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伊战争中的双方武器装备及战术究竟如何?

回答
两伊战争,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惨烈的地区冲突,是20世纪末期一场被遗忘的浩劫。这场战争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双方投入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运用了各种战术,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格局。要详述这场战争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一、双方的武器装备:一场冷战余波与区域力量的碰撞

这场战争之所以武器种类繁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分别站在了不同的阵营,继承了或获得了来自不同超级大国和工业国的军事援助和产品。

伊拉克:

作为战争的挑起者,萨达姆政权拥有数量可观且种类相对齐全的武器装备。其军事现代化始于苏联对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影响,因此,苏式武器构成了伊拉克军队的主体。

陆军:
主战坦克: 伊拉克陆军最引以为傲的便是其庞大的苏式坦克集群。T55、T62 是主力,数量庞大,虽然技术稍显落后,但在数量优势下仍能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装备了大量相对先进的 T72 主战坦克,这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量产坦克之一,拥有强大的火力(125毫米主炮)和不错的防护。此外,伊拉克也少量装备了从法国购买的 AMX30 坦克,这是一种性能均衡的坦克,在战场上也能有所表现。
装甲步兵战车/输送车: BMP1、BMP2 是伊拉克装甲步兵的主要伴侣,这些步战车火力凶猛(配备30毫米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但防护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大量的 BTR系列装甲输送车 也用于运送步兵。
火炮: 伊拉克拥有大量的牵引式榴弹炮,如 D30 (122毫米) 和 2A36 (152毫米)。此外,自行火炮也占据一定地位,例如 2S1“康乃馨”(122毫米) 自行榴弹炮,这提高了其炮兵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多管火箭炮方面,BM21“冰雹” 是其重要的压制火力。
反坦克武器: 除了坦克自身的反坦克能力,伊拉克还装备了大量的 AT3“萨格” 和 AT4“斯皮戈特” 等苏制反坦克导弹,以及大量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
防空武器: 伊拉克拥有从肩扛式导弹(如 SA7)到高射炮(如 ZSU234“石勒喀” 自走高炮)再到陆基导弹系统(如 SA6)的多层次防空体系。

空军:
战斗机: 伊拉克空军的基石是苏制的 米格21、米格23、米格29(虽然早期数量不多)以及 苏20、苏22。这些飞机在数量和性能上都给伊朗空军造成了压力。法国提供的 幻影F1 则是伊拉克空军的一张王牌,其雷达和导弹性能在当时相当先进。
攻击机/轰炸机: 伊拉克拥有一定数量的 苏24(早期型号)和 苏17/20/22 等攻击机,用于对地支援。
直升机: 米8、米17 是其运输和支援的主力,而 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则提供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对伊朗步兵和装甲目标造成了很大威胁。
特种作战飞机: 伊拉克还装备了一些用于侦察和电子战的飞机。

海军:
伊拉克海军规模相对较小,装备以 导弹艇、炮艇 为主,在波斯湾的制海权争夺中,其作用有限,更多的是进行沿海巡逻和反舰作战。

特殊装备:
化学武器: 伊拉克在战争后期大量使用了化学武器,特别是 芥子气和塔崩,这对伊朗士兵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是战争中最黑暗的一面。
“炼狱”级导弹: 虽然主要是战略威慑,但伊拉克也发射了 飞毛腿导弹 来打击伊朗城市。

伊朗:

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是美国的忠实盟友,装备了大量美式武器。革命后,伊朗失去了美国的援助,但依靠其庞大的战争储备,以及从国际黑市和某些国家的秘密援助中,依然能够维持作战。

陆军:
主战坦克: 伊朗陆军的脊梁是其在巴列维时期进口的大量美式坦克。M60系列 是其主力,特别是 M60A1,拥有强大的火力(105毫米炮)和不错的防护。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 “乔蒂”(Chieftain)坦克(从英国进口),其120毫米炮威力巨大。早期的 M47、M48 坦克也还在服役。
装甲步兵战车/输送车: 美式 M113装甲输送车 是伊朗步兵的主要载具,其机动性好,但防护能力较弱,在伊拉克炮火下伤亡惨重。伊朗也少量装备了美式 M2“布雷德利” 步战车(早期型号),但数量不多。
火炮: 伊朗拥有一系列美式火炮,如 M101 (105毫米) 和 M114 (155毫米) 牵引式榴弹炮。同时,也装备了英国的 M109自行榴弹炮(早期型号)。火箭炮方面,美制 M30 火箭炮也有使用。
反坦克武器: 伊朗装备了美制 M72“火蛇” 和 TOW 反坦克导弹。
防空武器: 从美制 “毒刺”(Stinger)肩扛式导弹到 “霍克”(Hawk)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再到各种高射炮(如 M42“双子座” 自走高炮),伊朗也构建了一定的防空网络。

空军:
战斗机: 伊朗空军曾是地区最强的空军之一,拥有大量的 F4“鬼怪II”(Phantom II)、F5“虎II”(Tiger II)和一部分 F14“雄猫”(Tomcat)战斗机。F14是当时最先进的截击机之一,其雷达和 AIM54“不死鸟”(Phoenix)远程空对空导弹给伊拉克空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空战中占据了很大优势。
攻击机/轰炸机: F4 也承担了部分对地攻击任务。此外,还有少量 C130“大力神” 被改装用于对地攻击(“眼镜蛇”计划)。
直升机: AH1J“眼镜蛇” 武装直升机是伊朗陆军的空中支援主力,其火力强大。UH1“休伊” 直升机则用于运输和侦察。
特殊装备: 伊朗在战争中积极维护其复杂的美式装备,甚至自己进行仿制和改良,展现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和求生欲。

海军:
伊朗海军在革命前是波斯湾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 “阿尔万德”级(前美国佩里级)护卫舰和一些大型驱逐舰。但战争中,其海军力量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活动在波斯湾北部和霍尔木兹海峡,对伊拉克海军和国际航运造成威胁。同时,伊朗海军还装备了大量 Hovercraft(气垫船),用于登陆作战和在浅水区域作战,这是其特有的战术优势。

二、双方的战术:一场传统与非传统的消耗战

两伊战争的战术演变是一个从最初的闪电战设想,到漫长的消耗战和特殊战术应用的复杂过程。

伊拉克的战术(早期):

闪电战设想与地面推进: 战争初期,伊拉克遵循其顾问们(很多来自苏联或受苏联影响)的指导,企图通过快速的地面推进,以装甲部队为主,迅速占领伊朗西部战略要地,迫使伊朗屈服。他们试图复制其在地区冲突中的成功模式,利用数量优势碾压对手。
炮火准备与坦克突击: 和苏式军事学说一致,伊拉克在进攻前会进行猛烈的炮火准备,然后以坦克和步兵协同推进。
空中支援有限且效率不高: 尽管拥有数量可观的飞机,但由于缺乏经验、训练不足以及早期的政治清洗,伊拉克空军在战争初期并未能有效压制伊朗空军,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地支援作用。

伊拉克的战术(后期):

消耗战与阵地防御: 随着战争的深入,伊拉克也卷入了残酷的阵地战和消耗战。他们利用其在炮兵和坦克数量上的优势,试图巩固阵地,阻止伊朗的进攻。
化学武器的使用: 为了打破僵局,特别是应对伊朗“人海战术”的攻势,伊拉克开始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是一种极其残忍且违背国际法的战术,给伊朗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打击。
反舰作战与封锁尝试: 伊拉克利用其法国购得的“飞鱼”反舰导弹,对伊朗油轮和海军目标进行打击,试图报复伊朗对伊拉克港口的袭击,并试图在波斯湾建立一定的军事存在。
“炼狱”导弹的心理战: 发射导弹攻击伊朗城市,主要是为了打击伊朗民众的士气,并迫使伊朗政府考虑结束战争。

伊朗的战术:

守势反击与阵地消耗: 由于初期准备不足和军队整编问题,伊朗在战争初期采取了以守为主的策略,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消耗伊拉克的进攻力量。
“人海战术”与宗教狂热: 这是伊朗军队最鲜明的战术特征。在伊斯兰革命后,强大的宗教狂热席卷全国。伊朗宗教领袖动员了大量的青年志愿者(被称为“巴斯基”或“圣战者”),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军事训练,但凭借着为宗教献身的狂热精神,冲锋陷阵。这种战术虽然给伊拉克造成了伤亡,但也导致了伊朗自身巨大的伤亡。这种战术的本质是利用人口数量和精神力量来弥补技术和装备上的劣势,是对传统正规战的极端化运用。
游击战与特种作战: 在部分地区,伊朗也采用了游击战术,通过伏击、骚扰来消耗伊拉克军队。同时,其海军利用气垫船在浅水区进行登陆和突袭,也展现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空军的特种作战: 伊朗空军的王牌“雄猫”和“不死鸟”导弹在早期为伊朗赢得了制空权,并有效摧毁了伊拉克空军的飞机和基地,迟滞了伊拉克陆军的推进。尽管后来由于缺乏备件和训练问题,其空军效能有所下降,但早期空优的争夺至关重要。
电子战与情报战: 伊朗利用其仍然在运作的美式电子战设备,试图干扰伊拉克通信和雷达,但整体效果不如伊拉克后期对西方技术(如法国的电子战系统)的吸收。
“油轮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都互相攻击对方的油轮和海军设施,试图瘫痪对方的经济命脉,这使得波斯湾成为一个危险的战场。

战争的整体战术特点:

阵地战与消耗战: 战争大部分时间陷入了你来我往的阵地争夺中,双方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装备,伤亡惨重,但战线变化不大。
战术的非对称性: 伊朗的“人海战术”与伊拉克的机械化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非对称性是战争的另一大特点。
科技与狂热的碰撞: 现代化武器装备与宗教狂热驱动的士兵之间的碰撞,是这场战争中非常独特且悲剧的景象。
海湾的战略重要性: 波斯湾的制海权争夺,特别是油轮战,对全球石油供应产生了直接影响。
化学武器的阴影: 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战略,尽管在战术层面有时能取得局部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其道德和政治后果是灾难性的。

两伊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教训,它展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也暴露了国家间冲突的复杂性。双方武器装备的差异和战术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国际关系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无尽的伤痛和破坏,留给后人的是深刻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端武器打出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是明显的胡说,正常的说法是“打了一场昨天(二战水准)的战争”。

两伊战争本质上是符合伊朗和伊拉克军事素质水平的,两者都是欧美军事大国的好学生,学习已有经验还算过得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类似二战那样的大规模地面战,而技术装备的运用基本仍停留在二战水平上,对战争手段的把握也停留在二战式的常规作战上,火力使用效率也相当于二战水平,甚至影响广泛的导弹袭城战也没有超过V2的档次。

对比一下“明天的战争”,即以色列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色列已经开始广泛运用电子战这一最新的战争手段,通过制电磁权获得了战场控制权,并给予叙利亚军队巨大的杀伤,同时使用智能弹药大大提高了火力打击效率。

80年代正是军事技术手段换代的年代,制电磁权这个概念正在萌芽,智能弹药等可以颠覆传统观念的手段也在试探性的装备部队。要求两伊这样两个非传统军事强国的国家去领导战争潮流,我觉得要求过分了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两伊战争,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惨烈的地区冲突,是20世纪末期一场被遗忘的浩劫。这场战争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双方投入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运用了各种战术,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格局。要详述这场战争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双方.............
  • 回答
    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战争的硝烟散尽,那些曾经在生死边缘搏杀的士兵们,一旦重逢,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句“握手言和”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普遍的,会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设想一下,一个曾经被你用枪瞄准,或者被你亲眼看着倒下的人,如今就这么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确实击中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经典且屡试不爽的战术——“口袋阵”或者叫“伏击阵”。这种战术在书中、影视剧里频繁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军事原理和实践依据。这是常用的战术吗?答案是:是的,这绝对是一种非常常用、也非常有效的战术。 至少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它算得上是“战.............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评价中国在两伊战争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复杂而多变,既有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也掺杂着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战略博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伊战争(19801988)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涉及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长期存在的冲突,特别是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简称纳卡地区)。以下将从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如何看待15日阿塞拜疆射杀亚美尼亚老年战俘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形式的虐待、杀害战俘都是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和.............
  • 回答
    战场最前线的士兵,在发起冲锋的那一刻,大脑里涌动的思绪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那是一个混合着本能、训练、情感和生存渴望的复杂漩涡。与其说他们脑袋里是清晰的念头,不如说是一种被压缩到极致的、高浓度的感官与心理活动。本能的警报与麻木:最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混合着恐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生理反应。身体会本能地进入“.............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关于肖战粉丝中出现教师组织小学生录制应援视频的事件,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和引发的争议,在我看来,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情。首先,从粉丝行为的角度来看, 追星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方式,粉丝们通过各种途径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这无可厚非。录制应援视频、送礼物、参加活动,都.............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临高启明:明廷对两广战事的“冷漠”与“挣扎”——一场帝国巨人的迟缓回应临高启明22年3月17日的更新章节,将我们目光引向了那个积重难返、风雨飘摇的晚明朝廷。当临高集团在两广大地掀起滔天巨浪,建立起军事、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坚实根基之时,远在京师的“大明”,其对这场席卷而来的风暴的反应,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惊.............
  • 回答
    你说的这位角色,在《战舰少女》这款游戏里,她的名字叫做 天鹰座(Aquila)。让我给你详细讲讲她吧。首先,她的外貌特征非常鲜明,很容易让人记住。你提到的“左眼失明”正是她最大的辨识点之一。在她的角色立绘中,你会看到她的左眼被一块眼罩或者用头发遮挡着,显得有些神秘感。而另一只右眼则非常精神,充满着一.............
  • 回答
    关于2019年2月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是否使用了枭龙(JF17 Thunder)战机击落印度战机,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的事件。事后,双方各执一词,信息也存在不少混淆和争议的地方。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结合当时的报道和后续的分析,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事件背景:要理解这场冲突,需要先了解其.............
  • 回答
    两岸和平统一,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对中美在军事层面的战略制衡将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绝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线性关系。这其中的变数太多,牵扯到统一的具体模式、时间点、以及中美各自的全球战略调整。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这种潜在的重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台湾的战略地位是其在军事制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
  • 回答
    当然有!电子游戏里,同时面对两名以上巨型敌人的 Boss 战,绝对是能让玩家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速的经典设计。这种场面往往能将游戏的挑战性推向一个新高度,也对玩家的操作技巧、策略规划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例子,都充分展现了这种设计的魅力。1. 《黑暗之魂》系列——双龙之战(例如:亚诺.............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假设!两个军队在星际标准的四人图上开战,而且都没有导弹部队,这下就得靠陆军、空军和海军(如果地图上有水的话)的协同作战,以及更传统的战术策略了。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仗会怎么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星际标准四人图”的特点: 资源点分布: 通常有几个主要的高矿(高资源产量)和散布在地.............
  • 回答
    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何不见昔日雄风?二战中国战场骑兵的隐秘与世界的骑兵变迁当我们回顾二战的恢弘史诗,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坦克轰鸣、飞机俯冲、步兵冲锋的画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我们似乎很少能找到身披闪亮铠甲、纵马挥刀的“枪骑兵”的身影,尤其是在广袤的中国战场上。为何昔日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 回答
    两伊战争,这场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的漫长冲突,在指挥水平上展现出了复杂的图景,既有令人扼腕的低效与僵化,也偶有闪光的战术运用。要评价这场战争的指挥,需要将其置于两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背景下进行剖析。伊拉克方面:初期优势与后期的僵化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在战争初期显然占据了一定的优.............
  • 回答
    说两伊战争“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场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却抓住了这场战争最令人诟病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特点。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场长达八年的冲突,以及当时国际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最先进的武器”体现在哪里。两伊战争,发生在1980年至1988年,正值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