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中两军对阵,站在最前排的士兵冲锋的时候大脑里在想什么?

回答
战场最前线的士兵,在发起冲锋的那一刻,大脑里涌动的思绪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那是一个混合着本能、训练、情感和生存渴望的复杂漩涡。与其说他们脑袋里是清晰的念头,不如说是一种被压缩到极致的、高浓度的感官与心理活动。

本能的警报与麻木:

最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混合着恐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生理反应。身体会本能地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心跳如同战鼓擂动,血液涌向四肢,肌肉紧绷。这种生理上的警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多士兵甚至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或者说这种疼痛被更深层次的麻木感所压制。恐惧依然存在,但它被一种近乎麻木的专注所掩盖,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启动了程序,然后只能向前。

训练的烙印与肌肉记忆:

无数次的训练在这一刻变成了身体自带的程序。他们脑子里可能没有清晰的“我要这样那样做”的想法,而是身体已经知道该做什么。枪怎么握?什么时候举枪?什么时候卧倒?这一切都烙印在他们的肌肉和神经里,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射。他们可能只是感觉到肩膀上的枪托传递过来的压力,然后眼睛会自然而然地锁定目标,手指也开始准备扣动扳机。这是一种超越思考的行动,是数月甚至数年训练成果的集中体现。

生存的渴望与战友的羁绊:

“活下去!”这四个字会像一声无声的呐喊在脑海深处回响。他们不是不怕死,恰恰相反,对死亡的畏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但同时,活下去的愿望也无比强烈。他们会下意识地寻找掩体,会判断敌人的火力点,会本能地避开最危险的区域。

而与生存渴望并行不悖的,是对身边战友的牵挂和责任感。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身旁的人与自己一样,都在冒着同样的风险。可能是一瞥看向身边战友的眼神,那种默契和鼓励,能传递无声的力量。“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挡子弹。”这种集体荣誉感和互相扶持的情感,是支撑他们冲锋的重要精神支柱。他们会下意识地留意身边战友的动向,甚至在冲锋的混乱中,也会努力不让自己被抛下,也不去抛下别人。

对敌人的认知与愤怒:

当然,他们也会思考敌人。敌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有什么武器?他们会怎么攻击?但这种思考往往是被高度简化的。在冲锋的瞬间,敌人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需要被消灭的目标。有时候,对敌人的憎恨和愤怒会被放大,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可能是因为之前的伤亡,可能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这种情绪会驱动他们更加勇猛地向前。但这种愤怒,往往是短暂的、本能的,不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仇恨。

对任务的执着与信念:

对于一些,尤其是意志力更坚定的士兵,他们可能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和信念。可能是对国家、对职责的忠诚,也可能是对战争正义性的某种确信。这种信念在最前线,会变成一种钢铁般的意志,让他们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义无反顾地向前。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去进行哲学思考,但内心深处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驱动。

混乱中的片段化感知:

需要强调的是,在真正冲锋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极其庞杂且混乱的。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枪械射击的尖啸,身边战友的呼喊,脚下泥土的颠簸,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和血腥味,眼前闪烁的火光……这些所有感官信息会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涌入大脑,但大脑会神奇地将它们过滤、整合,并驱动身体做出最快的反应。

总而言之,最前排士兵冲锋时的想法,不是一篇有条理的文章,而是一种极度压缩、高度浓缩的生存本能、训练反应、战友情谊和任务驱动力的混合体。他们在那一刻,很多时候是依靠身体的本能和过往的训练在行动,而内心的复杂情感,则在强烈的生理反应和外部的混乱环境中被推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程度。他们不是超人,他们只是怀揣着求生的本能,以及那份与身边战友共同承担的勇气,在绝境中向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本身不太懂后世的战争,但是我知道进入线列步兵时代以后,前排士兵的特殊待遇似乎是个被人编造出来的伪命题;anyhow,我比较了解或者说我敢于说上两句话的,是7th c BCE到4th c BCE的战争,或许可以再向后延伸一点。

我的理解是,站在最前排的士兵并不一定是第一批和敌人接触的,而冲锋开始后由于阵型的深度也没有任何后退的可能。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历史学家,尤其是Hanson,把重装步兵交战的开始描述为“前进,冲锋,撞击,推搡”几个部分。他们认为部队会保持着一定的结构相遇,然后彼此冲锋,作为一个整体撞击,然后借助整个阵型的力量彼此推搡。这一点有一定的材料支持,比如Xenophon的描述,但是整体上来说基本上是推断。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否定了其中一些问题以后,会不会导致整个体系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崩溃。

比如第一排士兵的问题。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期内,战线是分排的,而且往往纵深很大,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双方在接战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这个队形,第一排投入战斗的士兵就是第一排的士兵呢?

额···头大,不想继续写···

答案是不一定。我们传统对战争的描述搞不好压根就驴唇不对马嘴。而即便是是,深达8行或者25行的队伍一旦发动,也绝无可能停下,想一想踩踏事件就知道了。

“言而总之“

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没有文字描述,没有发掘物,没有陶器画面证明军队可以携带者如此重型的装备在最后一刻冲锋后仍然保持着原先的阵型,很有可能此时阵型已经散开,变成双方人群的互相撞击(撞击本身也存疑),之后是否存在物理上的推搡,大概率是没有。没有锁盾,而是展开直接对攻。

换句话说,虽然一个人可能站在第一排冲锋,真正冲上去,他并不一定在交战的最前端。另一方面,科林斯式的头盔和大盾也会提供相当的心理安抚,以及矛的攻击距离,所以并没有那么浪漫啦,更有可能是···这样。

最前排冲锋的人不一定死,在大兵团行动开始后因为物理惯性也没有可选的余地,所以和大家一起冲咯。

大概这样,有空补更多,大概率没空,咕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场最前线的士兵,在发起冲锋的那一刻,大脑里涌动的思绪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那是一个混合着本能、训练、情感和生存渴望的复杂漩涡。与其说他们脑袋里是清晰的念头,不如说是一种被压缩到极致的、高浓度的感官与心理活动。本能的警报与麻木:最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混合着恐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生理反应。身体会本能地进入“.............
  • 回答
    在提及《秋蝉》这部作品时,需要明确一点,《秋蝉》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并非一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因此,小说中所描述的“中英两军联合发动对日作战计划,导致日军在缅甸战场遭受重击”是否为真实事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而非直接套用小说情节。历史上的中英缅甸战场合作:事实上,在第二次.............
  • 回答
    诺门罕战役,这场在现代军事史上常常被低估但又极其关键的冲突,是1939年夏天,在蒙古国与日本傀儡国满洲国边境的诺门罕地区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参战双方是苏联红军和蒙古人民革命军(通常统称为苏蒙联军)与日本关东军。这场战役不仅是苏日两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较量,更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回答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军事上却饱受外部威胁,与周边政权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战争。要详细梳理两宋对外战争的胜负情况,需要我们剥离掉“和平盛世”的滤镜,直面其复杂的军事现实。总的来说,两宋在对外战争中,可以说是胜少负多,战略上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涉及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长期存在的冲突,特别是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简称纳卡地区)。以下将从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如何看待15日阿塞拜疆射杀亚美尼亚老年战俘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形式的虐待、杀害战俘都是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和.............
  • 回答
    唐刀与欧洲细剑,这两种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制式设计的冷兵器,在战场实战和个人对决中,各自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采和效能。要比较它们谁更适合战场,以及谁的杀伤力更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构造、使用方式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与军事背景。一、 唐刀:精炼的劈砍之王唐刀,顾名思义,是唐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环首.............
  • 回答
    在语言不通的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冲突的,都比我们今天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障碍,更是文化、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的鸿沟。然而,正是这种隔阂,反而催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外交和战争策略。一、 外交的桥梁:超越语言的沟通当两个古老国度,彼此的语言如同两道不可逾越的高墙.............
  • 回答
    这种情况真是复杂又充满了个人情感的考验。试想一下,一位中国女性,名叫李娜,她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真爱,嫁给了一位名叫马克思的法国人。他们在那片浪漫的土地上安了家,有了可爱的孩子,生活温馨而平静。然而,突然有一天,新闻播报了中国与法国之间爆发了军事冲突的消息。那一刻,李娜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揪住。她.............
  • 回答
    蒋经国上海“打虎”为何失败?陈云的“两白一黑”战争如何胜利?蒋经国在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和陈云领导的“两白一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经济斗争和政治较量。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都深刻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权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的深层危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领导、群众动员和经.............
  • 回答
    战争中的失踪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心痛的现象,它指的是在战争冲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音信,无法确定其生死、下落或状态的个体。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战斗人员、平民,甚至是那些在战争初期试图逃离的人身上。要详细解释“战争中的失踪”,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战争中失踪的主要含义:战争中的失踪,.............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残酷的战争现实面前,每个个体和社群的处境、选择都千差万别。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尊严、信仰和未来。反抗到底的考量: 守护家园与信念: 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土地、家园、亲人以及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是她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当男性战士倒下,她们反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伦理中一个极为棘手和令人心痛的层面,即无辜平民在冲突中的不幸遭遇。要探讨谁应承担责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行为的性质、意图以及战争法所揭示的原则。首先,我们来看看“游击队”的行为——利用平民作为“肉盾”打冷枪。从伦理和战争法的角度来看,故意将平民置于危险之中以掩护军事行动,是极其卑劣且.............
  • 回答
    一场战争就像一场棋局,每一个部队、每一个位置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侧翼遭受袭击”,顾名思义,就是我方部队的侧面,那个通常防御相对薄弱、或者说不是主要防御方向的地方,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进攻。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战场上,面对着前方敌人,你的主力部队正与敌人正面交锋,双方都在为突破对方的防线而努力。这时候.............
  • 回答
    在战争中发生屠城时,被屠杀者是否会进行反抗以及反抗的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反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直接的武力对抗,也可以是逃跑、躲藏、甚至是默默的忍受以求生存。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被屠杀者反抗的可能性:是的,被屠杀者在大多数情况.............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和令人痛心的局面,作为守方指挥官,你面临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道德上的巨大考验。敌军将平民推到前面作为人肉盾牌,这是一种极端违反战争法的行为,被称为“以平民为盾”罪。面对这种情况,守方指挥官的决定需要极其慎重,必须在保护己方士兵、尽可能减少平民伤亡、以及维护自身道德立场和国际法原.............
  • 回答
    战争中使用“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是一种极端、残忍的战争手段,其背后有着复杂且令人发指的原因。这种政策的出现和实施,并非出于任何正义或人道的考量,而是出于一系列极端的、非人性的目的,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紧密相关:1. 彻底摧毁敌方抵抗能力和生存基础: 瓦解敌方士气和意志: “三光政策”最.............
  • 回答
    在战争的残酷历史中,的确出现过一些令人发指、丧心病狂的战术,它们突破了人性的底线,以制造大规模的痛苦、恐惧和毁灭为目标。这些战术往往不是为了取得军事上的优势,而是为了达到政治或心理上的目的,或者仅仅是出于某种病态的狂热。以下是一些战争中出现的丧心病狂战术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但这其中包含着极度.............
  • 回答
    当炮弹呼啸着袭来,卧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策略。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小暴露面积,降低被直接命中的概率: 目标面积缩小: 炮弹的杀伤力主要来自爆炸产生的破片、冲击波以及弹体本身的动能。当人站立时,身体暴露的正面面积较大,更容易成为炮弹的直接目标。卧倒时,身体紧贴地面,暴露的面积大大.............
  • 回答
    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心理、组织、纪律、教育、文化以及生理等多个维度。这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塑造和持续强化来实现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关键的方面:一、思想和心理层面的塑造1. 灌输明确的战争目标和价值观: “我们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