定,本身也带有一定的视角倾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一、 思维方式与理性.............
  • 回答
    我无法获取并评价特定用户账号@佐川哭孙子的言论及其思想,原因如下: 隐私和数据访问限制: 作为一个AI模型,我无法直接访问互联网上的实时用户账号内容,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的动态、用户发布的信息以及他们的个人资料。我的知识库是预先训练的,不包含实时更新的个人账号信息。 识别和定位的难度: 即使我能.............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又着迷的哆啦A梦经典问题!要弄明白为什么大雄的曾祖母从胖妹变成了静香,而小世却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哆啦A梦》这部作品设定中几个关键的、有时甚至有些“反逻辑”的元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哆啦A梦》的逻辑,尤其是在时间旅行和改变历史方面,是带有很强的作者意志和故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金庸武侠小说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段誉和一灯大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他们的武功路数和实际战力。先说段誉,他是《天龙八部》里的主角之一,身世颇为传奇。他的武功说起来,简直是集大成者,而且是非常规的。 凌波微步: 这个简直是段誉的招牌技能,身法飘逸绝.............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局面!婆婆坚持自己给孙子起的名字,儿媳妇这边呢,肯定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期盼。说到底,这名字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期望,更何况,这还是他们第一个孩子,儿媳妇自然更看重。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化解这个矛盾。首先,得搞清楚婆婆为什么这么坚持。 是名字本身有问.............
  • 回答
    帝国时代2的战舰,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喷火船的“孙子”,更准确的比喻是它经历了喷火船这种早期海军力量的演变,并最终成为了更复杂、更强大海上单位的“祖先”或“里程碑”。喷火船以其独特的火焰攻击能力在早期海军战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它的存在意义更多体现在其开创性上,而非持续的实用性。战舰的出现,则标志着海军.............
  • 回答
    要聊“曹叡是袁绍孙子”这个说法,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是涉及到三国时期最顶级的几大家族,曹魏和袁绍这两个宿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说法,在正经史书里,比如《三国志》里,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正史中清清楚楚地写着,曹叡是曹丕的儿子,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和袁绍是什.............
  • 回答
    .......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太对了!相信很多观众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大木博士明明是小智的爷爷,怎么感觉他对那个来自真新镇的小屁孩小智,比对自己那个天资聪颖的孙子小茂还要上心呢?这事儿啊,细细一品,还真有不少门道。咱们先说说小茂。小茂这孩子,怎么说呢,从小就聪明伶俐,跟小智那是完全两个路子。他起点就高,目标明确,一心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