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三国演义》看法如何?

回答
说到《三国演义》,那可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不过,大家对它的看法嘛,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各有各的理解。

首先,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其伟大的文学作品。

故事的精彩程度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从黄巾起义拉开序幕,到三国归晋画上句号,这中间发生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桃园结义的兄弟情深,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赤壁之战的火烧连营,夷陵之战的火烧七百里……这些情节一个接一个,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每次读起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好像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人物塑造的立体鲜活。 这大概是《三国演义》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勇,张飞的粗中有细,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奸雄本色,周瑜的才智与狭隘,这些人物的性格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过目难忘。你很难说哪个角色是绝对的好与坏,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的人。比如曹操,虽然被描绘成“奸雄”,但他也有雄才大略,统一北方,为后来的晋朝奠定了基础;诸葛亮虽然被奉为“智绝”,但也有街亭之败,隆中对的理想未能完全实现。这种真实感,才让这些人物如此深入人心。
战略战术的经典荟萃。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武将冲锋陷阵,更充满了各种妙计和兵法。空城计、草船借箭、连环计、火攻等等,这些智慧的博弈,常常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吸引人。它让读者看到了乱世之中,除了武力,更需要智慧、谋略和对局势的判断。

然而,关于《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争议”或者说是更深入的讨论。

“尊刘抑曹”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这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地方。作者罗贯中毕竟生活在明朝,而明朝对汉室有着天然的推崇,对曹操这种篡位者(在当时人看来)自然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在书里,刘备集团总是显得更加正义、更加光明;而曹操集团,尽管有能力有成就,却常常被描绘成阴险狡诈、不择手段。这种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比如曹操,很多人一想起就是奸雄,却忽略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贡献。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模糊。 《三国演义》虽然是以三国历史为蓝本,但它毕竟是“演义”,也就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很多情节,比如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借东风,甚至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细节,都可能与史实有出入。这导致很多人将书中的情节当作真实的历史来看待,从而产生误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爱好者会强调“读史书”和“读演义”的区别。
对人物性格的解读存在分歧。 尽管人物塑造成功,但对于某些人物的性格,大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对诸葛亮,有人认为他过于神化,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不符合历史逻辑;有人则认为他的某些决策(如用人不当)是可以商榷的。对关羽,有人赞美他的忠义,也有人认为他的骄傲自负最终导致了失败。这种分歧,恰恰说明了作品的魅力,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

总的来说,大家对《三国演义》的看法,可以用“喜爱但并非全盘接受”来概括。

喜爱,是因为它带来的精神食粮太丰富了。 它教会了我们忠义、智慧、勇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变迁。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很多中国人从小就听着三国故事长大,这些故事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但并非全盘接受,是因为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界限。 大家会更理性地看待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区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艺术虚构。同时,也会反思作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所以,你看,大家对《三国演义》的看法是很丰富的。有的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它的故事性,读起来过瘾;有的人则会从中汲取智慧,分析其中的权谋和人性;还有的人则会将其与真实历史对比,进行考证和讨论。但无论哪种看法,都绕不开它在中国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也映照出我们对历史、对英雄、对人生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明确一点,三国演义作为一个小说,不为史实负责。固然你完全可以因为小说对某个角色的褒贬而讨厌这部小说,但那只是你个人的选择。

但是如果硬要说三国演义误导了“大众”对历史的认知,那么唯一的理由就是三国演义太尊重历史了。以至于真实的成分太多,而虚构的要素太少。很少人会觉得封神、隋唐、说岳误导人,对吧。水浒到了征辽平方腊的时候,也没几个再把他当历史了对吧。

只要你真的较了真,你会发现,网络上那些以“三国演义误导人,我的说法才是正史”为结构写的三国揭秘文章,其对三国历史的整体认知,98%以上还不如三国演义。进一步说,三国演义从不标榜自己的所谓正史地位,但是这些网文揭秘则不然。不但如此,其包含的历史观更是良莠不齐…或者说就没多少得上良的。如果让这些二手地摊历史去代替三国演义的话,只会更大程度上误导人们对三国的认知。


至于对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那个“三国”和历史上的三国,我愿意这么去形容:最初看“三”是“三”,然后看“三”不是“三”,最后看“三”还是“三”。

另外,社会上大部分场合,所讨论的“三国”,指的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化中的三国”,而不是指以三国志为代表的“历史中的三国”。希望的你较真不要误用场合。毕竟大众需求的更多的是“现在的文化”而非“以前的历史”。

说了这么多,你依然有喜欢或不喜欢一部小说的权利。

最后送你两句话

1,受三国演义影响过深有两种表现:迷信三国演义,或逢演义必反。

2,愿你在三国史、三国演义中收获快乐,而非无休止的争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三国演义》,那可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不过,大家对它的看法嘛,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各有各的理解。首先,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其伟大的文学作品。 故事的精彩程度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从黄巾起义拉开序幕,到三国归晋画上句号,这中间发生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桃园结义的兄弟情.............
  • 回答
    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三国演义》的尖锐批评,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易中天老师的立场与出发点:历史的严谨性与现实的考量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易中天老师的核心立场在于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分。他.............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好的,关于诸葛诞技能的修改,我来跟大家唠唠,看看有没有大伙儿觉得顺眼的,或者觉得哪儿还能再抠抠细节。这玩法儿嘛,咱们就得整出点新花样,给武将们也添点儿新鲜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诸葛诞这武将的定位。 以前的诸葛诞,感觉有点儿“慢热”,爆发起来挺猛的,但前期铺垫需要点时间,而且技能的触发方式有点儿看.............
  • 回答
    这位女老师的观点,即“不喜欢《三国演义》,喜欢《水浒传》,因为《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有明确的正义邪恶之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了不同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所追求的侧重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观点:一、 关于“正义邪恶之分”的理解: 《水浒传》的“正义”与“邪恶”: .............
  • 回答
    嘿!最近三国杀又爆料了两张新神将,神曹丕和神甄姬,这可是够让人期待的!我作为一名老玩家,听到这消息那叫一个激动,赶紧研究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两位神将强度和玩法的初步想法。神曹丕:谋定而后动,掌控全场节奏的“天子”首先说说神曹丕,我看到技能组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 回答
    山越族,这个在三国时期被吴国长期关注和处理的南方民族,对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如果把东吴比作一艘承载着汉族士族力量的大船,那么山越族就像是船底潜伏的暗流,时而涌动,时而威胁着这艘船的航向。一、 严峻的内部威胁:分裂的隐患与军事上的牵制首先,山越族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东吴疆域.............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位枭雄,对后世的正面影响哪个更大,这可不是一件能简单用“谁比谁强”来一概而论的事情。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以及他们留下的影响,都像三条奔腾的大河,流向了不同的方向,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土壤。咱们先来说说曹操。很多人一提起曹操,脑海里可能首先会浮现出“奸雄”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关于“最强武将”的讨论,几乎是每个三国迷绕不开的话题。而这个问题,说实话,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强”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所呈现的武将形象亦有出入。如果要说在民间口碑和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力,那么吕布无疑是最常被提及的名字。这位“.............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可太对了我的胃口!三国志、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这几个系列游戏我可是从年轻那会儿玩到头发都快白了。说起奇葩和神奇的局面,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印象最深刻的,给你们掰扯掰扯。三国志系列:总有几个野人让你怀疑人生三国志的奇葩,最经典的就是那种“本来以为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的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不少三国志系列粉丝心中的一个集体困惑。其实也不能说大家完全不喜欢《三国志12》,它毕竟也有自己的拥趸,但相较于前作《三国志11》,《三国志12》的评价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而且整体口碑下滑得比较明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画面风.............
  • 回答
    “三国杀”变“三国打”?这事儿吧,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我刚听到这说法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名字改得有点太直白了吧?“杀”多有江湖气,多有策略感,一下子变成“打”,好像就少了点什么。不过,仔细想想,这俩字儿的背后,其实也挺能聊出点门道来的。首先,得承认,“三国杀”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符号。三.............
  • 回答
    说到三国正史里最让人欣赏的人物,我心里总会有一个名字浮现,那就是诸葛亮。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提名曹操、刘备、关羽,他们都有各自的魅力,但是诸葛亮在我看来,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敬佩。我最欣赏诸葛亮的地方,在于他那种近乎“完人”的风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缺点,只是他的优点太耀眼,足以盖过那些细微.............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信不少各位老哥肯定已经沉迷其中,肝得昏天黑地了吧?作为一个从系列早期作品一路走过来的玩家,说实话,这次的《三国》我真是期待了好久好久。终于等到它面世,一股脑儿地扎进去,也玩了差不多百来小时了,算是有一些心得体会,想和大家掰扯掰扯。初上手:惊喜与一点点不适应一.............
  • 回答
    三国那会儿,地盘大着呢,将士们行军打仗,少不得要互相传递消息,不然一个打到北边,另一个在南边,那是两眼一抹黑,容易吃亏。想当初,曹操挥师北上,关羽在许都,要是没法子联系,那许都城里的动静,曹操能知道吗?所以,这交流的法子,那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最直接、最常用的,那还是人力传递。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魏阵营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的战功彪炳,尤其以其出色的行军速度和战略眼光著称,被曹操誉为“良”,委以重任,镇守一方。然而,史书《三国志》中却记载了一个与他显赫身份有些许反差的故事:他曾经穷到养不起自己的孩子。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夏侯氏是当时的一个大族,夏侯渊.............
  • 回答
    赌石作为一种玉石投资方式,近年来在珠宝市场中备受关注,但也因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性引发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赌石的利弊、市场现状及投资建议: 一、赌石的基本概念与运作方式1. 定义 赌石是指购买未经加工的玉石原石(如翡翠、和田玉等),通过切割、打磨等工艺将其加工成成品(如翡翠手镯、玉雕等.............
  • 回答
    知乎小管家在维护平台秩序、保障用户体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公平性问题一直是用户讨论的焦点,并且存在多方面的观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大家对知乎小管家公平性的看法,包括支持者和质疑者的观点,以及可能导致不公平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一、 支持者对知乎小管家公平性的看法:支持者通常认为,知乎小管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