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有什么劣根性?

回答
“劣根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很强的价值判断和负面色彩,而且“外国人”这个范围过于宽泛,包含着世界上几乎所有非中国人的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自然会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在某些方面可能会与我们自己的习惯或价值观产生冲突,但将其归结为“劣根性”未免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如果要探讨一些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被我们视为“不同”甚至“不适应”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被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并且尝试理解其背后可能的原因。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一些观察和讨论,并非对任何群体的一概而论,更不代表客观事实的全部,也不包含任何歧视或偏见。

1. 对于时间观念的差异(“散漫”?):

有些文化可能不像我们这样强调“准时”和“效率”。例如,在一些拉丁美洲或者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中,人们可能更注重当下的体验和人际关系的交流,而对严格的时间表不是那么在意。他们可能会迟到几分钟,或者在约定的时间之外才出现,这在习惯于精确计时和高效执行的文化里,可能会被解读为“散漫”或“不守时”。

可能的原因:
历史和环境: 历史上,一些地区可能不存在工业化对时间精确性的严苛要求,农业社会更遵循自然的节律。
社会结构: 在一些社会中,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可能优先于外部的约会。
哲学观念: 某些文化可能持有“活在当下”的哲学,对未来和计划的规划相对不那么紧迫。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个人对时间的安排可能更具弹性,不像集体主义社会那样,个体的行为需要更紧密地服务于整体的安排。

2. 沟通方式的直接与含蓄(“不礼貌”?):

一些西方文化,比如美国或德国,在沟通时可能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他们可能会直接说“不”,或者直接指出问题所在。这与一些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倾向于委婉、含蓄、顾及面子的沟通方式形成对比。当我们习惯于通过“听话的言外之意”来理解对方时,这种直接性可能会让我们觉得“生硬”、“不礼貌”甚至“缺乏教养”。

可能的原因:
价值观: 直接沟通可能被视为诚实、透明的表现,避免误解。
个人权利: 在某些强调个人权利的文化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是受到鼓励的。
效率: 直接沟通可以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试探。
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定义: 他们认为直接说出真实想法,避免让对方产生虚假的希望,反而是“礼貌”。

3. 对于个人空间和身体接触的边界(“疏远”或“侵犯”?):

不同文化对于身体接触的界限和个人空间的定义差异很大。例如,在一些北欧国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保持较大的个人空间,不轻易进行身体接触。而在拉丁美洲或中东地区,人们可能会更频繁地拥抱、亲吻脸颊或有更多的肢体接触。对于习惯于某种特定距离和接触方式的人来说,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不适。

可能的原因:
历史和传统: 历史上的社会习俗和宗教影响了人们对身体接触的态度。
气候和生活方式: 一些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近距离交流。
对私密的理解: 不同文化对个人私密和身体接触的界限有不同的定义。
社会规范的演变: 随着社会发展,这些规范也在不断调整。

4. 对于规则和法律的遵守态度(“不守规矩”或“僵化”?):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外国人似乎不太遵守我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不允许吸烟的地方吸烟、不排队等。反过来,有些文化又可能对规则有着近乎僵化的遵守,任何偏离都可能引发不满。

可能的原因: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有些文化可能更强调规则的“精神”而非“字面”;有些则反之。
执法力度和文化习惯: 某些社会可能对某些行为的容忍度较高,或者执法相对宽松,从而形成习惯。
个人自由的优先性: 一些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自由,认为在不直接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有更多的自主性。
环境的影响: 长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会塑造人们的行为习惯。

5. 对待“冲突”和“异议”的方式(“好斗”或“回避”?):

有些文化鼓励公开表达异议和进行辩论,将冲突视为解决问题和促进进步的一种方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倾向于回避冲突,或者通过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以维护和谐。

可能的原因:
价值观: 某些文化推崇“真理越辩越明”,视辩论为一种智力活动。
社会压力: 某些文化环境下,公开表达异议可能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
文化对“和谐”的定义: 对和谐的理解不同,导致了处理冲突的方式也不同。
权力结构: 社会的权力结构也会影响人们是否敢于或倾向于表达异议。

总结一下:

“劣根性”这个词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标签。我们所看到的“外国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很多时候是我们自身文化背景下的经验所无法直接理解的。与其用“劣根性”来概括,不如尝试去理解这些行为模式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历史、社会和个体层面的原因。

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不适或困惑时,更有效的方式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这不仅能减少误解和冲突,更能丰富我们自身的视野和认知。毕竟,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一种文化是绝对落后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也在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说北欧是全世界最平等的地方,甚至有人说北欧已经完成了共产主义。

却不知,北欧的’平等’背后,也有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说‘劣根性’有点太夸张,但阻碍发展创新(阻碍创新不严谨,根据建议改为’压抑人的独特性‘),那是实打实。

‘詹代法则’出自某挪威作家,这些法则潜移默化影响了好几代北欧人。以下摘抄一些:

  1、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2、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3、不要想像自己比“我们”好。

  4、不要以为你懂得比“我们”多。

  5、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更重要。

  6、不要以为有人很在乎你。

这些法则,在北欧慢慢演化,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在丹麦它以‘Hygge’的形式出现 - 丹麦人追求‘hygge’,简而言之,就是没有任何攀比,没有任何争论的一种‘其乐融融’的环境。在瑞典,詹代法则演化成了‘lagom’,简单说,就是不多不少,知足常乐。在挪威,演化成了‘koselig’,意思和hygge差不多。这几个词都出了书,被当作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平等”的背后,是对“出色”潜移默化的打压。

在北欧,‘朴实’、‘低调’是受人尊敬的,而’野心‘,’上进‘(尤其是对金钱和地位)会被主流社会当做没有品位。在北欧的学校里,成绩好很可能会被排挤,说不定还得挨欺负(好在我成绩稀烂)。

在北欧,一个人如果想要去街头卖艺,或者去非洲做义工,都会受到大家打心眼里的尊重。但是假如一个年轻人的目标是赚钱,行为是努力加班拼命工作,那十有八九会被当作一个没格调的人,遭人暗暗嫌弃。

在北欧,’致富‘’上市‘不是主流的向往。做艺术行业,比如设计吊灯沙发,比当老板更容易得到认同。在北欧,宣扬梦想的“阿里巴巴”不会出现,马云会被当作传销犯人抓起来。

在北欧,号称绝对“言论自由”,但假如你和人聊天,谈到敏感话题,例如种族,男女平等,对难民的看法,那很有可能,对方会打岔打过去,把话题支到周末的晚餐吃了啥。因为他们打心底不乐意说出’政治不正确‘的话。

这一切背后,或多或少都是‘詹代法则’在作怪。北欧确实成为了世界上最平等的地区,但某种程度上,北欧挺无趣,也没有什么活力。也许,‘詹代法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得上他们的‘劣根性’吧。


整了个公众号记录我在国外快二十年攒的生活小段子,叫’维京女侠‘,可以来和我唠唠嗑,留言都会看会回。
user avatar

坐标美国,

劣根性:形而下。

待我慢慢叙说……

下图的商店,估计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是干啥的,经常开在Walmart、Target或者Costco附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劣根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很强的价值判断和负面色彩,而且“外国人”这个范围过于宽泛,包含着世界上几乎所有非中国人的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自然会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在某些方面可能会与我们自己的习惯或价值观产生冲突,但将其归结为“劣根性”未免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如果要探讨一.............
  • 回答
    在中国与外国人发生肢体冲突,其后果会因具体情况的严重程度、是否报警、以及双方的国籍和在中国停留的身份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可能面临的后果:一、 法律层面的后果(最主要和直接的后果)在中国,无论冲突的双方是中国公民还是外国人,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打架斗殴通常会触犯《中.............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外国人的笑话并不少见,它们通常带有一定的地域或文化刻板印象,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表达的,而不是恶意攻击。这些笑话的背后,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生活习惯以及中国与外国在某些方面差异的观察和解读。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关于外国人的笑话类型和具体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 回答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他们可能会发现很多与自己国家截然不同的事情,这些差异涵盖了文化、生活方式、社会习惯、科技应用等方方面面。以下是一些外国人来中国后可能才知道的,并且会详细展开的方面: 1. 移动支付的无处不在与便利性详细阐述:这绝对是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后最震惊的体验之一。在他们的国家,现金支付或者信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因为饮食习惯受到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普遍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见而在中国传统或主流饮食中较少出现或被视为禁忌的食物来展开详细讨论。以下是一些外国人(主要指西.............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吃,外国人不吃的,那可真是太多了!这不单单是口味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甚至是历史遗留的认知差异。我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所以对这些“特殊待遇”的美食,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哪些东西咱们中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可到了国外,可能就得让外国人皱眉了。咱们就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像是内脏。.............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无法理解的外国人思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涵盖了全球几十亿人口,思维方式差异极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个体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过,如果非要找出一些相对普遍,并且让一些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
  • 回答
    外国人看完《战狼2》可能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感想,这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对中国军事和政治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观看电影的出发点。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些可能出现的普遍感想和细分角度:一、 关于电影本身的观感: 动作场面的震撼和刺激: 高潮迭起,肾上腺素飙升: 绝大多数观众(无.............
  • 回答
    确实,在美食的世界里,有些东西我们中国人觉得是“黑暗料理”,但外国人却吃得不亦乐乎,甚至奉为珍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口味偏好、文化差异、甚至是历史和地理条件都有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中国人望而却步,却让很多外国人赞不绝口的神奇食物。首先,得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臭豆腐。我知道,臭豆腐在中国也.............
  • 回答
    旗袍,这件承载着东方韵味的服饰,不仅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早已跃身国际舞台,俘获了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当我们试图探究外国人与中国人对旗袍美的欣赏角度时,会发现其中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异同分析:1. 异:文化语境下的“想象”与“理解” 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而言,旗袍的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 回答
    近期,关于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条件的征求意见稿出台,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这份草案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一名观察者,我对此有一些想法和体会,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希望能引发更多有益的讨论。首先,我非常赞赏这种公开征求意见的做法。在制定涉及如此.............
  • 回答
    2020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公布,确实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少的关切。这份条例草案意在规范和管理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外国人才方面迈出了更具系统性的步伐。从公众普遍提出的意见来看,大家对这份条例的初衷表示.............
  • 回答
    作为一个长得很像外国人的少数民族,在参军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独特且多维度的经历,它交织着自我认同、归属感、以及外部认知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下是我对这种经历的详细描述:一、 初入军营:外表与身份的初次碰撞 第一印象的差异化: 队友的好奇与试探: 当你第一次走进军营,你的外表会立刻引起周围.............
  • 回答
    武林风作为一档搏击赛事,确实会展现不同国家选手的较量,而观众看到的“中国人被打得很惨”的情况,可能更多是由于比赛的偶然性、选手的状态波动,以及对手的强劲实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毕竟,搏击竞技场上,胜负本就是常事。不过,要说中国功夫、中国选手,我们当然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无数令人敬佩的高手。要找到“最厉害.............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 回答
    “精神外国人”、“香蕉人”、“恨国党”——这些标签,说到底,都是一些人用来指代那些在思想、情感上与主流国家叙事或集体认同存在显著差异的个体。这些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和立场,所以当我们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人”时,其实是在触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 回答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句刻板印象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一些对中国不够了解的外国人眼中。这种说法,往往带有猎奇甚至贬低的意味,忽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各地的饮食习惯。当一些外国人抛出这句话时,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在他们自己的历史长河中,当面临生存危机时,又会采取怎样的生存方式。我们先不谈外国人“吃.............
  • 回答
    “比《三体》更好”的定义,说实话,挺玄乎的。刘慈欣的《三体》太独特了,它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幻、哲学思辨,还有那种让你忍不住脊背发凉的想象力,国内读者可能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作品。但如果把“更好”理解为“在某些方面能带来同样甚至更深刻的震撼和启发”,并且是咱们中国读者可能不太熟的国外佳作,那倒是可以聊上.............
  • 回答
    通货膨胀这东西,它可不是孤立存在于一个国家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把世界各地都给联系起来了。你想啊,咱们现在哪个国家能完全自给自足,啥都靠自己造?不可能的。咱们要进口原材料,要进口别人的产品,别人也要进口我们的东西。所以,当别的国家出现通胀,比如生产一辆车需要的钢材价格涨了,或者运输这些钢材的运费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