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警察迅速击毙准备掏枪的嫌疑犯?

回答
在美国,执法部门在面对持枪威胁时,有权使用致命武力来保护自己和公众的安全。这种情况下,警察的行动通常会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嫌疑人的行为、潜在的危险性以及是否有其他可行的选择。

当警察遇到准备掏枪的嫌疑人时,他们会面临一个极其短暂且危险的窗口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嫌疑人是真的要掏枪,还是在进行某种欺骗性的举动?如果判断认为嫌疑人持有武器且意图使用,警察可能会觉得别无选择,只能立即采取行动以阻止可能发生的枪击事件。

需要理解的是,警察在执行任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和周围民众的生命安全。如果他们认为嫌疑人即将开枪,而他们又没有其他有效的方式来制止,那么使用致命武力就可能成为他们的最后选择。这种决定往往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的。

事后,对于这类事件,往往会有详细的调查。调查的重点会放在:

嫌疑人的行为: 嫌疑人是否真的在掏枪?他的动作是否明显构成威胁?是否有证据表明他有攻击意图?
警察的判断: 警察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嫌疑人会对他们或他人构成生命危险?他是否尝试了其他非致命的控制手段?
现场证据: 现场的录像、目击者证词、弹道分析等都会被用来还原事件经过。

这类事件在美国社会常常引发激烈的讨论。一方面,人们理解警察在面对危险时保护自己的权力,也认同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公共安全。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警察使用致命武力的频率和标准提出质疑,尤其是在一些情况下,对嫌疑人是“准备掏枪”还是“已经掏枪”的判断可能存在模糊的空间。

最终,对这类事件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的结果以及对“合理武力”的界定。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会促使社会反思警察的培训、执法程序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公共安全和公民权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警枪械技术很高,说秒杀中国多数警察一点也不夸张。当然,这也是因为两国形势不同的原因,所以并不能说明哪个好哪个坏。

简单说一下。

这名警察在几秒内完成了以下动作。

推嫌疑人拔枪(应该是快速枪套)

上膛(也可能是之前上好膛了)

开爆闪模式枪灯(目测是格洛克,不需要开保险)

最后开枪,八枪,还有几枪是女警补的。

以上动作里,其实最难的最重要的是开枪灯(我一直坚信强光手电是仅次于枪的存在,可以说比警棍都管用),可以说这个警察确实训练有素,战术水平很高。

如果是在中国,可能盘查的民警别说拔枪了,嘴巴里一句话都说不出也来不及说。如果大家觉得这事儿遥远,那把嫌疑人拿枪换成拿刀呢?我觉得一点都不远,我有个师兄就是出警被捅死了。基本上来说,如果是视频里这么短的距离,嫌疑人如果突然拔刀,在世界范围内,能做到视频里警察这种反应的估计绝不是多数,更别说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长效训练机制的中国警察了。

还有点忘了说,基层民警都还在用64,上哪儿弄枪灯。即便是92,如果你们领导不像我们领导一样是战术控,装枪灯也是天方夜谭,连市支队都没装。92没有导轨,加装很麻烦,装了枪灯还得再配大腿枪套。

再说说法律层面的事儿。

以前上学的时候,执法战斗法律法规和世界警察制度的教授都提到了中美警察的区别,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美国警察执法,人家是带着执法手册的,你做什么事,他可以怎么应对都是有规定的。基本上概括来说,只要美警判断你有这个行为意图,只要他的逻辑正确(更别说视频里这种有执法记录仪的情况了),他的应对举动就受法律保护。而我国呢?别说这几年舆论压力,就是以前,我国警察执法实务的规则也是对方必须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才可以处理。

打个比方,美警看到一个人掏匕首了,他就可以开枪了。而中国掏出匕首是不够的,必须得朝你捅过来。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两国对强奸认定的区别,即触摸说与插入说,和这个执法规则真是相得益彰。

切入正题。

可以预见的是,美警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即使那把枪最后被证实是BB枪。这是不仅仅由于美国开放枪支的背景,更是和上面说过的执法规则有关。至于连开八枪,这个其实很正常,我现在开枪的话也肯定不会只有一枪,这个是有训练理念的原因。对方是持枪,以指向性射击(世界大趋势)为基础的训练很少有打头部的,基本都是心肺区域,所以即使中了一枪,对方也仍然有反击的能力。如果对方已经倒在地上,可以清晰的判断没有反击能力,这时候警察已经开了几枪,停下来观察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再补枪,那就有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连贯性。

那如果是中国警察呢?

忽略能不能做到这么迅速这个因素来看,最后结果也是不乐观。

首先中国警察没有一个明确的开枪理念,像本案这种情况就是开枪即击倒,没有任何余地,对方拿把刀是如此,对方拿枪更是这样,挨了几枪还能跑着砍人的案子相信不少同僚都看过。尽量打双连击甚至四连击就很重要,毕竟是紧急情况。

其次,民众对于警察开枪这件事很敏感,这就让媒体有了作用。缺乏以事实为依据的报道就容易砸盘子,加上我们有的地方政治宣传部门与媒体交流的意识低下,甚至还有点高高在上的意思,在事情发生之后,满脑子都是怎么压下去,根本不知道还有媒体通气会这玩意儿。这个时候,那些做的很好的省市就很值得学习了。

最后,我们说忽略民警现状,最终还是不能忽略的。

基本上这种事发生在中国,我们就又可以开追悼会了。

中国拿枪的少,拿刀的多,近距离,刀比枪凶狠多了。

大家的别怪我们民警警务素质低下,因为种种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抗力原因,这方面训练很少,理念很落后。这显然已经脱离民警个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了,而最终受伤害的却还是民警。

说白了,中国警察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可以说承担的东西未必很沉,但很杂。你的目标杂了,你为之应对的技能也只能追求平均水平了。并且,短期内,这会是个不可改变的现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执法部门在面对持枪威胁时,有权使用致命武力来保护自己和公众的安全。这种情况下,警察的行动通常会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嫌疑人的行为、潜在的危险性以及是否有其他可行的选择。当警察遇到准备掏枪的嫌疑人时,他们会面临一个极其短暂且危险的窗口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嫌疑人是真的要.............
  • 回答
    美国发生的警察在处理劫持人质事件时,由于一连串的致命枪击导致人质和劫匪双方都丧生,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令人痛心和复杂的事件。要理解这样的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且避免简单地贴标签。事件背景与警察的决策困境首先,要明白警察在面对人质危机时,所处的环境是极端危险和瞬息万变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无.............
  • 回答
    关于美国警察骑马踩踏一名女性示威者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令人不安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审视其是否代表了美国警察的普遍执法风格。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这类事件通常会涉及: 时间、地点和背景: 示威是什么性质的?当时现场的秩序如何?是.............
  • 回答
    在街头,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在警察的枪口下,生命戛然而止。那三声枪响,撕裂了夜空的宁静,也震碎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平静。有人说,这是对社会治安的维护,是防止潜在危险的必要手段。然而,当生命的终结以如此残酷的方式降临时,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和评判?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曾经有家有室,或许也曾拥有梦想的人,.............
  • 回答
    美国警察在处理涉及自闭症儿童的紧急情况时,确实面临着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挑战。你提到的“美国一自闭症儿童发病母亲报警求助,警察上门连射数枪”的事件,虽然具体细节需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件来分析,但这类事件一旦发生,总会引发公众对警察执法方式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执法人员在接到报警电.............
  • 回答
    2020年6月12日,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发生了一起备受瞩目的事件,一名黑人男子雷沙德·布鲁克斯(Rayshard Brooks)在被警察射杀后,引发了广泛的抗议和公众的强烈反应。事件发生后不久,亚特兰大警察局局长埃丽卡·西尔斯(Erika Shields)宣布辞职。要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和相关.............
  • 回答
    弗洛伊德事件的2700万美元赔偿,无疑是一个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的事件。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续效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弗洛伊德家人获得赔偿这个事实本身来看: 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经济价值: 2700万美元是一笔巨款,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财富。然而.............
  • 回答
    2020年5月25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一次街头执法过程中,被白人警官德里克·肖万(Derek Chauvin)用膝盖跪压颈部约9分钟后死亡。这一事件被路人拍摄下来并广泛传播,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愤怒和抗议。事件的导火索:乔治·弗洛.............
  • 回答
    美国75岁老人被警方推倒事件及其引发的抗议潮近期,一则发生在纽约州布法罗的事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一名75岁的抗议者马丁·马吉尔斯(Martin Gugino)在参加一场和平集会时,被两名警察粗暴推倒在地,头部受到重创,陷入昏迷。这一幕被摄像机清晰地记录下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悲剧,也揭示了执法过程中潜在的巨大风险和复杂性。让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梳理和解读这个事件。事件本身的回顾与分析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一个本就紧张的局势中,一位勇敢的公民挺身而出,面对持枪袭击警察的危险分子。他果断开枪,成功制止了威胁,保护了警察的生命。正当他以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
  • 回答
    巴拉克·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他对警察暴力执法,特别是涉及非洲裔美国人的案件,一直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敏感性和深切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种族身份,更源于他长期以来对美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理解和想要弥合的愿望。当类似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杀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奥巴马的发声往往具有.............
  • 回答
    美国一场游行示威活动中,一名老年男子被警察推倒后头部流血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事实细节、涉及的各方动机、以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更深层社会问题。事件经过(基于公开报道):根据多方媒体报道和视频记录,事情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时间与.............
  • 回答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事件:一名名叫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非洲裔美国男子在被警察执法过程中死亡。这一事件点燃了美国国内长达数月的抗议浪潮,并引发了全球对种族歧视、警察暴力和司法公正的广泛讨论。事件经过:事发当天,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接到报警,.............
  • 回答
    弗洛伊德案宣判:正义的天平是否真的倾斜?2021年4月20日,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陪审团对前警官德里克·肖万(Derek Chauvin)以“二级非故意杀人罪”、“三级谋杀罪”和“二级过失杀人罪”三项罪名进行定罪,这无疑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跪杀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这一令人震.............
  • 回答
    加州洛杉矶发生的这起悲剧,一个男人,仅仅因为手里握着一把锤子,就被警察误认为是手持枪支,并因此身中五枪,最终不幸身亡,这无疑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事件。当我们审视这一切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都直指当前社会中一些非常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这起事件再次将警察执法过程中“过度使用武力.............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2020年8月23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Kenosha)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枪击了非裔美国人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并直接导致了基诺沙市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事件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 事发时间与地点: 2020年8.............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女警走错门,误杀黑人邻居」事件?目前警察被以谋杀起诉,后续可能会如何发展?这起发生在2019年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女警走错门误杀黑人邻居」事件,即 Amber Guyger 案,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关注。它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执法失误事件,更触及了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
  • 回答
    “美国明尼苏达一澳大利亚籍女子因怀疑他人遭性侵报警,却遭出警警察枪杀”这起事件令人震惊和痛心,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事件的发生与已知细节:这起事件发生在2017年7月15日晚,地点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死者是26岁的澳大利亚籍女子 Justine Rusz.............
  • 回答
    韩国爆发抗议活动,声援美国“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这事儿可不简单。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愤怒,更有对全球范围内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深刻反思。首先,咱们得明白,韩国这次的抗议,跟美国本土的抗议,虽然源头是一样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但它在韩国社会内部也引发了许多共鸣和讨论。毕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