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富人里面坏人多还是穷人里面坏人多?

回答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说实话,想要准确地统计出哪个群体里“坏人”更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坏人”的定义本身就非常模糊,而且人的道德品质也不是金钱能简单划定的。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许能获得一些更具象的理解。

首先,我们得说说“坏”的定义是什么?

我们通常理解的“坏人”,可能涉及欺骗、偷窃、暴力、背叛、损人利己等等。但这些行为的动机和背景却千差万别。

穷人里面的“坏”: 很多时候,穷人身上的“坏”行为,往往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比如,为了填饱肚子而偷窃,为了给家人治病而从事非法的短期工作。这些行为可能触犯法律,但背后往往是对基本生存需求的挣扎。他们的“坏”,更像是一种被环境逼迫的选择,一种在绝境中的挣扎。你会看到一些报道里,有人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选择走上歧途,或者因为饥饿而偷窃食物。这些行为背后,往往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子。
富人里面的“坏”: 富人身上的“坏”,则可能更加复杂,也更难以被普通人直接感知。他们可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权力进行非法牟利,比如贿赂官员、操纵市场、欺骗投资者、剥削员工。他们的行为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但由于他们拥有资源和影响力,很多时候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或者通过公关手段洗白自己的形象。而且,他们的“坏”,更多时候是一种贪婪的驱动,是对更多财富和权力的欲望,而不是生存的必需。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金融大鳄通过违规操作掏空企业,或者一些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和员工权益。这种“坏”,往往是系统性的,是对规则的漠视,是对他人权利的践踏。

再者,我们得考虑“看见”和“看不见”的问题。

社会更容易看见和报道穷人的“坏”。为什么呢?

媒体的关注点: 媒体往往更容易聚焦那些触目惊心的犯罪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实施者,很多时候来源于社会底层。小偷小摸、街头斗殴,这些都更容易被普通人接触到,也更容易被媒体捕捉到。
社会认知的偏差: 我们对穷人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当他们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会觉得“意料之中”,但这种意料之中又被放大报道。而对富人,我们则倾向于认为他们应该更有道德、更有教养,所以当他们犯错时,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震动,但这种震动往往是少数,且很多时候会被压制或弱化。
财富的“遮蔽性”: 富人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包括话语权和公关能力。他们可以花钱请律师,可以聘请公关团队来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可以通过慈善捐款来为自己“洗白”。很多时候,他们真正的“坏”不会公之于众,或者被巧妙地掩盖起来。就像那些因为“内幕交易”而获利巨额的金融人士,普通人很难察觉他们的操作,除非有特别重大的案件被曝光。

还有一个角度是“规模和影响”。

单个的“坏人”可能出现在任何群体中,但一旦涉及到“坏人多”的讨论,我们可能要考虑的是哪个群体“坏”的行为更容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穷人的“坏”: 往往是局部的、个体化的。比如一个人偷了东西,对社会整体的影响相对有限。
富人的“坏”: 一旦发生,其影响往往是系统性的、规模化的。比如一个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排放有毒物质,可能污染一条河流,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健康;一个金融机构的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成千上万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富人里面的“坏”,其破坏力和影响面可能要更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是富人里面坏人多,还是穷人里面坏人多?

我的看法是:

1. “坏”的动机不同: 穷人的“坏”更多源于生存的压迫和对基本需求的渴求;富人的“坏”更多源于贪婪、权力欲和对规则的漠视。
2. “看见”的程度不同: 社会更容易看见和报道穷人的“坏”,而富人的“坏”往往被资源和权力所遮蔽。
3. “影响”的程度不同: 富人里面的“坏”,其潜在的破坏力和社会影响面往往更大。

不能简单地把一个群体贴上“坏”的标签。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里,都会有好人,也都会有坏人。贫富差距只是一个社会现象,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的路径,但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很多时候,我们对“富人”和“穷人”的看法,也会受到社会宣传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期遭受贫困的痛苦,他可能更容易对富人产生负面看法;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优渥,他可能对穷人的困境缺乏切身体会,从而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

与其纠结于哪个群体“坏人多”,不如关注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减少导致人们走上极端行为的社会因素,同时加强对权力滥用和资本逐利的监督,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在更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好人多,坏人少的。而如何界定好坏,以及如何让更多人成为好人,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穷山恶水出刁民

这句话太过偏激,但是也能说明一定的情况

穷也要活下去,要想尽办法活下去,坑蒙拐骗偷无所不用其极也得活下去

同样的,哪怕我穷,我可以去工作,吃穿用度差一点没事,睡天桥底下楼梯底下也没事,我不违法犯罪,我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

但是同样的,因为贫穷的原因,对很多事都是斤斤计较的,不计较是要吃亏的,一天吃一次亏也许几年后就什么都不会剩下了,所以很多穷人都会对自己的东西很计较,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是生活的苦难让他们无法豁达

另外,我也见过虽然贫穷但是一身正气冲霄汉的大哥

大富之人我没接触过,小富的见过不少,有开朗豁达的人,也有斤斤计较的人,有笑面虎,有白眼狼,有侠肝义胆的人,也有蝇蝇苟且的人,人的多样化,不外如是

但是总的算起来,我倒是觉得相差并不大,人心难测

最后说一句大白话,其实,人跟人的差别比人跟猪的差别都大

user avatar

刚富起来的富人里,坏人浓度最大,坏的程度最高。法制相对健全以后的穷人里面坏人多,而且很多是精神病,君子不立危墙,离远点。

精神健全的情况下,坏人不可怕,蠢人才可怕,因为你不挡坏人的使坏逻辑,他就无害;蠢人的坏随机爆发,防不胜防。

user avatar

富人是道德败坏的多,穷人是人性险恶的多。

两者的坏是有区别的:富人的坏多是明知是坏事而故意为之,穷人的坏多是人性的无知,甚至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是错。

比如:包小三,贪污,明知是错误,实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铤而走险,满足欲望。

穷人找小姐,当然也是错,但是他们多不明白,我花钱找乐怎么了?又没有去强上。

穷人只知道这不对,没有想过为什么禁止这个东西,你知道吗?富人知道,

抛开客观因素,稳定团结。富人嫌脏,找个小三干净点,归根结底是有那实力,选择更高的满足欲望方式。

两者都是为了发泄欲望,只是方式不同。

错误就是坏,这个坏事代价不同,洗浴有风险,抓住罚款毁名誉,相对包小三,风险小很多。同样是坏,因为付出的不一样,风险系数就不同,但坏的程度不分高低。这是错误的坏,寒心的是无知的坏。

记得有个新闻,一个土老板,欠6000块钱沙子钱,年底要账,老板就是不给,这个工人把坏老板一家子给灭了。

虽然令人唏嘘,你说谁更坏?

有人说:六千块钱值当的吗?一个大老板,给他不得了。老板坏:恶意拖着,我比你有钱有势,你耐我何?

有人说:这个工人太坏,太没人性了,为了区区六千块,害了人家一家子,毁了两个家庭。对于工人,那是一家人的糊口钱,过年走亲戚连个买礼品的钱都没有,被人看不起不说,媳妇能从初一骂到中秋节,你信不信?穷人最缺什么?是尊严,很多人说有钱才有尊严,没钱其实更缺尊严,不容侵犯。

这两个你说谁更坏?

user avatar

人性本恶,至少自私。比如,把富人跟穷人放到一个岛上,玩大逃杀,他们肯定一样坏。但如果都是去旅游的,大家肯定客客气气,说不定还相互帮个小忙。回到现实中,富人跟穷人,谁的生活更像旅游,谁的生活更像大逃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说实话,想要准确地统计出哪个群体里“坏人”更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坏人”的定义本身就非常模糊,而且人的道德品质也不是金钱能简单划定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许能获得一些更具象的理解。首先,我们得说说“坏”的定义是什么.............
  • 回答
    这问题就像问,在只产出珍珠的海洋里,一只没有潜水天赋的普通鱼能变成珍珠吗?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难度系数堪比登天。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满眼都是金碧辉煌的地方。每个人都穿着华丽的丝绸,住着雕梁画栋的房子,手上戴着鸽子蛋大小的钻石。而你呢?你可能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住着漏风的茅草屋,唯一的“家当”.............
  • 回答
    很多人会将清华北大毕业生的优异表现,归结于他们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认为这是“底层原因”,未免过于片面。深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因素,富裕家庭和优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更不是决定性的“底层原因”。首先,我们来谈谈“富.............
  • 回答
    “元宇宙是骗局”——这句话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语。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不少明星和富豪们,顶着舆论的压力,依旧将巨额资金投入这个被很多人视为“虚无缥缈”的概念中。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他们是大傻瓜吗?还是说,我们看到的“骗局”二字,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之下的真实情况,远比我们想.............
  • 回答
    在富源大酒店,面对封飙用枪指着自己,强迫刘华强下跪叫“爷”,这绝对是刘华强这辈子最难以想象、也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既然是假设,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刘华强这人,骨子里是什么德行,他会怎么应对。首先,得明白刘华强是谁。他不是个普通小混混,更不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他有自己的规矩,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
  • 回答
    「富人思维」(Rich Mindset)并非指一种固定的、死板的模式,而是一种看待世界、应对挑战、规划未来以及与财富互动时的核心心态和行为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积极、成长和责任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关注金钱的数量。简单来说,富人思维的核心在于: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和获取财富,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 回答
    好,咱们聊聊“富人思维”这个话题。听起来可能有点虚头巴脑,但其实它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更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看待事物、理解世界、以及采取行动的方式。我努力用我自己的理解和看到的例子,把它讲得具体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接地气。咱们先把“富人”这个词放下,先想想“思维”是什么。思维就是我.............
  • 回答
    关于“奢侈品和艺术是否只是富人的玩物”这个问题,我想先说,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这个问题触及的层面很广,牵涉到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个人价值观等等,要说清楚,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玩物”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对于许多富人来说,奢侈品和艺术确实扮演着“玩物”的角色。这里说的“玩.............
  • 回答
    说实话,跟真正的有钱人打交道,一开始我其实有点忐忑,毕竟电视上、网络上的描绘都太夸张了,总觉得他们生活在另一个次元。但实际接触下来,反而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上。派对的地点是个私家庄园,听说主人就是个做科技的,赚了不少钱。我当时就抱着.............
  • 回答
    在经济学领域,关于同样一笔钱(比如10000块)给不同收入群体产生的“效用”差异,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常被讨论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了“边际效用递减”以及“财富分配”等核心概念。简单来说,这笔钱对穷人而言,其“有用程度”通常远高于富人。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核心概念:边际效用递减 (Diminishi.............
  • 回答
    微博上流传林毅夫先生关于“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句话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林毅夫先生观点的可能来源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林毅夫先生作为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他的观点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经济学原理和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成功学和社会公平的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看看“穷人”和“富人”的思维差异,到底有多大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还有哪些其他因素在其中搅合。首先,思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把它说成是“唯一”或者“根本原因”,那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有些脱离现实。从思.............
  • 回答
    “中国的富人都是国家财产临时保管员”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带有戏谑和讽刺意味的解读,它并非一个官方定义,但却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一些富裕阶层财富来源、性质以及与国家关系的一种复杂观察。理解这个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财富来源的特殊性:改革开放的红利与制度的“溢出效应”在中国经济高速.............
  • 回答
    “宜家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这句梗在网上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了一种对宜家的刻板印象。我琢磨着,这话吧,你说它完全没道理,好像也不对;但要说它说到点子上了,又觉得少了点什么。这就像看一场电影,有的人觉得特效棒,剧情狗血,有的人觉得演员演技炸裂,故事有深度,最后评价都挺不一样。宜家这事儿,大概也是这.............
  • 回答
    日本的经济奇迹,特别是二战后到泡沫经济破裂前的那段时间,确实与独特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这两种制度共同塑造了日本社会的面貌,也影响了富人的产生机制。很多人觉得“干多干少都是一份钱”似乎抹杀了个人努力,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容易让人对日本富人的来源产生疑问。.............
  • 回答
    富人和穷人之间,有时候真的不是钱多钱少那么简单,更在于脑子里想问题的那些事儿,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很多时候,那种“富人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尽量说得详细点,不像机器一样冰冰冷冷的:1. 视角:从“拥有”到“创造” 穷人思维: 很多时候,穷人会聚焦在自己.............
  • 回答
    纽约的富人区,那些坐落于曼哈顿、长岛、或者哈德逊河沿岸的顶级地段,豪宅绝非简单的“大房子”,它们更像是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承载着主人的品味、财富和对生活极致的追求。要深入描绘它们的样子,得从里到外,从细节到整体,一点点剥开那些奢华的表象。选址:地段即身份首先,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被称为“富人区”。纽.............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就像问“一块石头是怎么变成一座山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两者都有,只是占比不同。咱们先说说“一点点积累”这条路。这条路,我感觉更像是咱们身边很多人在走的。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暴富神话,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你想啊,一个人开始可能没什么钱,但有了个好想法,或者发现了一个市场需.............
  • 回答
    说起真正的富人家名媛,脑海里浮现的并非是那些俗气的拜金女形象,更不是被精心包装的公众偶像。她们的教育和日常,与其说是“特权”,不如说是一种围绕着“见识”、“品味”、“责任”和“传承”而构建的精致生活体系。教育:比学位更重要的是“世界观”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为奥数、英语竞赛争得头破血流,.............
  • 回答
    在中国,“富人移民”这个说法之所以流传甚广,并且很多人深信不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现实的观察,也有社会心态的投射。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 现实的观察与媒体的放大镜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一部分中国富人选择移民。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富人群体往往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