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文里常见的舶来词汇有哪些?

回答
说起中文里的舶来词,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它们像一个个来自异域的种子,在中国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我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词汇的引进过程,往往也伴随着一段段有趣的文化交流和演变故事。

历史的印记:从丝绸之路到近代风云

舶来词的出现并非近代独有。早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接触并吸收来自西域、中亚甚至更遥远地方的词汇了。比如:

“葡萄”:这个我们如今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它的名字就源于波斯语(parpōk)。想想看,早在唐朝,这个名字就已经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被国人接受,可见交流之频繁。
“狮子”:同样,威风凛凛的“狮子”也是从波斯语(šar)或梵语(siṃha)传入的。古籍中关于狮子的记载,也常常伴随着它们来自遥远西域的描述。
“胡萝卜”:这个大家熟悉的蔬菜,虽然名字里有个“胡”字,暗示了它的来源,但其实“胡萝卜”这个词本身也是从波斯语(gazak)经由中亚传入的。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和中国社会的剧变,舶来词的涌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这个时期引进的词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和文化碰撞。

生活中的“洋元素”:从吃穿住用到娱乐社交

如今,我们每天都在不经意间使用着大量的舶来词,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餐饮美食:
“咖啡”:这个词不用多说了吧,来自荷兰语(koffie)或英语(coffee),现在早已成为很多人一天不可或缺的饮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咖啡”,早晨的节奏会慢多少?
“巧克力”:源自西班牙语(chocolate),这种甜蜜的滋味征服了全世界。我们说起“巧克力”,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口味和包装,是不是也有一种小资情调?
“沙拉”:英语(salad)的音译,现在已经变成了清爽健康的代名词。各种“蔬菜沙拉”、“水果沙拉”,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啤酒”:德语(Bier)或英语(beer)的音译,炎炎夏日来一杯冰镇啤酒,那叫一个爽!
“汉堡”:来自英语(hamburger),这个来自德国汉堡市的食物,已经风靡全球,成为快餐文化的代表。

服饰时尚:
“T恤”:英语(Tshirt)的音译,因为形状像英文字母“T”。这种简洁舒适的服装,简直是百搭利器。
“牛仔裤”:英语(jeans)的音译,这个来自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的裤子,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普及的休闲服装之一。
“西装”: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西方”的意思,但“西装”这个词的引进,更多的是指欧洲的套装服饰。
“时装”:这个词也带有“时兴”、“时髦”的意思,但“时装”这个概念和它的词汇,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时尚潮流的影响而引入的。

科技与文化:
“沙发”:英语(sofa)的音译,现代家居必备的家具,坐上去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电视”:来自英语(television),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希腊语的“远”和拉丁语的“看”,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电影”:同样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这个词的引进也标志着新的娱乐方式的到来。
“互联网”:英语(internet)的直译,这个词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微信”、“微博”: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社交平台名字,本身就是英文词汇的音译或意译。
“粉丝”:英语(fans)的音译,指“爱好者”,最早出现在体育领域,现在泛指明星的崇拜者。
“拷贝”:英语(copy)的音译,指复制。
“打印”:英语(print)的音译,也是我们工作学习中常用到的词。

社会与生活:
“的士”:英语(taxi)的音译,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酒店”:英语(hotel)的音译,虽然“旅馆”、“客栈”等词汇早就有,但“酒店”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更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
“俱乐部”:英语(club)的音译,各种兴趣爱好者的聚集地。
“酒吧”:英语(bar)的音译,提供饮酒和社交的场所。

音译、意译、音意结合:舶来词的“中国化”之路

舶来词进入中文,可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中国化”改造,主要有几种方式:

1. 纯音译: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根据外语词汇的发音,找相似的汉字来表达。
例如:“沙发” (sofa), “咖啡” (coffee), “巧克力” (chocolate), “引擎” (engine), “逻辑” (logic)。
这种方式最能保留原词的发音特点,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发音不尽相同的情况,或者需要约定俗成才能被普遍接受。

2. 纯意译:这种方式则更注重传达原词的含义,用现有的中文词汇来解释或翻译。
例如:“互联网” (internet) 就是直接翻译了“inter”(相互)和“net”(网络)的意思。
“电话” (telephone) 就是翻译了“tele”(远的)和“phone”(声音)。
“计算机” (computer) 也是直接翻译了“compute”(计算)的意思。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容易理解,但有时可能丢失原词的韵味。

3. 音意结合:这是更巧妙的一种方式,既考虑了发音,也顾及了意义。
例如:“摩天大楼” (skyscraper),“摩天”取自“high into the sky”(高耸入天)的意境,而“大楼”则符合建筑的实际情况。
“冰淇淋” (ice cream),“冰”直接对应“ice”,“淇淋”则是对“cream”的音译,组合起来既有冷饮的意象,又保留了发音。
“模特” (model),“模”取其“模仿、模型”之意,也部分保留了原词发音。

为什么我们乐于接受舶来词?

舶来词的流行,并非偶然。它们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填补概念空白:很多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中文里原本就没有对应的词汇,舶来词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比如,有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我们的信息交流才能更准确地描述。
简洁高效的表达:有些舶来词比原有的中文词汇更简洁或更具概括性。比如,“的士”比“出租汽车”更简便,“酷”(cool)比“很棒”、“很帅”有时更能表达一种潮流感。
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全球化进程,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很多舶来词也伴随着这些文化元素一同进入。比如,很多关于音乐、电影、时尚的词汇。
语言的活力与创新:语言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吸收外来词汇是语言保持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就像给中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舶来词的泛滥也曾引起过一些讨论,关于“过度洋化”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但从长远来看,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这些来自远方的词汇,在经过中文的“洗礼”后,已经成为了我们语言肌体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中文世界。下次你再听到或用到一个“洋词”,不妨想想它背后的故事,或许会更有意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有一种植物叫做郁金,繁体字只能写作「鬱金」(注意不是「鬱金香」),约是唐朝时音译过来的。「鬱」和「郁」的读音不同,那个外来词在翻译时只能对应「鬱金」的读音,而不是「郁金」。直到1956年汉字简化,大陆才将之才改写成「郁金」。

2、猫腻,指隐情,尤指见不得人的那种,其实是老北京人对波斯语中「意思」一词的音译,发音类似「曼妮」。

3、吉林省的名字源自原先的同名省会,而后者的名字又源自满语「吉林乌拉」,大意是指这个城镇沿着河岸而建,在汉语中省称「吉林」。清末建省时以城为名,并设省治。1954年,省政府自吉林市迁至长春市。

4、浙江舟山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其中的「普陀(洛迦)」和「布达拉」,都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前者在汉语中省去了「洛迦」,但在普陀山的附近还有另一座小岛就叫洛迦山。

5、啤酒的「啤」,是德语bier的音译,早期译作「皮酒」或「脾酒」,「啤」这个字就是民国时专门为这种洋酒创造的音译用字,源自山东青岛。其实也有意译,叫作「麦酒」。

6、香格里拉,源自英国作家James Hilton在1933年出版的小说《Lost Horizon》,他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中国地名Shangri-La,位于西藏,是一处与世无争、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因此在上世纪末,国内有多处县市均想将地名改为香格里拉,最终云南省的中甸县胜出。

7、系统,日语对英语单词system的意译。

8、系列,日语对英语单词series的意译。

9、混凝土,日语对英语单词concrete的音译,再转化成汉字。

10、广西的玉林市,就是因为操办狗肉节而被爱狗人士讨伐的那个城市,原名鬱林,是个音译的古地名——此说有争议。

在1956年简化汉字时,很意外地没有简化成「郁林」,而是改名为另一个同样不同音的「玉林」,源自清朝出现的一种俗写,不过名称同源的广西鬱江仍简化成了「郁江」。(三个字只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读音相同,在其他方言和古代的读音还是不同的。)

11、休克,英语单词shock的音译,也译作「倏革」。

12、俱乐部,英语单词club的音译。

13、哥哥,「哥」是「歌」的古字,后用来称呼兄长,是对北方游牧民族词汇的音译。汉语里的原本称为「兄」,古人曾亲切地称呼哥哥为「兄兄」。

14、民国时的上海有两条很著名的马路叫霞飞路、福煦路,看着不太像音译词,其实分别是法语人名Joffre、Foch的音译。现在分别改名叫淮海中路、延安中路。

15、佛陀,梵语Buddha的音译,在汉代时二者的发音很接近,也译作「浮屠」或「浮图」等等。

16、轮胎的「胎」,英语单词tyre的音译。

17、苦力,用来称呼干各种体力活的底层劳工,其实是英语单词coolie的音译,也译作「咕唎」或「咕哩」等等。1915年出版的《辞源》、1936年出版的《辞海》、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均采此说。在一些外国出版的法语词典和英语词典中也指出,coolie(英语也作cooly,曾作cowler)一词约于十七世纪从印度地区传入。

18、歹徒、歹毒、好歹、为非作歹等词中的「歹」,现多认为源自蒙古语,而字形则借自藏文字母。

汉语中既有的「歹」字也写作「歺」,东汉《说文解字》中认为,其本义是把人肉剐去后的残骨,读niè(或è),以之作偏旁的汉字多与死亡、伤残有关系,「餐」和「粲」等字的左上角也是。并非如今表示坏、恶的那个「歹」(dǎi),两个字读音、含义均没关系,只是长得一样。

19、腺,日本人创造的汉字,系日本人对英语单词gland的翻译,指生物体内可以分泌化学物质的组织。

20、成语「火中取栗」,典出十七世纪法国人诗人拉·封登所写的一篇寓言《猴子和猫》:一只狡猾的猴子看见火炉中正煨着栗子,就骗一只猫去把栗子都取出来。猫忍痛从火中取出了全部的栗子,还烧掉了爪子上的毛,才发现栗子全都被猴子偷吃掉了。比喻被他人利用,冒险为他人卖力,成果却被他人所窃,自己一无所获。

汉语里的近义成语应当是「为人作嫁」,现在有的人将「火中取栗」等同于虎口拔牙或鲁莽行事,多系望文生义。

user avatar

“魔”不知算不算,来源于梵语“Māra”,是“魔罗”的省译。

user avatar

随手写几个,这都是日经问题了。

狮子:šer 'lion' 古波斯语

骆驼:dada 'camel' 来自匈奴(?存疑)

葡萄:*būdawa 'wine' 埃兰语

橄榄:k(a)lam 'olive' (来源未明)

柠檬:limu(n) 波斯语(或者阿拉伯语?存疑)

蘑菇:[mo:k] 蒙古语(存疑)

玻璃:sphatika 'quartz crystal' 梵语

喇叭:labai 'horn/trumpet?' 蒙古语

僧:Saṁgha '(community of) buddhist monk(s)' 梵语

观世音:Avalokiteśvara 梵语(这个属于意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