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简单解释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显示原理”,这个在信息传播和说服领域里挺有意思的概念。别被这名字吓到,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很生活化的现象,咱们试着用大白话,一点点把它掰扯清楚。

想象一下,你是个推销员,手上有一件产品,你觉得这产品特别好,能解决客户的某个大问题。你的目标当然是让客户相信你的产品,然后购买。这时,你就需要“显示”你的产品有多好,但怎么显示,怎么说服,这就是个学问。

“显示原理”就好像在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真正想表达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最终呈现出来的行为、信息或者状态,往往是那个最能“显示”出他们真实意图的方式。

听起来有点绕?没关系,咱们来拆解一下:

1. 核心:真实意图 vs. 呈现方式

真实意图 (What they truly want): 这是最底层的、隐藏的、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比如,那个推销员想卖出产品,获得佣金,或者让客户过得更好。又比如,一个政治家想赢得选举,或者一个公司想提高自己的声誉。
呈现方式 (How they present it): 这是他们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说的话、展示的信息。推销员会精心准备产品演示,说出产品的优点,回答客户的疑问。政治家会发表演讲,参加辩论,发布政策。公司会做广告,参与公益活动。

2. 为什么呈现方式会“显示”意图?

这里的关键在于“显示”。“显示”不是随便展示,而是有策略的、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展示。

证明和说服: 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呈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说服别人相信。推销员展示产品的实际效果,政治家展示他的执政能力,是为了证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
信号传递 (Signaling): 有时候,人们的某些行为,即使不是直接的语言,也在向外界传递信号。比如,一个公司在艰难时期仍然坚持研发投入,这可能在“显示”这家公司对未来的信心和实力,尽管它没有直接说“我们很有信心”。
限制和选择: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种呈现方式,而不是另一种,往往是因为这种方式最有效地服务于他们的真实意图。他们会选择那些最能让他们看起来“正确”、“有能力”、“值得信赖”的方面来展示。

3. 举个例子,更具体一点:

求职面试: 你去面试,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当然是想拿到这份工作。你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什么?你会穿得体面,准备好简历,回答问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你不会在面试时说:“我其实不太想来,但我需要这份工作。” 相反,你的一切行为都在“显示”:我非常适合这份工作,我能胜任,我值得被录用。
餐厅评价: 你去一家新餐厅吃饭,你可能想知道这家餐厅的菜品质量、服务水平、性价比如何。当你看到一篇详细描述餐厅环境、菜品口味、服务细节,甚至配上高清图片的食评时,你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很用心,他/她似乎想让你知道“这家餐厅真实的样子”。即使作者没直接说“我推荐这家餐厅”,但这“显示”了他/她对这家餐厅的认可。而那些含糊其辞、只说“还可以”的评价,可能就没那么“显示”出什么特别的意图。
商业广告: 广告的本质就是“显示”。一家卖咖啡的公司,拍一个广告,展现人们在清晨喝着咖啡,精神焕发,然后去工作、学习,取得成功。这个广告不是直接说“我们的咖啡很好喝”,而是通过展示喝了咖啡后产生的积极结果,来“显示”产品能带来的价值,从而让你产生购买的欲望。

4. 为什么这个原理很有用?

理解他人: 知道这个原理,咱们就能更深入地去理解别人为什么那样做、那样说。很多时候,表面看到的,只是为了“显示”更深层的意图。
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做选择时(比如选择产品、听信信息),可以去分析对方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够“显示”出他们声称的价值,是不是最能服务于他们的真实意图。
提升自身表达: 如果你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相信你的产品,你也要思考,你呈现出来的东西,有没有清晰地、有效地“显示”出你的真实意图,有没有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侦探在破案,他看到的线索,比如指纹、脚印、现场留下的物品,这些都是“呈现出来的东西”。侦探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线索,去“显示”出那个隐藏在背后的真凶和作案过程。而“显示原理”就是在说,犯罪嫌疑人为了不被发现,他会尽量通过某些行为来“显示”自己是无辜的,或者转移视线。但很多时候,这些“显示”恰恰会暴露他真正的意图。

再深入一点:

“显示原理”在很多理论模型里都有体现,比如博弈论里关于“信号传递”的研究。当一方有秘密信息(比如产品质量很高,但不容易被发现),他会想办法通过一个“信号”(比如承诺、质保、精心设计的广告)来传递这个信息。而另一个方(比如消费者)会根据这个信号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

所以,总的来说,“显示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或组织)在与他人互动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信息或状态,往往是经过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最有效地“显示”出他们最想传达或想要达成的真实意图。我们要学会辨别这些“显示”,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质。

记住,关键在于“显示”的策略性——不是随便表现,而是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呈现,以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希望这样解释,你能更明白这个概念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显示原理是说,如果存在一个任意的机制能够实施某个社会选择方程的话,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激励相容的说真话的机制也能够实施这个社会选择方程。

有点拗口,不过原理说穿了很简单。

比如说收个人所得税。假如现在实行一个这样的机制:每个人自主的汇报自己的收入多少,国家承诺不查,然后国家按照汇报收入的40%的比例进行征收所得税。

显然,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汇报自己的收入为0,然后国家一分钱也收不上来。

这个人人说假话的机制,同样能找到一个人人都说真话的机制来等价对应,达到同样的分配效果(国家一分钱也收不上来,没有任何财富再分配),那就是每个人都真实的汇报自己的收入给国家,然后国家承诺不收任何所得税。

原理其实很简单,在梅耶森1982年的论文里,证明的大意也只需要寥寥数行就可以表示出来:因为说假话也是有章程的,给定真实信息 , 只要存在均衡,那么均衡的时候总存在一个从真话到假话的映射: 。无论这个函数多么复杂,作为超然于系统之外的机制设计者总是可以把这个函数「接管过来」,承诺说:你也甭琢磨根据自己的信息编瞎话了,你直接告诉我真话,我把中间的步骤省略了,按照你说假话的意图来最终执行就好。

就像上面的例子:

显示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让我们从无穷无尽的说假话的均衡中摆脱出来,专注于真话的均衡。比如你有1000块钱,交给「我」投资。「我」知道投资机会的好坏,一个好机会可以给你赚500元,一个坏机会不赚钱。而如果「我」隐瞒好机会,那么可以把这500元瞒下来,拿200元贿赂相关人员,自己拿到300元。

这个博弈说假话的均衡是无穷无尽的,因为人类说话的字词和数字的组合空间是无限的。双方都可以有无数或复杂或简单的均衡策略,碰到什么情况怎么说,怎么识破等等。但是,这些都可以等价于一个说真话的均衡:

「我」如实的告诉你投资机会的好坏,如果是坏机会,「我」把1000元还给你;如果是好机会,「我」还给「你」1200元,「我」自己拿300元。


上面的论述可能会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显示原理依赖于委托人承诺力量commitment power,其实并不是,因为显示原理只是机械的映射,用委托人主观上的「承诺」来解释只是方便起见——事实上,任何「没有承诺力量的委托人」总可以用一个有承诺力量的委托人来模拟。

比如说刚才的例子,如果「你」承诺给我说:如果投资机会好,就给「我」300元,结果「我」说了真话,「你」获得了我的私人信息之后,又翻脸不认人要1500。因为存在这种讨价还价的可能,所以在均衡的时候,「我」会预料到这一点,于是任何时候「我」都会说投资机会不好,然后返还给「你」1000。

这个时候对应的说真话的机制就是:「我」如实的回报投资机会的好坏,但是无论信息如何,「你」都只能拿到100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显示原理”,这个在信息传播和说服领域里挺有意思的概念。别被这名字吓到,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很生活化的现象,咱们试着用大白话,一点点把它掰扯清楚。想象一下,你是个推销员,手上有一件产品,你觉得这产品特别好,能解决客户的某个大问题。你的目标当然是让客户相信你的产品,然后购买。这时,你就需.............
  • 回答
    缘起性空,这可不是什么高深的玄学咒语,说白了,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以及这个规律背后所揭示的真相。咱们就把它掰开揉碎了,用大白话聊聊。先说“缘起”。“缘起”两个字,其实特别接地气。咱们生活中,哪样东西不是“缘起”的?打个比方,你想吃个苹果。这个苹果从哪儿来的? 它需要一棵苹果树。 这棵苹果树需.............
  • 回答
    哈,这个问题挺接地气的,我懂你的感受!身边确实总有那么几个“神车”的坚定拥趸,说起来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你稍微说点别的,他们都能瞬间化身理论大师,让你哑口无言。其实,不选择“十几万的大众车”,这事儿没啥大不了的,就像你吃饭不一定非要吃红烧肉一样,口味和需求不同而已。你想避免争论,关键在于 “把话题引向.............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一起玩一个策略游戏,比如下棋或者做生意。在某些游戏中,你做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对方的收益,反之亦然。更进一步,如果你们俩在某个方面都做了“更好”的选择,你们俩的收益都会比单独选择“好”要来得大。这就是“超模博弈”的核心思想,只不过它用更严谨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超模”?“超模”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用一种相对简单和清晰的方式来解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这个定理非常深刻,所以“简单清晰”也是相对的,但我们会尽力用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来阐述它的核心思想。核心问题:数学体系是“完美”的吗?想象一下我们构建一个非常庞大、非常严谨的数学体系,比如我们用来证明所有数学定理的“规则手册”。这个规则手.............
  • 回答
    说到数据分析里的那些高级方法,很多人听到“矩”这个词就觉得云里雾里。但其实,广义矩估计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简称GMM)没那么神秘,它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只不过用数学的方式给它套上了一个更严谨的框架。咱们先抛开那些复杂的公式,用一个大家都能理.............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过滤器”这玩意儿,其实它就跟咱们日常生活里的筛子、漏勺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在信号或者信息上的。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原理其实很简单。啥是过滤器?—— 就像你家厨房里的筛子想象一下,你正在厨房里准备做一碗美味的面条。你煮好了面,捞出来,是不是得用漏勺?这个漏勺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面条和汤.............
  • 回答
    想象一下,咱们来玩一个脑筋急转弯,就叫“薛定谔的猫”吧。这名字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其实是想说明一个有点颠覆我们日常认知的东西。咱们先来准备一个特别的箱子,这个箱子是完全封闭的,外面一点儿也看不到里面。然后,咱们往箱子里放一样东西,那就是一只猫。除了猫,箱子里还有一个小机关。这个机关有点意思,它包含一个.............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特别有品味的店,里面的衣服、配饰让你眼前一亮,每一样都那么合你的心意,甚至让你觉得自己穿上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吗?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个叫“时尚买手”的人,替你“挖掘”和“挑选”了这些好东西。那么,时尚买手到底做什么呢?简单来说,他们就像时尚界的“探宝家”和“精选师.............
  • 回答
    想像一下,你是一个在周末特别想做两件事的中学生:一是去游乐园玩,二是去参加一个你期待已久的电竞比赛。但问题是,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周六下午,时间上你只能选择一个。机会成本:你放弃的选择当你决定去游乐园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参加电竞比赛的机会。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电竞比赛,你就错过了游乐园的快乐时光。这个时候.............
  • 回答
    老板你好,咱们聊聊这个“架构”的事儿,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让你心里有数,咱们也少走弯路。你想啊,咱们盖房子,要是没个靠谱的设计图纸,就凭着感觉一砖一瓦垒上去,会怎么样? 盖出来肯定歪七扭八:结构不稳,后期稍微加个窗户,弄不好墙就塌了。 住起来肯定不舒服:哪里放厨房?哪里放厕所?动线乱七.............
  • 回答
    悄然改变的平衡:对称性破缺的日常面孔想象一下,你正坐在一个完美的圆形桌子旁,桌子中央有一个光滑的球。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平衡。从任何一个方向看过去,球的位置、桌子的形状,都给你一种“一切看起来都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称性”。但生活并非总是如此简单。有时候,这种完美的平衡会被打破,而打破它.............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一个填空游戏。给你一句话,里面有一些词被挖空了,你需要根据上下文把这些词填回去。比如:“小明今天很高兴,因为他收到了一个_______的礼物。”你可能会填“惊喜”、“心仪”、“特别”等等。条件随机场(CRF)就像一个非常聪明的填空助手。 它不仅仅看被挖空的那个地方,还会同时考虑整个.............
  • 回答
    来,咱聊聊一个叫“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简称HMM)的东西。听名字可能觉得挺玄乎,但其实它就像一个侦探在破案,只不过这个侦探面对的是一些“看不见”的线索,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去推测“看得见”的真相。想象一个天气侦探的故事咱们就拿天气来举例,这个例子非常直观。假设你是一.............
  • 回答
    说实话,要完全去除 AI 的痕迹,得看你对“痕迹”的定义了。但我会尽量用一种非常自然、口语化的方式来和你聊聊依赖注入(DI)这个事儿,就好像我们在咖啡馆里随便扯淡一样。 依赖注入,就是“你想要啥,我给你送啥”想象一下,你现在要写一段代码,做点什么事儿。比如,你写了一个 `UserService`,这.............
  • 回答
    劳动价值论和马列经济学是我们理解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两个重要视角。它们通过一套独特的概念和逻辑,试图解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经济原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剖析。1. 为什么商品会有价格?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在劳动价值论看来,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一件商品能够被交换,是因.............
  • 回答
    咱们聊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俩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它们是我们思考问题、分析情况的两种重要方式,就像咱们手里拿着的不同工具,解决不同问题。形式逻辑:精确严谨的“数学公式”你可以把形式逻辑想象成一套严谨的数学公式,它关注的是“说什么”以及“如何说”才能保证意思的清晰和准确。它不关心具体的内容是什.............
  • 回答
    为什么五次及以上的多项式方程,我们没法像二次、三次、四次那样,用一套普适的、纯粹的根式运算(加减乘除、开方)来得到它的所有解呢?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数学问题,涉及到了群论和域扩张理论,但我们可以试着不那么“学术”地聊聊它。想象一下,我们从小学习解方程。二次方程,比如 $ax^2 + bx + c .............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用一种更自然、不那么“AI”的方式,帮你梳理一下“左派”和“右派”这两个概念。想象一下,很久以前,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开会的时候,支持国王、贵族,希望保留传统秩序的人,习惯性地坐在了会议厅的右边;而那些想要变革,希望赋予普通民众更多权利,甚至废除君主制的人,则坐在了左边。这个位置的区分.............
  • 回答
    想象你正沿着一条曲线行走,比如一条弯弯绕绕的山路。曲率,简单来说,就是这条路在你行进时“弯曲”的程度。如果我们把这条路看作是一个在二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那么在每个点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最能“贴合”这条路的圆。这个圆被称为“密切圆”。密切圆的半径越大,说明这条路在那一点越平缓,曲率就越小。反之,密切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