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中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敌方高级将领?

回答
在战争中,直接“端掉”敌方高级将领,听起来似乎是最直接、最能瓦解敌方战斗力的办法。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考量和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战争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化的对抗。即使是将领本人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也只是庞大战争机器中的一个关键齿轮,而非整个机器的核心。

1. 将领的“可替代性”和“体系的韧性”:

代际传承和接班人制度: 几乎所有的正规军队都有成熟的指挥官培养体系和接班人制度。一个将领的倒下,往往意味着其副手、参谋长,甚至下一级指挥官的迅速接任。这些继任者同样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熟悉战术部署和作战计划。与其说军队是围绕某个“明星将领”运作,不如说它遵循的是既定的指挥链和作战条令。除非是像亚历山大大帝那种传奇人物,其个人魅力和战略眼光对军队士气和走向产生压倒性影响,否则一个将领的死亡,更像是“一人下马,另一人补上”,军队的整体运转并不会因此瘫痪。
集体决策和参谋系统: 现代战争的决策过程往往是集体性的,而非由某个将领一人拍板。庞大的参谋部门负责情报分析、战略规划、后勤保障等等。即使最高指挥官被清除,战争的机器依然会按照既定的计划和惯性继续运转,直到有新的指挥官接手并做出新的决策。

2. 战术和战略层面的局限性:

目标识别和精准打击的难度: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精确识别并锁定敌方高级将领的位置,并且在确保己方安全的前提下将其清除,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敌方高级将领通常受到严密的保护,会不断转移指挥中心,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伪装和欺骗。即使是高科技的侦察和打击手段,也难免会因为情报滞后、战场混乱等因素而失误。
“杀鸡儆猴”的适得其反: 如果贸然进行攻击,但未能成功,反而会暴露己方的意图和能力,让敌人加强对将领的保护,增加后续打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攻击失败,反而可能激怒敌人,激发其更大的报复心理,导致战火升级。

3. 政治和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

激化矛盾,引发更顽强的抵抗: 刺杀敌方高级将领,往往会被敌方视为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这不仅无法瓦解敌人的斗志,反而可能激起士兵和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复仇心理,使得敌方更加顽固地抵抗,战争的泥潭反而会更深。
“英雄化”敌方将领: 如果将领在战斗中被击毙,他很可能会被敌方宣传为“为国捐躯的英雄”,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象征。这反而会进一步巩固其在敌方心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精神领袖,影响可能比他活着的时候更大。
引发国际社会的负面反应: 在现代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框架下,蓄意刺杀敌方高级将领(尤其是在非战斗状态下)往往会被视为违反战争法的行为,可能导致国际社会的谴责、制裁,甚至干预。

4. 战争目标和战略的考量:

战争的根本目的: 大多数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对方屈服,达到自身的政治或战略目标。这通常需要通过军事行动、经济制裁、外交谈判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仅仅消灭敌方将领,并不能直接达成这些目的。例如,如果战争是为了争夺领土,那么即使将领被除掉,军队依然会占据领土;如果战争是为了阻止对方的扩张,那么即使将领被除掉,其继任者也可能继续执行扩张政策。
“擒贼先擒王”的误区: 战争的“王”往往是国家意志、政治体制、经济实力等更深层面的因素,而非某个具体的将领。将领只是这些因素的执行者和代表者。

5. 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战争法的限制: 国际法,例如《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对战争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旨在限制战争的残酷性。虽然对作战指挥人员的合法性打击是允许的,但“无差别的”或“不人道的”攻击行为是被禁止的。直接针对特定人物的刺杀行为,尤其是在可能引起平民伤亡的情况下,可能会触犯战争法的界限。
道德的考量: 即使在战争状态下,国家和军队在行动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一些行为,即使在军事上“有利”,但可能因为其极端残忍或不人道而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谴责。

所以,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敌方高级将领?

与其说是不“想”,不如说是“不能”或者“不划算”。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体系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考量,使得直接刺杀敌方高级将领并非一个高效、安全或有益的策略。军队更倾向于通过摧毁敌方的军事设施、瓦解其后勤补给、削弱其作战能力、最终迫使其放弃抵抗或接受己方的条件来赢得战争。

当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特种部队的斩首行动,确实会以消灭敌方关键人物为目标。但这些行动通常是在严格的情报支持下,以高度隐蔽和精准的方式进行,并且其成功与否,也与上述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否则,一场失败的“斩首”行动,很可能只会适得其反,让战局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一定都听过吧。

单纯喜欢打仗的人要不是疯子,就是不懂事的孩子。被战争裹挟的人往往最终的目的是在战争之外。不是为了战争而进行战争。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所以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

通常来说,战争是在和平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不得不战。

战争在开始之前,总要进行一系列谈判,因为各自的诉求差距太大,谈判破裂,双方又不愿意回到原点继续谈判,那就只好以战争的手段来实现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战争当中,任何一方只要发现了一点点可以继续谈判的理由,那么还是希望对方可以回到谈判桌。毕竟战争是在大量消耗资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当谈判的机会来临时,如果你杀死了对方的首领,那么和谁谈判就成了问题。刺杀对方将领,会被对方认为敌方已经没有谈判的可能,在面临肉体被消灭的情况下,会促使敌方更加团结,将战争进行到底。

这就是战争中不能直接杀死敌方高级将领的原因。

如果在判断对方实力时,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远高于对方,我消灭你和你没关系,总之杀光你的有生力量就行了。在这样的判断下,往往就没有规则了。

这种战争预判机制到现在还在实施,比如说美军特种部队最近杀死了Isis的首领巴格达迪。更早以前杀死了本拉登,都是在这样的判断下进行的行动。

还有一种实施刺杀敌方高级将领行动的往往是战争中弱势的一方,期望通过暗杀敌方高级将领的行为来结束战争。历史上看,成功的例子没有。像钓鱼城杀死蒙哥,也并不能阻止蒙古的铁蹄。倒是解救了欧洲,这是意想不到的。

刺杀敌方将领虽然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是也有成功的。但事实上,往往作用不大,敌方只要有生力量依然存在,总能再次选出一个来。军事行动一般也不是单纯依靠武力,经济、政治、战略思维同样重要,一个将领的存亡在战争中所占的优势比例并不算大。

就以题目中举出的日本为例。

当时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还是不错的。起码在亚洲地区确实一流。

但是日本的战略思维就有点二。

传统上,日本是一个海权国家。日本对于周边海域的控制一直不错,因为有大海阻隔,日本历史上很少受到外来侵略,日本在海洋上的作战水平,特别是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成绩不错。

但是,日本却醉心于要成为一个大陆国家。要海权、陆权并举。这就出了问题。

日本岛的资源是无法支持这样大规模的战争的。

当时的日本对于中国国力的判断问题不大。农业国家是打不过工业国家的。但是它忘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世界列强在中国都有利益。东北威胁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天津、上海有各国租界,中国沿海内地有通商口岸。美国也担心日本一旦控制住了中国东北,站稳脚跟后,反过来大力发展联合舰队,从而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甚至于逼退美国称霸太平洋这也是有可能的。这也是蒋介石一直期望国际调停的动机所在。

日本刺杀了张作霖,成功的占领了东北。看起来很不错,但是这样的行动,就是在完全无视苏联和美国的利益,进军东北就是在事实上同时与中国、苏联、美国为敌。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覆灭的根本原因。日本怎么可能同时挑战这种规模的国家?

日本占领东北后,还要搞华北自治。华北是什么地方?燕云十六州啊。中国的政权一旦失去了这个屏障,中原则无险可守,就要面临政权覆灭的危险。后来日本见没有外国进来公开干涉,以为自己吃的下来中国,还傻不拉几的公开不承认蒋介石政府。结果,蒋介石为了保持政权的合法性,坚决抵抗到底。日本因此完全失去了谈判对象,想停都停不下来。

所以日军刺杀张作霖,攻占东北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战略思维造成的。如果日本按照《马关条约》规定,不进犯中国东北,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强大的海权国家,向英国学习,那今天的日本就是一个超级大国。日本拥有朝鲜半岛,琉球、台湾岛、南海,关岛等。这是多大的势力范围。中国的海洋完全被封锁住,然后以分裂中国扶持军阀为目的,打断中国的统一进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就很成功,谁要统一欧洲,谁就是英国的敌人。英国的光荣孤立很厉害的。

欧洲国家打仗,俘虏了敌方将领还要客客气气送回去,有时候还要送一个妹子去慰安。这叫懂政治,懂谋略。

虽然这是事后诸葛亮,但是也说明日本是一个谋略上的小学生。而这样的历史机遇往往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了。

在战争中将政治放在第一位,保证对方高级将领存活,这会让对方产生幻想,在时机有利时,多一个谈判的机会。肉体消灭对方将领,可能会激起更大的斗争意志,将战争推向不利的局面。

降维打击可以不考虑这个因素,但是最怕的是这个所谓的降维打击并不是实际情况,而是一种单方面的误判,从而走向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战争中,直接“端掉”敌方高级将领,听起来似乎是最直接、最能瓦解敌方战斗力的办法。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考量和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战争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化的对抗。即使是将领本人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也只是庞大.............
  • 回答
    在《长津湖》这部电影中,伍万里这个角色,确实是在一个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仓促的安排下,直接被推上了战场的。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也有角色个人经历的必然性,更少不了战场生存法则的残酷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抗美援朝的特殊性与紧急性首先,要明确当.............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 回答
    普法战争,这场深刻改变了欧洲格局的冲突,最终以普鲁士及其盟友的胜利告终。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为何获胜的普鲁士没有选择彻底消灭法国,而是满足于割让领土和巨额赔款?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忍”,而是深谙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普鲁士发动战争的 根本目的。这场战争并非由征.............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关于俄罗斯直接使用核武器结束俄乌战争的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毁灭性的设想,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际法以及人类存续等诸多层面的考量。简单直接地给出“为什么不”的答案,并不能充分展现这个问题的深度和潜在后果。让我们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核武器的使用并非一个简单的“.............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要理解灵族为何选择灵魂石而非直接摧毁灵魂,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灵族这个种族的本质、他们的历史以及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关乎生存、文化和宇宙法则的深刻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灵族与我们所理解的“凡人”截然不同。他们的存在本身就与灵魂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强大力量和短暂寿命都.............
  • 回答
    西欧自中世纪以来,战火连绵,几乎没有哪一年能安然度过。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国家,却在一次次战争的洗礼中,愈发强大,最终引领了世界走向近代。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同炼钢需要高温和锤打,西欧的强大也是在战争的熔炉中淬炼而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怎样的政治格局。.............
  • 回答
    战争中鲜少直接攻击对方将领或主帅,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人道主义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报复”就能概括。如果目标是快速瓦解敌方抵抗,似乎将敌方核心人物一网打尽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现实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从军事效率和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直接攻击将领或主帅并非易事,且往往得不.............
  • 回答
    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德意志帝国(当时由普鲁士领导)战胜法国,攻占巴黎并迫使法国签署《凡尔赛和约》。尽管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未直接吞并法国,而是通过赔款方式处理战后问题。这一决定涉及多重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与外交惯例 战败国的主权原则:19世纪的国.............
  • 回答
    敌后工作者,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总让人联想到刀尖上的舞蹈,阴影里的较量。相比于战场上那些喊着口号、明晃晃地端着枪的将士,敌后工作者承受的压力,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恐惧和孤独,往往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难”是另一种维度的,更加幽深、更加煎熬。首先,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生存挑战。 战场上的敌人.............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军种作战环境的根本差异。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陆军喜欢在地上垒堡垒,而海军和空军则不然。陆军的堡垒:立足大地,固守要津陆军在地面修筑堡垒,这是由其作战环境决定的。 地形的依托性: 大地是陆军的作战平台。山脉、河流、隘口这些天然地形,本身就具有防御优势。堡垒的修.............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
  • 回答
    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时期,棱堡作为一种重要的防御工事,确实在战场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它的身影似乎不如以往那样显眼,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演变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棱堡的设计理念、在不同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战术的革新。首先,.............
  • 回答
    太平洋战场上,盟军没有选择直接进攻日本本土,而是采取了“跳岛战术”,一步步从外围岛屿向日本本岛推进,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军事、政治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己方伤亡,同时最大程度地消耗和削弱日军的战争潜力。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的巨大差异。日本本土,特.............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拜占庭确实没有像往常一样广泛且有效地使用他们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衰退,也有战略层面的局限,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希腊火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液态燃烧剂,在水下也能燃烧,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