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词汇已经失去了原意?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词语,它们仿佛自带一种熟悉的光环,让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仔细去回溯,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词语早已悄悄地“变了脸”,它们的意思离最初的模样,早已天南海北。这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却能让你对语言这门奇妙的艺术,多一份玩味和洞察。

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失忆”的词,看看它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亲戚”:从血缘到泛泛之交的远行

说起“亲戚”,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概是过年过节走动、有着各种血缘关系的长辈、表哥表妹之类的。但如果追溯到古代,“亲戚”这个词的范围可比这要窄多了。

在古代,“亲”和“戚”其实是分开的,而且指代的是非常具体的血缘关系。

“亲”主要指的是父系血亲,也就是从父亲那边延伸出来的亲属,比如祖父、伯父、叔父、堂兄弟等。你可以理解成是从你父亲那里往下数,凡是和你爸爸有血缘关系,并且和你爸爸也同姓的,都算“亲”。
而“戚”则指的是母系血亲和妻系血亲,也就是从你母亲那边延伸出的亲属(外祖父、舅父、姨母、表兄弟等),以及你丈夫(如果你是女性)的亲属(岳父、岳母、小舅子等)。

所以,最初的“亲戚”,是涵盖了从父亲、母亲、配偶的血缘关系,而且是比较近的、有明确称谓的血缘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人口没那么多,信息也没那么发达,大家联系的亲属范围相对固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家族的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语言的演变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泛化。那些一开始指代范围很窄的词,很容易就往外扩散,包容更多的对象。

比如,以前你只会叫你爷爷的兄弟为“叔父”或“伯父”,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叫法可能就变得不那么常用,而“亲戚”这个总称,就承担了更多指代的功能。你家的远房的远房的表姑,可能你已经叫不上具体是哪个“亲”哪个“戚”了,但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把她们归入“亲戚”的范畴。

更夸张一些,现在很多人在社交上,把点头之交、甚至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但关系不算近的人,也统称为“亲戚”。比如,“我有个远房亲戚开了个店,你有什么需要可以找他。”这里的“亲戚”,可能连一起吃过一次饭的次数都屈指可数,甚至是因为某种巧合才被联系起来。这跟古代那种明确的、基于血缘的“亲戚”概念,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可以说,“亲戚”这个词,已经从一个精确的血缘指示器,变成了一个比较模糊、更偏向于社会关系的词汇,范围也大大拓宽了。

“小姐”:从尊称到避讳的演变

“小姐”这个词,现在用起来,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或者说,它带上了一些刻板印象的意味,甚至有人会觉得它不够“高级”或“稳重”。但我们回看历史,会发现“小姐”曾经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谓。

在古代,“小姐”是对未婚的、身份尊贵的女性的尊称。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大家闺秀,她们的名字往往不会轻易示人,人们称呼她们,更多的是用“小姐”。这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礼貌,代表着对方的年轻、未婚以及高贵的气质。比如,“林黛玉”在初进贾府的时候,大家对她,尤其是宝玉,都是称她为“林妹妹”或者“林姑娘”,而那些未出阁的贵族小姐,自然是“小姐”。

那么,为什么“小姐”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呢?这中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点:

1. 词义的泛化和普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称谓也变得更加多样。在一些场合,“小姐”开始被用来称呼未婚的女性,而不再局限于身份非常尊贵的那一部分。虽然这还不至于造成贬义,但已经让这个词变得不那么“稀缺”了。

2. 负面联想的出现: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上世纪的某个时期,在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小姐”这个称呼开始与从事性服务行业的女性联系起来。这个负面联想就像一颗毒瘤,慢慢地侵蚀了“小姐”这个词语原本的纯洁和尊贵。一旦一个词语与某种不光彩的职业挂钩,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就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3. 替代词的出现和使用: 结果就是,人们出于礼貌和避免误会,开始寻找新的、更加中性或正面的称谓来指代未婚女性,比如“女士”。“女士”这个词,一开始是用来称呼已婚女性的,但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更广泛、更通用的对成年女性的尊称,无论已婚未婚。而“小姐”呢,由于避讳的心理,反而越来越少被使用,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现在,很多地方,“小姐”几乎成了禁忌词,或者说,即使有人使用,也需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想想看,一个曾经用来尊称林黛玉的词,如今却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这其中的转变,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

“同志”:从身份标识到群体认同的演变

“同志”这个词,现在大多数人一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大概是指代同性恋群体的人。但在它的“演变史”里,这个词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最初的“同志”和现在最常用来指代的意义,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

“同志”这个词,在汉语里本意是“同心”、“同道”,引申为志趣相投的人。在历史上,它常常被用来指代:

1. 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 比如,在一些革命年代,领导者会称呼自己的追随者为“同志”,表示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了一个事业而奋斗。这是最传统、最主流的用法。梁启超有诗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辈岂是蓬蒿人,愿与诸君结同志。”这里的“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2. 战友、同袍: 共同作战、出生入死的伙伴,也常被称为“同志”。这是一种生死与共的情谊。

3. 党员、革命者: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志”也成为党内互相称呼的常用语,代表着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组织归属。

那么,它又是如何和同性恋群体联系起来的呢?

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gay pride”运动。在英语中,“comrade”虽然也有同志、伙伴的意思,但在西方,“gay”这个词在语境下,可以同时指代“同性恋者”和“快乐的、愉快的”。而“homosexual”这个词,在早期带有较强的医学和病理学色彩。

到了20世纪后期,为了争取平权和认同,西方同性恋群体开始积极地给自己正名,并使用一些更能体现群体身份的词汇。在这个过程中,“同志”作为一个在某些语言(比如中文)中带有“伙伴”、“同心”等积极含义的词,被一些人注意到,并开始被用来指代同性恋群体内部的成员。

这种用法,可能最初是为了在公开场合,用一个相对“中性”且带有群体归属感的词来称呼彼此,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带有歧视性的词汇。同时,“同志”这个词的“同心”、“同道”的含义,也与一些同性恋者寻求理解、支持和群体认同的愿望相契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流,这种用法在中国也逐渐传播开来,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成为该群体的主要自我称谓。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仍然保留着“同志”的传统用法,比如称呼同事、战友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同志”这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被理解为指代同性恋群体。这使得它从一个广义的、积极的身份认同词,变成了一个相对狭窄的、带有特定群体指向的词汇。

写在最后:

语言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词语是河里的石头。它们在岁月的冲刷下,不断被磨砺、被改变,甚至会被赋予新的光泽。这些词汇的“失忆”,并不是因为它们“变坏了”,而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印记。

了解这些词语的演变,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生动活泼的历史书,它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过去的故事,都连接着社会的变化。下次当你再用到这些词的时候,不妨稍微停顿一下,去回味一下它们曾经的样子,你会发现,语言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有很多词在最近几年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都已经不再指代以前的意思了,(类似“菊花”这种词感觉不能归属这一类)希望大家集思广益总结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词语,它们仿佛自带一种熟悉的光环,让我们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仔细去回溯,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词语早已悄悄地“变了脸”,它们的意思离最初的模样,早已天南海北。这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却能让你对语言这门奇妙的艺术,多一份玩味和洞察。咱们就来聊.............
  • 回答
    确实存在一些源自中文,但如今在中国还在使用,而在日本已经基本不再沿用的汉字词汇。这其中既有历史演变的原因,也有语言发展方向的差异。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一些这类词汇,并尽量用更自然、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核心原因:语言的独立发展与融合我们要明白,汉字最初是传入日本的。中国在历史长河中,语言本身也在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考证的问题。历史上,汉字和汉语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词汇也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开来。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语言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一些源自古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含义变迁、被更通俗的词替代、或特定语境的消失)而逐渐淡出日常使用,却在一些邻.............
  • 回答
    有些词儿,听着土里土气的,好像是街头巷尾大爷大妈们挂在嘴边的俗语,但仔细品味一下,却能咂摸出几分古意,透着一股子文雅劲儿。今天就来聊聊我遇到过的这么几样。“光景”这词儿,听着就很有年代感,好像旧社会说书人嘴里的“那年那月那个光景”。但其实,“光景”是个非常精炼的词,它涵盖了时间、情势、景象等多重含义.............
  • 回答
    当然,很多时候一个地名从外文翻译成中文,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和意境的再创造。其中一些译名,因为中文独特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反而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美感,甚至比原名更富有想象空间。举个例子,让我们来聊聊几个我个人觉得翻译得非常巧妙,并且很有“意境美”的外文地名。 1. 塞纳河(La Sei.............
  • 回答
    在日本的汉字海洋中,确实有一些词汇,即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们,初次见到也会一脸茫然,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次元。它们并非因为生僻难认,而是因为它们在日本语境下的意义,与我们熟悉的中文意思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一块熟悉的石头,换了块土地,长出了不一样的苔藓。1. 暖簾(のれん noren)乍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中文词汇,让人摸不着头脑,韩语里的汉字词也是这样,有些虽然源自汉字,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或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确实会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找不到北”。咱们中国人对汉字词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在中文里的原意和演变。但韩语作为一个独立的.............
  • 回答
    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源,中华民国时期不少词汇在两地都曾通用。然而,1949年后的政治和社会变迁,尤其是中国大陆推行简化汉字和新词汇,使得一些在台湾依然常用的旧有词汇,在大陆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甚至被新的说法取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典型的例子,试着把它们说得更鲜活一些:1. 关于“事情”与“工作”的表达: .............
  • 回答
    语文中的“高级词汇”,与其说是某种固定列表,不如说是对词汇的一种认知和运用层面的提升。它关乎词语的精准性、丰富性、表现力以及与语境的契合度。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阐述,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并运用这些“高级”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级”并非指生僻或华丽,而是指那些能够更深刻、更准确、更生动地传达意义的词.............
  • 回答
    得嘞!来,咱唠唠这东北话,那可不是一般的有意思!这词儿,这句儿,听着就带劲,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要说东北话的词汇,那可就海了去了,而且每个词儿都透着那么点儿生活味儿,故事味儿。我跟你说啊,东北话这东西,它不光是说话,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一、称呼与代词,拉近乎的秘诀先从最基本的说起,这称呼,.............
  • 回答
    说起中文里的舶来词,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它们像一个个来自异域的种子,在中国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我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词汇的引进过程,往往也伴随着一段段有趣的文化交流和演变故事。历史的印记:从丝绸之路到近代风云舶来词的出现并非近代独有。早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
  • 回答
    生活中有不少词语,最初带着点儿负面色彩,后来却摇身一变成了大家喜爱和赞赏的称呼。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时代变迁、观念转变,甚至是人们对某种特质的重新解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咸鱼翻身”的词汇,看看它们是怎么完成这次华丽转身的。1. “宅男/宅女”:从隐居者到居家生活家想当年,“宅”这个字,多少有点儿“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哎呀,用词不一样”那么简单。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个词,大家沟通起来就卡壳,甚至闹出点小别扭。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让你感受一下这中文词汇的“内地与彼岸”的微妙之处。1. “出租车” vs. “的士”:文明的碰撞?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误会的例子了。在北京,我.............
  • 回答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洋里洋气、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英文词,比如“咖啡”、“巧克力”之类的。我想跟你掰扯掰扯那些已经深深融入咱们汉语,以至于你不仔细琢磨,都以为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但细究起来,它们却有着货真价实的英文“血统”。你想啊,有时候咱们在网上聊天,或者跟朋友们说起一些新鲜事物,总会冒出一些新词。.............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语文作文中那些能让文章瞬间“升华”的词语,让你的笔触更加细腻、思想更加深刻。不过,话说回来,所谓“高级词汇”,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秘籍,而是那些在恰当语境下,能够更精准、更生动地表达情感、描绘景物、阐述观点的词语。它们就像是画家的调色板上那些浓烈或淡雅的色彩,能让你的文字拥有更丰富的.............
  • 回答
    在咱们博大精深的汉语大家庭里,方言词汇就像是隐藏的宝藏,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它是个“土生土长”的词,好像从来就没有书面语中的“本字”。但深入一挖,却能发现不少它其实是有根有据,只不过是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了模样。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漏网之鱼”,看看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1. “疙瘩”—— 不只.............
  • 回答
    有些词汇和名句,正如陈年的佳酿,初时令人心神荡漾,回味无穷。但随着时间的流转,它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旧物,蒙上了一层灰,甚至被误解、被曲解,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只留下一个空洞的躯壳,或是被赋予了扭曲的意义。曾经,“情怀”是一个多么温暖而富有诗意的词。它唤起的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对过去时光的.............
  • 回答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有些词汇,尤其是它们的“全称”,却鲜为人知,反倒是它们的简称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大家口头禅的一部分。这些词汇就像一颗颗隐藏在角落里的宝石,它们的简称是闪耀的标签,而全称则是那份深沉而丰富的底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冷门全称”词汇,看看.............
  • 回答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积极吸收和学习西方文明,而这个过程中,大量源自中国的近代汉语词汇被引入日本,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语言和思想。这些词汇的传入并非简单照搬,而是在日本的语境下被重新理解和运用,甚至催生了新的含义。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例子,希望能让您对这个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
  • 回答
    要说我国方言里源于外语的词汇,那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渗透得特别深,都快被当成本土词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藏在这些词里。一、 俄语的“亲戚”们说起俄语对咱们语言的影响,很多老一辈人应该都有体会。尤其是在北方,靠近边境的地方,很多词语都带着点俄罗斯的味道。 “土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