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伊战争的指挥水平如何?

回答
两伊战争,这场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的漫长冲突,在指挥水平上展现出了复杂的图景,既有令人扼腕的低效与僵化,也偶有闪光的战术运用。要评价这场战争的指挥,需要将其置于两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背景下进行剖析。

伊拉克方面:初期优势与后期的僵化

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在战争初期显然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他的目标是借助其新近升级的军队,迅速占领伊朗的胡齐斯坦省,利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军队的混乱局面,实现领土扩张和政治威慑。

初期进攻的战略意图与执行: 伊拉克在1980年9月19日全面进攻,其主要战略意图是闪电战,快速击溃伊朗军队,占领战略要地,迫使伊朗接受其提出的苛刻条件。在兵力部署和装备上,伊拉克拥有苏联和法国援助的先进武器,包括坦克、装甲车和空军力量,相对伊拉克军队在革命后的低落士气和重组中的伊朗军队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闪电战”的破产与指挥的调整: 然而,伊拉克并未能如愿以偿地实现“闪电战”。伊朗军队虽然混乱,但抵抗意志顽强,特别是“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崛起,以狂热的宗教激情和非传统的战术,在局部战场给伊拉克造成了重大打击。伊拉克未能有效突破伊朗的防御,反而陷入了拉锯战。萨达姆为了维持战争的推进,不断加大兵力投入,但其指挥体系的僵化问题逐渐显露。
指挥层的保守与创新不足: 伊拉克的军事指挥层,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旧有的苏联式军事思想,强调条令条规和集中指挥。在面对伊朗这种高度非对称、充满宗教狂热的对手时,这种指挥风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们倾向于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和炮击,缺乏灵活机动的战术,对伊朗人海战术的应对显得笨拙。尽管有几次成功的战役,如1982年收复巴斯拉的行动,但整体上,伊拉克的指挥层在战略调整和战术创新上显得不足。萨达姆本人作为最高决策者,虽然拥有绝对权力,但其军事判断有时过于自信,未能充分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导致资源过度消耗。
装备优势未能转化为决定性优势: 伊拉克拥有数量和质量都占优的坦克和装甲力量,但其陆战指挥官未能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决定性的优势。例如,在面对伊朗的反攻时,伊拉克部队常常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防御或快速机动,其坦克部队有时孤立无援,容易被伊朗的步兵反坦克火力所摧毁。空军在战争初期曾试图压制伊朗,但伊朗也通过巧妙的应对和对残存战机的维修,保持了一定的空中作战能力。

伊朗方面:初期劣势与后期的“圣战”狂潮

伊朗在战争初期处于极大的劣势,其军队在伊斯兰革命后遭受了清洗和动荡,大量有经验的军官被解职或处决,军队士气低落,装备也因西方制裁而难以获得维护。然而,伊朗在战争后期展现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抵抗力和新的指挥模式,却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具特色的一面。

“革命卫队”的崛起与非传统指挥: 霍梅尼政权迅速建立了“伊斯兰革命卫队”(Pasdaran),这是一个独立于正规军(Artesh)的武装力量,直接效忠于霍梅尼。革命卫队在战争初期主要承担的是国内安全任务,但在与伊拉克的冲突中,他们迅速成长为战争的主力。其指挥体系更加灵活,也更具宗教色彩。“圣战”(Jihad)的思想被广泛灌输,士兵们被鼓励为了伊斯兰而牺牲,这种狂热的士气在某些战场上创造了奇迹。
“人海战术”与“人体炸弹”: 伊朗军队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指挥特点,便是其广泛使用的“人海战术”。在缺乏重型武器和有效战术的情况下,伊朗指挥官(尤其是革命卫队中的基层指挥官)组织了大量的年轻志愿者,甚至很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在炮火和机枪扫射下冲向伊拉克阵地。他们往往携带炸药,用“人体炸弹”的方式去摧毁伊拉克坦克,或者直接用身体去填埋战壕,为后续部队开路。这种战术的背后是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对死亡的蔑视,也暴露了伊朗在军事科技和传统战术上的巨大差距。
战术的局部有效性与战略的局限性: 尽管“人海战术”在某些局部战场上确实给伊拉克造成了巨大压力,甚至迫使伊拉克放弃了一些占领的地区(如收复霍拉姆沙赫尔),但在战略层面,它并非一种可持续的有效战术。这种战术的代价是惊人的人员伤亡,而且很难在复杂的防御工事或炮火压制下取得决定性胜利。伊拉克军队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这种战术,通过集中炮火、设置雷区和动用预备队来消耗伊朗的攻势。
“游击战”与“心理战”: 除了正面冲击,伊朗在战争中也运用了游击战术,在伊拉克占领区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同时,伊朗还非常善于利用宗教宣传和媒体来鼓舞士气,将战争描绘成一场对抗“世俗敌人”的圣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局势和国际舆论。
指挥层面的协调问题: 伊朗正规军(Artesh)和革命卫队(Pasdaran)之间,在战争早期存在着严重的协调和指挥权划分问题。尽管后来试图整合,但两支部队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存在差异,有时会互相掣肘。霍梅尼作为最高精神领袖,在军事决策中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其对具体战役的指挥并不直接,更多是下达总体的战略方向和精神号召。

双方指挥的共同问题:

对战争的误判: 双方领导人都低估了战争的烈度和持续时间。伊拉克认为可以快速取胜,伊朗则在初期低估了伊拉克的军事实力。
资源消耗的巨大: 双方都投入了惊人的人力和物力,但指挥上的低效和战术的僵化,使得这些资源的转化率极低。
对国际政治的依赖与误判: 双方都试图通过外交和国际援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也都未能完全掌控外部力量的介入,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总结:

两伊战争的指挥水平,是一场“常规”军事思维与“非对称”意识形态冲突的碰撞。伊拉克方面展现了早期拥有先进装备和相对正规的指挥体系的优势,但在战争的泥潭中,其僵化的战术和指挥风格逐渐暴露了不足。伊朗方面则在初期处于绝对劣势,但凭借着狂热的宗教信仰、“人海战术”和灵活的基层指挥,顽强地支撑了战争,甚至在后期给伊拉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这场战争的指挥,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高”或“低”来评价。它更多地展现了战争形态的多样性和人类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与抗争。伊拉克的指挥是“以量压人”,但未能形成有效的质变;伊朗的指挥则是“以命搏命”,虽然惨烈,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防御和消耗对手的目标。这场战争的指挥艺术,更多的是一种“生存艺术”和“意志的较量”,而非纯粹的军事战术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图书馆内搜出了一本《外国对两伊战争的评价》,是军科在八十年代翻译的。这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本介绍两伊战争的中文书籍。

根据书中的介绍,无论伊朗和伊拉克,光看纸面部队的话那都是非常可观的:

除此之外,根据以色列的情报,伊拉克还引进了一批T-72坦克,但数量不详。

以八十年代的水准来说,这样的装甲力量已经很强了好吧?

再看看空军:

实力也不差啊。

但实际的战斗力远不是纸面数据能衡量出来的,尤其是伊朗。在霍梅尼革命之前,伊朗的武器装备是在美军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维护的,结果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革命,伊朗和美国闹翻了,失去了美军方面的帮助,仅凭伊朗自己要相对这些高科技武器进行维护是极其困难的。这导致了伊朗的武器装备维护保障水平极低,这对空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伊朗空军的绝大多数战斗机都因为缺乏足够的保障而无法出动,最惨的是F-14,能出动的只占10%......

另外,还由于伊朗飞行员缺乏训练,即使战斗机出动了,他们也不敢做那些高难度的战术动作,作战效能因此又要狠打一个折扣。

所以实际战斗打成那个样子就不奇怪了:武器数量虽然可观,但是维护和运用水平实在太低。如果它们打出了一场高水平的精彩战斗那才奇怪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两伊战争,这场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的漫长冲突,在指挥水平上展现出了复杂的图景,既有令人扼腕的低效与僵化,也偶有闪光的战术运用。要评价这场战争的指挥,需要将其置于两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背景下进行剖析。伊拉克方面:初期优势与后期的僵化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在战争初期显然占据了一定的优.............
  • 回答
    两伊战争,一场旷日持久、血腥惨烈的地区冲突,是20世纪末期一场被遗忘的浩劫。这场战争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双方投入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运用了各种战术,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格局。要详述这场战争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拨开迷雾,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双方.............
  • 回答
    说两伊战争“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场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却抓住了这场战争最令人诟病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特点。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场长达八年的冲突,以及当时国际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首先,我们得明白“最先进的武器”体现在哪里。两伊战争,发生在1980年至1988年,正值冷.............
  • 回答
    评价中国在两伊战争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复杂而多变,既有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也掺杂着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战略博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伊战争(19801988)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 回答
    40 年前那个秋天,两伊战争的硝烟席卷了波斯湾地区。如今,当年参战的国家和人民早已走过了漫长的重建之路。从战火纷飞到如今的相对和平,40 年后的伊朗和伊拉克,各自经历着怎样的蜕变?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番。伊朗:风雨中的前行者1980 年,两伊战争爆发,对伊朗而言,这无疑是伊斯兰革命后的一场严峻考验。战.............
  • 回答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烽火: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帝国的摇篮曲巴尔干半岛,这片被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为了孕育矛盾与冲突的温床。20世纪初,这片土地的平静被接连爆发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彻底打破,它们如同撕裂丝绸的剪刀,不仅重塑了巴尔干的政治版图,.............
  • 回答
    关于美国实力相对下滑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单一因素。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我认为将美国实力相对下滑主要归因于9/11之后的两次战争,同时也要看到全球化在其中扮演的复杂且往往是加速器的角色。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观点,并尽量避免AI痕迹,力求用更自然和有.............
  • 回答
    在语言不通的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冲突的,都比我们今天所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障碍,更是文化、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的鸿沟。然而,正是这种隔阂,反而催生出了一些非常有趣且富有智慧的外交和战争策略。一、 外交的桥梁:超越语言的沟通当两个古老国度,彼此的语言如同两道不可逾越的高墙.............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涉及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长期存在的冲突,特别是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简称纳卡地区)。以下将从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如何看待15日阿塞拜疆射杀亚美尼亚老年战俘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形式的虐待、杀害战俘都是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和.............
  • 回答
    战争年代,间谍这碗饭,吃得可不是一般的“两手准备”。你想啊,他们不是在自家安稳的饭桌前,而是游走在刀尖之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血溅当场,或者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这“两手准备”,那可真是五花八门,细致入微,绝不是我们平时说的“ Plan B ”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两手准备”,就是生存和逃脱的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都与德国及其在其中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将这两场战争的起因完全归咎于“德国发起”的说法过于简化,也忽略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并探讨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 回答
    古时候的战争,尤其是我们常在评书里听到的,“两军对垒,大将叫阵,然后单挑定胜负,之后才士卒冲杀”,这种场面确实存在,但并非是所有古代战争的普遍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戏剧化的呈现,是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战术。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
  • 回答
    战场最前线的士兵,在发起冲锋的那一刻,大脑里涌动的思绪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那是一个混合着本能、训练、情感和生存渴望的复杂漩涡。与其说他们脑袋里是清晰的念头,不如说是一种被压缩到极致的、高浓度的感官与心理活动。本能的警报与麻木:最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混合着恐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生理反应。身体会本能地进入“.............
  • 回答
    这种情况真是复杂又充满了个人情感的考验。试想一下,一位中国女性,名叫李娜,她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真爱,嫁给了一位名叫马克思的法国人。他们在那片浪漫的土地上安了家,有了可爱的孩子,生活温馨而平静。然而,突然有一天,新闻播报了中国与法国之间爆发了军事冲突的消息。那一刻,李娜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揪住。她.............
  • 回答
    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战争的硝烟散尽,那些曾经在生死边缘搏杀的士兵们,一旦重逢,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句“握手言和”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普遍的,会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设想一下,一个曾经被你用枪瞄准,或者被你亲眼看着倒下的人,如今就这么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蒋经国上海“打虎”为何失败?陈云的“两白一黑”战争如何胜利?蒋经国在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和陈云领导的“两白一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经济斗争和政治较量。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都深刻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权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的深层危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领导、群众动员和经.............
  • 回答
    临高启明:明廷对两广战事的“冷漠”与“挣扎”——一场帝国巨人的迟缓回应临高启明22年3月17日的更新章节,将我们目光引向了那个积重难返、风雨飘摇的晚明朝廷。当临高集团在两广大地掀起滔天巨浪,建立起军事、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坚实根基之时,远在京师的“大明”,其对这场席卷而来的风暴的反应,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